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二章水体渔业生产力
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二章 水体渔业生产力
概况 ●水体渔业生产力问题一向是渔业科学研究的中心 问题之一。近年随着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 环过程研究的深化,水体渔业生产力成为水域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问题的重要部分,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19世纪以前捕鱼技术十分落后,捕鱼量很有限, 因而有所谓水中鱼虾“取之不尽,捕之不竭”的 说法。我国内陆可养鱼的水面约有500万hm2,目 前已养的只占54%,还有近半数没有得到充分的 利用。已养水面产量也极不平衡,池塘养鱼好的 每公顷7500~15000kg。而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不过300多公斤,究竞我国发展淡水渔业的潜力 有多大?这正是水体渔业生产力所要研究的问题
概况 ⚫ 水体渔业生产力问题一向是渔业科学研究的中心 问题之一。近年随着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 环过程研究的深化,水体渔业生产力成为水域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问题的重要部分,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 19世纪以前捕鱼技术十分落后,捕鱼量很有限, 因而有所谓水中鱼虾“取之不尽,捕之不竭”的 说法。我国内陆可养鱼的水面约有500万hm2 ,目 前已养的只占54%,还有近半数没有得到充分的 利用。已养水面产量也极不平衡,池塘养鱼好的 每公顷7500~15 000 kg。而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只不过300多公斤,究竟我国发展淡水渔业的潜力 有多大?这正是水体渔业生产力所要研究的问题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认识 ●中国有句俗语“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虾米,虾 米食泥巴”,这可能是人们最早关于食物链和 鱼类自然再生产的认识,但真正从学术上探讨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应推汉生( Hensen1887)对 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汉生以藻类数量为基础 探讨以藻类为食的桡足类的数量并进而估算鱼 类的数量,也就是说,从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鱼类这一基本食物链来认识海洋中鱼类 的再生产
一、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认识 ⚫ 中国有句俗语“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虾米,虾 米食泥巴”,这可能是人们最早关于食物链和 鱼类自然再生产的认识,但真正从学术上探讨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应推汉生(Hensen 1887)对 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汉生以藻类数量为基础, 探讨以藻类为食的桡足类的数量并进而估算鱼 类的数量,也就是说,从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鱼类这一基本食物链来认识海洋中鱼类 的再生产
有机质、营养盐和鱼产力 ●由于浮游植物必须利用日光、CO2和营养 盐类营自养性生活,许多作者转而注意 有机质的分解和菅养盐类动态的研究。 在淡水水体 Naumann(1919, Thienemannt(1925)等关于 湖泊营养类型的研究,已经把菅养盐含 量和鱼产力联系起来
有机质、营养盐和鱼产力 ⚫ 由于浮游植物必须利用日光、CO2和营养 盐类营自养性生活,许多作者转而注意 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动态的研究。 在淡水水体, Naumann(1919),Thienemann(1925)等关于 湖泊营养类型的研究,已经把营养盐含 量和鱼产力联系起来
林德曼定律的启示 ●本世纪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链中10%的能 量转化规律,指岀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能量的递降 就越大,生物生产力将越低。这一理论被后来的许多工作 所证明并被广泛采用。 Ryther(1969)曾根据这一原理,做 出世界海洋鱼产力的估算。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以初级生产力为起点,通过牧食链的自养生产过程。以 后外来有机质以及细菌和腐屑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 起重视。大量的工作表明,水体内自生的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质绝大部分不是直接被动物食用,而是死后形成细菌 和腐屑再被动物所利用。因此在水生生态系中都有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两类食物链,即以浮游植物、底生藻类和 水草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腐质和细菌为起点的腐质链,并 且进入腐质链的能量远超过牧食链
林德曼定律的启示 ⚫ 本世纪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链中10%的能 量转化规律,指出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能量的递降 就越大,生物生产力将越低。这一理论被后来的许多工作 所证明并被广泛采用。Ryther(1969)曾根据这一原理,做 出世界海洋鱼产力的估算。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以初级生产力为起点,通过牧食链的自养生产过程。以 后外来有机质以及细菌和腐屑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 起重视。大量的工作表明,水体内自生的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质绝大部分不是直接被动物食用,而是死后形成细菌 和腐屑再被动物所利用。因此在水生生态系中都有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两类食物链,即以浮游植物、底生藻类和 水草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腐质和细菌为起点的腐质链,并 且进入腐质链的能量远超过牧食链
腐质链的作用 ●腐质链的作用使人们对水体生物生产过程有了 新的认识。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活有机 质平均只有10%传下去,但其余的90%在生态 系中并未消失,而是进入腐质链并在另一个食 物链中再循环和再利用。因此林德曼的10%转 化率只是牧食链的转化效率,如果加上经腐质 链再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肯定要髙 于此数。 Cushing(1973)、Ste(1978)都提出海 洋生态系中营养级间转化效率平均在15% 20%之间, Blazka(1980)总结IBP材料指出湖泊 和水库营养级间转化效率平均为15%
腐质链的作用 ⚫ 腐质链的作用使人们对水体生物生产过程有了 新的认识。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活有机 质平均只有10%传下去,但其余的90%在生态 系中并未消失,而是进入腐质链并在另一个食 物链中再循环和再利用。因此林德曼的10%转 化率只是牧食链的转化效率,如果加上经腐质 链再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肯定要高 于此数。Cushing(1973)、Steel(1978)都提出海 洋生态系中营养级间转化效率平均在15%~ 20%之间,Blazka(1980)总结IBP材料指出湖泊 和水库营养级间转化效率平均为15%
在选择引种驯化的对象时应遵 从的准则 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就可以选择引种驯 化的对象。这时应该从4方面来考虑 ●1.地理学准则根据物种现有分布区和将引入水体的气 候特点的异同来考虑移殖的可能性: ●2.生态学准则根据物种对环境的要求(特别是繁殖和发 育期的要求)来考虑移殖的可能性; ●3.生物学准则分析将引入的水体中是否存在着在生物 学上与引入种相近的其他种群,如不存在则驯化易于成 ●4.经济学准则从将引入物种的经济商品质量来考虑驯 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引入对象的“生物学 价值”,特别是对食物的利用效率、所能提供的产量和 生产周期等
在选择引种驯化的对象时应遵 从的准则 ⚫ 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就可以选择引种驯 化的对象。这时应该从4 ⚫ 1.地理学准则 根据物种现有分布区和将引入水体的气 ⚫ 2.生态学准则 根据物种对环境的要求(特别是繁殖和发 育期的要求) ⚫ 3.生物学准则 分析将引入的水体中是否存在着在生物 学上与引入种相近的其他种群,如不存在则驯化易于成 ⚫ 4.经济学准则 从将引入物种的经济商品质量来考虑驯 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引入对象的“生物学 价值” ,特别是对食物的利用效率、所能提供的产量和 生产周期等
半咸水鱼生长速度加快 ●在选择移殖对象时,不能根据某一水体 个别种群的生态生理特点加以判断,而 应该从整个物种的特点来考虑,因为物 种通常较其个别种群具有更大的适应能 力。因此,把有些种类引入特殊生境后, 有时会收到额外的效果。例如,苏联把 喜冷性兔子鱼南移和把淡水产的白鲢和 草鱼移入半咸水水体,发现鱼类不但可 以生存,而且生长速度反而加快
半咸水鱼生长速度加快 ⚫ 在选择移殖对象时,不能根据某一水体 个别种群的生态生理特点加以判断,而 应该从整个物种的特点来考虑,因为物 种通常较其个别种群具有更大的适应能 力。因此,把有些种类引入特殊生境后, 有时会收到额外的效果。例如,苏联把 喜冷性兔子鱼南移和把淡水产的白鲢和 草鱼移入半咸水水体,发现鱼类不但可 以生存,而且生长速度反而加快
移殖底栖动物容易成功 ●引进生长、繁殖迅速而且善于利用初级产量和 腐屑饵料的无脊椎动物,也是提高鱼产力的有 效措施。通常移殖底栖动物容易成功,而移殖 浮游动物则很难成功,这是因为底栖动物引入 新水体后,只要能适应新环境的非生物条件 就可以钻埋泥土中或藏匿于水草丛中避免被鱼 类吞食,而浮游动物在水层中几乎无处躲藏, 极易被食。苏联1950~1969年在各类水体引进 了66种底栖动物,而浮游动物移植成功的为数 极少,在大型水体驯化成功的只有一种甲壳类
移殖底栖动物容易成功 ⚫ 引进生长、繁殖迅速而且善于利用初级产量和 腐屑饵料的无脊椎动物,也是提高鱼产力的有 效措施。通常移殖底栖动物容易成功,而移殖 浮游动物则很难成功,这是因为底栖动物引入 新水体后,只要能适应新环境的非生物条件, 就可以钻埋泥土中或藏匿于水草丛中避免被鱼 类吞食,而浮游动物在水层中几乎无处躲藏, 极易被食。苏联1950~1969年在各类水体引进 了66种底栖动物,而浮游动物移植成功的为数 极少,在大型水体驯化成功的只有一种甲壳类
移殖浮游动物 ●在鱼类密度很大的养鱼池中,移殖浮游动物更为困 难。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另一个池中单独培养,以活 饵料形式喂鱼。其次是半分离培养,即在放鱼前先 繁殖浮游动物,待其数量达到高峰后放鱼。国外近 年采用在鱼池中设置网箱的方法培养浮游动物,取 得显著的效果。网箱作为较大型的成熟个体的保护 所,从网箱内繁殖出来的小型个体,可以通过网目 到水中供鱼类摄食。作为这种移殖对象的主要是 蚤和裸腹氵蚤两属的枝角类。鱼池采用网箱方法移 殖大型氵蚤,可以使生长期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 大14~16倍,植食性浮游动物产量与浮游物产量的 比值从0.6%提高到44.6%,浮游植物毛产量的利用 率从13%提高到59%
移殖浮游动物 ⚫ 在鱼类密度很大的养鱼池中,移殖浮游动物更为困 难。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另一个池中单独培养,以活 饵料形式喂鱼。其次是半分离培养,即在放鱼前先 繁殖浮游动物,待其数量达到高峰后放鱼。国外近 年采用在鱼池中设置网箱的方法培养浮游动物,取 得显著的效果。网箱作为较大型的成熟个体的保护 所,从网箱内繁殖出来的小型个体,可以通过网目 到水中供鱼类摄食。作为这种移殖对象的主要是氵 蚤和裸腹氵蚤两属的枝角类。 鱼池采用网箱方法移 殖大型氵蚤,可以使生长期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 大14~16倍,植食性浮游动物产量与浮游物产量的 比值从0.6%提高到44.6%,浮游植物毛产量的利用 率从1.3%提高到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