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 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 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 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 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 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倒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 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 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 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 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 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 称之为“作者一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 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 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 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 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 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 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 文本的隐合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辩识,我们如何来确定 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 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三十 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 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 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 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 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 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她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 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 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 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 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 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 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山东省淄博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 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 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 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 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 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倒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 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 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 M·比 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 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 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 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 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 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 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 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 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 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 文本的隐合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辩识,我们如何来确定 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 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三十 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 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 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 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 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 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她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 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 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 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 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 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 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叙述者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 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 的作者只有乔叟一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 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即便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 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 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叙述者同隐含作者“闹 矛盾”,来暗示出某些叙述的不可靠。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 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 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 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一般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 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红 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以这部名著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 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 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 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 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 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 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叙述者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 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 的作者只有乔叟一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 《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 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 即便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 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 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 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叙述者同隐含作者“闹 矛盾”,来暗示出某些叙述的不可靠。 C. 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 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 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 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 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 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一般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 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 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 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红 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以这部名著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 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 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 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 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 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 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 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圭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 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 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 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 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 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 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 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 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 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 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 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 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 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 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 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 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一一她知道这 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 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 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 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 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 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 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 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 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 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 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 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 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 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 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 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 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 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 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 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 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 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 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 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 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 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 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 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 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 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 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 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 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 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 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 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 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 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 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 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 哭了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 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 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 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 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 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 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 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 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 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 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 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 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 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 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 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 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 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 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一一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 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 哭了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 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 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 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 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 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 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 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 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 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 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 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 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 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 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 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 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 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 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
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 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 “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 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 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 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一一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 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 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 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 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引动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 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 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 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 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 析,从而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 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 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 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 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件,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 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 “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 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 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 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 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 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 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 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引动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 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 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 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 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 材料二既有对 “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 析,从而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C.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 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 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 分) A. 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 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 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 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 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件,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 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 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 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 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 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 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 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 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 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 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 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 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 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 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 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 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 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 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 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 定 《新唐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 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 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 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E. 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 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 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 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 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 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 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 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 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 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 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 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 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 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 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 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 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 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 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 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 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 定。 《新唐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 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 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 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 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 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 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 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5分) (2)行成固请,帝曰 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4~15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裒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噸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褒,通“浥”,沾湿。④噸,通 颦”,皱眉意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接着以“忆”字统领后三句,结构井然,讲究章法。 B.“寻桂”“看潮”都运用实虚结合的手法来写,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起笔便以春光的流逝渲染气氛,然后引出远行人感谢前来送别的人的无 限深情。 D.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E.两首词同一词调,但并非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具体内容与情感不尽相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 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 与臣下争功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 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 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 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 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5 分) (2)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 14~15 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 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④。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④嚬,通 “颦”,皱眉意。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接着以“忆”字统领后三句,结构井然,讲究章法。 B.“寻桂”“看潮”都运用实虚结合的手法来写,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起笔便以春光的流逝渲染气氛,然后引出远行人感谢前来送别的人的无 限深情。 D.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E.两首词同一词调,但并非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具体内容与情感不尽相 同
15、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裏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两句是 (2)苏洵在《六国论》中希望当世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 是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制度并不完善,因为没有“糊名”“誊抄”等防作弊手 段,考官若要上下其手,可谓易如反掌。 ②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 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③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 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④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 载的硏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⑥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 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洋洋大观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猴年春晩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 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髙坡的古 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B.随着江苏南京9月26日重启住房限购令,导致不少婚姻登记处现离婚买楼潮 消息显示南京多个婚姻登记处9月26日人潮汹涌,不少人为了买楼而办理离婚 手续 C.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西安举办,电影节以“发 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而展开 D.如果感到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记不要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 至出现严重后果,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静卧 19、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B.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 建立更 灵活的激励机制。② 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
15、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两句是: “ , ”。 (2)苏洵在《六国论》中希望当世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 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制度并不完善,因为没有“糊名”“ 誊抄”等防作弊手 段,考官若要上下其手,可谓易如反掌。 ②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 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③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 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④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 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⑥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 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洋洋大观。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猴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 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 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B.随着江苏南京 9 月 26 日重启住房限购令,导致不少婚姻登记处现离婚买楼潮。 消息显示南京多个婚姻登记处 9 月 26 日人潮汹涌,不少人为了买楼而办理离婚 手续。 C.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 9 月 19 日至 23 日在西安举办,电影节以“发 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而展开。 D.如果感到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记不要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 至出现严重后果,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静卧。 19、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B.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①_____________,建立更 灵活的激励机制。② _________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
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 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 和长期性的特点,③ 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 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 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 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 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 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模块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客观填涂题:共11小题,每题3分,共33分,包括: 1、D2、D3、C4、B7、D10、A11、C12、B17、C18 D19、A小题 二、主观笔答题切割包括9部分,共117分 (1)第5题5分 (2)第6题 6分 (3)第8题5分,第9题4分,共9分 (4)第13题两小题各5分共10分 (5)第14题5分,第15题6分,共11分 (6)第16题两小题各2分、3分,共5分 (7)第20题三小题各2分,共6分 (8)第21题两小题共5分
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 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 和长期性的特点,③__________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每年进入 6 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 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 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 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 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 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模块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客观填涂题:共 11 小题,每题 3 分,共 33 分,包括: 1、D 2、D 3、C 4、B 7、D 10、A 11、C 12、B 17、C 18、 D 19、A 小题 二、主观笔答题切割包括 9 部分,共 117 分 (1)第 5 题 5 分 (2)第 6 题 6 分 (3)第 8 题 5 分,第 9 题 4 分,共 9 分 (4)第 13 题两小题各 5 分共 10 分 (5)第 14 题 5 分,第 15 题 6 分,共 11 分 (6)第 16 题两小题各 2 分、3 分,共 5 分 (7)第 20 题三小题各 2 分,共 6 分 (8)第 21 题两小题共 5 分
(9)第22题共60分 1.D“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错误,由原文“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 作者”可知。 2.D“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表述错误。根据原文 可知一部叙事作品只能有一个隐含作者 3.C只能推出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确定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并无显 著意义这一结论。 4、B 5、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 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 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 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 自私、卑下、无耻; 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每条2分,3条5分;其中每条结论1分,分析1分) 6、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 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金昌焕与其 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 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 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 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 漓尽致。 (每点2分,共6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细节描写具体为动作、语言 神态等中的一种也算对;其他手法若合理也算对) 7.D 8. BD 9.(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 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 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 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能说出二者的基本关系即可,语言可以灵活,2分;分析2分:共4分) 10、A11、C12、B 13、.(1)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 (共5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张行成坚决要求辞去宰相,皇帝说:“你是朕的旧臣,为什么要弃朕而去 呢?”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标准同上,共5分) 参考译文: 张行成,字德立,是定州义丰人。年轻时师从刘炫学习经史,刘炫对门人说:“张 行成体态气度方正,是辅佐朝廷的良才。”隋朝大业末年,察举孝廉,任谒者台 散从员外郎。后来任世充的度支尚书。王世充被平定,以他在隋朝的资历补授熟
(9)第 22 题共 60 分 1. D “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错误,由原文“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 作者”可知。 2. D “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表述错误。根据原文 可知一部叙事作品只能有一个隐含作者。 3. C 只能推出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确定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并无显 著意义这一结论。 4、B 5、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 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 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 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 自私、卑下、无耻; 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每条 2 分,3 条 5 分;其中每条结论 1 分,分析 1 分) 6、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 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金昌焕与其 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 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 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 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 漓尽致。 (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中手法 1 分,分析 1 分;细节描写具体为动作、语言、 神态等中的一种也算对;其他手法若合理也算对) 7. D 8. BD ... 9. (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 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 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 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能说出二者的基本关系即可,语言可以灵活,2 分;分析 2 分:共 4 分) 10、A 11、C 12、B 13、.(1)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 (共 5 分,错一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2)张行成坚决要求辞去宰相,皇帝说:“你是朕的旧臣,为什么要弃朕而去 呢?”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标准同上,共 5 分) 参考译文: 张行成,字德立,是定州义丰人。年轻时师从刘炫学习经史,刘炫对门人说:“张 行成体态气度方正,是辅佐朝廷的良才。”隋朝大业末年,察举孝廉,任谒者台 散从员外郎。后来任世充的度支尚书。王世充被平定,以他在隋朝的资历补授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