第十一章现象学 本章概述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 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 门严格的科学。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 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 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 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十一章 现象学 • 本章概述 •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 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 一门严格的科学。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 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 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 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 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 晢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一庞蒂等人的哲学。本章主要介绍胡塞 尔的现象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切,它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一一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 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 主题。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 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 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 1906年升正教授。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 (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 (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 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为代表。胡塞尔的目 标是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哲学。为此他寻求建立一种可以用来这样的哲学的可靠方法。他的兴趣开始时数学 和逻辑的基础问题,试图用心理学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规律。不久后发现这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于是 起而批判心理主义。这时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他那时所建立的本质直观方法主要是用于发现自在地存 在的数学和逻辑的本质。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毕竟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他的兴趣转向认识论问题。现 象学的方法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认识论的方法。这时他逐步走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主义。布伦塔诺当代意 向性理论在先验唯心论的框架内被加以发展。一切意识的对象被认为都出于先验主体意识活动的产物。“客观 性”被认为等同于“主观际性”,存在和意识在先验论的框架内被统一起来。由此可见,胡塞尔的思想经历了 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从经验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这主要表现于用心理学规律说明数学规律和逻辑规律) 演变成一种不明确的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的立场,再演变成为先验论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 胡塞尔死后留下大量遗稿,包括未岀版的手稿、讲稿和各种有关晢学问题的随笔划札记。很多人发现胡塞 尔的浩瀚的遗著是尚待开发的宝库
第一节 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 • 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 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本章主要介绍胡塞 尔的现象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 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切,它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 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 主题。 •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 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 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 1906年升正教授。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 (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 (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 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为代表。胡塞尔的目 标是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哲学。为此他寻求建立一种可以用来这样的哲学的可靠方法。他的兴趣开始时数学 和逻辑的基础问题,试图用心理学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规律。不久后发现这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于是 起而批判心理主义。这时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他那时所建立的本质直观方法主要是用于发现自在地存 在的数学和逻辑的本质。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毕竟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他的兴趣转向认识论问题。现 象学的方法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认识论的方法。这时他逐步走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主义。布伦塔诺当代意 向性理论在先验唯心论的框架内被加以发展。一切意识的对象被认为都出于先验主体意识活动的产物。“客观 性”被认为等同于“主观际性”,存在和意识在先验论的框架内被统一起来。由此可见,胡塞尔的思想经历了 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从经验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这主要表现于用心理学规律说明数学规律和逻辑规律) 演变成一种不明确的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的立场,再演变成为先验论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 • 胡塞尔死后留下大量遗稿,包括未出版的手稿、讲稿和各种有关哲学问题的随笔划札记。很多人发现胡塞 尔的浩瀚的遗著是尚待开发的宝库
第二节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19世纪末所盛行起来的心理主义哲学思潮展开了批判。后者的主 要观点是把逻辑当做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概率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认为真理是相对 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他认为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前者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 的规律,从重复发生的事件之中通过归纳得出的,后者是关于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具有必然 性,不是从归纳个别事件得出的。自然规律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现实事件,是关于现实事件 而是关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关系的规律。胡塞尔认为,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而逻辑规律 是先天的原理。心理主义主张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这就把先天原理跟经验概括混淆起来。 心理主义企图从只具有偶然的真理性的关于心理过程的经验概括中推导出具有必然的真理性的逻 辑概率,这是十分荒唐的。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混淆起来 了。心理活动是历时空的活动,是现实的活动,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不是现实的东西,而是 观念的东西。“2+2=4”是观念间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决不会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而变动。胡塞尔 断定心理主义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如果逻辑规律是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获得的思维的经验 的规律,那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互有差异,他们的思维结果就会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胡 塞尔看来,逻辑真理不是对于某个东西而言的,而是必然地、普遍地真的。 但逻辑规律的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胡塞尔本人并不确信这种 主张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律的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立场的正确性。他在1913年发表的《观 念》中最终抛弃了这种观点,转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论。尽管他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 自在的,但他在先验主观唯心论的框架内对“客观”和“自在”作了重新解释
第二节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19世纪末所盛行起来的心理主义哲学思潮展开了批判。后者的主 要观点是把逻辑当做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概率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认为真理是相对 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 他认为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前者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 的规律,从重复发生的事件之中通过归纳得出的,后者是关于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具有必然 性,不是从归纳个别事件得出的。自然规律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现实事件,是关于现实事件 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规律;;逻辑规律不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事件,不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规律, 而是关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关系的规律。胡塞尔认为,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而逻辑规律 是先天的原理。心理主义主张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这就把先天原理跟经验概括混淆起来。 心理主义企图从只具有偶然的真理性的关于心理过程的经验概括中推导出具有必然的真理性的逻 辑概率,这是十分荒唐的。 •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混淆起来 了。心理活动是历时空的活动,是现实的活动,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不是现实的东西,而是 观念的东西。“2+2=4”是观念间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决不会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而变动。胡塞尔 断定心理主义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如果逻辑规律是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获得的思维的经验 的规律,那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互有差异,他们的思维结果就会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胡 塞尔看来,逻辑真理不是对于某个东西而言的,而是必然地、普遍地真的。 • 但逻辑规律的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胡塞尔本人并不确信这种 主张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律的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立场的正确性。他在1913年发表的《观 念》I中最终抛弃了这种观点,转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论。尽管他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 自在的,但他在先验主观唯心论的框架内对“客观”和“自在”作了重新解释
第三节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 他对意向性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 义的语言。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向活动包括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义(意向内容)和对象 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对象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观念和想象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达借 助于意义与对象关联;从意识的角度来看,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向活动,有 的指向对象,有的并不直接不指向对象,如某些情感(高兴、忧愁等)的意识活动不是对象化的活动。但一切 意向活动都以对象化的意向活动为基础。意向活动大致分为情感的和理智的两类,理智的意向活动是是情感的 意向活动的基础。意识行为分为意义赋予(或意义意向)的行为和意义充实的行为,前者在意识中呈现抽象的 概念的意义,后者除此之外还呈现认识对象的形象化的具体表象,它还可以起到判断一个表达是否存在逻辑矛 盾的作用。 对象化的行为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行为。什么样的对象被指向,什么样的内容在意识中显现出来 取决于对象化行为的质料。对象化的质料不仅决定所指向的对象,而且决定所显现的规定性。对相同的内容可 以疑问、提问、怀疑、希望等等,这表明在行为的质料相同的情况下行为的性质可以不同。反过来,当行为的 性质先相同时,孝文帝质料可以不同。行为的性质和行为的质料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它们虽有差别,但不 分离。二者合起来构成对象化行为的本质。胡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可以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也可以 多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当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时,我们有单一的内容;当多束放射式地、综合地指向对象 的时候,我们有几个部分相互联合起来的意向内容。二者属于行为在质料方面的差别,它们造成了意向内容的 不同方面。胡塞尔区分了带存在信念的和不带存在信念的意向行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带不带存在的信念,属于 该行为性质方面的差别 对对象的认识与对意向行为的认识是论证不同的认识。前者的主要方式是知觉,或以知觉为基础,而且 我们在认识一个对象时,不仅意识到对象,而且也意识到(体验到或体认到)认识行为,因为我们的意向活动 在对准对象的同时有一种返回自照的行为,借助于它我们意识到意向行为本身。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对意识结 构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这种返观自照的行为的基础上。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返观自照(一种主观行为) 的和描述的心理学 胡塞尔主张存在着纯粹感觉,即意向行为还没有参与进来。意向行为通过把意义赋予感性材料而指向对象。 这也就是说,意向行为一方面组织、整理、解释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使它们作为意向的内容向我们呈现出来。 他强调我们通常感知到的不是感觉材料,而是感觉对象。前者被体验到,后者被知觉到
第三节 意向性理论 •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 一、《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 他对意向性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 义的语言。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向活动包括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义(意向内容)和对象。 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对象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观念和想象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达借 助于意义与对象关联;从意识的角度来看,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向活动,有 的指向对象,有的并不直接不指向对象,如某些情感(高兴、忧愁等)的意识活动不是对象化的活动。但一切 意向活动都以对象化的意向活动为基础。意向活动大致分为情感的和理智的两类,理智的意向活动是是情感的 意向活动的基础。意识行为分为意义赋予(或意义意向)的行为和意义充实的行为,前者在意识中呈现抽象的 概念的意义,后者除此之外还呈现认识对象的形象化的具体表象,它还可以起到判断一个表达是否存在逻辑矛 盾的作用。 • 对象化的行为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行为。什么样的对象被指向,什么样的内容在意识中显现出来, 取决于对象化行为的质料。对象化的质料不仅决定所指向的对象,而且决定所显现的规定性。对相同的内容可 以疑问、提问、怀疑、希望等等,这表明在行为的质料相同的情况下行为的性质可以不同。反过来,当行为的 性质先相同时,孝文帝质料可以不同。行为的性质和行为的质料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它们虽有差别,但不可 分离。二者合起来构成对象化行为的本质。胡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可以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也可以 多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当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时,我们有单一的内容;当多束放射式地、综合地指向对象 的时候,我们有几个部分相互联合起来的意向内容。二者属于行为在质料方面的差别,它们造成了意向内容的 不同方面。胡塞尔区分了带存在信念的和不带存在信念的意向行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带不带存在的信念,属于 该行为性质方面的差别。 • 对对象的认识与对意向行为的认识是论证不同的 认识。前者的主要方式是知觉,或以知觉为基础,而且 我们在认识一个对象时,不仅意识到对象,而且也意识到(体验到或体认到)认识行为,因为我们的意向活动 在对准对象的同时有一种返回自照的行为,借助于它我们意识到意向行为本身。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对意识结 构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这种返观自照的行为的基础上。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返观自照(一种主观行为) 的和描述的心理学。 • 胡塞尔主张存在着纯粹感觉,即意向行为还没有参与进来。意向行为通过把意义赋予感性材料而指向对象。 这也就是说,意向行为一方面组织、整理、解释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使它们作为意向的内容向我们呈现出来。 他强调我们通常感知到的不是感觉材料,而是感觉对象。前者被体验到,后者被知觉到
第三节(续1) 《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领域。意识活动是在时 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正如实在的事物处于空 间场,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这使得在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 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或晕圈,其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明亮的内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 沉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容在逐步明亮起来 不仅意向活动有一个结构,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意向活动的结构是:意向行为( Noesis 意向内容 NOema)。意向内容的结构是:(a)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意向内容间的一致 性的极);(b)意向内容的内核(在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意向内容);(c)意向 内容的晕圈(被意向行为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未明确显示出来的东西) 意向行为在内时间中存在,但意向内容不在内时间中存在。完整(广义)的意向内容等于意 向内容的内核(意义,即狭义的意向内容)加上意向内容间的不变的极(X)。意向行为和狭义 的意向内容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对象的领域不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在《观念》中胡塞尔 主张意向内容不是实有的,而是实在的或观念的。 实在的事物无非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知觉经验过程的对象性环节。不过光凭某一个人的意 识活动还不能构成实在的事物,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际的置定。这意味着实在的东西是一种能 被任何认识主体继续进行观察、继续被感知的可能性。作为同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的事物是主体 际地被给予和被视为同一的。世界的实在性是集体的意识主观际地置定的一个起规则作用的观念
第三节(续1) • 二、《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领域。意识活动是在时 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正如实在的事物处于空 间场,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这使得在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 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或晕圈,其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明亮的内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 沉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容在逐步明亮起来。 • 不仅意向活动有一个结构,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意向活动的结构是:意向行为(Noesis)- -意向内容(Noema)。意向内容的结构是: (a)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 (意向内容间的一致 性的极);(b)意向内容的内核(在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意向内容);(c)意向 内容的晕圈(被意向行为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未明确显示出来的东西)。 • 意向行为在内时间中存在,但意向内容不在内时间中存在。完整(广义)的意向内容等于意 向内容的内核(意义,即狭义的意向内容)加上意向内容间的不变的极(X)。意向行为和狭义 的意向内容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对象的领域不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在《观念》中胡塞尔 主张意向内容不是实有的,而是实在的或观念的。 • 实在的事物无非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知觉经验过程的对象性环节。不过光凭某一个人的意 识活动还不能构成实在的事物,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际的置定。这意味着实在的东西是一种能 被任何认识主体继续进行观察、继续被感知的可能性。作为同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的事物是主体 际地被给予和被视为同一的。世界的实在性是集体的意识主观际地置定的一个起规则作用的观念
第四节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有摆脱了两和形而 上学两类。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本体论指先天观 念的整个系统。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发现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形而上学 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高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先验 还原的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 生活世界是一切科学形成的基础,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一切其他本体论的基础。生活世界的 问题是跟人的实践问题、人生的意义、目的、动机问题,以及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世界 的本体论是指有关生活世界的本质的结构和规律的科学。因此在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的时候, 同样要应用本质还原的方法。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在此作为本质还原方法的一种补充。另一方 面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达到现象学的先验的还原的一条途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又成为 先验还原方法的一种补充 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是 达到这一点的手段。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或必备条件。 、现象学的中止判断中止判断( epoche)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 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1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 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2、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 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 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 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 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
第四节 现象学方法 • 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有摆脱了两和形而 上学两类。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本体论指先天观 念的整个系统。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发现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形而上学 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高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先验 还原的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 • 生活世界是一切科学形成的基础,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一切其他本体论的基础。生活世界的 问题是跟人的实践问题、人生的意义 、目的、动机问题,以及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世界 的本体论是指有关生活世界的本质的结构和规律的科学。因此 在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的时候, 同样要应用本质还原的方法。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在此作为本质还原方法的一种补充。另一方 面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达到现象学的先验的还原的一条途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又成为 先验还原方法的一种补充。 • 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是 达到这一点的手段。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或必备条件。 • 一、现象学的中止判断 中止判断(epoche)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 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1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 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2、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 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 • 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 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 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
第四节(续1) 本质还原的方法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种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产生的第一个结果。胡塞尔不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 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先天的规律。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任何 其他东西为前提。本质直觉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 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不是指物理事物,而是指“直接的给予”或 纯粹现象”。为了获得直接的给予,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两个步骤:中止判断;在对个别东西的 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内存而 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这样做的原因是:1、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 现它们的存在。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2、现象学的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 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个别的事物向我们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不过在一般情况下 现象学所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3、 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经验。 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 面前。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在本质还原中把现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做例子,并且在自由想象所变更 中进一步产生对于把握共相所必要的多种多样的例子。例子知识作为无数可能的变项中的一个变项被使用。在 生这些变项以后,需把这些变项当做一个整体来注视。在这个整体中一切变项相互有关。它们在某些规定性 上一致,在另一些规定性上又有区别。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所有在这些变项中不变地保留下来的规定性揭 示出来。它们是这些变项所共同具有的必然的东西。这样的规定性之总和就是这些变项的本质。 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本质的还 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意识的存在具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是如 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柏拉图式的实在论 立场,认为本质是一种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完善的观念;在《观念》及其后的著作中持先验唯心论的构成 论立场,本质被认为是先验的主体的一种意向活动的相关物。因此为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 系,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
第四节(续1) • 二、本质还原的方法 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 种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产生的第一个结果。胡塞尔不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 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先天的规律。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任何 其他东西为前提。本质直觉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 • 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不是指物理事物,而是指“直接的给予”或 “纯粹现象”。为了获得直接的给予,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两个步骤:中止判断;在对个别东西的 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内存而 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这样做的原因是:1、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 现它们的存在。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2、现象学的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 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个别的事物向我们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不过在一般情况下, 现象学所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3、 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经验。 • 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 面前。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在本质还原中把现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做例子,并且在自由想象所变更 中进一步产生对于把握共相所必要的多种多样的例子。例子知识作为无数可能的变项中的一个变项被使用。在 产生这些变项以后,需把这些变项当做一个整体来注视。在这个整体中一切变项相互有关。它们在某些规定性 上一致,在另一些规定性上又有区别。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所有在这些变项中不变地保留下来的规定性揭 示出来。它们是这些变项所共同具有的必然的东西。这样的规定性之总和就是这些变项的本质。 • 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本质的还 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意识的存在具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是如 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柏拉图式的实在论 立场,认为本质是一种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完善的观念;在《观念》及其后的著作中持先验唯心论的构成 论立场,本质被认为是先验的主体的一种意向活动的相关物。因此为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 系,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
第四节(续2) 先验还原的方法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有关存在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定 性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的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 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 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胡塞尔认为常识的自然心态的一个根本缺点是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既然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看法和知识是都是通 过认识获得的,那么在有关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被解决之前,就不能把这些看法和知识当做不言而喻的。和自然心态相对的是一和 哲学心态。后者反省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它包括三个方面:1、意识之外是否存在独立于意识的、作为自在之物的对象?2、意识 如何能越出自己达到对象,何从知道由认识所描述的事物的状态与事物本身的状态相符合,或认识与认识的对象如何能取得一致? 3、认识的主体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现象学,因为它把研究认识的可能性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着重 研究意识的对象如何向意向的意识显现,意向的意识如何构成意识的对象。他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先验还原要求彻底的中止 判断,即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 来。彻底的中止判断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之自然态度,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 行反省的、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态度。 在研究认识论时,胡塞尔主张把关于外部世界以及经验自我的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避免在研究认识论的基本 问题时作出预先假定;然后以本身清楚、没有疑问的东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认识体系。纯粹意识是不是切成、没有疑问 的东西、胡塞尔不对之作中止判断。他认为通过笛卡尔的怀疑途径所得出的不应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还没有完全摆脱经验特性的 “我”和“我的思”,而应是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即经过彻底的现象学的中止判断而剩余下来的纯粹的自我和纯粹的意 识)。经过笛卡尔的途径和彻底的中止判断我们得到的一个纯粹意识所领域,这种纯粹意识具有意识活动和意识内容的相关联系 的意向性结构。在这里,纯粹自我是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而存在的,意识内容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胡塞尔的整个思路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说明意识活动如何构成 意识活动的对象。胡塞尔把纯粹意识领域内的问题称为内在性问题,把认识的对象是否客观地存在的问题称为超越的问题,现象 学的研究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之内进行的。他在把超越的问题悬置起来以后才着手研究认识的活动如何构成意识对象。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存在内在性的时间。它是由原初地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行为构成的。这种行为是直接自明的 意识的行为。在其作用下,原初地获得的印象被指向过去的回忆和指向将来的展望的境界包围着,这三种意识行为衬托出了现在 过去和将来的意识。三者合在一起构成内在的时间意识。客观地在时空中存在的物的概念应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胡塞尔对认识 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成。但他的这些论 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是如何被构成的
第四节(续2) • 三、先验还原的方法 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有关存在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定 性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的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 的 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 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 胡塞尔认为常识的自然心态的一个根本缺点是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既然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看法和知识是都是通 过认识获得的,那么在有关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被解决之前,就不能把这些看法和知识当做不言而喻的。和自然心态相对的是一种 哲学心态。后者反省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它包括三个方面:1、意识之外是否存在独立于意识的、作为自在之物的对象?2、意识 如何能越出自己达到对象,何从知道由认识所描述的事物的状态与事物本身的状态相符合,或认识与认识的对象如何能取得一致? 3、认识的主体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 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现象学,因为它把研究认识的可能性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着重 研究意识的对象如何向意向的意识显现,意向的意识如何构成意识的对象。他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 先验还原要求彻底的中止 判断,即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 来。彻底的中止判断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之自然态度,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 行反省的、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态度。 • 在研究认识论时,胡塞尔主张把关于外部世界以及经验自我的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避免在研究认识论的基本 问题时作出预先假定;然后以本身清楚、没有疑问的东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认识体系。纯粹意识是不是切成、没有疑问 的东西、胡塞尔不对之作中止判断。他认为通过笛卡尔的怀疑途径所得出的不应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还没有完全摆脱经验特性的 “我”和“我的思”,而应是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即经过彻底的现象学的中止判断而剩余下来的纯粹的自我和纯粹的意 识)。经过笛卡尔的途径和彻底的中止判断我们得到的一个纯粹意识所领域,这种纯粹意识具有意识活动和意识内容的相关联系 的意向性结构。在这里,纯粹自我是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而存在的,意识内容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 胡塞尔的整个思路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说明意识活动如何构成 意识活动的对象。胡塞尔把纯粹意识领域内的问题称为内在性问题,把认识的对象是否客观地存在的问题称为超越的问题,现象 学的研究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之内进行的。他在把超越的问题悬置起来以后才着手研究认识的活动如何构成意识对象。 •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存在内在性的时间。它是由原初地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行为构成的。这种行为是直接自眀的 意识的行为。在其作用下,原初地获得的印象被指向过去的回忆和指向将来的展望的境界包围着,这三种意识行为衬托出了现在、 过去和将来的意识。三者合在一起构成内在的时间意识。客观地在时空中存在的物的概念应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胡塞尔对认识 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成。但他的这些论 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是如何被构成的
第五节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胡塞尔晩年用目的论的历史解释的方法研究生活世界,其目的是为了开辟通向生活世界之前 的、更深一层次的纯粹意识的道路。因此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也是对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补 充 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之概略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学 它有助于理解自在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历史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根本任务。它事先认 定:历史有一个总的目的,历史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历史的精髓。我们是这种历史的目的的承担 者和参与执行者,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去实现这一目的。胡塞尔认为首先要明确解释者的责任。 由于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以解释历史的目的为任务,所以解释者承担着要为全人类负责的使命。 解释者必须既抱有高度的怀疑精神,又不事先持否认态度。解释者批判地回顾一切哲学学说,并 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现历史的真正的目的。解释的对象是整个哲学史 但是解释者不可能把哲学史上的每一个哲学家和每一篇哲学著作都回顾一遍,而必须选择例子 选择的标准是看被选者是否是某一时代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否体现哲学的根本理念(整个人 类历史的目的)。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是以跟历史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在对话的时候,必须注意 说话的方式,要避免科学的专门化的说话方法,采用素朴的生活世界的说话方式。因为科学的专 门化的说话方法掩盖了科学起源于生活世界这一事实,使用生活世界的素朴的说话方式有助于从 科学的观念化的世界回归到活生生的直接经验的世界中去
第五节 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 胡塞尔晚年用目的论的历史解释的方法研究生活世界,其目的是为了开辟通向生活世界之前 的、更深一层次的纯粹意识的道路。因此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也是对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补 充。 • 一、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之概略 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学, 它有助于理解自在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历史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根本任务。它事先认 定:历史有一个总的目的,历史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历史的精髓。我们是这种历史的目的的承担 者和参与执行者,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去实现这一目的。胡塞尔认为首先要明确解释者的责任。 由于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以解释历史的目的为任务,所以解释者承担着要为全人类负责的使命。 解释者必须既抱有高度的怀疑精神,又不事先持否认态度。解释者批判地回顾一切哲学学说,并 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现历史的真正的目的。 解释的对象是整个哲学史。 但是解释者不可能把哲学史上的每一个哲学家和每一篇哲学著作都回顾一遍,而必须选择例子。 选择的标准是看被选者是否是某一时代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否体现哲学的根本理念(整个人 类历史的目的)。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是以跟历史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在对话的时候,必须注意 说话的方式,要避免科学的专门化的说话方法,采用素朴的生活世界的说话方式。因为科学的专 门化的说话方法掩盖了科学起源于生活世界这一事实,使用生活世界的素朴的说话方式有助于从 科学的观念化的世界回归到活生生的直接经验的世界中去
第五节(续1) 二、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搁开先验唯心主义的晢学框架,很难理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胡塞尔对生 活世界的解释的出发点是一个类似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 纯粹意识的世界。严格地说,胡塞尔反对”三个世界“的理论,因为还原的结果表明只存在一个世界,即实践的生活世界。科学 和哲学的观念世界只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作出来的一件生活世界的”理念的衣服“。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是作为超越于生活世 界尔存在的,本身不是世界,而世界(这包括时间、空间、互相区别的不同的自我、灵魂和物体等等)是由纯粹自我通过它的意 识活动构成的。 胡塞尔认为,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人们在其中已经有关于世界的看法,或者说 关于世界的观念和相应的说话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后,生活世界依然存在,它本身也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换了一套对生 活世界的描述方式,即用科学的说话方式代替原来的素朴的说话方式;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预言生活世界 中的时间变化的能力。 近代科学认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是与假定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哲学思潮。按照这种思潮,原 子等看不见的东西是自在的东西,我们的感觉则是这些自在的东西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主观”的东西。而前科学的世界 与我们的经验、情感、需要和动机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之总和,科学的世界是 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东西之总和。胡塞尔企图通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把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世界还原为作为实践活动之总和的生活世 界。他认为这种解释本身构成先验还原的一条途径。他根据释义学的原则进行解释,它大致包括以下这些问题和解答 1、什么是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形势。古希腊时代的一些科学尤其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在近代复兴起来,以及文艺复兴 后流行的大胆设想和勇于归纳和概括的精神构成了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形势。2、什么是近代科学家建立近代科学的原初 动机。他们企图使经验世界彻底理念化。3、近代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否和如何发生了意义的转移和掩盖。一个以理念的存有为 底层基础的数学化了的世界,从伽里略时代开始逐渐地取代了日常的生活世界,并被随后的自然科学就所延续。日常生活世界是 惟一真实的世界,人们所发明的物理学的技术并不改变这个世界。在物理的世界中并不真实地存在作为理想模型组成部分的原子 电子等理念化了的存有的对象,它们不过是被主体所建构的用来预言自然事件的东西。但在科学的理想模型中所运用到的观念的 对象却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科学所创作出来的理念化的衣服掩盖了自然科学的本来意义。4、客观的、自在的真理的本来意 义是什么。按照物理学的客观主义,存在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的、自在的真理;按照先验的主观主义(先验现象学是其最 高、最完善的发展形式),这些所谓的自在的真理是由主体构成的,客观性在于主观际性,客观性的意义是由主观际性决定的 5、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意义何在。自然科学在造福于人类之外的副作用是造成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流行,使得人们只看到客体 的一面,看不到主体的一面,主观和客观分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追求普遍的知识(既包括客体又包括主体)的哲学的 理念被抛弃。但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均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先天的真理和经验的真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遇 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难激发产生近代哲学史上一种与之相反的思潮:先验主观主义。但主观主义由于其心理主义的错误而陷入悖论, 先验现象学的的新贡献是发现了一种避免这种悖论的方法,即把进行构造世界的自我和意识活动设想为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 即超越于这个世界的自我和意识。因此,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方面的历史意义是其“否定之否定”的意义
第五节(续1) • 二、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 搁开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很难理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胡塞尔对生 活世界的解释的出发点是一个类似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 纯粹意识的世界。严格地说,胡塞尔反对”三个世界“的理论,因为还原的结果表明只存在一个世界,即实践的生活世界。科学 和哲学的观念世界只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作出来的一件生活世界的”理念的衣服“。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是作为超越于生活世 界尔存在的,本身不是世界,而世界(这包括时间、空间、互相区别的不同的自我、灵魂和物体等等)是由纯粹自我通过它的意 识活动构成的。 • 胡塞尔认为,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人们在其中已经有关于世界的看法,或者说 关于世界的观念和相应的说话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后,生活世界依然存在,它本身也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换了一套对生 活世界的描述方式,即用科学的说话方式代替原来的素朴的说话方式;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预言生活世界 中的时间变化的能力。 • 近代科学认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是与假定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哲学思潮。按照这种思潮,原 子等看不见的东西是自在的东西,我们的感觉则是这些自在的东西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主观”的东西。而前科学的世界 与我们的经验、情感、需要和动机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之总和,科学的世界是 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东西之总和。胡塞尔企图通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把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世界还原为作为实践活动之总和的生活世 界。他认为这种解释本身构成先验还原的一条途径。他根据释义学的原则进行解释,它大致包括以下这些问题和解答。 • 1、什么是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形势。古希腊时代的一些科学尤其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在近代复兴起来,以及文艺复兴 后流行的大胆设想和勇于归纳和概括的精神构成了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形势。2、什么是近代科学家建立近代科学的原初 动机。他们企图使经验世界彻底理念化。3、近代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否和如何发生了意义的转移和掩盖。一个以理念的存有为 底层基础的数学化了的世界,从伽里略时代开始逐渐地取代了日常的生活世界,并被随后的自然科学就所延续。日常生活世界是 惟一真实的世界,人们所发明的物理学的技术并不改变这个世界。在物理的世界中并不真实地存在作为理想模型组成部分的原子、 电子等理念化了的存有的对象,它们不过是被主体所建构的用来预言自然事件的东西。但在科学的理想模型中所运用到的观念的 对象却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科学所创作出来的理念化的衣服掩盖了自然科学的本来意义。4、客观的、自在的真理的本来意 义是什么。按照物理学的客观主义,存在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的、自在的真理;按照先验的主观主义(先验现象学是其最 高、最完善的发展形式),这些所谓的自在的真理是由主体构成的,客观性在于主观际性,客观性的意义是由主观际性决定 的。 5、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意义何在。自然科学在造福于人类之外的副作用是造成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流行,使得人们只看到客体 的一面,看不到主体的一面,主观和客观分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追求普遍的知识(既包括客体又包括主体)的哲学的 理念被抛弃。但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均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先天的真理和经验的真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遇 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难激发产生近代哲学史上一种与之相反的思潮:先验主观主义。但主观主义由于其心理主义的错误而陷入悖论, 先验现象学的的新贡献是发现了一种避免这种悖论的方法,即把进行构造世界的自我和意识活动设想为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 即超越于这个世界的自我和意识。因此,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方面的历史意义是其“否定之否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