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采油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主讲:贺亚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233.4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采油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采油工程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课时】: 【学分】: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开 采中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了解采 油工程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动向。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工艺方法、 进行工艺设计和动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解决采油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 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它不仅用到数理化等基础知识,而且与其它基 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学习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管流规律 时,要运用到流体力学及渗透力学的基本知识;在学习采油方式和水力压裂等时, 则涉及到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学习酸化、砂、蜡、稠、水处理中与流体力 学及采油化学有更多的联系。因此,本课程应安排在学完上述有关课程之后。另 外,在讲授本课程时,应从个种采油工程系统本身的规律和生产实践提出的问题 出发,以工程设计为主线,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计算 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学分,共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试验18学时。理论学时 分配如下 序号 课程内容 课时 备注 1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6 课堂讲授 自喷与气举采油 课堂讲授 3有杆泵采油 课堂讲授 4 无杆泵采油 课堂讲授 5 注水 6 课堂讲授 6水力压裂技术 6 课堂讲授 酸处理技术 8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 课堂讲授 完井方案设计与试油 课堂讲授 10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概要 2课堂讲授 合计 54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单相、两相、三相流体的流入动态 掌握井筒气液流动的特征

《采油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采油工程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课 时】:72 【学 分】: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开 采中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了解采 油工程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动向。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工艺方法、 进行工艺设计和动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解决采油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 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它不仅用到数理化等基础知识,而且与其它基 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学习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管流规律 时,要运用到流体力学及渗透力学的基本知识;在学习采油方式和水力压裂等时, 则涉及到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学习酸化、砂、蜡、稠、水处理中与流体力 学及采油化学有更多的联系。因此,本课程应安排在学完上述有关课程之后。另 外,在讲授本课程时,应从个种采油工程系统本身的规律和生产实践提出的问题 出发,以工程设计为主线,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计算 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 4 学分,共 72 学时,其中理论 54 学时,试验 18 学时。理论学时 分配如下: 序号 课程内容 课时 备注 1 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 6 课堂讲授 2 自喷与气举采油 4 课堂讲授 3 有杆泵采油 8 课堂讲授 4 无杆泵采油 4 课堂讲授 5 注水 6 课堂讲授 6 水力压裂技术 6 课堂讲授 7 酸处理技术 6 课堂讲授 8 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 6 课堂讲授 9 完井方案设计与试油 4 课堂讲授 10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概要 2 课堂讲授 合计 54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 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单相、两相、三相流体的流入动态; 2、掌握井筒气液流动的特征;

3、掌握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油井流入动态(IPR曲线); 2、井筒气液两相流基本概念; 3、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0 rkiszewski方法; 4、计算井筒多相管流的 Beggs-Bri1l方法。 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自喷井生产系统 2、掌握气举原理; 3、了解气举法试油 、主要教学内容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 气举采油原理及油井举升系统设计方案 第三章有杆泵采油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有杆泵工作原理与生产系统设计 2、会计算抽油机悬点载荷; 会计算抽油机功率; 4、会计算抽油机泵效 5、掌握有杆泵系统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 1、抽油装置及泵的工作原理 2、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及悬点载荷 3、抽油机平衡、扭矩与功率计算 4、泵效计算 5、有杆抽油机系统设计 6、有杆抽油系统工况分析 第四章无杆泵采油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电潜泵的工作原理; 2、学会对电潜泵生产系统进行设计 3、掌握水力活塞泵的系统组成及设计 4、掌握水力射流泵的特性。 主要教学内容 1、电潜泵举升技术 2、水力活塞泵采油 水力射流泵采油 第四章注水 、学习目的要求

3、掌握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油井流入动态(IPR 曲线); 2、井筒气液两相流基本概念; 3、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 Orkiszewski 方法; 4、计算井筒多相管流的 Beggs-Brill 方法。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自喷井生产系统; 2、掌握气举原理; 3、了解气举法试油。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 2、气举采油原理及油井举升系统设计方案 第三章 有杆泵采油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有杆泵工作原理与生产系统设计; 2、会计算抽油机悬点载荷; 3、会计算抽油机功率; 4、会计算抽油机泵效。 5、掌握有杆泵系统设计。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抽油装置及泵的工作原理 2、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及悬点载荷 3、抽油机平衡、扭矩与功率计算 4、泵效计算 5、有杆抽油机系统设计 6、有杆抽油系统工况分析 第四章 无杆泵采油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电潜泵的工作原理; 2、学会对电潜泵生产系统进行设计; 3、掌握水力活塞泵的系统组成及设计; 4、掌握水力射流泵的特性。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电潜泵举升技术 2、水力活塞泵采油 3、水力射流泵采油 第四章 注水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注水时水质要求及流程; 2、掌握改善吸水能力的措施; 3、学会分析和应用注水曲线 主要教学内容 1、水源、水质及注水系统 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 3、分层注水技术 4、注水指示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5、注水井调剖 第六章水力压裂技术 、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压裂液的类型; 2、掌握压裂中对支撑剂的要求和选择 3、学会压裂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 1、造缝机理 2、压裂液 3、支撑剂 4、压裂设计 第七章酸处理技术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地层酸处理的原理; 2、掌握酸液的选择 3、掌握酸化压裂技术; 4、掌握酸处理技术。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碳酸盐岩地层的盐酸处理 2、酸化压裂技术 砂岩油气层的土酸处理 4、酸液及添加剂 5、酸处理工艺 第八章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油井出砂机理和防砂、清砂方法 2、掌握油井防蜡机理和防蜡、清蜡方法; 3、掌握油水井调剖堵水技术; 4、掌握特殊油的开采技术 5、了解采油新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 1、防砂与清砂 2、防蜡与清蜡

1、掌握注水时水质要求及流程; 2、掌握改善吸水能力的措施; 3、学会分析和应用注水曲线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水源、水质及注水系统 2、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 3、分层注水技术 4、注水指示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5、注水井调剖 第六章 水力压裂技术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压裂液的类型; 2、掌握压裂中对支撑剂的要求和选择; 3、学会压裂设计。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造缝机理 2、压裂液 3、支撑剂 4、压裂设计 第七章 酸处理技术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地层酸处理的原理; 2、掌握酸液的选择; 3、掌握酸化压裂技术; 4、掌握酸处理技术。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碳酸盐岩地层的盐酸处理 2、酸化压裂技术 3、砂岩油气层的土酸处理 4、酸液及添加剂 5、酸处理工艺 第八章 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油井出砂机理和防砂、清砂方法; 2、掌握油井防蜡机理和防蜡、清蜡方法; 3、掌握油水井调剖堵水技术; 4、掌握特殊油的开采技术 5、了解采油新技术。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防砂与清砂 2、防蜡与清蜡

3、油井堵水 4、稠油及高凝油开采技术 5、井底处理新技术简介 第九章完井方案设计与试油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的完井方式; 2、掌握射孔技术及工艺 3、掌握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4、掌握试油工艺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完井方式 2、射孔方案设计 3、油气层保护 试油 第十章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概要 、学习目的要求 1、学会编制采油工程方案 2、掌握采油工程方案的基本内容 、掌握采油方式的选择与评价 、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采油工程方案的基本内容 3、采油方式综合评价与决策分析 4、低渗透油藏总体压裂设计方案编制简介 【成绩考核方式】 1、成绩评定总则 教师阅卷与评分必须严肃认真,得分与扣分必须有依据,评分标准统一。学 期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作业、课堂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试卷采用百分 制,其中或期末成绩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2、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共计20分,其中包括作业和课堂考勤,其依据是学生完成作业的 情况、质量及课堂考勤结果。 3、期末考核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 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或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 成绩占70%。 【教材与参考书目】 指定教材 釆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张琪,石油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采油工艺原理》,王鸿勋、张琪,石油工业出版社 2、《 The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Lift Method>,Vol.I,Ⅱ,Ⅳ或《气

3、油井堵水 4、稠油及高凝油开采技术 5、井底处理新技术简介 第九章 完井方案设计与试油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的完井方式; 2、掌握射孔技术及工艺; 3、掌握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4、掌握试油工艺。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完井方式 2、射孔方案设计 3、油气层保护 4、试油 第十章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概要 一、学习目的要求 1、学会编制采油工程方案; 2、掌握采油工程方案的基本内容; 3、掌握采油方式的选择与评价。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采油工程方案的基本内容 3、采油方式综合评价与决策分析 4、低渗透油藏总体压裂设计方案编制简介 【成绩考核方式】 1、成绩评定总则 教师阅卷与评分必须严肃认真,得分与扣分必须有依据,评分标准统一。学 期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作业、课堂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试卷采用百分 制,其中或期末成绩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2、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共计 20 分,其中包括作业和课堂考勤,其依据是学生完成作业的 情况、质量及课堂考勤结果。 3、期末考核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 20%,期末考试成绩占 80%;或平时成绩占 10%,期中考试成绩占 20%,期末考试 成绩占 70%。 【教材与参考书目】 指定教材: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张琪,石油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采油工艺原理》,王鸿勋、张琪,石油工业出版社; 2、《The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Lift Method>,Vol. Ⅰ,Ⅱ,Ⅳ或《气

举法采油工艺》, Brown Kermit e,石油工业出版社; 3、《深井泵采油》,J,扎巴,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4,<API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Design Calcuations for Sucker Rod Pumping Systems(Conventional Units)), Third Edition, API RP 11L, 1977: 《现代完井工程》,万仁溥,石油工业出版社 6、《 Hydraulic fracturing》, Howard g. and Fast c.R1977,或《油层水 力压裂》,石油工业出版社 7、《水力压裂原理》,王鸿勋,石油工业出版社; 8、《采油化学》,赵福麟,石油工业出版社; 9、《油井酸化原理》,威廉姆斯,石油工业出版社。 【有关说明】 1、在学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作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及相关章节的内 容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辅助讨论和看电教片; 4、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阅读参考书目1-9

举法采油工艺》,Brown Kermit E,石油工业出版社; 3、《深井泵采油》,J,扎巴,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4、《API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Design Calcuations for Sucker Rod Pumping Systems(Conventional Units)》,Third Edition,API RP 11L,1977; 5、《现代完井工程》,万仁溥 ,石油工业出版社。 6、《Hydraulic Fracturing》,Howard G. and Fast C.R 1977,或《油层水 力压裂》,石油工业出版社; 7、《水力压裂原理》,王鸿勋,石油工业出版社; 8、《采油化学》,赵福麟,石油工业出版社; 9、《油井酸化原理》,威廉姆斯,石油工业出版社。 【有关说明】 1、在学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作为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及相关章节的内 容;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辅助讨论和看电教片; 4、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阅读参考书目 1—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