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4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8M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一类具有状态时滞的时变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预见控制问题.所用的方法仍然是通过引入差分算子构造扩大误差系统.首先克服了差分算子不是线性算子的困难,成功构造了扩大误差系统.然后通过提升技术,把系统转化为形式上没有时滞的普通控制系统.最后通过引入可预见的目标值信号信息,得到最终的扩大误差系统.从这个扩大误差系统出发,利用时变系统最优控制的有关结果,设计处理原系统的带有预见作用的控制器.利用矩阵分解,把需要求解的高阶Riccati方程转化成一个低阶的Riccati方程.仿真实例表明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8MB 文档页数:41
要求掌握基本的定理及各种插值方法。 插值方法是数学分析中很古老的一个分支它有悠久的历史等距结点内插公 式是由我国隋朝数学家刘焯(公元544610年首先提出的而不等距结点内插公 式是由唐朝数学家张遂(公元683—727年)提出的这比西欧学者相应结果早一 千年 插值方法在数值分析的许多分支(例如,数值积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44.5KB 文档页数:10
3.1.理想约束达朗伯原理达朗伯方程(动力学基本方程)(教材§2.1.) 1.虚位移和虚功的概念 为了系统地讨论处理未知约束力的比较方便的方法,我们引入虚位移和虚功的概念。先来看一个简单实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58KB 文档页数:8
2.7.刚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参阅教材§4.4.-§4.9.) 1.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质点系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刚体,把动力学的三大定理 应用到刚体,所得结果就是111页(4.1.)(4.2.)和(4.3.)。由于刚体的自由度是6,三大 定理有七个方程,取其中六个方程就足以决定刚体的运动了。 鉴于刚体内部约束的特点(任意两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内力所作的功为零(证明见后) 动能定理(4.3)式已经得到化简;内势能一般取决于各对质点间的距离(而与相对的取向无关),因 而内势能也是常数,可以不予考虑(相当于调整计算势能的零点,使内势能为零) 刚体内力所作功为零的证明: F=F,F,是质点j作用于质点i的力,沿这两个质点的连线,满足F=-F 因而可表为F=n(-),(=):于是可计算成对内力所做的元功: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9.5KB 文档页数:17
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如果我们有每张像片的六个外方位元素,就 能恢复航摄像片与被摄地面之间的几何关系, 重建地面的立体模型。 我们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 共线方程,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 法称之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1.06KB 文档页数:8
以金相方法测定9XC钢的M点及下石氏体(贝茵体)转变的开始曲线.以磁性方法测定9XC钢在不同情况下奥氏体的稳定化作用.测定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和9XC丝锥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以φ24X2毫米铣牙丝锥进行工厂实际试验的结果证明,先淬火至160°停留1—3分钟,然后升至240°等温停留10分钟的新工艺方案,和在170°等温停留45分钟的工艺方案相比较,能缩短等温时间至1/4,其淬火后工件节径的变形量从0.11%减至0.06%(平均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6.78KB 文档页数:9
利用裂纹面的边界条件建立起奇异积分方程,然后通过对奇异积分方程采用数值解,计算了受赫芝接触应力作用的齿面下分叉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最后用裂纹扩展理论对疲劳裂纹的扩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分叉裂纹将以与斜裂纹段约成60°角的方向向齿面扩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4.13KB 文档页数:5
提出了一种三冗余传动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三组动力单元并行输入并互为备份,通过机械式复合轮系传动系统实现对各输入轴运动和动力的传动和耦合,保障系统在部分输入单元发生故障时自动完成切换,维持连续稳定的动力输出.对传动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系统的结构布局方案,导出了为达到三路传动等效作用需满足的配齿关系.基于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建立了三冗余传动系统的优化模型,将其划分为差动轮系和定轴轮系两个并行子系统,采用基于离散变量的多学科变量耦合优化方法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满足配齿关系、强度要求和动力学要求的最优设计方案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6.5KB 文档页数:13
课目: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目的:了解农药的概念及分类方法重点:按作用方式分类难点: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教学内容讲解农药的定义及常见的分类方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0.5KB 文档页数:77
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数制和编码等最基础的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 将计算机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标志 ◼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解 ◼ 冯·诺依曼原理和冯·诺依曼结构图 ◼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进制及其相互转换方法 ◼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 ASCII码和汉字编码 ◼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向 1.1概述 1.2数制与编码 1.3计算机的应用 1.4计算机能力培养方向
首页上页10510610710810911011111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4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