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有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 (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題。(16分) 我的记忆之城一一北岛访谈 口北岛(诗人、作家) 口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 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 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 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 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 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 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 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 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 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 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 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 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 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 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 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 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 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 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 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 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 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 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 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
2014 年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有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 (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一 阅读 80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6 題。(16 分)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 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 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 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 之一。我猜想,一个 1990 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 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 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 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 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 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 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 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 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 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 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 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 《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 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 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 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 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 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 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 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 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
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 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 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 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 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 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0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 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 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 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 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 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 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 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 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 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 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 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 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 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 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 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 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 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 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 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己。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 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 步 (本文有删改) 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 是什么?(2分) 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2分)
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 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 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 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 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 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 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 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 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 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 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 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 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 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 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 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 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 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 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 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 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 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 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 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 界。”8 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 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 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 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 步。 (本文有删改) 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 是什么?(2 分) 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2 分)
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 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3分) 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3分)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 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 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 时了。 D.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 的细节 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冋题可以归 纳为哪几个方面?(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 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 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 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 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2)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 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 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 茫的大地上”一一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一—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一一每 棵水稻都是手插的一一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 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 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 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 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 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一一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
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 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 (3 分) 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3 分)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 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 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 时了。 D. 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 的细节。 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冋题可以归 纳为哪几个方面?(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大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 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 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 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 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 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 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 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 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 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 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 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 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 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
“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 样,它要经过你的手 棵一棵”地 棵一棵”地 棵一棵”地插下 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 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 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 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 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 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 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岀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一一淡绿的汪洋一一翠绿的汪洋一一乌 青的汪洋—一青紫的汪洋—一斑驳的汪洋一一淡黄的汪洋一一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 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 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 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 像昵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 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 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 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 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 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 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 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 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 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 谦卑和骄傲。 事实。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 为 。(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 义。(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 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 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 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 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 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 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 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 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 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 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 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 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 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 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 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 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 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 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 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 闻到莫言的故乡。 11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 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 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 谦卑和骄傲。 12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 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 年第 2 期,有删节)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 为 。(2 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 义。(2 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 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岀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 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 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 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 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 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洞天石扉,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荀子《劝学》) (4) ,唯见江心 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5)关河梦断何 处 。(陆游《诉 衷情》 (6)桐花万里丹山路,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中庸》) (8)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 。(《孟子》)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 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 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 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 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 无处不在。 E.第 11 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 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 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洞天石扉,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2)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雨霖铃》)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荀子《劝学》) (4) ,唯见江心 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5)关河梦断何 处, 。(陆游《诉 衷情》) (6)桐花万里丹山路, 。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 (《中庸》) (8)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 , 。(《孟子》)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 14—16 题。(8 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 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 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4.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杂剧 》(1分) 15.对本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遥山”、“远水”意指“山长水远”,暗示相见之难。 B.“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女子喝醉酒的面颊如桃花绯红 C.“断肠人忆断肠人”以反复之笔巧妙点出双方相思之苦。 D.本曲先借意象渲染别情,后通过描摹情态来抒写别情。 16.大量运用叠字是本曲的重要特点,请赏析其妙。(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①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谓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后,当忧北边。 高宗末年,突厥为患矣。突厥之平,仆射温彦博请其种落于朔方以实空虚之地, 于是入居长安者且万家。郑公以为夷不乱华,非久远策,争论数年不决。至开元 中,六胡州竟反叛,其地复空也。 ②卫公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 异之。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 后竟至端揆。隋大业中,卫公上书,言高祖终不为人臣,请速除之。及京师平 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卫、骨既死,太宗虑囚,见靖与语,固请于髙祖而免 之。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静巴汉,擒萧铣,荡一扬、越,师不留行,皆靖之 力 ③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 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 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 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注】①卫公,即卫国公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②仆射,官名。③端揆 指宰相。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④白衣,古代平民所版,因卷年民 此指先发今言取⑤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斥境至于大漠(2)因过华山庙 (3)太宗初亲庶政 (4)于是据险邀之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卫公始困于贫贱 固请于高祖免之 B.入居长安者且万家 且请告以位宦所至 C.六胡州竟反叛 后竟至端揆 D.以实空虚之地 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辞色抗厉,观者异之。 (2)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 20.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标出。(2分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 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4.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杂剧 《 》(1 分) 15.对本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遥山”、“远水”意指“山长水远”,暗示相见之难。 B.“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女子喝醉酒的面颊如桃花绯红。 C.“断肠人忆断肠人”以反复之笔巧妙点出双方相思之苦。 D.本曲先借意象渲染别情,后通过描摹情态来抒写别情。 16.大量运用叠字是本曲的重要特点,请赏析其妙。(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7 分) ①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谓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后,当忧北边。 "高宗末年,突厥为患矣。突厥之平,仆射温彦博请其种落于朔方以实空虚之地, 于是入居长安者且万家。郑公以为夷不乱华,非久远策,争论数年不决。至开元 中,六胡州竟反叛,其地复空也。 ②卫公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 异之。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 后竟至端揆。隋大业中,卫公上书,言高祖终不为人臣,请速除之。及京师平, 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卫、骨既死,太宗虑囚,见靖与语,固请于高祖而免 之。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静巴汉,擒萧铣,荡一扬、越,师不留行,皆靖之 力。 ③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 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 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 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注】①卫公,即卫国公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②仆射,官名。③端揆, 指宰相。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④白衣,古代平民所版,因卷年民 -此指先发今言取 ⑤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斥境至于大漠 ⑵因过华山庙 (3)太宗初亲庶政 (4)于是据险邀之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卫公始困于贫贱 固请于高祖免之 B.入居长安者且万家 且请告以位宦所至 C.六胡州竟反叛 后竟至端揆 D.以实空虚之地 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辞色抗厉,观者异之。 (2)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 20.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 /”标出。(2 分)
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从全文看,唐太宗对李靖的态度是口口。(2分) 22.联系全文,简述卫国公李靖的武略。(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 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十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 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 得虚白上人焉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 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 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 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 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 之下,日入而后己。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 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 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 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髙屋广厦以居 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 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 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23从标题看,本文的体裁是 序。(1分) 24.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悲”具体 用自己的话回 指答5是 )(2分) 第③段画线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3分) 26.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虚白“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何,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其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虛白上人之贤。 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写作70分
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 .从全文看,唐太宗对李靖的态度是口口。(2 分) 22.联系全文,简述卫国公李靖的武略。(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 (12 分)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 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 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 得虚白上人焉。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 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 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 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 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 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 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 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 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 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 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 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23 从标题看,本文的体裁是 序。(1 分) 24.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悲”具体 指 (用自己的话回 答)(2 分) 25.第③段画线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是 (3 分) 26.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虚白“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何,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其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虛白上人之贤。 27.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 分) 二 写作 70 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籍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说:“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 多,你知道就 越少。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800字。③不 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2014年高考三模语文参考答案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1.(2分》城市和人有着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关系。 (3分)《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写的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 节,这些细节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这些细节唤醒人的各种感官,让感官 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3.美丽的古城斯坦布尔可以与北京相类比,思考旧城的变迁与古老文明的兴衰的 关系(1分);通过对比凸显老北京几乎荡然无存,让人绝望。(1分) 4.不矛盾(1分)。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意在说明通过细节 性记述,在心中重温自己曾经的旧城成长记忆。(1分)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 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主要是说古城的文明和文化的毁灭是无法重现的。 5.(3分)B 6.推测发问1点,直接发问1点。写作意图(1点);写作与个人经历、时代变 迁的关系(1点)。 6.理解第(12)段末句的含义(4分) 随者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命之旅的扩展,走向更阔大的世界和追求更远大 目标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北京这一自己生命地图上的“小圆圈”却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这一随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的变化几乎是毁灭性的,令人痛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7.(2分)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 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8.(3分)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1分),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 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1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 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1分)。 9.(2分)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 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10.(3分)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 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 欢悦的之情。 11.(6分)C、F 12.(5分)答题要点: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1分) 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 情热烈(2分);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籍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说:“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 多,你知道就 越少。”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 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 2014 年高考三模语文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1. (2 分》城市和人有着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关系。 2. (3 分)《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写的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 节,这些细节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这些细节唤醒人的各种感官,让感官 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3.美丽的古城斯坦布尔可以与北京相类比,思考旧城的变迁与古老文明的兴衰的 关系(1 分);通过对比凸显老北京几乎荡然无存,让人绝望。(1 分) 4.不矛盾(1 分)。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意在说明通过细节 性记述,在心中重温自己曾经的旧城成长记忆。(1 分)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 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主要是说古城的文明和文化的毁灭是无法重现的。 5.(3 分)B 6.推测发问 1 点,直接发问 1 点。写作意图(1 点);写作与个人经历、时代变 迁的关系(1 点)。 6.理解第(12)段末句的含义(4 分) 随者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命之旅的扩展,走向更阔大的世界和追求更远大 目标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北京这一自己生命地图上的“小圆圈”却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这一随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的变化几乎是毁灭性的,令人痛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7.(2 分)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 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8. (3 分)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1 分),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 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1 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 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 (1 分)。 9. (2 分)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 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10.(3 分)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 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 欢悦的之情。 11.(6 分)C、F 12.(5 分)答题要点: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1 分)。 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 情热烈(2 分);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
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 化主旨(2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6分)(1)訇然中开(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4)东船西舫悄无言 (5)尘暗旧貂裘(6)雏凤清于老凤声(7)知耻近乎勇(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14.(1分)西厢记 15.(3分)B 16.(4分) 在起句″自别后”之下接连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 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醉脸、香风、暮雨”,由远及近地展 现出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1点)。叠词起渲染作用,营造了悱恻幽怨,哀婉动 人的氛围(1点)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 望(1点)。 这些叠词中“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一咏 顿,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1 点)。 链接:醉脸醺醺:形容桃花绯红如人喝醉酒的面颊。这首带过曲属中吕宫调,由 曲牌分别是十二月和尧民歌的两支曲子组成。曲中写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在 暮春季节里思念她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因此,曲的题目定为“别情” 前面[十二月]一曲,用工整的句式,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尧民歌]由景入情, 惟妙惟肖地活画出思妇缠绵矛盾的心路历程,凄楚哀怨,如泣如诉。词句反复叠 套,又一气呵成,如珠玉走盘,清俊玲珑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这首作品“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你是 否赞同?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17.(4分)(1)开拓(扩充〉(2)造访(3)亲自掌管(4)凭借 18.(2分)C 19.(5分)(1)(他)言辞声音高亢表情严厉,围观的人感到诧异。(2)李靖请 求倾尽皇家府库全部财物用来作为求和的礼物,(同时)埋伏部队,(在)他们 的归途中拦截(他们)。 20.(2分)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2分)信任、看重(或倚仗) 分 ①富有远见。为唐太宗不断开拓疆土后,对未来的战事有先见之明且为太宗提出 了及时的告诫。 ②善于指挥。跟随赵都王李孝恭南征萧铣,平定巴蜀汉中活捉萧铣,扫荡残余敌 人,独立;治理扬辦、越州社会秩序,军队仍保持前 进 ③机智应敌。一面请求和之计,一面埋设伏兵,凭借险要地形,智慧地阻击了突 厥部队,抵抗了外来侵略者。(三个要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 化主旨(2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6 分)(1)訇然中开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4)东船西舫悄无言 (5)尘暗旧貂裘 (6)雏凤清于老凤声(7)知耻近乎勇(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 14-16 题。(8 分;) 14.(1 分)西厢记 15.(3 分)B 16.(4 分) 在起句"自别后”之下接连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 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醉脸、香风、暮雨”,由远及近地展 现出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1 点)。叠词起渲染作用,营造了悱恻幽怨,哀婉动 人的氛围(1 点)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 望(1 点)。 这些叠词中“隐”和“粼”,“滚”和“醺”、 “阵”和“纷”押韵,一咏— 顿,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1 点)。 链接:醉脸醺醺:形容桃花绯红如人喝醉酒的面颊。这首带过曲属中吕宫调,由 曲牌分别是十二月和尧民歌的两支曲子组成。曲中写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在 暮春季节里思念她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因此,曲的题目定为“别情”。 前面[十二月]一曲,用工整的句式,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尧民歌]由景入情, 惟妙惟肖地活画出思妇缠绵矛盾的心路历程,凄楚哀怨,如泣如诉。词句反复叠 套,又一气呵成,如珠玉走盘,清俊玲珑。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这首作品“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你是 否赞同?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7 分〉 17. (4 分)(1)开拓(扩充〉(2)造访(3)亲自掌管(4)凭借 18. (2 分)C 19.(5 分)(1) (他)言辞声音高亢表情严厉,围观的人感到诧异。(2)李靖请 求倾尽皇家府库全部财物用来作为求和的礼物,(同时)埋伏部队,(在)他们 的归途中拦截(他们)。 20.(2 分)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2 分)信任、看重(或倚仗) 22.(2 分) ①富有远见。为唐太宗不断开拓疆土后,对未来的战事有先见之明且为太宗提出 了及时的告诫。 ②善于指挥。跟随赵都王李孝恭南征萧铣,平定巴蜀汉中活捉萧铣,扫荡残余敌 人,独立; 治理扬辦、越州社会秩序,军队仍保持前 进。 . ③机智应敌。一面请求和之计,一面埋设伏兵,凭借险要地形,智慧地阻击了突 厥部队,抵抗了外来侵略者。(三个要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2 分〉
23.(分)赠 24.(2分)士太夫中无可同游者。(或士大夫之风坏已久以致无同游者) 25.(3分)通过描写居室环境的简陋(1点)凸现(1点)出人物安贫乐道(1 点)的形象。 26.(2分)A 27.(4分)为友人虚白赠别、讽劝世人安贫乐道勿汲汲于谋利图名、反省自己 以修身养性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二写作70分 28.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提示:照片关于秘密的秘密,第一个秘密可以理解为世界本身,第一个秘密 可以理解为我们眼里的世界,我们眼里的世界和世界本身是有位移的。照片可能 拍的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是诉诸心灵的,而不是诉诸眼睛 的,这方面的理解可以参照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文学写的是生活中存在而人 们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即文学让我们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延伸理解为 真实,可以写真实与虚妄(虚构、想象)的关系等。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 由于我们不满自已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 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入们了解的你 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 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 面 黛安·阿勒丝所拍摄的对象,大都是正常社会中所谓的畸形人一一巨人、 诛懦、低能儿、残译者、变性人……而所拍摄的正常人也是非常态的类型一一双 胞胎,三胞胎、天体营……等等。无论正常或不正常的人在她的镜头下,都有 种极度变态的倾向:人物是丑陋的,表情是令人嫌恶的,穿着是极粗俗的,空间 又充满着腐畋的气息。这些照片是一点和美感也产生不了关系 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本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 逼你回答一个谜语。”阿勒丝在一个演讲会上这么说着:“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 将未会有什么创伤的经验中生活过来,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己经 通过了生命的考验。阿勒丝把畸形人尊为“贵族”,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 她的一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提出的另一道谜题,多半人们看到的是照片,却会忽 视照片背后的摄影师
23.(分)赠 24.(2 分)士太夫中无可同游者。(或士大夫之风坏已久以致无同游者) 25. (3 分)通过描写居室环境的简陋(1 点)凸现(1 点)出人物安贫乐道(1 点)的形象。 26. (2 分)A 27. (4 分)为友人虚白赠别、讽劝世人安贫乐道勿汲汲于谋利图名、 反省自己 以修身养性 1 点 2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 二 写作 70 分 28.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提示:照片关于秘密的秘密,第一个秘密可以理解为世界本身,第一个秘密 可以理解为我们眼里的世界,我们眼里的世界和世界本身是有位移的。照片可能 拍的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是诉诸心灵的,而不是诉诸眼睛 的,这方面的理解可以参照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文学写的是生活中存在而人 们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即文学让我们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延伸理解为 真实,可以写真实与虚妄(虚构、想象)的关系等。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 由于我们不满自已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 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入们了解的你. 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 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 面。 黛安•阿勒丝所拍摄的对象,大都是正常社会中所谓的畸形人——巨人、 诛懦、低能儿、残译者、变性人……而所拍摄的正常人也是非常态的类型——双 胞胎,三胞胎、天体营……等等。无论正常或不正常的人在她的镜头下,都有一 种极度变态的倾向:人物是丑陋的,表情是令人嫌恶的,穿着是极粗俗的,空间 又充满着腐畋的气息。这些照片是一点和美感也产生不了关系。 “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本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 逼你回答一个谜语。”阿勒丝在一个演讲会上这么说着:“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 将未会有什么创伤的经验中生活过来,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己经 通过了生命的考验。阿勒丝把畸形人尊为“贵族”,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 她的一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提出的另一道谜题,多半人们看到的是照片,却会忽 视照片背后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