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材料的基本组成、结构与构造对性质的影响 (一)、材料的组成. 材料组成通常用二种表示方法:一是化学组成:二是矿物组成。 1、化学组成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以各种氧化物的形式表 示。金属材料以元素含量来表示。化学组成决定着材料化学性质,影响着 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碳素钢随含碳量增加,强度、硬度增大,而塑性 韧性降低。 2、矿物组成材料中的元素或化合物是以特定的结合形式存在着,并 决定着材料的许多重要性质。 矿物组成,是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中化合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化学组 成不同,有不同的矿物。即使相同的化学组成,在不同的条件下,结合成 的矿物往往也是不同的。例如,化学组成为Ca0、Si02、Al0、Fe0,的水 泥,其熟料的矿物组成为3Ca0·Si0,、2Ca0·Si02、3Ca0·Al,0,、4Ca0 ·Al0·Fe0,原料的配合比、生产工艺决定了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而矿 物组成决定了水泥的主要性能。 所以说,认识各类材料的基本组成,是了解材料本质基础。 (二)、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结构决定着材料的许多性质。一般从三个层次来观察材料的结 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1、宏观结构(亦称构造)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分辨的毫米级组织称 为宏观结构。宏观结构的分类及其相应的主要特性见下表
第一章: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 材料的基本组成、结构与构造对性质的影响 (一)、材料的组成. 材料组成通常用二种表示方法:一是化学组成;二是矿物组成。 1、化学组成 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以各种氧化物的形式表 示。金属材料以元素含量来表示。化学组成决定着材料化学性质,影响着 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碳素钢随含碳量增加,强度、硬度增大,而塑性 韧性降低。 2、矿物组成 材料中的元素或化合物是以特定的结合形式存在着,并 决定着材料的许多重要性质。 矿物组成,是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中化合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化学组 成不同,有不同的矿物。即使相同的化学组成,在不同的条件下,结合成 的矿物往往也是不同的。例如,化学组成为 CaO 、SiO2 、Al2O3、Fe2O3的水 泥,其熟料的矿物组成为 3CaO •SiO2 、2 CaO• SiO2 、3CaO• Al2O3 、4CaO •Al2O3 •Fe2O3,原料的配合比、生产工艺决定了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而矿 物组成决定了水泥的主要性能。 所以说,认识各类材料的基本组成,是了解材料本质基础。 (二)、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结构决定着材料的许多性质。一般从三个层次来观察材料的结 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1、宏观结构(亦称构造) 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分辨的毫米级组织称 为宏观结构。宏观结构的分类及其相应的主要特性见下表
序号 结构类型 常见材料 主要特性 强度硬度高、吸水性小、抗落 致密结构 钢材、玻璃、塑料 抗冻性好 强度低、吸水性大、保温隔素 2 多孔结构泡沫塑料、加气混凝土 性能好 3 微孔结构 烧结砖、石膏制品 孔隙尺寸小,性能同上 木材、竹材 与纤维平行与垂直方向的性 4 纤维结构 石棉纤维及钢纤维制品 能差异较大(各向异性) 片状或层 胶合板等人工板材 综合性能好 状结构 部分岩石(大多沉积岩 具有解理、层理性质 具有空隙,空隙的大小取决 散粒结构 砂子、水泥、石子 颗粒形状、级配 (2)亚微观结构(显微或细观结构)由光学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米级 组织结构。该结构主要涉及到材料内部晶粒等的大小和形态、晶界或界面、 孔隙、微裂纹等。 一般而言,材料内部的晶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则材料的强度越高、 脆性越小、耐久性越好;不同组成间的界面粘结或接触越好,则材料的强 度、耐久性等越好。 (3)微观结构利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线仪等手段来研究 的原子和分子级的结构。该结构可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在建筑工程材料中,为使材料达到或具有某些特定的性能,常将熔融 物急速冷却,质点来不及按特定规律排列,所形成的内部点无序排列(短
序号 结构类型 常见材料 主要特性 1 致密结构 钢材、玻璃、塑料 强度硬度高、吸水性小、抗渗 抗冻性好 2 多孔结构 泡沫塑料、加气混凝土 强度低、吸水性大、保温隔热 性能好 3 微孔结构 烧结砖、石膏制品 孔隙尺寸小,性能同上 4 纤维结构 木材、竹材 石棉纤维及钢纤维制品 与纤维平行与垂直方向的性 能差异较大(各向异性) 5 片状或层 状结构 胶合板等人工板材 部分岩石(大多沉积岩) 综合性能好 具有解理、层理性质 6 散粒结构 砂子、水泥、石子 具有空隙,空隙的大小取决于 颗粒形状、级配 (2)亚微观结构(显微或细观结构) 由光学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米级 组织结构。该结构主要涉及到材料内部晶粒等的大小和形态、晶界或界面、 孔隙、微裂纹等。 一般而言,材料内部的晶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则材料的强度越高、 脆性越小、耐久性越好;不同组成间的界面粘结或接触越好,则材料的强 度、耐久性等越好。 (3)微观结构 利用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线仪等手段来研究 的原子和分子级的结构。该结构可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在建筑工程材料中,为使材料达到或具有某些特定的性能,常将熔融 物急速冷却,质点来不及按特定规律排列,所形成的内部点无序排列(短
程有序,长程无序)的固体或凝固体,称为非晶体,又称玻璃体(或无定 形体)。由于是急速冷却,因而大量的化学能未能释放出,故其化学稳定 性较晶体差,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或自行缓慢向晶体转换。如水泥熟料的 生产及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中使用的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粉煤灰等材 料。 ★孔隙大多数材料在宏观结构层次或亚微观结构层次上均含有一定大 小和数量的孔隙,甚至是相当大的孔洞。这些孔隙对材料的性质有相当大 的影响。 1、孔隙的分类 (1)、材料内部的孔隙按尺寸大小,可分为微细孔隙、细小孔隙、较 粗大孔隙、粗大孔隙。(不同的材料划分的尺度不同) (2)、按孔隙的形状可分为球形孔隙、片状孔隙(即裂纹)人、管状孔 隙等。 (3)、按常压下水能否进入孔隙中,又可分为开口孔隙(或连通孔 隙)和闭口孔隙(或封闭孔隙)。在常压下闭口孔隙进不去水,但当水压 力很高时水可能会沿着材料内部的微细孔隙或裂纹进入到部分闭口孔隙 中。 2、孔隙形成的原因 人造材料内部的孔隙是生产材料时,在各工艺过程中留在材料内部 的气孔。如生产水泥、石膏制品时,为达到施工要求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用水量往往远远超过理论需水量(即水泥、石膏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水量), 多余的水即形成了材料内部的毛细孔隙,水分蒸发或泌水所留下的通道为
程有序,长程无序)的固体或凝固体,称为非晶体,又称玻璃体(或无定 形体)。由于是急速冷却,因而大量的化学能未能释放出,故其化学稳定 性较晶体差,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或自行缓慢向晶体转换。如水泥熟料的 生产及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中使用的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粉煤灰等材 料。 ★孔隙 大多数材料在宏观结构层次或亚微观结构层次上均含有一定大 小和数量的孔隙,甚至是相当大的孔洞。这些孔隙对材料的性质有相当大 的影响。 1、孔隙的分类 (1)、材料内部的孔隙按尺寸大小,可分为微细孔隙、细小孔隙、较 粗大孔隙、粗大孔隙。(不同的材料划分的尺度不同) (2)、按孔隙的形状可分为球形孔隙、片状孔隙(即裂纹)、管状孔 隙等。 (3)、按常压下水能否进入孔隙中,又可分为开口孔隙(或连通孔 隙)和闭口孔隙(或封闭孔隙)。在常压下闭口孔隙进不去水,但当水压 力很高时水可能会沿着材料内部的微细孔隙或裂纹进入到部分闭口孔隙 中。 2、孔隙形成的原因 人造材料内部的孔隙是生产材料时,在各工艺过程中留在材料内部 的气孔。如生产水泥、石膏制品时,为达到施工要求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用水量往往远远超过理论需水量(即水泥、石膏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水量), 多余的水即形成了材料内部的毛细孔隙,水分蒸发或泌水所留下的通道为
开口的孔隙。配制混凝土时掺入引气剂,引入大量的微小气泡,则形成闭 口孔隙。脱氧不完全的钢材内部也有气泡(内是C0,)。烧结粘土砖时,砖 坯中的空气和水蒸气受热膨胀形成孔隙,若由通路溢出,则形成开口孔隙。 岩浆中也含有气体(多为硫化物、水蒸气)当岩浆上升时,压力降低,气 体膨胀,至岩浆冷凝后,留下孔隙。 3、孔隙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通常材料内部的孔隙含量(既孔隙率)越多,则材料体积密度、堆 积密度、强度越小,耐磨性、(抗冻性)、抗渗性、耐腐蚀性及其耐久性越 差,而保温性、吸声性、吸水性和吸湿性等越强。孔隙的形状和孔隙状态 对材料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孔隙率相同的情况下,开口孔隙尤其 是非球形孔隙(如扁平状孔隙,即裂纹)占比例多,则材料的强度低、抗 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差,但对吸声性却有利。孔隙尺寸愈大,对材料 上述影响愈明显。闭口孔隙含量多,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好。 二、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的性质:二是与水有关的性 质;三是与热有关的性质。 (一)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的性质 1、几种密度 (1)密度(绝对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不含内部所有 孔隙体积)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p-
开口的孔隙。配制混凝土时掺入引气剂,引入大量的微小气泡,则形成闭 口孔隙。脱氧不完全的钢材内部也有气泡(内是 CO1)。烧结粘土砖时,砖 坯中的空气和水蒸气受热膨胀形成孔隙,若由通路溢出,则形成开口孔隙。 岩浆中也含有气体(多为硫化物、水蒸气)当岩浆上升时,压力降低,气 体膨胀,至岩浆冷凝后,留下孔隙。 3、孔隙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通常材料内部的孔隙含量(既孔隙率)越多,则材料体积密度、堆 积密度、强度越小,耐磨性、(抗冻性)、抗渗性、耐腐蚀性及其耐久性越 差,而保温性、吸声性、吸水性和吸湿性等越强。孔隙的形状和孔隙状态 对材料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孔隙率相同的情况下,开口孔隙尤其 是非球形孔隙(如扁平状孔隙,即裂纹)占比例多,则材料的强度低、抗 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差,但对吸声性却有利。孔隙尺寸愈大,对材料 上述影响愈明显。闭口孔隙含量多,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好。 二、 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的性质;二是与水有关的性 质;三是与热有关的性质。 (一)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的性质 1、几种密度 (1)密度(绝对密度)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不含内部所有 孔隙体积)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ρ= V m
绝对密实的材料,分别测定其质量和体积即可。但对于大多数多孔 结构的建筑材料,测试时,必须充分磨细、烘干后称量质量,采用排开液 体的方法来测定其体积。 (2)视密度(表观密度)对于一些散状材料如:水泥、砂、石子等, 一米本身已成粉状:二来这些材料再磨细较困难,所以直接采用排水法测 定其体积(该体积含材料实体和内部的闭口孔隙)。用下式表示。 p=售+ (3)毛体积密度块状或粒状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包括内部所有 孔隙体积)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p贸++ 测试时,材料的质量可以是任意含水状态下的,不加说明时,是指 气干状态下的质量。形状规则的材料可测定其几何尺寸,计算体积:形状 不规则的材料,须涂蜡后采用排水测定其体积(要测定所涂蜡的质量,扣 除所涂蜡的体积)。 (4)堆积密度散粒状或粉末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以下式表示: 员7 测试时,材料的质量可以是任意含水状态下的。无说明时,指气干 状态下的。测量通常采用具有一定体积的容量筒(5L、10L、30L等),根 据散状材料堆积的紧密程度有:松散密度和紧密密度。 2、孔隙率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材料自然状态下体
绝对密实的材料,分别测定其质量和体积即可。但对于大多数多孔 结构的建筑材料,测试时,必须充分磨细、烘干后称量质量,采用排开液 体的方法来测定其体积。 (2)视密度(表观密度) 对于一些散状材料如:水泥、砂、石子等, 一来本身已成粉状;二来这些材料再磨细较困难,所以直接采用排水法测 定其体积(该体积含材料实体和内部的闭口孔隙)。用下式表示。 ρ, = V m = V Vb m + (3)毛体积密度 块状或粒状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包括内部所有 孔隙体积)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ρo= V0 m = V Vb Vk m + + 测试时,材料的质量可以是任意含水状态下的,不加说明时,是指 气干状态下的质量。形状规则的材料可测定其几何尺寸,计算体积;形状 不规则的材料,须涂蜡后采用排水测定其体积(要测定所涂蜡的质量,扣 除所涂蜡的体积)。 (4)堆积密度 散粒状或粉末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以下式表示: ρo , = 0 0 b k m m m V V V V V V V = = + + + + 空 空 测试时,材料的质量可以是任意含水状态下的。无说明时,指气干 状态下的。测量通常采用具有一定体积的容量筒(5L、10L、30L 等),根 据散状材料堆积的紧密程度有:松散密度和紧密密度。 2、 孔隙率 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材料自然状态下体
积的百分数,分为开口孔隙率、闭口孔隙率。 孔隙率的计算P-x0w%-(-丹》10w% 或P=长=+北=点+长=R+B '。V%%'% 开口孔隙率的计算工程中,常将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常采用真 空吸水法)所吸水的体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则P可表示为: R-长-是-a00m 则闭口孔隙率 P.=P-Pk 3、空隙率散粒材料颗粒间空隙体积占整个堆积体积的百分率,用下式 表示。 )sons 注意:公式中采用的是材料的视密度ρ,而不是材料的毛体积密度 P。因为从工程实际来看,空隙率应包括材料的开口孔隙:此外对于散 状材料测定p、p%较易,而测定p、P,较难,通常也无需测定。 空隙率反映散状材料在体积中的填充程度。在配制混凝土、砂浆等材 料时,宜选用空隙率(P')小的砂、石。 (二)、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水可以在材料表面铺展开,即材料表面 可以被水浸润,此种性质称为亲水性,具备此种性质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 料。若水不能在材料表面上铺展开,即不能被浸润,则称为僧水性,材料
积的百分数,分为开口孔隙率、闭口孔隙率。 孔隙率的计算 0 0 0 100% 1 100% V V P V − = = − 或 0 0 0 0 v k b k b k b V V V V V P P P V V V V + = = = + = + 开口孔隙率的计算 工程中,常将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常采用真 空吸水法)所吸水的体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则 Pk可表示为: 0 0 0 k k 100% V V m m P V V V − = = = • 水 饱 干 水 则闭口孔隙率 Pb = P − PK 3、 空隙率 散粒材料颗粒间空隙体积占整个堆积体积的百分率,用下式 表示。 ' ' ' ' 0 0 ' ' 0 100% 1 100% V V P V − = = − 注意:公式中采用的是材料的视密度 , ,而不是材料的毛体积密度 0 。因为从工程实际来看,空隙率应包括材料的开口孔隙;此外对于散 状材料测定 , 、 , 0 较易,而测定 、0 较难,通常也无需测定。 空隙率反映散状材料在体积中的填充程度。在配制混凝土、砂浆等材 料时,宜选用空隙率( P )小的砂、石。 (二)、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 水可以在材料表面铺展开,即材料表面 可以被水浸润,此种性质称为亲水性,具备此种性质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 料。若水不能在材料表面上铺展开,即不能被浸润,则称为憎水性,材料
称为憎水性材料。 材料与水接触后存在二个分子间的作用力:一是水分子间的引力:二 是水分子与材料分子间的引力。如水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 间的引力,则水不易在材料表面铺展开,即不能被浸润,则呈憎水性。 含毛细孔的亲水材料可自动将水吸入孔隙内。大多数建筑材料属亲水 性材料。憎水性材料常用作防水或防潮材料。 2、吸水性与吸湿性 (1)吸水性吸水性是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用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的吸水率来表示。分有质量吸水率(所吸收水的质量占绝干材 料质量的百分率)、体积吸水率(所吸收水的体积占自然状态下材料体积 的百分率),计算式分别如下: W6-m年×10% m 所-会-0受0心二者的关系为:化=分 体积吸水率就是材料的开口孔隙率Px。对于质轻、吸水性强的材料, 采用质量吸水率表示,其值很大,甚至超过100%,这类材料宜用体积吸 水率来表示。 (2)吸湿性吸湿性是材料在空气中吸收水蒸汽的性质,用含水率 表示。即材料中所含水的质量与材料绝干质量的百分比称为含水率。材料 吸湿或干燥至与空气温度相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建筑材料在 正常使用状态下,均处平衡含水状态。 吸湿性主要与材料的组成、微细孔隙的含量及材料的微观结构有关
称为憎水性材料。 材料与水接触后存在二个分子间的作用力:一是水分子间的引力;二 是水分子与材料分子间的引力。如水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 间的引力,则水不易在材料表面铺展开,即不能被浸润,则呈憎水性。 含毛细孔的亲水材料可自动将水吸入孔隙内。大多数建筑材料属亲水 性材料。憎水性材料常用作防水或防潮材料。 2、 吸水性与吸湿性 (1)吸水性 吸水性是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用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的吸水率来表示。分有质量吸水率(所吸收水的质量占绝干材 料质量的百分率)、体积吸水率(所吸收水的体积占自然状态下材料体积 的百分率),计算式分别如下: 100% m m W m − = 湿 干 质 干 0 0 100% V m m W V V − = = • 水 湿 干 体 水 二者的关系为: W W 0 体 = 质 水 体积吸水率就是材料的开口孔隙率 PK。对于质轻、吸水性强的材料, 采用质量吸水率表示,其值很大,甚至超过 100%,这类材料宜用体积吸 水率来表示。 (2)吸湿性 吸湿性是材料在空气中吸收水蒸汽的性质,用含水率 表示。即材料中所含水的质量与材料绝干质量的百分比称为含水率。材料 吸湿或干燥至与空气温度相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建筑材料在 正常使用状态下,均处平衡含水状态。 吸湿性主要与材料的组成、微细孔隙的含量及材料的微观结构有关
(3)吸水与吸湿对材料性质的影响材料吸水或吸湿后,可削弱 内部质点间的结合力,引起强度下降。同时也使材料的体积密度、导热性 增加,几何尺寸略有增加,使材料的保温性、吸声性下降,并使材料冻害、 腐蚀等加剧。由此可见含水使材料的许多性能变差。 3、耐水性材料长期在水作用下,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 对于结构材料,耐水性主要指强度,对装饰材料则主要指颜色的变化、 是否起泡、起层等,即材料不同,耐水性表示方法也不同。对于结构材料, 用软化系数(K)来表示,计算式如下: K=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绝大多数材料吸水饱和后的强度均有所下降,即材料的软化系数 K=0~1.0,K>0.85的称为耐水性材料。长期处于潮湿或经常遇水的结 构,需选用K>0.75的材料,重要结构需选用K>0.85的材料。 材料的耐水性主要与其组成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材料的孔隙率有 关。溶解度很小或不溶的材料,则软化系数(K)一般较大。若材料可微溶 于水(如石灰)且含有较大的孔隙率(如石膏),则其软化系数(K)较小 或很小。 4、抗渗性抗渗性是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常用抗渗标号来 表示,即材料所能抵抗的最大水压力。 材料的抗渗性与其内部的孔隙率,特别是开口孔隙率有关,与材料的 亲、憎水性也有一定关系。 在材料的耐久性指标中(抗渗性、抗冻性、抗腐蚀性、抗风化、抗老 化等),抗渗性是最重要的指标。抗渗性好,则水、侵蚀性气体及液体渗
(3)吸水与吸湿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材料吸水或吸湿后,可削弱 内部质点间的结合力,引起强度下降。同时也使材料的体积密度、导热性 增加,几何尺寸略有增加,使材料的保温性、吸声性下降,并使材料冻害、 腐蚀等加剧。由此可见含水使材料的许多性能变差。 3、 耐水性 材料长期在水作用下,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 对于结构材料,耐水性主要指强度,对装饰材料则主要指颜色的变化、 是否起泡、起层等,即材料不同,耐水性表示方法也不同。对于结构材料, 用软化系数(KP)来表示,计算式如下: KP= 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绝大多数材料吸水饱和后的强度均有所下降,即材料的软化系数 KP=0~1.0,KP>0.85 的称为耐水性材料。长期处于潮湿或经常遇水的结 构,需选用 KP>0.75 的材料,重要结构需选用 KP>0.85 的材料。 材料的耐水性主要与其组成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材料的孔隙率有 关。溶解度很小或不溶的材料,则软化系数(KP)一般较大。若材料可微溶 于水(如石灰)且含有较大的孔隙率(如石膏),则其软化系数(KP)较小 或很小。 4 、抗渗性 抗渗性是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常用抗渗标号来 表示,即材料所能抵抗的最大水压力。 材料的抗渗性与其内部的孔隙率,特别是开口孔隙率有关,与材料的 亲、憎水性也有一定关系。 在材料的耐久性指标中(抗渗性、抗冻性、抗腐蚀性、抗风化、抗老 化等),抗渗性是最重要的指标。抗渗性好,则水、侵蚀性气体及液体渗
透困难,其它耐久性能就好。 5、抗冻性材料抵抗冻融循环作用,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对结构 材料在主要指保持强度的能力,并多以抗冻标号来表示。即以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最不利状态)所能抵抗的最多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 (1)冻害的原因冻害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毛细孔隙中的水结冰, 体积增大约9%,从而对孔隙中未结冰的水产生相当大的水压力,而对材 料孔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材料破坏。此外在冻结融化时,材料内外的温 差(引起温度应力)对材料也有破坏作用。 (2)冻害的表现形式 是质量减少:二是强度降低。孔隙中水结冰时产生的巨大的水压力, 导致材料脱落、内部裂缝增多。 所以,冻坏的衡量以:质量减少5%,或强度降低25%,即认为已冻坏。 (3)影响冻害的原因 一般认为,材料的孔隙率P、尤其P越大,则抗冻性越差。实际上, 对含有孔隙的材料而言,抗冻性好坏,取决于其充水程度。以水饱和度 (K)来表示: k光 理论上讲,若孔隙分布均匀,当饱和度K 0.91时,则已容纳不下冰的体积故对材料孔壁产生压力,因而会引起冻 害。实际上由于局部饱和的存在和孔隙分布不匀,K充需较0.91小一些才 是安全的。如对于水泥混凝士,K<0.80时冻害才会明显减少
透困难,其它耐久性能就好。 5 、抗冻性 材料抵抗冻融循环作用,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对结构 材料在主要指保持强度的能力,并多以抗冻标号来表示。即以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最不利状态)所能抵抗的最多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 (1)冻害的原因 冻害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毛细孔隙中的水结冰, 体积增大约 9%,从而对孔隙中未结冰的水产生相当大的水压力,而对材 料孔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材料破坏。此外在冻结融化时,材料内外的温 差(引起温度应力)对材料也有破坏作用。 (2)冻害的表现形式 一是质量减少;二是强度降低。孔隙中水结冰时产生的巨大的水压力, 导致材料脱落、内部裂缝增多。 所以,冻坏的衡量以:质量减少 5%,或强度降低 25%,即认为已冻坏。 (3)影响冻害的原因 一般认为,材料的孔隙率 P、尤其 PK越大,则抗冻性越差。实际上, 对含有孔隙的材料而言,抗冻性好坏,取决于其充水程度。 以水饱和度 (K 充)来表示: w v V K V 充 = 理论上讲,若孔隙分布均匀,当饱和度 K 充<0.91 时,结冰不会引起 冻害。因未充水的孔隙空间可以容纳下水结冰而增加的体积。但当 KS> 0.91 时,则已容纳不下冰的体积故对材料孔壁产生压力,因而会引起冻 害。实际上由于局部饱和的存在和孔隙分布不匀,K 充需较 0.91 小一些才 是安全的。如对于水泥混凝土,K 充<0.80 时冻害才会明显减少
材料的充水程度可通过正式表示: k光g各资 要提高材料的抗冻性,需减少开口孔隙,增大总的孔隙率。在生产材 料时常有意引入部分封闭的孔隙,如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这些闭口孔 隙可切断材料内部的毛细孔隙,使开口孔隙减少,当开口的毛细孔隙中的 水结冰时,所产生的压力可将开口孔隙中尚未结冰的水挤入到无水的封口 孔隙中,即这些封闭孔隙可起到卸压的作用,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但引入气泡后,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大,强度会降低。 此外,抗冻性的好坏也取决于材料的强度,强度越高,抵抗力破坏能 力越强,即抗冻性越高。 (三)与热有关的性质 1、导热系数材料传递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导热性,以导热系数 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0.a 材料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影响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因素有: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一般地说导热系数,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 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晶体材料>非晶体材料。 2)同种材料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细小孔隙、闭口孔隙比粗 大孔隙,开口孔隙对降低导热系数更为有利,因为避免了对流导热。 3)含水或含冰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加。因为水的导热系数是空
材料的充水程度可通过正式表示: W V K K v v V W P V K V P P V 充 = = = = 要提高材料的抗冻性,需减少开口孔隙,增大总的孔隙率。在生产材 料时常有意引入部分封闭的孔隙,如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这些闭口孔 隙可切断材料内部的毛细孔隙,使开口孔隙减少,当开口的毛细孔隙中的 水结冰时,所产生的压力可将开口孔隙中尚未结冰的水挤入到无水的封口 孔隙中,即这些封闭孔隙可起到卸压的作用,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但引入气泡后,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大,强度会降低。 此外,抗冻性的好坏也取决于材料的强度,强度越高,抵抗力破坏能 力越强,即抗冻性越高。 (三)与热有关的性质 1、导热系数 材料传递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导热性,以导热系数 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T T Z A Q a − = ( ) 1 2 材料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影响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因素有: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一般地说导热系数,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 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晶体材料>非晶体材料。 2)同种材料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细小孔隙、闭口孔隙比粗 大孔隙,开口孔隙对降低导热系数更为有利,因为避免了对流导热。 3)含水或含冰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加。因为水的导热系数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