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学2011届11月高三月考(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工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和姓名。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绚(xudn)丽丰腴yu)倩(qian)影乳臭(chou)未干 B.赦(she)免噎(shi)好逡(qun)巡弱不(jn)风 C.游说(shui)愤懑(men)逶迤y1)不见经传 chuan) 泅(qu渡坍坦pi) 恐吓(xia)查(pi)极泰来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Δ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 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 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 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 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我国计划在2011年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实验,这一消息引起世 界各国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C.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量有限,其债务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到直接 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D.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 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桂林中学 2011 届 11 月高三月考(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和姓名。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绚(xuàn)丽 丰腴(yú) 倩(qiàn)影 乳臭(chòu)未干 B.赦(shè)免 嗜(shì)好 逡(qūn)巡 弱不禁(jīn)风 C.游说(shuì) 愤懑(mèn) 逶迤(yí) 不见经传(chuán) D.泅(qiú)渡 坍圮(pǐ) 恐吓(xià) 否(pǐ)极泰来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 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 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 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 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我国计划在 2011 年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实验,这一消息引起世 界各国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C.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量有限,其债务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到直接 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D.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 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 21 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 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 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 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 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 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 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 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 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 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 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 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 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 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 “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 《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 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 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 深奧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 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 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 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 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 这“经”没有关系 D.清代古文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 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 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 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 “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 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 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 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 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 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 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 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 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 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 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 “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 《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 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 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 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 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 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 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 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 这“经”没有关系。 D.清代古文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 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 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 的简。 C.南北朝以前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 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 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 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 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 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 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 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 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 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其务退 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 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 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 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 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 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 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 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 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 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 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萋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巒,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 寸。 B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 的简。 C .南北朝以前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 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 较浓。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 文献都叫“经”。 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 书也是一个原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 较“人性化”了。 D .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 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 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 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 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 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 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 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 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 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 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 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 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 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 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 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 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 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 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 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5分)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4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相逢何必曾相识。 (2)杜郎俊赏,尽荠麦青青 青楼梦好, (3)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 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 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 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5分)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4分) 答: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 分,每空 1 分) (1)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相逢何必曾相识。 (2) 杜郎俊赏,尽荠麦青青。 ,青楼梦好, 。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 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 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 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 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 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 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 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 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嘁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 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 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 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 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 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 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 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 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 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 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 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胸 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丛 煎。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 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 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 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ˉ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 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 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 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 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岳 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 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 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 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 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 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 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 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 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 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 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 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 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 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 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 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 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 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 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 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 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 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 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 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 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 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 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 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 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 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3分) 答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 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3分)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 分)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六、(13分) 18.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5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 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 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 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 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19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 超过50字。(6分)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 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3 分) 答: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 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3 分) 答: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 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 六、(13 分) 18.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35 字。(5 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 5 月 3 日电,东盟 10 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 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 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 1200 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 3 国出 资 80%,东盟 10 国出资 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 32%,韩国占 16%。具体金额为中国 384 亿美元、日本 384 亿美元、韩国 192 亿美元。 35 字 19.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 超过 50 字。(6 分)
20.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要懂得尊重别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 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 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 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 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 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 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50 字 20.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 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 , 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要懂得尊重别 人, , ;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 。 七、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 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 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 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 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 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 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桂林中学2011届11月高三月考(语文)答题卡 班别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12345678910 11题(10分) ①译文 ②译文: 12题 ①(4分) ②(4分) 13题(5分) ①②③ 14.(4分) 5.(6分) 16.(6分) 7.(6分) 8.(5分 35 19.(5分)
桂林中学 2011 届 11 月高三月考(语文)答题卡 班别: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3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题(10 分) ①译文: ②译文: 12 题 ①(4 分) ②(4 分) 13 题(5 分) ① ② ③ 14.(4 分) 15.(6 分) (1) (2) 16.(6 分) 17.(6 分) 18.(5 分) 35 字 19.(5 分)
字 20.(5分
5 0 字 20 . ( 5 分)
桂林中学201届11月高三月考 (12分,每小题3分) 1.答案:B(A乳臭(coa)未千:臭x1,气味的总称。身上的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 示轻蔑的说法。C不见经传(gum):传咖m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 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恐吓(xi);吓a使害;吓 he,用于复合词或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軎白吓唬,亦作“恐赫”,以要夹的话或手 段威胁人 2.答案:D【解析】A袤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懵传扈名处,到部在议论着侈坏事)。此 处为英雄事迹。B.前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末然:在事故或害尚未发生之前取预措施,也 说防患于未然。此害已经发生。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来:随 多形宕写文章 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D.入 相传晋代书 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于唐张怀 )。后用来形 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來刻。此处侈饰“院士的番话”正确。 3.答案:℃解析本题考査析并修改病句。Δ项“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讠”与“乜昰个得」 的 表演机会”搭配不当,司改为“演这个角色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B成份赘余,删去“的s验 D、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故选C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注意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⑧⑥和⑤应形狨转折 意,⑥在后,⑤紧①,依据后文的“也”表班①应该在④的后面,③在④之前②最古宜 谓语句首,故选E 5.答案:C【考点】考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析】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经 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 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 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思路 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比如C项需要考生阅读第 段两处信息,加以整合才能正确判断 6.答案: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 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 《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 格式。”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 7.答案:C【考点】本题重点考査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解析】C项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 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该项无中生有。【思路分析】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 学知识推断。推断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要防止无中生有、范围失当、张冠李戴、 逆推不合文意、强加因果、混淆已然和未然等。 8D(根据文意,“挠”的意思应为“屈服”。教材中,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有“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之”,今有成语“不屈不挠”。) 9C(用排除法。①是朝廷的禁令,⑤是皇帝的行为⑥是皇帝的感受,不合题意。) 10D(根据文意,宋均说的“狡诈刻毒”就是针对“烦苛的人”而言,并非如D项理解为 两种人。 参考译文:
桂林中学 2011 届 11 月高三月考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二、 5.答案:C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析】C 项信息源在第一段:“‘经’ 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 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 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思路 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比如 C 项需要考生阅读第 一段两处信息,加以整合才能正确判断。 6.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B 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 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 《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 格式。”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 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 7.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解析】C 项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 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该项无中生有。【思路分析】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 学知识推断。推断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要防止无中生有、范围失当、张冠李戴、 逆推不合文意、强加因果、混淆已然和未然等。 三、 8.D(根据文意,“挠”的意思应为“屈服”。教材中,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有“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之”,今有成语“不屈不挠”。) 9.C(用排除法。①是朝廷的禁令,⑤是皇帝的行为⑥是皇帝的感受,不合题意。) 10.D(根据文意,宋均说的“狡诈刻毒”就是针对“烦苛的人”而言,并非如 D 项理解为 两种人。)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