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5MB 文档页数:42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概念 二、反射弧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二)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五、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二)突触前抑制 六、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二、丘脑 三、感觉投射系统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二)体表感觉 (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 (四)内脏感觉 (五)视觉 (六)听觉 (七)嗅觉和味觉 五、痛觉的病理生理 (一)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 (二)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休克 (二)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三)牵张反射 (四)节间反射 二、低位脑干肌紧张的调节 (一)去大脑僵直 (二)α僵直和γ僵直 三、姿势反射 (一)状态反射 (二)翻正反射 四、小脑 (一)前庭小脑 (二)脊髓小脑 (三)皮层小脑 (四)小脑内局部神经元回路 五、基底神经节 六、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二)锥体系 (三)锥体外系 (四)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功能障碍对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下丘脑 (一)体温调节 (二)摄食行为调节 (三)水平衡调节 (四)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五)对情绪生理反应的影响 (六)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五、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一)神经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 (三)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四)免疫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新皮层 (二)边缘叶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2.35KB 文档页数:10
本组50岁及以上职工622例,其中60岁组为87.3%。疾病分布以心血管疾患最多40.5%(高血压30.9+冠心病4.5%+冠循供血不足5.1%=40.5%)。临界高血压14.8%,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4%、主动脉硬化10.3%、高胆固醇血27.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16.4%、贫血30.9%,多为轻度贫血、恶性肿瘤仅0.6%、慢性支气管炎18%、慢性肝炎9.2%,其它疾患较少。有的疾患如贫血、高血压、冠心病、冠循供血不足、高胆固醇血、临界高血压、肝大或肝脾大待诊等中之一部分病例系本次检测发现。其中尤以高血压及肝大待查者,患者本身无何症状,但客观检测指征明显。此说明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将本组检查结果与北医做了比较。总的患病规律相似,均以心血管疾患为主,恶性肿瘤均较少。主要疾患的患病率明显不同者,高血压、老慢支钢院高于北医,而冠心病、恶性肿瘤则低于北医。两单位相同者每个个体患病数多为一种以上,未检出异常者仅1.6%,而北医则为0.0%。部分职工并无脑血管意外史,但可检出病理反射,说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及检测提示职工(≤ 50岁)的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对部分无任何自觉症状的职工尤为重要,这样可做到早期治疗,收效较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6MB 文档页数:73
 认识卒中  卒中的发病机制  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及位置  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脑缺血发作  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 心源性脑卒中的特点  确认患者有哪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并做出干预方案  掌握常用的卒中的治疗药物、剂量等  掌握溶栓药物t-P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方法  抗凝药物在预防卒中发作的优缺点  为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卒中再发  能够为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卒中再发的患者做监护计划方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9MB 文档页数:73
 认识卒中  卒中的发病机制  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及位置  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脑缺血发作  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 心源性脑卒中的特点  确认患者有哪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并做出干预方案  掌握常用的卒中的治疗药物、剂量等  掌握溶栓药物t-P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方法  抗凝药物在预防卒中发作的优缺点  为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卒中再发  能够为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卒中再发的患者做监护计划方案
首页上页345678910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