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2MB 文档页数:187
麦克斯韦最先注意到(也可以从十分简单的计算得出), 当两个点A,B一起移动而不带动附近的以太时,光线从点 A走到点B再返回点A所需的时间一定会不同.当然,这个 差值是个二阶量,但是用灵敏的干涉方法已经足以检测出来。 迈克尔逊于1881年做了这样的实验他的仪器是一种 干涉仪,有两个长度相等并互相垂直的水平臂P和Q.两東 互相干涉的光线,一束沿P臂往返,另一束沿Q臂往返。整个 仪器包括光源和观察装置,可以绕竖直轴转动.当P臂或Q 臂尽可能与地球运动方向相同时的两个位置值得特别考虑 根据菲涅尔理论可以预言,当仪器从一个主位置转到另一个 主位置时,千涉条纹应发生位移 但是,取决于光传播时间改变的这种位移(为简单起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8
针对菲涅尔透镜存在实际光学效率偏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由非球面透镜和棒锥镜组成的高效非成像聚光光学系统。在光学设计软件Zemax的序列模式下对非球面透镜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最大程度地减小球差,像面光斑的几何半径从42mm降到了1.7mm。基于此,在Zemax的非序列模式下,完成了非球面透镜和棒锥镜的建模和优化,通过蒙特卡罗光线追迹分析实现了光学效率为87%、接收角为0.9°的非成像聚光光学系统。最后,基于非球面透镜阵列和棒锥镜样品,实现了高倍聚光型光伏模组的封装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模组的光电转换效率达30.03%,与菲涅尔透镜构成的高倍聚光型光伏模组相比有显著提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1.04KB 文档页数:6
利用光学碱度的概念,对CaO-Al2O3-SiO2体系的电导率进行了模拟,模型可以体现Al2O3的两性行为对熔体电导率的影响,以及在一定成分范围内Al2O3替代SiO2使得电导率下降的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离子的扩散系数,得出CaO-Al2O3-SiO2熔体中起电荷传导作用的离子主要为Ca2+;并根据模型计算的电导率以及Nernst-Einstein方程计算了Ca2+的自扩散系数.最后讨论了计算的扩散系数与通过示踪原子法测量的扩散系数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并对\随温度的增加,偏差减少\的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20.92KB 文档页数:5
利用SEM和光学显微镜对X70异种钢焊接接头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并在模拟土壤溶液中测量各区极化曲线以及焊缝和X70钢以不同面积比偶合时的电偶腐蚀电流.结果表明,该接头熔合区很窄,无类马氏体存在,焊缝为细小树枝晶,Nb和Mo元素严重偏析于枝晶间,在实验溶液中该区呈钝化状态,具有优异的耐蚀性.热影响区粗晶区主要为粗大贝氏铁素体和分布不均匀的长条状M-A组元,而X70母材为细小贝氏体组织,二者腐蚀行为无明显差别,阳极极化电位超过150mV时前者的极化率略高于后者.在焊缝与X70的电偶腐蚀中,阴极反应受氧扩散控制,随阴/阳极面积比增大,X70腐蚀电流密度急剧增加,具有近似\汇集原理\的腐蚀特点,偶合时焊缝阴极极化电位很高,受到完全保护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8.33KB 文档页数:7
多年来,由于对钛矿的无序开采,使得海南岛东部出现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采用遥感的手段进行跟踪监测,合理地授予采矿权,组织适当的复垦,是解决当地荒漠化的有效途径.基于不同沙地类型在地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提出将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影像纹理应用到荒漠化监测中,通过变异函数纹理来加大各种不同类别沙地间的区别,提高样本选择的分离度.结果表明,运用变异函数纹理结合光谱波段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能够很好地界定海滩沙地和内陆荒漠地的等级,最高分类精度达到92.4%,证明了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影像纹理在实现该地区遥感荒漠化监测方面的有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6MB 文档页数:10
通过浮选试验、DLVO理论计算、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等研究了油酸钠浮选体系下粒度大小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分离的影响。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表明,窄粒级粗粒或中等粒级的赤铁矿?石英混合矿(CH&CQ和MH&CQ)的浮选效果较好,其中CH&CQ和MH&CQ的分选效率分别为85.49%和84.26%,明显高于全粒级混合矿(RH&RQ)的分选效率74.94%;但窄粒级的细粒赤铁矿?石英混合矿(FH&FQ)的浮选效果则较差,其分选效率只有54.98%。浮选动力学试验表明,赤铁矿的浮选速率和回收率不仅与赤铁矿的粒度有关,还受石英粒度的影响,细粒脉石矿物石英会降低赤铁矿的浮选速率和回收率。DLVO理论计算表明,当矿浆pH值为9.0时,石英与赤铁矿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斥力,此时细粒石英很难“罩盖”在赤铁矿表面并通过这种“直接作用”的方式抑制赤铁矿浮选,这也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颗粒?气泡碰撞分析表明,在浮选过程中细粒石英可能通过“边界层效应”的方式跟随气泡升浮(夹带作用),影响赤铁矿颗粒与气泡间的碰撞及黏附,从而降低了赤铁矿的浮选速率和回收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17MB 文档页数:10
采用等温凝固实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K424合金的凝固行为以及冷却速度对其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能谱分析仪分析了合金在不同温度等温凝固、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微观组织以及凝固后期的元素的偏析行为,确定K424合金的固相线、液相线和主要相的析出温度等凝固特性以及冷却速度对γ'相、MC碳化物以及共晶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424合金的凝固顺序为:1345℃,γ相从液相析出,随后在1308℃析出MC型碳化物,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共晶组织在1260℃析出,1237℃,凝固结束;共晶组织的形成与凝固末期Al、Ti元素的偏析行为以及冷却速度密切相关;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MC和共晶组织尺寸及数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γ'相形貌从花瓣形状向规则立方及球形转变,尺寸也从2 μm减小至60 n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MB 文档页数:9
受限空间内视觉疲劳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究有限空间内光照对视屏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s,VDT)作业视觉疲劳的影响,选取24名作业人员,在搭建的受限空间平台内进行VDT打字作业1 h,在50~700 lx范围内设置7个光照梯度使用眼动仪采集瞳孔直径数据。将采集数据进行归一化和降噪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度增大,瞳孔直径总体呈减小趋势,且瞳孔?照度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照度400,550和700 l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12%~8%之间浮动,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增加;在低照度50,100和200 l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8%~4%之间浮动,且随着强度的减弱,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也会增加。本研究提出使用窗口化的瞳孔直径标准差σ判断视觉疲劳出现时间,低照度下的σ峰值出现时间早于高照度下σ峰值出现的时刻,300 lx照度下σ峰值出现的时刻最晚,50~300 lx弱光照下对视觉造成的疲劳程度大于300~700 lx强光照下造成的疲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9
采用恒载荷拉伸应力腐蚀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取向对Al-Zn-Mg合金型材的应力腐蚀(SCC) 开裂的影响, 腐蚀介质采用质量分数3. 5%的Na Cl溶液, 容器温度维持在50±2℃, 并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等研究不同取向试样应力腐蚀前、后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横向试样在315 h时断裂, 而纵向试样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未发生断裂, 纵向试样有更好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纵截面(L-S面) 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 980 m A·cm-2, 约为横截面(T-S面) 的5倍, 腐蚀倾向于沿挤压方向发展; 相比T-S面, L-S面晶粒间取向差较大, 大角度晶界多, 容易被腐蚀产生裂纹; 在应力腐蚀加载过程中, 试样先发生阳极溶解, 形成腐蚀坑, 聚集的腐蚀产物所产生的楔入力和恒定载荷的共同作用促使裂纹在腐蚀介质中加速扩展, 两种取向试样均发生了明显的晶间腐蚀, 存在应力腐蚀开裂的倾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26.68KB 文档页数:11
本文通过在EM400T透射电镜上用一些标准成分的样品进行薄膜无标样成份分析实验,检验了EDAX9100能谱仪的分析准确度。在本试验所用的样品范围内,其准确度为:近邻元素同一X光线系分析相对误差为5~10%,非近邻元素不同线系分析相时误差较大,可达20~50%。试验证明在分析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之差Δμ较大时,还必须考虑吸收修正。通过对K因子的讨论,得出与本实验结果符合比较好的薄膜能谱理论公式组合为:取BeThe-Powell公式的电离截面QBP∞(1n0.65U)/U·Ej2,K系、L系、M系的线系常数调整后取bK:bL:bM=0.35:0.35:0.24,荧光产额用Bambynek的ωK和wentzel的ωL和ωM。用以上公式组合并经过吸收修正,对所有线系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
首页上页78910111213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