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10月份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2018.10)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 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 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 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 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 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 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 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姸的岀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 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 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 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 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
2016 级 10 月份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2018.10)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 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 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 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 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 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 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 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 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 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 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 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 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
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 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 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 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 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 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 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 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 服力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 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 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 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 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 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 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 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来源: 学科网 ZXX K]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 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 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的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 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 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台 李亚强 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 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毎个人的脸庞。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 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我兀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 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 柄长剑,直插内心。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枭上。没有泥塑像, 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 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 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 体的泥塑像,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20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就因 为戏台的存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 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 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 排遣心中的空虛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戏充当的 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 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在二月初二。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 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 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 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 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来源: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台 李亚强 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 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 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我兀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 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 柄长剑,直插内心。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桌上。没有泥塑像, 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 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 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 体的泥塑像,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 20 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就因 为戏台的存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 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 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 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戏充当的 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 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在二月初二。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 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 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 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
们不认识的人。 父亲曾经也是村里的一名秦腔演员,家里堆放着厚厚的戏本。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 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 煌,除了在本村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 后来,村里人知道新疆有煤矿、棉花,年轻人组队外流。父亲也放下了戏本,跟着村里 的青年去了煤矿,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 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 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 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娘说,今年村里请了宁夏吴忠的秦剧团,二月初二唱夜戏的时候,戏台上的电路烧了, 唱了一半的戏突然中断了,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电路再次接通,一折戏又 从头开始唱。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演 员又从头开始唱这折戏。都说给神唱戏呢,三圣母庙就在对面呢,唱戏中断两次,连神也管 不了了。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那晩,我在梦里看见,屹立了40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 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年10期,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情 感化为具体可知的长剑,形象地写出了恐惧带来的影响 B.文中加点的“埋身”抽身”两个词用得极其巧妙,形成了村民在土里辛苦劳作与农闲时期唱 戏自娱自乐的反差,突出唱戏之于村民的重要意义。 C.今年村里唱二月二戏时,几次断电修不好,人已走光,娘说“连神也管不了了”。这一情节 表现了人们敬神的心已渐渐变淡这让娘很痛苦无奈。 D.“那时候”村里人在老戏台上安排的唱戏,表面上是敬神,其实更多的是村民的一种文化娱 乐,情感交流,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 5.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6分) 6.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们不认识的人。 父亲曾经也是村里的一名秦腔演员,家里堆放着厚厚的戏本。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 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 煌,除了在本村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 后来,村里人知道新疆有煤矿、棉花,年轻人组队外流。父亲也放下了戏本,跟着村里 的青年去了煤矿,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 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 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 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娘说,今年村里请了宁夏吴忠的秦剧团,二月初二唱夜戏的时候,戏台上的电路烧了, 唱了一半的戏突然中断了,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电路再次接通,一折戏又 从头开始唱。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演 员又从头开始唱这折戏。都说给神唱戏呢,三圣母庙就在对面呢,唱戏中断两次,连神也管 不了了。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那晚,我在梦里看见,屹立了 40 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 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 年 10 期,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情 感化为具体可知的长剑,形象地写出了恐惧带来的影响。 B. 文中加点的“埋身”“抽身”两个词用得极其巧妙,形成了村民在土里辛苦劳作与农闲时期唱 戏自娱自乐的反差,突出唱戏之于村民的重要意义。 C. 今年村里唱二月二戏时,几次断电修不好,人已走光,娘说“连神也管不了了”。这一情节 表现了人们敬神的心已渐渐变淡,这让娘很痛苦无奈。 D. “那时候”村里人在老戏台上安排的唱戏,表面上是敬神,其实更多的是村民的一种文化娱 乐,情感交流,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 5. 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6 分) 6. 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 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 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 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脱贫人数 脱贫人 脱贫人 禁△款 000方以上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2017「 发率■ 2012年底到2016年底,从10.2%下降到4.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335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4.5%。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 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续“最大的 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摘编自《人 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当下,广西正蹄疾步稳行进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年投入160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2 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 户致富内生动力… 2016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111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25%,列全国 第二,943个贫困村和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 绍,全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755万人减少至2016年末的34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 降至7.%。 2017年,广西立下军令状:70万贫困人口、900个贫困村和6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 (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 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 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 7 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 已经艰苦奋战将近 40 年;面向未来,到 2020 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 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7 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6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4335 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 4.5%。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 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续“最大的 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摘编自《人 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当下,广西正蹄疾步稳行进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 年投入 160 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 2 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 户致富内生动力…… 2016 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 111 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 25%,列全国 第二,943 个贫困村和 4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 绍,全区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755 万人减少至 2016 年末的 34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8% 降至 7.9%。 2017 年,广西立下军令状:70 万贫困人口、900 个贫困村和 6 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 (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
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 年,我们将使中国現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 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贲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 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全民都必须参与其中的“战斗”。但 是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或是每天“靠着墙根晒太阳, 等着别人送小康”,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自身没有技术、资源 劳动力等,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补贴或者一些好心人、慈善机构的救济,这严重阻碍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减缓了脱贫的速度。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文化贫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必须要除去文化贫困这条“拦路虎”。 文化贫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塑造人、改变人的作用,它可 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贫困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思想守旧、 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他们大都视野狭窄、观念滞后,或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或觉得自己无 须奋斗政府会帮自己,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贫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文化贫l 造成年轻人没有闯劲,年长者不能正确教育好下一代,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该地区更加贫 困,这也是造成很多地区不能脱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激起贫困 地区人民想要探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摘编自王显琴《脱贫攻坚也须脱文化的“贫”》) 7.下列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脱贫人数逐年增加,每年脱贫人数均在1000万以上,2017 年脱贫人数也预计在1000万以上 B.2016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4.5%,剩余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其中集“老、少、边、 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C.广西在精准扶贫路上取得可喜成绩,2016年有111)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人数全国第 减贫速度全国第二 D.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没有完全 意识到脱贫需要全民参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 5 年,我们将使中国現有标准下 7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 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 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全民都必须参与其中的“战斗”。但 是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或是每天“靠着墙根晒太阳, 等着别人送小康”,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自身没有技术、资源、 劳动力等,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补贴或者一些好心人、慈善机构的救济,这严重阻碍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减缓了脱贫的速度。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文化贫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必须要除去文化贫困这条“拦路虎”。 文化贫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塑造人、改变人的作用,它可 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贫困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思想守旧、 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他们大都视野狭窄、观念滞后,或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或觉得自己无 须奋斗政府会帮自己,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贫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文化贫困 造成年轻人没有闯劲,年长者不能正确教育好下一代,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该地区更加贫 困,这也是造成很多地区不能脱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激起贫困 地区人民想要探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摘编自王显琴《脱贫攻坚也须脱文化的“贫”》) 7.下列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 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农村脱贫人数逐年增加,每年脱贫人数均在 1000 万以上,2017 年脱贫人数也预计在 1000 万以上。 B.2016 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 4.5%,剩余农村贫困人口 4335 万,其中集“老、少、边、 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C.广西在精准扶贫路上取得可喜成绩,2016 年有 111 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减贫速度全国第二。 D.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没有完全 意识到脱贫需要全民参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曾经有7亿多贫困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其中2016年是脱 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 B.2016年广西采取政府投入发展产业,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金融 激励等措施进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C.《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是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赫芬顿邮报》 则不同意这一说法 D.贫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障碍,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人没有想要摆脱贫困的 内生动力 9.我国在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与思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 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 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 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 ,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 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 :“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 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 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 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淮曰:“陛下为天下揉君谍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原不 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 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 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 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 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柬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选自《宋史·列传 四十》,有删改)
A.我国曾经有 7 亿多贫困人口,预计到 2020 年我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其中 2016 年是脱 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 B.2016 年广西采取政府投入发展产业,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金融 激励等措施进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C.《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是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赫芬顿邮报》 则不同意这一说法。 D.贫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障碍,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人没有想要摆脱贫困的 内生动力。 9.我国在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与思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 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 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 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 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 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 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 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 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 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 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 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 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 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 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选自《宋史·列传 四十》,有删改)[来源:学科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B.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C.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D.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 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 郎的高级官员。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 是寇准面向北跪拜 D.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 意,后来也泛指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 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后念及他的厚道,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并于第 年将他召回了京城 C.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 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 D.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 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 (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B.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C.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D.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 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 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 郎的高级官员。 C.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 是寇准面向北跪拜。 D. 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 意,后来也泛指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 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 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 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后念及他的厚道,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并于第二 年将他召回了京城。 C. 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 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 D. 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 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 (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 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后被洛阳令举为孝廉 14.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15.王维擅长山水画,笃信佛教,还精通音律,这些都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也 带上了相应的特点。请指出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并结合诗歌作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与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遥相呼应,极写游赏之乐,以至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3)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 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 鹞的诗歌。唐代懿徳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全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 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 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財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所 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_。贵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 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 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后被洛阳令举为孝廉。 14. 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 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C. 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 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15. 王维擅长山水画,笃信佛教,还精通音律,这些都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也 带上了相应的特点。请指出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并结合诗歌作简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遥相呼应,极写游赏之乐,以至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3)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 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_______,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 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全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 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 _____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 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財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 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_____。贵
族王室对猎鹰_,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 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 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猜鹰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 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俯拾即是有板有眼历久弥坚顶礼膜拜 B.目不暇接有板有眼历久弥坚情有独钟 C.目不暇接惟妙惟肖历久不衰顶礼膜拜 D.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 其风采 B.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 睹其风采 C.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 其风采 D.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艺术家关于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 睹其风采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分) 情境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 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族王室对猎鹰_____,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 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 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猜鹰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 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俯拾即是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顶礼膜拜 B.目不暇接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情有独钟 C.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来源:Z&x x &k .Com] D.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 其风采 B.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 一睹其风采 C.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 其风采 D.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艺术家关于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 睹其风采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 分)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来源: Z & xx& k.C om]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 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