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 、【2019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 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 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 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 B.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上客”,即上等客人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C.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D.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性命难保。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案】8.D9.C10.D 11.(1)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难道可以无视一个约定吗?(2)刚才
1 专题 12:文言文阅读(课外) 一、【2019 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 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 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 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 B.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上客”,即上等客人。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B.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C.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D.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性命难保。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案】8.D9.C10.D 11.(1)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难道可以无视一个约定吗?(2)刚才
任座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 【解析】 【8题详解】 D项解说有误。客: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人。上客:尊贵的客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査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 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意思是“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 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 可断句为: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故选 【10题详解】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知,魏文侯是位圣明的君主,不可能轻易杀人。当任座说他称不上仁德时, 他只是大怒,没想杀他。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 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期:约定。直:直爽。是以:因此。 【点睛】译文参考: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 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 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 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 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 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 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 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 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2019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 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 玉人雕琢玉哉?
2 任座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 【解析】 【8 题详解】 D 项解说有误。客: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人。上客:尊贵的客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 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意思是“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 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 可断句为: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故选 C。 【10 题详解】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知,魏文侯是位圣明的君主,不可能轻易杀人。当任座说他称不上仁德时, 他只是大怒,没想杀他。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 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期:约定。直:直爽。是以:因此。 【点睛】译文参考: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 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 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 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 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 答:“你是仁德的 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 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 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 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 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 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二、【2019 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①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 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②于此,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 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i):古代重量单位,二 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为能胜其任也( (2)匠人斫而小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21.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王的? 【答案】19.(1).(1)经得住/能承担(2).(2)使变小 20.暂且舍去/放弃你所学的(本领),听从我(的吩咐去做)。 21.治国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信任人才、给人才以自由/让贤人发挥各自的本领/用贤图治,让他们学以 致用。(或:不要钳制人才、東缚贤人的手脚/不能依着统治者的好恶爱憎或个性来治理国家。)借用木匠和 玉匠设喻/类比来劝谏齐王。 【解析】 【19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 “胜”:能承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姑:姑且。舍:放弃。” 【21题详解】 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孟子的话: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 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 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 会学有所用,用必所学。希望治理国家要发挥人才的特长。第二问,孟子用工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 作为比喻,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
3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 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为能胜.其任也( ) (2)匠人斫而小.之(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21.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王的? 【答案】19.(1).(1)经得住/能承担 (2).(2)使变小 20.暂且舍去/放弃你所学的(本领),听从我(的吩咐去做)。 21.治国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信任人才、给人才以自由/让贤人发挥各自的本领/用贤图治,让他们学以 致用。(或:不要钳制人才、束缚贤人的手脚/不能依着统治者的好恶爱憎或个性来治理国家。)借用木匠和 玉匠设喻/类比来劝谏齐王。 【解析】 【19 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 “胜”:能承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姑:姑且。舍:放弃。” 【21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孟子的话: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 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 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 会学有所用,用必所学。希望治理国家要发挥人才的特长。第二问,孟子用工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 作为比喻,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
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 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 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 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三、【2019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毕业升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 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 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 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 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 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秦王:指秦武王。②《诗》:即《诗经》。③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 ④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⑤三家:指赵、韩、魏三国。⑥梁君:指梁惠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鲜克有终( (2)卒为三家笑( 9.翻译下面句子 (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 (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10.选文中,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 11.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读文后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1)能够(2).(2)最终 9.(1)臣私下疑惑大王轻视齐国、楚国,蔑视韩国(的原因)。 (2)这三人并非没有功绩,只是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10.(1)君主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做到不骄不忿。(2)君主行事有始有终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 11.示例: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 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个人的持续发展。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 克”:能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题详解】
4 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 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 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 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三、【2019 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毕业升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 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 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 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 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 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秦王:指秦武王。②《诗》:即《诗经》。③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 ④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⑤三家:指赵、韩、魏三国。⑥梁君:指梁惠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鲜克.有终( ) (2)卒.为三家笑( ) 9.翻译下面句子。 (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 (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10.选文中,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 11.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读文后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8.(1).(1)能够 (2).(2)最终 9.(1)臣私下疑惑大王轻视齐国、楚国,蔑视韩国(的原因)。 (2)这三人并非没有功绩,只是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10.(1)君主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做到不骄不忿。(2)君主行事有始有终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 11.示例: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 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个人的持续发展。 【解析】 【8 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 “克”:能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 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窃”:私下。“轻”:轻视。“卑”: 蔑视。“始”:善始。 【10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 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进谏者向秦王提出的两条忠告可分析“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 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句,即可整理出答案 【11题详解】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 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同时注意题干要求,即“从个人成长角度”谈启示。这位无 名说客指责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个性上的缺陷,要求其应该“胜而不骄、败而不忿”,并且 指出谦虚谨慎、贯彻始终尤其是坚持住后半段、坚持到底才是真正的胜者本色、英雄本色。对于今天的我 们来说,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良好品质。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奴仆,极不礼貌。臣 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周 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 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 思,不该这样做。《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要特别 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 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 后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邀集十二家 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后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自己为形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 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谨慎贯彻于始终 四、【2019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 凿壁借光 匡衡字椎圭(gu):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 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 书,遂成大学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窃”:私下。“轻”:轻视。“卑”: 蔑视。“始”:善始。 【10 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 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进谏者向秦王提出的两条忠告可分析“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 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句,即可整理出答案。 【11 题详解】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 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同时注意题干要求,即“从个人成长角度”谈启示。这位无 名说客指责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个性上的缺陷,要求其应该“胜而不骄、败而不忿”,并且 指出谦虚谨慎、贯彻始终尤其是坚持住后半段、坚持到底才是真正的胜者本色、英雄本色。对于今天的我 们来说,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良好品质。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奴仆,极不礼貌。臣 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周 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 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 思,不该这样做。《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要特别 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 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 后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邀集十二家 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后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自己为形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 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谨慎贯彻于始终。 四、【2019 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 凿壁借光 匡衡字椎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② 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 书,遂成大学④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姓:大户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④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资给以书 资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而 1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9.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匡衡“遂成大学”的原因。 【答案】17.(1).借/提供/供给)(2).表转折,但/却 18.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用书照着光亮来读。 19.匡衡勤奋好学,通过凿壁借光来勤奋读书:(匡衡不怕艰苦,通过无偿与人佣作得以遍观群书,最 终成为大学问家。 【解析】 【17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 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资”:借、提供。所以千万 不要以今释古。而“而”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或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8题详解】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于是,就。“穿壁”:凿墙壁。“映”:照着。还要注 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9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匡衡“遂成大学”的原因可分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 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妤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 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用书照着光亮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境富裕,有很多藏 书。匡衡就给他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
6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②大姓:大户 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④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资.给以书 资:_________________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而:_________________ 1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9.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匡衡“遂成大学”的原因。 【答案】17.(1).借/提供/供给) (2).表转折,但/却 18.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用书照着光亮来读。 19.匡衡勤奋好学,通过凿壁借光来勤奋读书;(匡衡不怕艰苦,通过无偿与人佣作得以遍观群书,最 终成为大学问家。 【解析】 【17 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 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资”:借、提供。所以千万 不要以今释古。而“而”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或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8 题详解】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于是,就。“穿壁”:凿墙壁。“映”:照着。还要注 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9 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匡衡“遂成大学”的原因可分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 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 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用书照着光亮来读。同 乡有个 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境富裕,有很多藏 书。匡衡就给他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
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五、【2019届河南平顶山初三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 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 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①说(shu1),游说,向……进言。②巍巍然:高髙在上的样子。③榱(cu)题:指屋檐的前 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礼乐制度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者有是心也 是心:这种心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高官厚禄 16.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7.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内容进行具 体分析 18.“文以载道”,语段(一)和语段(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 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 【答案】15.A16.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7.示例: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 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进行论证,使读者更易接 受这一道理
7 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五、【2019 届河南平顶山初三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堂高数仞,榱题③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 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 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①说(shul),游说,向……进言。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样子。③榱(cuī)题:指屋檐的前 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礼乐制度。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独者有是心也 是心:这种心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高官厚禄 16.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7.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内容进行具 体分析。 18.“文以载道”,语段(一)和语段(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 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 【答案】15.A16.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7.示例: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 “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进行论证,使读者更易接 受这一道理
8.相同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本心。不同点: 语段(-)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 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 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 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 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 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 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 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 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 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 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孟子说:“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 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满桌的美昧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尽情饮酒 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辆,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 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15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 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是心:这种本性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辟”躲避:“患”,祸患:“为”,采用。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
8 18.相同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本心。不同点: 语段(-)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 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 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 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 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 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 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 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 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 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 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孟子说:“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 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满桌的美昧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尽情饮酒 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辆,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 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15 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 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是心:这种本性。 【16 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辟”躲避;“患”,祸患;“为”,采用。 【17 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
象的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论,进行 比喻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18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相同点:“本心”指“最初的心、本性、良心”等没在语段(一) 中表现为面对“富贵和贫贱”不改初衷,是“舍生取义”之心。语段(二)中“本心”可理解为“威武不 能屈”之心。作者坚守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时不卑不亢,这 就是不失本心的做法。不同点:语段(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 自己的人格尊严。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 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 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 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六、【2019届湖北广水市九年级3月模拟】文言文阅读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 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 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 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 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 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2.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 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15.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9 象的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论,进行 比喻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18 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相同点:“本心”指“最初的心、本性、良心”等没在语段(一) 中表现为面对“富贵和贫贱”不改初衷,是“舍生取义”之心。语段(二)中“本心”可理解为“威武不 能屈”之心。作者坚守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时不卑不亢,这 就是不失本心的做法。不同点:语段(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 自己的人格尊严。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 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 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 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六、【2019 届湖北广水市九年级 3 月模拟】文言文阅读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 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 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 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 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 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2.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 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15.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 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1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13.D 14.(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15.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16.A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 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 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 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考查。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 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 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 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据此可知,A项的“‘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
10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 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1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D 14.(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15.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16.A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 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 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 D。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 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考查。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 提:指 2——3 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 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 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 期颐之年:一百岁。据此可知,A 项的“‘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