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B)·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熟悉《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 到的字词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的能力 、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继续提髙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 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 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 富的想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拟 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诵读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通过 诵读整体感知全文。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弄清本诗的写作背 景,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然后按诗意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逐步研 读的方式。 以比较分析、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感知本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本 诗与李白其他一些诗歌和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诗歌的比较、分析、研究,达到对本诗 理解的深化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以互动式探讨、研究为主的网络课教学方案。按照发布研究指令→学生尝 试研究实践→总结交流硏究成果→畅谈研究体会和经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阅读准备。 1.背景资料(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 (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以雄 健的笔调,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山川的雄伟壮丽,具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力量。诗人在尽情赞叹之余,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它突破了梁 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丰富了诗的思想意义。 (2)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代于隋末被流徙西域。李白 生于中亚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影响较深,加之性格豪放,所
蜀道难(B)·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熟悉《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 到的字词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 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 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 富的想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拟 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诵读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通过 诵读整体感知全文。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弄清本诗的写作背 景,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然后按诗意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逐步研 读的方式。 二、以比较分析、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感知本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本 诗与李白其他一些诗歌和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诗歌的比较、分析、研究,达到对本诗 理解的深化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以互动式探讨、研究为主的网络课教学方案。按照发布研究指令→学生尝 试研究实践→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畅谈研究体会和经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阅读准备。 1.背景资料(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 (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以雄 健的笔调,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山川的雄伟壮丽,具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力量。诗人在尽情赞叹之余,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它突破了梁 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丰富了诗的思想意义。 (2)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代于隋末被流徙西域。李白 生于中亚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影响较深,加之性格豪放,所
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道路,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的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丰富的诗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上升气魄。他勇敢地用 他的诗篇反抗权贵、鞭挞庸俗,为争取开明的政治而呐喊。李白顽强的斗争意志和 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那些伟大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虽然他在有些作品 中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但他热爱祖国、关心政治、同情劳动人 民、憎恶权势的思想是他诗章中的主调。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汲取了古乐府健爽、真挚、明朗 的特色,又能融合他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从而形成了自己飘逸、奔放、雄奇、壮 丽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感情奔放,变化无穷的艺术珍品。他有着泉涌 般的创造力。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彩瑰伟绚丽,想像丰富,意境空灵,是 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布置预习思考题。 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大的国力、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 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 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 唐诗歌髙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 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 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 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蜀道难》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篇“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赞语)的浪漫主义杰作。 三、播放音乐朗诵《蜀道难》,继续给学生激情设境。 四、疏通本文字词。学生诵读全诗三遍 噫吁哦(y9 鱼凫(千*) 猿猱(n2o) 扪(m6n)参(sh5n) 历井 膺(y9ng) 巉(ch2n)岩 飞湍(tu1n) 喧豗(hu9) 俅(p9ng) 崖万壑(h8) 峥嵘(zh5ngr$ng) 崔嵬(cu9w6i) 吮(sh(n)血 咨嗟(29ji5) 教师给出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 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五、疏通诗歌的内容,结合诵读提示,对本诗进行诵读与体味 点拨与提示:重点把握“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
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道路,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的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丰富的诗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上升气魄。他勇敢地用 他的诗篇反抗权贵、鞭挞庸俗,为争取开明的政治而呐喊。李白顽强的斗争意志和 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那些伟大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虽然他在有些作品 中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但他热爱祖国、关心政治、同情劳动人 民、憎恶权势的思想是他诗章中的主调。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汲取了古乐府健爽、真挚、明朗 的特色,又能融合他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从而形成了自己飘逸、奔放、雄奇、壮 丽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感情奔放,变化无穷的艺术珍品。他有着泉涌 般的创造力。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彩瑰伟绚丽,想像丰富,意境空灵,是 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布置预习思考题。 二、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大的国力、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 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 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 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 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 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 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蜀道难》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篇“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赞语)的浪漫主义杰作。 三、播放音乐朗诵《蜀道难》,继续给学生激情设境。 四、疏通本文字词。学生诵读全诗三遍。 噫吁 (y9 x9 x9) 鱼凫(f*) 猿猱(n2o) 扪(m6n)参(sh5n) 历井 膺(y9ng) 巉(ch2n)岩 飞湍(tu1n) 喧豗(hu9) (p9ng) 崖万壑(h8) 峥嵘(zh5ng r$ng) 崔嵬(cu9 w6i) 吮(sh(n)血 咨嗟(z9 ji5) (教师给出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 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五、疏通诗歌的内容,结合诵读提示,对本诗进行诵读与体味。 点拨与提示:重点把握“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
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以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在全诗 中的三次出现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在课文基本成诵、了解诗意、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美和音韵 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导入语:我们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 现在眼前,它们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使人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对诗歌意境美的 研究上。) 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独立思考,进而讨论发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期逐步提高 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点拨及提示 分析本诗意境之美,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关键诗句,具体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碔崖转石万壑雷。 3.教法指导: 以上关键诗句采用边分析、边诵读、边研究、边体味的方法,使学生水到渠成 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 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 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研究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1.在诵读中先体味而后讨论交流。 2.教法指导: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这首诗中的“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 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可结合学过的《诗经》中的作品《君 子于役》、《无衣》等进行比较体会,从而加强和深化对本诗章法特色的认识。 3.小结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
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以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在全诗 中的三次出现。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在课文基本成诵、了解诗意、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美和音韵 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导入语:我们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 现在眼前,它们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使人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对诗歌意境美的 研究上。) 二、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独立思考,进而讨论发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期逐步提高 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点拨及提示: 分析本诗意境之美,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关键诗句,具体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3.教法指导: 以上关键诗句采用边分析、边诵读、边研究、边体味的方法,使学生水到渠成 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4.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 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 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研究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1.在诵读中先体味而后讨论交流。 2.教法指导: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这首诗中的“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 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可结合学过的《诗经》中的作品《君 子于役》、《无衣》等进行比较体会,从而加强和深化对本诗章法特色的认识。 3.小结: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 因为它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 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 受。这种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四、学生诵读全诗。 注意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将对诗歌意境与音韵方面的理解与体味融入其中 争取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本诗在意境与音韵方面较有特色,请你针对其中一方面,对其特色进行评论, 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要求观点明确,有点有面,条理清晰。 目的:设计此题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美的理解与感悟,以提高学生鉴赏古代 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诗的艺术特色。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和寓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蜀道难》这篇名传千古的佳作,形式上直追汉晋,基本上不受齐、梁和初唐 诗风的影响,用韵、平仄都一任自然,对仗用得更少,而且还充分运用了长短句, 在意境和音韵方面均体现出卓越之处。 二、交流上节课布置的短评 教师可适时点拨与指导。 目的:交流短评的内容,达到对内容的深化理解与感悟。) 三、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重点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 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教师可适时诱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热烈交流的氛 围 点拨与提示: (1)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髙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 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 述蜀道来由。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人和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主要从两个方面 其一,“上有……愁攀援”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 坐长叹”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 因为它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 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 受。这种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四、学生诵读全诗。 注意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将对诗歌意境与音韵方面的理解与体味融入其中, 争取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本诗在意境与音韵方面较有特色,请你针对其中一方面,对其特色进行评论, 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评。要求观点明确,有点有面,条理清晰。 (目的:设计此题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美的理解与感悟,以提高学生鉴赏古代 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诗的艺术特色。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和寓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这篇名传千古的佳作,形式上直追汉晋,基本上不受齐、梁和初唐 诗风的影响,用韵、平仄都一任自然,对仗用得更少,而且还充分运用了长短句, 在意境和音韵方面均体现出卓越之处。 二、交流上节课布置的短评。 教师可适时点拨与指导。 (目的:交流短评的内容,达到对内容的深化理解与感悟。) 三、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重点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 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教师可适时诱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热烈交流的氛 围。 点拨与提示: (1)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 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 述蜀道来由。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人和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主要从两个方面: 其一,“上有……愁攀援”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 坐长叹”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其二,“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和新奇大胆的夸张 (4)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夸张的写法,“但见……愁空山”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连峰……万壑雷”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表现出构思巧妙、想像奇特、好用夸张写法、语言流转自 然、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养料等特点;他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也常常体现在 他的诗中 教法指导: 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领略诗人 风格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大致了解诗人生平和所处的时代,熟悉诗人各个时期里 重要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诵读这一手段,使学生反 复品味诗中的意境,然后作艺术特色的分析。此外,为加深感受和扩大视野,课前 可要求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诗人作品,并结合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 诗歌作品。 四、师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基调及诗的寓意。 1.关于本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 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可结合以下几处重点体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2.关于本诗的寓意 剑阁为蜀之门户,作者写剑阁的那一段寄托着作者的寓意。用明人胡震亨的“言 其险,更著其戒”七字概括最为准确, 教法指导: 分析诗歌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内容获得 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较为灵活地进行教学。 五、朗读全诗。 可指导学生作表情朗读,将自己对诗的理解与体会融入朗读之中,并达到背诵 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蜀道难》艺术风格方面的短评 附:板书设计
其二,“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和新奇大胆的夸张。 (4)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夸张的写法,“但见……愁空山”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连峰……万壑雷”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小结: 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表现出构思巧妙、想像奇特、好用夸张写法、语言流转自 然、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养料等特点;他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也常常体现在 他的诗中。 教法指导: 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领略诗人 风格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大致了解诗人生平和所处的时代,熟悉诗人各个时期里 重要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诵读这一手段,使学生反 复品味诗中的意境,然后作艺术特色的分析。此外,为加深感受和扩大视野,课前 可要求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诗人作品,并结合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 诗歌作品。 四、师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基调及诗的寓意。 1.关于本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 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可结合以下几处重点体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2.关于本诗的寓意。 剑阁为蜀之门户,作者写剑阁的那一段寄托着作者的寓意。用明人胡震亨的“言 其险,更著其戒”七字概括最为准确。 教法指导: 分析诗歌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内容获得 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较为灵活地进行教学。 五、朗读全诗。 可指导学生作表情朗读,将自己对诗的理解与体会融入朗读之中,并达到背诵 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蜀道难》艺术风格方面的短评。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蜀道来历 叹蜀道之高 蜀道高峻 景物凄清 二、叹蜀道之险 山水险恶 剑阁险要 三、叹战祸之烈 N杀人惨景 第二方案 课前准备 教师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有关《蜀道难》这一课的研究网站,配合本 课的学习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宗旨: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关注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有利 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内容 (1)唐诗简介。包括唐代初期、盛唐、中唐、晚唐的重要诗人与代表作品及 其主要创作倾向 (2)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3)《蜀道难》内容简介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4)《蜀道难》的意境。 (5)《蜀道难》的格律形式 (6)《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7)《蜀道难》的基调与寓意 (8)学生争鸣。 教法指导:指导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进入《蜀道难》网站进行学习研究,充分 浏览阅读网站资料,对《蜀道难》一课达到整体感知。并通过自己搜集的材料,丰 富网站的内容,提供给网站。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将个人的一些 见解看法加入到“学生争鸣”一页,以供师生共同交流 3.原则 充分体现互动式探讨、研究、交流 4.设备: 计算机、大屏幕教室、校园局域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方案 课前准备 教师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有关《蜀道难》这一课的研究网站,配合本 课的学习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宗旨: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关注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有利 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2.内容: (1)唐诗简介。包括唐代初期、盛唐、中唐、晚唐的重要诗人与代表作品及 其主要创作倾向。 (2)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3)《蜀道难》内容简介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4)《蜀道难》的意境。 (5)《蜀道难》的格律形式。 (6)《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7)《蜀道难》的基调与寓意。 (8)学生争鸣。 教法指导:指导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进入《蜀道难》网站进行学习研究,充分 浏览阅读网站资料,对《蜀道难》一课达到整体感知。并通过自己搜集的材料,丰 富网站的内容,提供给网站。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将个人的一些 见解看法加入到“学生争鸣”一页,以供师生共同交流。 3.原则: 充分体现互动式探讨、研究、交流。 4.设备: 计算机、大屏幕教室、校园局域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诵读全诗,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 山的感情,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朗读《蜀道难》,激情设趣。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诗句 1.“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诵读指导: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咏叹的意味尤浓。尤其是“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在全诗中三次出现,更强化了诗的咏叹基调。 教师指导: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诵读感受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深化理解与体会 三、出示李白古体诗的另一代表性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 比较体会两首古体诗在诵读时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四、布置作业。 将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总结,输入“学生争鸣”网页部分 2.将对《蜀道难》整体意境的感受也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清全诗脉络,体味全诗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对学生在“学生争鸣”中的典型意见进行交流与总结。 、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教法指导: (1)提示关键语句。 (2)抓住典型语句,教师作重点分析。 (3)指导学生在有效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去理解、分析、揣摩、交流、总 结、深化。 (4)体现互动式研究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共 享研究成果。 2.点拨与提示: 《蜀道难》写山之髙,水之急,河山之壮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其 境界之阔大,气象之宏伟无人可及 三、出示杜甫的一首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的 诵读全诗,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 山的感情,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朗读《蜀道难》,激情设趣。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诗句: 1.“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诵读指导: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咏叹的意味尤浓。尤其是“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在全诗中三次出现,更强化了诗的咏叹基调。 教师指导: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诵读感受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深化理解与体会。 三、出示李白古体诗的另一代表性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 比较体会两首古体诗在诵读时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四、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总结,输入“学生争鸣”网页部分。 2.将对《蜀道难》整体意境的感受也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清全诗脉络,体味全诗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对学生在“学生争鸣”中的典型意见进行交流与总结。 二、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教法指导: (1)提示关键语句。 (2)抓住典型语句,教师作重点分析。 (3)指导学生在有效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去理解、分析、揣摩、交流、总 结、深化。 (4)体现互动式研究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共 享研究成果。 2.点拨与提示: 《蜀道难》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壮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其 境界之阔大,气象之宏伟无人可及。 三、出示杜甫的一首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进行比较研究交流 教法指导: 1.比较硏究《蜀道难》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在不同之中体会到诗 人的杰出成就 2.比较研究《蜀道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使学生在相同中体会诗人的特 色 四、研究、体味、交流《蜀道难》的音韵美 1.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诗经》复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是显而易 见的。结合《诗经》中的《君子于役》、《无衣》等诗篇进行研究探讨 2.抓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出现,体会贯穿始终、层层 深入的重要作用和“一咏三叹”的写法 四、朗读诗歌,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将学生对诗歌意境与形式上的感受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探讨诗歌的基调和寓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将学生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中的对诗歌意境与形式的感受、评论进行交流, 达到研究感悟的共享和内容的深化理解。 研究探讨《蜀道难》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1.教法指导: (1)有目的地出示几个重点思考讨论题,作为展开研究的切入点。 (2)艺术风格主要把握住热烈奔放的感情、豪迈飘逸的气象、丰富奇特的想 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3)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热烈交流的氛围 2.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在相 同比较和相异比较中感悟李白杰出艺术成就 三、研究探讨诗歌的基调及寓意。 1.基调。 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显示其咏叹基调。统观全诗, 诗人共有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2.寓意。 点拨与提示: 以明人胡震亨的“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概括。 教法指导 分析诗歌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使学生对内容寓意获得正确 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进行比较研究交流。 教法指导: 1.比较研究《蜀道难》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在不同之中体会到诗 人的杰出成就。 2.比较研究《蜀道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使学生在相同中体会诗人的特 色。 四、研究、体味、交流《蜀道难》的音韵美。 1.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诗经》复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是显而易 见的。结合《诗经》中的《君子于役》、《无衣》等诗篇进行研究探讨。 2.抓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出现,体会贯穿始终、层层 深入的重要作用和“一咏三叹”的写法。 四、朗读诗歌,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将学生对诗歌意境与形式上的感受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探讨诗歌的基调和寓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将学生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中的对诗歌意境与形式的感受、评论进行交流, 达到研究感悟的共享和内容的深化理解。 二、研究探讨《蜀道难》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1.教法指导: (1)有目的地出示几个重点思考讨论题,作为展开研究的切入点。 (2)艺术风格主要把握住热烈奔放的感情、豪迈飘逸的气象、丰富奇特的想 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3)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热烈交流的氛围。 2.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在相 同比较和相异比较中感悟李白杰出艺术成就。 三、研究探讨诗歌的基调及寓意。 1.基调。 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显示其咏叹基调。统观全诗, 诗人共有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2.寓意。 点拨与提示: 以明人胡震亨的“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概括。 教法指导: 分析诗歌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使学生对内容寓意获得正确 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针对《蜀道难》在意境、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特色,任选一方面,写一篇 评论,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中 (王英)
2.针对《蜀道难》在意境、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特色,任选一方面,写一篇 评论,输入到“学生争鸣”网页中。 (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