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辽宁大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讲义,共十二章,主讲:李铁民)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15,文件大小:930KB,团购合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抗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免疫系统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第七章 免疫应答 第八章 免疫耐受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十一章 抗感染免疫 第十二章 免疫学防治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辽宁大学 《免疲学》散素 教学对象:本科生 教学总时数:51学时 主讲教师:李铁民 主讲教师单位:生命科学系 时间:2003年8月

1 辽宁大学 《免疫学》教案 教学对象:本科生 教学总时数:51 学时 主讲教师: 李铁民 主讲教师单位:生命科学系 时间:2003 年 8 月

目录 概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抗原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第四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免疫系统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第七章免疫应答 第八章免疫耐受 第九章免疫调节 第九章免疫调节 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 第十二章免疫学防治

2 目录 概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抗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免疫系统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第七章 免疫应答 第八章 免疫耐受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十一章 抗感染免疫 第十二章 免疫学防治

概要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 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 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免疫学课程 的学习,掌握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 功能,特别是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规律。 教学要点:本门课程内容为12章。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为免 疫系统的组成;其次是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免疫功能;最后介绍免疫 学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免疫学功能,教学难点为理解免疫应 答规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时数:51学时 教学参考书 I Lydyard P M, Whelan And Fanger MW. IMMUNOLOGY 科学出版社,2001 2、余传霖,叶天星,陆德源,章谷生、现代医学免疫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3、杨贵贞、医学免疫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安云庆、免疫学基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概要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 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 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免疫学课程 的学习,掌握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 功能,特别是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规律。 教学要点:本门课程内容为 12 章。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为免 疫系统的组成;其次是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免疫功能;最后介绍免疫 学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免疫学功能,教学难点为理解免疫应 答规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时数:51 学时 教学参考书: 1、 Lydyard P.M, Whelan And Fanger MW. IMMUNOLOGY. 科学出版社,2001 2、余传霖,叶天星,陆德源,章谷生、 现代医学免疫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3、杨贵贞、医学免疫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安云庆、免疫学基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第一章概论(2学时) 免疫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它是随着以抗微生物感染 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免疫现象是与微生物无关的。由 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及渗透,于40年代中期,免疫学飞速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已渗入到许多基础学科领域中国。因此,免疫学既 是一门古老学科,又是一门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Immune开始是从抗传染病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所以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 使人们认为免疫仅指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而且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后来发 现了与抗感染无关的免疫现象。因此改变了旧的观念。这些观念的改变包括 1、免疫应答不一定由病原体引起,免疫功能不局限抗感染方面,它只是免 疫功能的一部分。 免疫应答并不一定对机体有利,也可以有害。 综合各种免疫现象,免疫( Immunity)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 异已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此维持 机体的生理平衡。这些维持机体稳定的反应,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 也可以是有害的。所以免疫的现代概念可以概括地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 的功能,即机体区分自身与异已的功能。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规律以及免疫应答产物与抗原反应的 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生物科学。 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包括阐明①抗原,②免疫系统,③免疫应答的现象和机制 ④免疫应答产物的种类及其特性,⑤以及它们与对应抗原的反应和后果 应用方面的研究,①建立免疫反应方法,②阐明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以及如何促进或阻止一些免疫过程。 二、免疫的功能 体现在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可归纳为三个功能 1、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ce) 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或清除其它外来异物的功能。过髙或过低都不 2、免疫稳态(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的功能

4 第一章 概论(2 学时) 免疫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只有 100 年左右的历史。它是随着以抗微生物感染 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免疫现象是与微生物无关的。由 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及渗透,于 40 年代中期,免疫学飞速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已渗入到许多基础学科领域中国。因此,免疫学既 是一门古老学科,又是一门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Immune 开始是从抗传染病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所以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 使人们认为免疫仅指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而且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后来发 现了与抗感染无关的免疫现象。因此改变了旧的观念。这些观念的改变包括: 1、免疫应答不一定由病原体引起,免疫功能不局限抗感染方面,它只是免 疫功能的一部分。 2、免疫应答并不一定对机体有利,也可以有害。 综合各种免疫现象,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 异已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此维持 机体的生理平衡。这些维持机体稳定的反应,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 也可以是有害的。所以免疫的现代概念可以概括地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 的功能,即机体区分自身与异已的功能。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规律以及免疫应答产物与抗原反应的 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生物科学。 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包括阐明①抗原,②免疫系统,③免疫应答的现象和机制 ④免疫应答产物的种类及其特性,⑤以及它们与对应抗原的反应和后果。 应用方面的研究,①建立免疫反应方法,②阐明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以及如何促进或阻止一些免疫过程。 二、免疫的功能 体现在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可归纳为三个功能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或清除其它外来异物的功能。过高或过低都不 利。 2、免疫稳态(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的功能

3、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ance)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 可被免疫功能识别和排除的各种异物通称为抗原。而在机体内担负着免疫功 能的各种组织细胞结构,则称为免疫系统。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发生的各种 生理的或病理的过程,则称为免疫应答。 第二节免疫学的发展 经验阶段,实验阶段和理论阶段是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所经历的过程。 、免疫学的萌芽期(16-19世纪来) 1、天花,感染后幸存者,不会再次患病,到16世纪(明隆重庆年间)我国 人民发明了用人痉痂皮进行接种造成人工轻度感染、迟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这 就客观地证实了患过一次传染病(轻度或不典型的)可以获得免疫,这种免疫是 特异的,17世纪,人疫接种被广泛得邻近国家。这种接种法有它的不足,接种 后有危险。 二百多年后,又一重要发展问世一一牛疫苗的发明。发明者是英国的乡村医 师 Jenner. jenner已知奶牛乳房溃疡,常可传染给手有伤口的挤奶工,引起似天花 的脓疮,但并不致命。这样使他想到牛脓疫能预防天花,因此他进行了实验证实, 从一个上患牛疫的挤奶女工身上脓疮取少许脓液注射至一个八岁的男孩臂内、六 周后,反应消退,他为了证实其效果,竟用同样方法给这一男孩,注了20次, 但男孩安然无恙。这样就证明牛疫可以接种给人,只引起局部反应。因他观察到 挤奶工人不患天花,所以这种接种牛疫预防天花的方法后来被广泛地接受了。他 于1798年发表了专著,把这种接法称为 Vaccinalian(接种)、现在的指出了人工 免疫的可能性。 二、免疫学的兴盛期(19-20世纪中期) 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Pasteur)和德国科学家郭霍(koch)为主奠基了免疫学 的实验阶段。 Pactenr于1880年意外地发现利用陈旧的鸡霍乱杆菌培养物注射的 鸡体内,鸡不受感集。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用新鲜培养的鸡霍乱杄菌再给这些 鸡注射,它们仍不发病,而来注射过陈旧培养物的对照鸡多数发病死亡。 Peretnr 为纪念一百年前 Jenner的功勋,将这种接种也称为 Vacc ination。而接种的相应制 剂相应的称为 Vaccine(疫苗、菌苗)。在些基础上, Pasteur于1881年用高温培 养法获得到了炭疽杄菌感毒株。继而用动物传代和千燥法获得了狂犬病病毒减毒 株。这样为应用免疫学方法预防传染病开辟了新的局面。 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日本的北里发现了免疫血渍。建立了血清学,白喉

5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ance)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 可被免疫功能识别和排除的各种异物通称为抗原。而在机体内担负着免疫功 能的各种组织细胞结构,则称为免疫系统。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发生的各种 生理的或病理的过程,则称为免疫应答。 第二节 免疫学的发展 经验阶段,实验阶段和理论阶段是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所经历的过程。 一、免疫学的萌芽期(16—19 世纪来) 1、天花,感染后幸存者,不会再次患病,到 16 世纪(明隆重庆年间)我国 人民发明了用人痉痂皮进行接种造成人工轻度感染、迟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这 就客观地证实了患过一次传染病(轻度或不典型的)可以获得免疫,这种免疫是 特异的,17 世纪,人疫接种被广泛得邻近国家。这种接种法有它的不足,接种 后有危险。 二百多年后,又一重要发展问世——牛疫苗的发明。发明者是英国的乡村医 师 Jenner.jenner 已知奶牛乳房溃疡,常可传染给手有伤口的挤奶工,引起似天花 的脓疮,但并不致命。这样使他想到牛脓疫能预防天花,因此他进行了实验证实, 从一个上患牛疫的挤奶女工身上脓疮取少许脓液注射至一个八岁的男孩臂内、六 周后,反应消退,他为了证实其效果,竟用同样方法给这一男孩,注了 20 次, 但男孩安然无恙。这样就证明牛疫可以接种给人,只引起局部反应。因他观察到 挤奶工人不患天花,所以这种接种牛疫预防天花的方法后来被广泛地接受了。他 于 1798 年发表了专著,把这种接法称为 Vaccinalian(接种)、现在的指出了人工 免疫的可能性。 二、免疫学的兴盛期(19—20 世纪中期) 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科学家郭霍(koch)为主奠基了免疫学 的实验阶段。Pactenr 于 1880 年意外地发现利用陈旧的鸡霍乱杆菌培养物注射的 鸡体内,鸡不受感集。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用新鲜培养的鸡霍乱杆菌再给这些 鸡注射,它们仍不发病,而来注射过陈旧培养物的对照鸡多数发病死亡。Peretnr 为纪念一百年前 Jenner 的功勋,将这种接种也称为 Vaccination。而接种的相应制 剂相应的称为 Vaccine(疫苗、菌苗)。在些基础上,Pasteur 于 1881 年用高温培 养法获得到了炭疽杆菌感毒株。继而用动物传代和干燥法获得了狂犬病病毒减毒 株。这样为应用免疫学方法预防传染病开辟了新的局面。 19 世纪来到 20 世纪初,日本的北里发现了免疫血渍。建立了血清学,白喉

血清 在血清学和抗感染免疫发展的同时,人们在不同方面探讨机体保护性免疫的 机制,当时出现了细胞免疫学派,( Metchnikoff890)以吞噬作用为主, Ehrlich (1189)提出了体液免疫学派则认为血清抗体的防御作用为主后来, Wright (1903)研究在硏究答题时,发现了调理素(血清中的软体),这样统一了两个 学派的矛盾。质人们开始认识到对机体免疫机制应全面地理解 20世纪初发现了过敏反应( anaphylaxis)可引起病理现象,如注青霉素、输 血时出现的现象。超敏反应的研究,开始动摇了免疫学的传统概念,从而也开创 了免疫学的其它就的分支。这也是自然科学的辩论关系。 三、免疫学的腾飞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免疫学由于相应学科学发展的促,有了质的飞跃, 在理论上出现了崭新的理论体系,在方法学上出现了许多新仪器和新方面。因此 使免疫学渗透至许多生物和医学学科。这样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免疫生物学, 研究①机体免疫系统的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②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特征与 功能。③淋巴细胞的识别活化与效应机制,④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分子免疫学, 免疫化学,免疫遗传学等。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飞速发展、生物学科、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的飞 速发展,促进了免疫学的高速发展,出现了渗透与反渗透的现象,相互之间形成 了众多的边缘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科学家为之辛勤耕耘,并不断结出硕果。从 诺贝尔奖的颁发中可以反映出来,从1901年开始,到1987年上,共颁发78次 而免疫学以及与免疫学的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占15次,为颁奖次数的19%,这 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我国的免疫学现状 彻底消灭或完全控制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对儿童传染病进行 了计划免疫。许多生物制品被广泛应用,我国现在已能重产已肝单位疫苗,其中 有些也打入了国际市场。但比起一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主要在设备上)。 第三节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免疫学当前发展是以广度上的“多边缘性”及深度上的“多层次性”作为其 主要特点,并由此引发了其他方面的进步。 、广度的多交叉性 现以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交叉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遗 传学的发展,已形成了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等当前的前沿分支学科。在应哟 能够基础方面形成了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生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 免疫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等

6 血清。 在血清学和抗感染免疫发展的同时,人们在不同方面探讨机体保护性免疫的 机制,当时出现了细胞免疫学派,(Metchnikoff1890)以吞噬作用为主,Ehrlich (1189)提出了体液免疫学派则认为血清抗体的防御作用为主后来,Wright (1903)研究在研究答题时,发现了调理素(血清中的软体),这样统一了两个 学派的矛盾。质人们开始认识到对机体免疫机制应全面地理解。 20 世纪初发现了过敏反应(anaphylaxis)可引起病理现象,如注青霉素、输 血时出现的现象。超敏反应的研究,开始动摇了免疫学的传统概念,从而也开创 了免疫学的其它就的分支。这也是自然科学的辩论关系。 三、免疫学的腾飞时期(20 世纪中叶至今)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免疫学由于相应学科学发展的促,有了质的飞跃, 在理论上出现了崭新的理论体系,在方法学上出现了许多新仪器和新方面。因此 使免疫学渗透至许多生物和医学学科。这样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免疫生物学, 研究①机体免疫系统的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②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特征与 功能。③淋巴细胞的识别活化与效应机制,④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分子免疫学, 免疫化学,免疫遗传学等。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飞速发展、生物学科、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的飞 速发展,促进了免疫学的高速发展,出现了渗透与反渗透的现象,相互之间形成 了众多的边缘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科学家为之辛勤耕耘,并不断结出硕果。从 诺贝尔奖的颁发中可以反映出来,从 1901 年开始,到 1987 年上,共颁发 78 次, 而免疫学以及与免疫学的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占 15 次,为颁奖次数的 19%,这 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我国的免疫学现状。 彻底消灭或完全控制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对儿童传染病进行 了计划免疫。许多生物制品被广泛应用,我国现在已能重产已肝单位疫苗,其中 有些也打入了国际市场。但比起一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主要在设备上)。 第三节 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免疫学当前发展是以广度上的“多边缘性”及深度上的“多层次性”作为其 主要特点,并由此引发了其他方面的进步。 一、广度的多交叉性 现以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交叉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遗 传学的发展,已形成了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等当前的前沿分支学科。在应哟 能够基础方面形成了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生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 免疫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等

二、深度的多层次性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免疫学已由整体水平向细胞及分子水平迅速迈进。 从抗体检测到细胞检测进入到功能应用。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细 胞产物的细胞因子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仅作为测定指标,而且它的基因工 程产品有些已用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分子免疫学已是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热 门。以分子基因为主线,向RNA、蛋白质、细胞及整体水平渗透的研究已 广泛展开。 三、发展上的高速度 1、细胞因子的CDNA克隆自1983年以来,已构建了20多种CDNA克隆 2、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它啊的进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1982年命 名的CD只有15个(CD1-CD15)。到现在为止,已命名了近200个。 3、免疫学界获诺贝尔奖者从上世纪70年代获诺贝尔奖者显著增加,在医 学界生物学界占显赫地位。8届中共有15名免疫学者获此奖。 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方法 、学习要点 本门课程内容为12章。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为免疫系统的组成;其 次是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免疫功能;最后介绍免疫学应用。 二、学习方法 1、重点抓住概念 2、逻辑推理、加强理解。 3、系统联系, 4、理论与实验的联系。 旦掌握,联系其它学科,就能运用自如。 复习思考题:1、何谓免疫和免疫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3、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7 二、深度的多层次性 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免疫学已由整体水平向细胞及分子水平迅速迈进。 从抗体检测到细胞检测进入到功能应用。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细 胞产物的细胞因子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仅作为测定指标,而且它的基因工 程产品有些已用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分子免疫学已是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热 门。以分子基因为主线,向 RNA、蛋白质、细胞及整体水平渗透的研究已 广泛展开。 三、发展上的高速度 1、细胞因子的 CDNA 克隆 自 1983 年以来,已构建了 20 多种 CDNA 克隆。 2、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它啊的进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1982 年命 名的 CD 只有 15 个(CD1—CD15)。到现在为止,已命名了近 200 个。 3、免疫学界获诺贝尔奖者 从上世纪 70 年代获诺贝尔奖者显著增加,在医 学界生物学界占显赫地位。8 届中共有 15 名免疫学者获此奖。 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方法 一、学习要点 本门课程内容为 12 章。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为免疫系统的组成;其 次是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免疫功能;最后介绍免疫学应用。 二、学习方法 1、重点抓住概念。 2、逻辑推理、加强理解。 3、系统联系, 4、理论与实验的联系。 一旦掌握,联系其它学科,就能运用自如。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免疫和免疫学? 2、 免疫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3、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抗原(4学时)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概念: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 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抗原必须具备二种特性 1、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2、抗原性 anti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 故也称之为抗原的反应原性( Reactivity) 第二节抗原的免疫原性 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是由其化学性质和宿主因素决定的。具有免疫学性的物 质称为免疫原( Immunogen)。 、免疫原性的化学基础 (一)化学组成,大分子蛋白质、多糖、核酸与pro结合物等, (二)分子量,无免疫原性免疫性,明胶例外,分子量高,但 无免疫原性 (三)化学结构 1、芳香族AA→免疫原性强 酪AA 2、结构复杂者(Pro,多糖)→免疫原性强。 二、宿主因素与免疫原性 (一)异物性 1、胚胎期未能过的物质 晶状体 自身物质理化性状改变 与宿主亲缘关系远近 种系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3、免疫途径

8 第二章 抗原(4 学时)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一、概念: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 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二、抗原的特性 抗原必须具备二种特性 1、免疫原性 l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2、抗原性 anti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 故也称之为抗原的反应原性(Reactivity)。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一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是由其化学性质和宿主因素决定的。具有免疫学性的物 质称为免疫原(lmmunogen)。 一、免疫原性的化学基础 (一)化学组成,大分子蛋白质、多糖、核酸与 pro 结合物等, (二)分子量,无免疫原性免疫性,明胶例外,分子量高,但 无免疫原性。 (三)化学结构 1、芳香族 AA→免疫原性强 酪 AA 2、结构复杂者(Pro,多糖)→免疫原性强。 二、宿主因素与免疫原性 (一)异物性 1、胚胎期未能过的物质 2、与宿主亲缘关系远近 种系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3、免疫途径 晶状体 自身物质理化性状改变

4、抗原剂量。 (二)宿主遗传性 取决于免疫应答基因(Ir) 概念 (三)免疫佐剂, Adjuvant2、种类 3、作用 第三节抗原的抗原性 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 Epitope) 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它可由5-7个AA,单糖或核苷酸残基决定的。 半抗原是不具免疫源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载体 不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半抗原( Hapten) 交叉反应 二、半抗原一一载体效应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半抗原不具免疫原性,而具免疫反应性,有人做过下列实 实验1:DNP的半抗原 载体一一半抗原效应 实验组别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 抗PNP抗体 BSA一DNP BSA一DNP ++十 123 BSA-DNP OA--DNP BSA一DNP—OA OA-DNP ++十 BSA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hunvin DNP二硝基苯 Dinitropenol OA卵白蛋白 Ovalbumin 实验二载体效应的细胞学基础

9 4、抗原剂量。 (二)宿主遗传性 取决于免疫应答基因(Ir) (三)免疫佐剂,Adjuvant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一、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 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它可由 5—7 个 AA,单糖或核苷酸残基决定的。 半抗原是不具免疫源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载体 不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半抗原(Hapten). 交叉反应 二、半抗原——载体效应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半抗原不具免疫原性,而具免疫反应性,有人做过下列实 验: 实验 1:DNP 的半抗原 载体——半抗原效应 实验组别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 抗 PNP 抗体 1 BSA—DNP BSA—DNP +++ 2 BSA—DNP OA—DNP + 3 BSA—DNP—OA OA—DNP +++ BSA 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hunvin DNP 二硝基苯 Dinitropenol OA 卵白蛋白 (ovalbumin) 实验二 载体效应的细胞学基础 1、概念 2、种类 3、作用

通过应用载体过继转移实验,证明了在抗体形成过程中,有对载体特异的细 胞和对半抗原特异的细胞,分别称为载体反应细胞和半抗原反应细胞。并进一步 证明T细胞是载体反应细胞,B细胞是半抗原反应细胞 三、B细胞决定簇 一个抗原分子可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暴露在外表面细为功能性决定簇,被掩 盖在内部的为隐蔽决定簇,其中表面的决定簇有的更容易与淋巴细胞接能比其它 决定簇能激发转强的免疫应答,这种决定簇称为优势决定簇。每个抗原分子上其 功能性决定簇的总数称抗原价。 四、T细胞决定簇 已证明T细胞决定簇为免疫原性多肽片段,属连续性决定簇。但它不存在 天然蛋白质表面,必须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为小肽分子,然后再与自己MMC 分子结合才能被T细胞所识别。而B细胞决定簇可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 不须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B细胞所识别 F, E, G 隐蔽决定簇 A,B,C,D功能决定簇 A,B,C,D总和为抗原价 优势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第四节抗原的分类 、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Xenoantigen) 2、同种异型抗原( Alloantigen) 3、自身抗原( Autoantigen) 4、嗜异性抗原( Heterophile antigen) 出现在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根据引起免疫应答依赖T细胞的关系分类 1. TDAg thymus dependent Ag 2. TIAg thymus mdependent Ag 三、其它分类方法 根据自然来源分类 内源性Ag 外源性Ag 天然抗原 根据制备来源与方法人工抗原 合成抗原

10 通过应用载体过继转移实验,证明了在抗体形成过程中,有对载体特异的细 胞和对半抗原特异的细胞,分别称为载体反应细胞和半抗原反应细胞。并进一步 证明 T 细胞是载体反应细胞,B 细胞是半抗原反应细胞。 三、B 细胞决定簇 一个抗原分子可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暴露在外表面细为功能性决定簇,被掩 盖在内部的为隐蔽决定簇,其中表面的决定簇有的更容易与淋巴细胞接能比其它 决定簇能激发转强的免疫应答,这种决定簇称为优势决定簇。每个抗原分子上其 功能性决定簇的总数称抗原价。 四、T 细胞决定簇 已证明 T 细胞决定簇为免疫原性多肽片段,属连续性决定簇。但它不存在 天然蛋白质表面,必须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为小肽分子,然后再与自己 MMC 分子结合才能被 T 细胞所识别。而 B 细胞决定簇可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 不须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 B 细胞所识别。 F,E,G 隐蔽决定簇 A,B,C,D 功能决定簇 A,B,C,D 总和为抗原价 B 优势决定簇 B 细胞决定簇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 2、同种异型抗原(Alloantigen)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4、嗜异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 出现在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二、根据引起免疫应答依赖 T 细胞的关系分类 1、TDAg thgmus dependent Ag 2、TIAg thymus mdependent Ag 三、其它分类方法 根据自然来源分类 根据制备来源与方法 内源性 Ag 外源性 Ag 天然抗原 人工抗原 合成抗原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5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