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83KB,团购合买
l、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口腔内消化: 口腔与食道的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口腔与食道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胃内消化:胃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胃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胃内消化特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主要内容 l、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口腔内消化:口腔与食道的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口腔与食道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 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胃内消化:胃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胃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胃内 消化特点。 4、肠内消化:肠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肠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肠内 消化的特点 5、吸收:吸收的部位及机理;各种营养物质吸收:消化吸收率, 自学内容 1、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鱼、虾、贝类胃内消化特点。 4、鱼、虾、贝类肠内消化的特点 5、消化吸收率 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 2、了解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3、了解吸收机理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消化吸收率。 重点、难点 1、消化过程、消化活动的调节(胃、肠消化为主) 2、消化道运动形式及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第一节概述 消化概念及方式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吸收 消化机能的进化 消化的方式

- 1 -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主要内容 l、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口腔内消化: 口腔与食道的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口腔与食道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 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胃内消化:胃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胃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胃内 消化特点。 4、肠内消化:肠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肠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肠内 消化的特点。 5、吸收:吸收的部位及机理;各种营养物质吸收;消化吸收率。 自学内容 l、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鱼、虾、贝类胃内消化特点。 4、鱼、虾、贝类肠内消化的特点。 5、消化吸收率。 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 2、了解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3、了解吸收机理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消化吸收率。 重点、难点 1、消化过程、消化活动的调节(胃、肠消化为主) 2、消化道运动形式及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概念及方式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吸收 1. 消化机能的进化 2. 消化的方式

消化器官包括消化道及其相连的消化腺,消化道为一肌肉质管道,包括 口腔一咽一食道一胃一小肠一大肠一肛门。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管的运动功能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富有伸展性 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为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平滑肌细胞如同其它神经、肌肉细胞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表面上任 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外两侧存在明显的电位差,静息电位除与K、Na'、CI的 移动有关外,尚可能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使运出膜外的Na量大于运入膜内的K, 成膜外正电、膜内带负电。安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55-60mV。 慢波或基本电节律 在胃肠道纵行肌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可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这种电变 化称慢波。波幅为5-15mV,频率随组织特性而异,这种慢波变化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节 律,又被称为基本电节律。人胃慢波的频率为3次/分,十二指肠为11次/分。胃、小肠平 滑肌的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层,可向环行肌层传播。它的存在有可能使肌肉接受刺激产生动 作电位。基本电节律与组织代谢过程关系密切,属于肌源性的,但受神经体液影响 3.动作电位 细胞膜对Ca通透性增加是内脏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基础。在慢波基础上 平滑肌接受刺激,细胞膜才能进一步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平滑肌动作电位大小不稳定 与骨骼肌相比,其时程较长(约10-20ms)、幅度较小。动作电位产生后再经兴奋一收缩耦 联产生肌肉收缩 (三)、消化道的运动形式 消化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 1.紧张性收缩: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性收缩。其作用是:维持胃肠腔内一定的压力 2

- 2 - 消化器官包括消化道及其相连的消化腺,消化道为一肌肉质管道,包括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二、 消化管的运动功能 (一).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 富有伸展性 3. 紧张性 4. 自动节律性运动 5.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为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平滑肌细胞如同其它神经、肌肉细胞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表面上任 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外两侧存在明显的电位差,静息电位除与 K +、Na+、Cl-的 移动有关外,尚可能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 使运出膜外的 Na+量大于运入膜内的 K +,造 成膜外正电、 膜内带负电。安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55-60mV。 2.慢波或基本电节律 在胃肠道纵行肌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可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这种电变 化称慢波。波幅为 5-15 mV,频率随组织特性而异,这种慢波变化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节 律,又被称为基本电节律。人胃慢波的频率为 3 次/分,十二指肠为 11 次/分。胃、小肠平 滑肌的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层,可向环行肌层传播。它的存在有可能使肌肉接受刺激产生动 作电位。基本电节律与组织代谢过程关系密切,属于肌源性的,但受神经体液影响。 3.动作电位 细胞膜对 Ca2+通透性增加是内脏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基础。在慢波基础上 平滑肌接受刺激,细胞膜才能进一步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平滑肌动作电位大小不稳定。 与骨骼肌相比,其时程较长(约 10-20ms)、幅度较小。动作电位产生后再经兴奋一收缩耦 联产生肌肉收缩。 (三)、消化道的运动形式 消化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层。 1.紧张性收缩: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性收缩。其作用是:维持胃肠腔内一定的压力;

有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协助食糜向前推进;保持胃肠道的形状和位置;是其它运动形式 产生的基础 2.蠕动;是一种收缩波,是推动食物前进的基本运动形式 蠕动一方面可以推进食物,另一方面可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以利于食 物消化 3.分节运动:是以环行肌为主的收缩运动, 作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合,并使这些混合物与小肠粘膜吸收表面接触 4.摆动:在草食性动物较为明显。以小肠和大肠纵形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 肠管运动。摆动可使食物在较长的一段小肠来回摆动,亦不向前推进,作用:使肠内容物 与绒毛相接触,并使其与消化液相混合。 三、消化腺的分泌 (一)消化腺及其作用 1.消化腺分类:两类 消化道粘膜内含有许多腺体:如胃腺、小肠腺 消化道附近还有大腺体:唾液腺、胰腺、肝脏。 2.消化液的组成 水、无机物、有机物,在有机物中主要含有消化酶 3.作用:消化酶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 消化液提供消化酶作用的最适环境。 (二)消化腺的分泌机制 消化腺腺体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的主动分泌过程。整个分泌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原料的摄取—一由腺细胞从周围血液中摄取 2.分泌物的合成、浓缩,并以颗粒等形式贮存起来。 3.分泌物从细胞中排出至细胞外。 四、消化活动的神经支配 (一)、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支配 腹腔神经节 1.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1一腰3 系膜上神经节换元 系膜下神经节 3

- 3 - 有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协助食糜向前推进;保持胃肠道的形状和位置;是其它运动形式 产生的基础。 2.蠕动;是一种收缩波,是推动食物前进的基本运动形式; 蠕动一方面可以推进食物,另一方面可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以利于食 物消化。 3.分节运动;是以环行肌为主的收缩运动, 作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合,并使这些混合物与小肠粘膜吸收表面接触。 4.摆动:在草食性动物较为明显。以小肠和大肠纵形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 肠管运动。摆动可使食物在较长的一段小肠来回摆动,亦不向前推进,作用:使肠内容物 与绒毛相接触,并使其与消化液相混合。 三、 消化腺的分泌 (一) 消化腺及其作用 1. 消化腺分类:两类 消化道粘膜内含有许多腺体:如胃腺、小肠腺 消化道附近还有大腺体:唾液腺、胰腺、肝脏。 2. 消化液的组成: 水、无机物、有机物,在有机物中主要含有消化酶。 3. 作用: 消化酶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 消化液提供消化酶作用的最适环境。 (二) 消化腺的分泌机制: 消化腺腺体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的主动分泌过程。整个分泌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原料的摄取---由腺细胞从周围血液中摄取 2.分泌物的合成、浓缩,并以颗粒等形式贮存起来。 3.分泌物从细胞中排出至细胞外。 四、 消化活动的神经支配 (一)、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支配 → 在腹腔神经节 1.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 1—腰 3 → 肠系膜上神经节 换元 → 肠系膜下神经节

节后纤维支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抑制性作用→消化道活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少。 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一支通过迷走神经→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另一支通过盆神经→远端结肠(降结肠)发生突触联系 节后扦维支 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消化道活动增强。 消化腺分泌增加。 (二)、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1.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的神经丛称为肌间神经丛,也称欧氏神经 丛( Auerbach’ s plexus) 2.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层的神经丛。也称麦氏神经丛( Meissner’ s plexus) 这些神经丛包括神经节和无数神经纤维,后者又包括外来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 内在神经纤维。它们组成一个局部神经系统 3.感觉纤维细胞体 ※作用:局部性的调节作用 五、胃肠激素 调节消化活动的体液性因素主要是胃肠激素。这些胃肠激素大多由胃肠道黏膜内的内 分泌细胞分泌,故称为胃肠道激素( gut hormone).胃肠道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肽类,分子量大多数是在2000-5000左右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ndocrine cells secreting gut hormone in the gltract. These gut hormones are frequently peptides, and regulate the movements and secretion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 消化系统内有很多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有下列特点 1)分布分散:胃肠内分泌细胞是分散地分布于黏膜层的上皮细胞之间的 2)数量巨大:胃肠内分泌细胞的总数大大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

- 4 - →节后纤维支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抑制性作用→消化道活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少。 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一支通过迷走神经→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另一支通过盆神经→远端结肠(降结肠)发生突触联系 → 节后纤维支 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消化道活动增强。 →消化腺分泌增加。 (二)、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1. 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的神经丛称为肌间神经丛,也称欧氏神经 丛( Auerbach’s plexus ) 2. 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层的神经丛。也称麦氏神经丛(Meissner’s plexus ) 这些神经丛包括神经节和无数神经纤维,后者又包括外来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 内在神经纤维。它们组成一个局部神经系统。 3.感觉纤维细胞体: ※ 作用:局部性的调节作用。 五、胃肠激素 调节消化活动的体液性因素主要是胃肠激素。这些胃肠激素大多由胃肠道黏膜内的内 分泌细胞分泌,故称为胃肠道激素(gut hormone).胃肠道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肽类,分子量大多数是在 2000—5000 左右。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ndocrine cells secreting gut hormone in the Gltract. These gut hormones are frequently peptides, and regulate the movements and secretion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一) 胃肠内分泌细胞 消化系统内有很多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有下列特点: 1) 分布分散:胃肠内分泌细胞是分散地分布于黏膜层的上皮细胞之间的。 2) 数量巨大:胃肠内分泌细胞的总数大大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

总和 3)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性细胞。开放型细胞顶端有微绒毛深入胃肠腔,可直接感 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PH的刺激而分泌 闭和性细胞无微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不能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 PH的刺激,但可由神经兴奋或局部组织液的变化而引起分泌。(见图)。 (二)胃肠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被发现胃肠激素和肽类有十多种 胃泌素:胃幽门黏膜、十二指肠黏膜的G细胞分泌的激素 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作用:1)促进胃液分泌 2)促进胃肠运动 3)促进消化道黏膜生长 4)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内因子、胰岛素的分泌。 引起释放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已酰胆碱。 3.促胰液素: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27个氨基酸组成。作用:1)促进胰液及胆汁中 HCO的分泌;2)加强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的作用:3)抑制胃、小肠的运动:4) 抑制胃液分泌 引起分泌的因素:盐酸作用于小肠上部(PH4.5)酸性 4.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 小肠黏膜M细胞分泌,33个氨基酸组成 作用:1)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2)促进胰酶分泌 3)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5)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引起分泌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在小肠上部 5.抑胃肽:由43个氨基酸组成。作用 1)抑制胃酸分泌和胃的收缩 2)引起胰岛素释放 引起分泌的因素:脂肪、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 总之:胃肠道激素三大作用 第一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

- 5 - 总和。 3) 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性细胞。开放型细胞顶端有微绒毛深入胃肠腔,可直接感 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 PH 的刺激而分泌。 闭和性细胞无微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不能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 PH 的刺激,但可由神经兴奋或局部组织液的变化而引起分泌。(见图)。 (二) 胃肠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被发现胃肠激素和肽类有十多种: 1. 胃泌素:胃幽门黏膜、十二指肠黏膜的 G 细胞分泌的激素 由 17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作用:1) 促进胃液分泌; 2) 促进胃肠运动; 3) 促进消化道黏膜生长; 4)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内因子、胰岛素的分泌。 引起释放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已酰胆碱。 3. 促胰液素:小肠黏膜 S 细胞分泌 27 个氨基酸组成。作用:1)促进胰液及胆汁中 HCO3 -的分泌;2)加强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作用;3)抑制胃、小肠的运动;4) 抑制胃液分泌。 引起分泌的因素:盐酸作用于小肠上部(PH4.5)酸性。 4.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小肠黏膜 M 细胞分泌,33 个氨基酸组成。 作用:1)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2)促进胰酶分泌; 3)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5) 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引起分泌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在小肠上部。 5. 抑胃肽:由 43 个氨基酸组成。作用: 1) 抑制胃酸分泌和胃的收缩; 2) 引起胰岛素释放; 引起分泌的因素:脂肪、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 总之:胃肠道激素三大作用: 第一 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

第二引起激素释放,食物消化时所产生胃泌素、抑胃肽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第三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 第二节胃内消化 胃内机械性消化 (一)、容受性舒张 (二)、紧张性收缩 (三)、蠕动 、胃内化学性消化 (一)、胃腺:是由粘膜上皮固有膜凹入形成的, 胃腺分为三种: 1.贲门腺:含有许多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2.胃底腺:为胃的主要消化腺,由四种腺细胞构成 1)主细胞 盐酸 分泌胃蛋白酶原 骨蛋白酶, 分解蛋白质。 主细胞亦称胃酶细胞 2)壁细胞 分泌盐酸一激活胃蛋白酶原 分泌内因子一促进V2吸收 3)颈粘液细胞一分泌粘液,为酸性粘多糖 3)内分泌细胞一 幽门腺:含有粘液细胞一粘液 此外还有G细胞一胃泌素 (二)胃液的性质及分泌 1.胃液性质及成分: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液体 PH值:人0.9-1.5;软骨鱼1.5-3.7;硬骨鱼4.5-4.7。也有近中性的鱼 胃液成分:无机物:盐酸、NaCL、KCL等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等 2.胃酸(盐酸)的分泌及作用 1)分泌机制:主动分泌过程,能量来自ATP ※H是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来源为H2O

- 6 - 第二 引起激素释放,食物消化时所产生胃泌素、抑胃肽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第三 营养作用 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 第二节 胃内消化 一、 胃内机械性消化 (一)、容受性舒张 (二)、紧张性收缩 (三)、蠕动 二、 胃内化学性消化 (一)、胃腺:是由粘膜上皮固有膜凹入形成的, 胃腺分为三种: 1. 贲门腺:含有许多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2. 胃底腺:为胃的主要消化腺,由四种腺细胞构成 1) 主细胞 盐酸 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分解蛋白质。 主细胞亦称胃酶细胞。 2) 壁细胞 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 分泌内因子—促进 VB12 吸收 3) 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为酸性粘多糖。 3) 内分泌细胞— 3. 幽门腺: 含有粘液细胞—粘液; 此外还有 G 细胞—胃泌素. (二) 胃液的性质及分泌 1. 胃液性质及成分: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液体。 PH 值:人 0.9-1.5; 软骨鱼 1.5-3.7; 硬骨鱼 4.5-4.7。也有近中性的鱼。 胃液成分:无机物:盐酸、NaCL、 KCL 等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等。 2. 胃酸(盐酸)的分泌及作用 1)分泌机制:主动分泌过程,能量来自 ATP ※ H +是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来源为 H2O

※H被主动分泌入胃腔后,OH H(H一K一ATP酶) 2)盐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酸性环境 ②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③盐酸还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④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 ⑤它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3.胃蛋白酶的分泌 胃酸或胃蛋白酶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作用:在酸性环境中(最适P=2)才起作用,随着PH升高,活性减弱;PH〉6 时,此酶发生不可逆变性。 蛋白质胃蛋白醇际+陈 三.鱼类胃内消化特点 一)机械性消化方式主要是蠕动,是传递饵料的主要力量,蠕动强弱受温度影晌较大 温度低蠕动慢。 (二)化学性消化特点: 1.有胃鱼类:胃形多样,胃腺结构简单,泌酸细胞、泌酶细胞分工不清楚。 1)盐酸:大多数鱼类空腹时門值近中性,摄食后降低,胃中充满饵料时为酸性。 硬骨鱼类:胃液PH多种多样,狗鱼PH4.54.7 少数胃液为中性,如绵鲥5.78.6。 2)胃蛋白酶:不同种类消化酶活性不同 与摄饵食性有关一一凶猛鱼类胃蛋白酶活性强

- 7 - ※ H +被主动分泌入胃腔后,OH- H + (H+—K +—ATP 酶) 2)盐酸的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酸性环境。 ② 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③ 盐酸还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④ 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 ⑤ 它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3. 胃蛋白酶的分泌 胃酸或胃蛋白酶 ↓ 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 ↓ 胃蛋白酶 作用:在酸性环境中(最适 PH=2 )才起作用,随着 PH 升高,活性减弱;PH 〉6 时,此酶发生不可逆变性。 蛋白质 胃蛋白酶 月示 +月东 VB12 三. 鱼类胃内消化特点 (一)机械性消化方式主要是蠕动,是传递饵料的主要力量,蠕动强弱受温度影晌较大, 温度低蠕动慢。 (二)化学性消化特点: 1.有胃鱼类:胃形多样,胃腺结构简单,泌酸细胞、泌酶细胞分工不清楚。 1)盐酸:大多数鱼类空腹时 PH 值近中性,摄食后降低 ,胃中充满饵料时为酸性。 硬骨鱼类:胃液 PH 多种多样,狗鱼 PH4.5~4.7 少数胃液为中性,如绵鳚 5.7~8.6。 2)胃蛋白酶:不同种类消化酶活性不同, 与摄饵食性有关——凶猛鱼类胃蛋白酶活性强;

与生长阶段有关一鲟.鲑鱼在繁殖期胃蛋白酶完全消失 3)其它酶类 淀粉酶一软骨鱼、硬骨鱼为中都发现有弱的淀粉酶。 脂肪酶一罗非鱼 几丁质酶一捕食甲壳类和浮游生物种类,如鳕科 2.无胃鱼类: 1)机能上无胃:一胃蛋白酶-盐酸系不发达的鱼类。 2)结构上无胃一直接由食道转向肠,无胃结构及胃腺,如鲤,肠的消化代替了胃的消化 三、胃内消化活动的调节 (一)机械性消化的调节 (二)化学性消化的调节 1.基础胃液分泌 空腹12-24小时后的胃液分泌称为基础胃液分泌,此时盐酸分泌量极少,并且有昼夜节 律性的变化。原因:与迷走紧张及胃泌素少量分泌有关 2.消化期胃液分泌 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先后分为三个期 食物入口一头期 食物入胃一胃期 食物入肠一肠期 1)头期(进食动作引起) 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等感受器一条件反射 咀嚼和吞咽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一非条件反射 传入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神经) 直接引起腺体分泌 幽门部G细胞一胃泌素.→血液循环→作用于胃→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1.潜伏期长,分泌延续的时间长 2.胃液分泌量大,酸度高。 3.胃蛋白酶含量更高,因此消化力强。 2)胃期 通过几个途径刺激胃液分泌 a、扩张刺激→胃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中枢→迷走神经→胃腺分泌

- 8 - 与生长阶段有关一鲟.鲑鱼在繁殖期胃蛋白酶完全消失 3)其它酶类 淀粉酶—软骨鱼、硬骨鱼为中都发现有弱的淀粉酶。 脂肪酶—罗非鱼 几丁质酶—捕食甲壳类和浮游生物种类,如鳕科。 2.无胃鱼类: 1) 机能上无胃:—胃蛋白酶-盐酸系不发达的鱼类。 2) 结构上无胃—直接由食道转向肠,无胃结构及胃腺,如鲤,肠的消化代替了胃的消化。 三、胃内消化活动的调节 (一)机械性消化的调节 (二)化学性消化的调节 1.基础胃液分泌 空腹 12-24 小时后的胃液分泌称为基础胃液分泌,此时盐酸分泌量极少,并且有昼夜节 律性的变化。原因:与迷走紧张及胃泌素少量分泌有关。 2.消化期胃液分泌 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先后分为三个期: 食物入口—头期 食物入胃—胃期 食物入肠—肠期 1) 头期(进食动作引起) 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等感受器—条件反射 咀嚼和吞咽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非条件反射 →传入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神经) →直接引起腺体分泌 →幽门部 G 细胞—胃泌素. →血液循环→作用于胃→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1. 潜伏期长,分泌延续的时间长; 2. 胃液分泌量大,酸度高。 3. 胃蛋白酶含量更高,因此消化力强。 2) 胃期 通过几个途径刺激胃液分泌 a、扩张刺激→胃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中枢→迷走神经→胃腺分泌

b、扩张刺激→胃牵张感受器→壁内神经丛→胃腺分泌 C、化学刺激(如蛋白质消化产物)→作用于G细胞→胃泌素.→血液循环→作用于胃→ 胃液分泌↑ 胃期分泌特点:酸度高,但消化酶含量少,因此消化力较头期小。 3)肠期:食物进入肠仍有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蛋白胨、氨基酸、酒精等→刺激小肠黏膜G、M细胞释放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血液循环- 作用于胃→胃液分泌↑ 4)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a、精神因素:情绪紧张通过大脑控制影响胃液分泌 B、盐酸、脂肪、高渗溶液→抑制胃液分泌 第三节肠内消化 肠内机械性消化 小肠运动形式包括: 1.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进行的基础 当小肠紧张性↑,食物混合运转加快 当小肠紧张性↓,食物团混合运转减慢。 2.分节运动:食物进入后开始,其作用是1)食物与消化液混合,便于化学分解;2)食 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 3.蠕动:蠕动很慢,1-2厘米/秒, 有时发动一次蠕动冲,2-25厘米/秒,是进行速度很快,传播很远的蠕动。可将 食物一直推向大肠。 4.摆动:混合食物,便于吸收 三、肠内化学性消化 )胰腺及胰液的分泌 1.胰腺及胰液性质、成分 1)胰腺 「内分泌腺一胰岛一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细胞一与糖代谢有关 外分泌腺一胰腺一胰液一小肠(十二指肠)一与消化有关 9

- 9 - b、扩张刺激→胃牵张感受器→壁内神经丛→胃腺分泌 c、化学刺激(如蛋白质消化产物)→作用于 G 细胞→胃泌素. →血液循环→作用于胃→ 胃液分泌↑ 胃期分泌特点:酸度高,但消化酶含量少,因此消化力较头期小。 3) 肠期:食物进入肠仍有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蛋白胨、氨基酸、酒精等→刺激小肠黏膜 G、M 细胞释放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血液循环→ 作用于胃→胃液分泌↑ 4)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a、精神因素:情绪紧张通过大脑控制影响胃液分泌。 B、盐酸、脂肪、高渗溶液→抑制胃液分泌 第三节 肠内消化 一、肠内机械性消化 小肠运动形式包括: 1. 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进行的基础, 当小肠紧张性↑,食物混合运转加快, 当小肠紧张性↓,食物团混合运转减慢。 2. 分节运动:食物进入后开始,其作用是 1)食物与消化液混合,便于化学分解;2)食 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 3. 蠕动:蠕动很慢,1-2 厘米/秒, 有时发动一次蠕动冲,2-25 厘米/秒,是进行速度很快,传播很远的蠕动。可将 食物一直推向大肠。 4. 摆动:混合食物,便于吸收。 三、 肠内化学性消化 (一)胰腺及胰液的分泌 1. 胰腺及胰液性质、成分 1) 胰腺 胰脏 内分泌腺—胰岛—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细胞—与糖代谢有关 外分泌腺—胰腺—胰液—小肠(十二指肠)—与消化有关

胰腺分为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腺泡细胞分泌酶 2)胰液性质、成分: 碱性液体,PH值约为7.8-8.4 无机物为:碳酸氢盐及CLˉ、K、Na、Ca2等 有机物为:消化酶 2.胰液的分泌及作用 1)碳酸氢盐的分泌:胰腺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含有较髙浓度碳酸酐酶(CA) C02+H20 ittO 3 t+hCO HCO3-+Na→ NaHCO3等,使肠液呈碱性 碳酸氢盐的作用: ※中和在肠中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侵蚀。 ※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值环境。 2)胰酶的分泌;腺胞细胞分泌以下几种胰酶。 ①胰淀粉酶( pancreatic amy lase) 胰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十葡萄糖 ②胰脂肪酶( pancreatic lipase)PH为7.5-8.5 胰脂肪酶 脂肪 甘油+脂肪酸十甘油一酯(少量) 胆盐可增加其活性。 ③胰蛋白酶( pancreatic protease) 糜蛋白酶( chymotrypsin)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都是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无活性) (有活性)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④⑤

- 10 - 胰腺分为 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腺泡细胞分泌酶 2) 胰液性质、成分: 碱性液体,PH 值约为 7.8-8.4 无机物为:碳酸氢盐及 CL-、K +、Na+、Ca2+等。 有机物为:消化酶 2. 胰液的分泌及作用 1) 碳酸氢盐的分泌:胰腺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含有较高浓度碳酸酐酶(CA) CA CO2+H2O H2CO3 H ++HCO3 - HCO3 - +Na+→NaHCO3 等,使肠液呈碱性。 碳酸氢盐的作用: ※ 中和在肠中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侵蚀。 ※ ※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 PH 值环境。 2) 胰酶的分泌;腺胞细胞分泌以下几种胰酶。 ① 胰淀粉酶 (pancreatic amylase) 胰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② 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 PH 为 7.5-8.5 胰脂肪酶 脂肪 ———→ 甘油+脂肪 酸+甘油一酯(少量) 胆盐可增加其活性。 ③ 胰蛋白酶 (pancreatic protease) 糜蛋白酶(chymotrypsin)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都是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无活性) (有活性)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④⑤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