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08)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14.5KB 文档页数:64
§4.1 导体的静电平恒条件 §4.3 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分析和计算 §4.4 静电屏蔽 §4.2 静电平恒的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4.5 唯一性定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99KB 文档页数:21
自学要点: 一.研究对象:大量粒子组成的体系 近独立:粒子相互作用能<粒子自身能量:E= 粒子间微弱相互作用能够使其在足够长时间内实现平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28.93KB 文档页数:4
6.2功函数和接触势差 1.热电子发射和功函数 实验指出,热电子发射电流密度:j~e-W:功函数金属中,电子处于势阱高度为X(正离子的吸引),如图XCH006008所示,当电子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能量,有可能脱离金属,产生热电子发射电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3.51KB 文档页数:34
固体材料是由大量的原子(或离子、分子)组成的。一般固体材料每 1cm3 的体积 中有 1022~1023个原子。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根据固体材料中原子排列的 方式可以将固体材料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具有三维周期性, 或称为长程有序;非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呈现近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特点;准晶体的特点 则介乎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本章主要介绍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3.51KB 文档页数:34
固体材料是由大量的原子(或离子、分子)组成的。一般固体材料每1cm3的体积 中有102~103个原子。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根据固体材料中原子排列的 方式可以将固体材料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具有三维周期性, 或称为长程有序;非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呈现近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特点;准晶体的特点 则介乎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本章主要介绍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1.51KB 文档页数:4
1.半导体载流子的近似玻耳兹曼统计 半导体中的电子和金属中的电子一样服从费密一一狄拉克统计。在金属中,电子填充空带的部分形 成导带,相应的费密能级位于导带中。 对于掺杂不太多的半导体,在热平衡下,导带中有从施主能级激发到导带中的电子,价带中还有少量的空穴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0KB 文档页数:99
§9.1 粒子各运动形式的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 §9.2 能级分布的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 §9.3 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 概率(probability) ➢ 等概率定理 ➢ 最概然分布 ➢ 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9.4 玻耳兹曼分布 §9.5 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 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 ➢ 能量零点的选择对配分函数的影响 ➢ 平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 转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 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 电子运动的配分函数 ➢ 核运动的配分函数 §9.8 系统的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97MB 文档页数:322
绪论 磁路基本知识 一、常用物理量 二、铁磁材料的性质 三、常用基本电磁定律 四、电磁感应定律 第二章 变压器 • 第一节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结构 • 第二节 变压器的空载运行 • 第三节 变压器的负载运行 • 第四节 变压器的基本方程式、等效电路及相量图 • 第五节 等效电路参数的测定 • 第六节 三相变压器 • 第七节 标幺值 • 第八节 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 第九节 变压器的并联运行 • 第十节 三绕组变压器、自耦变压器与互感器 第四章 交流绕阻及其电动势和磁动势 第一节 交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和分类 第三节 三相双层迭绕组 第四节 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第五节 单相交流绕组的磁动势 第六节 三相交流绕组的磁动势 第五章 感应电机的稳态分析 第一节 感应电机的结构与运行状态 第二节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磁动势和磁场 第三节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和等效电路 第四节 感应电动机的功率方程和转矩方程 第五节 感应电动机的参数测定 第六节 感应电动机的转矩——转差率曲线 第七节 感应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第八节 感应电动机的启动 第九节 感应电动机的调速 第十节 单相感应电动机 第六章 同步电机的稳态分析 第一节 同步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状态 第二节 同步发电机的的空载和负载运行 第三节 隐极同步发电机电压方程、相量图和等效电路 第四节 凸极同步发电机电压方程和相量图 第五节 同步发电机的功率和转矩方程 第六节 同步电机参数的测定 第七节 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第八节 同步发电机与电网的并联运行 第九节 同步电动机与同步补偿机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40
到目前为止, 我们所学习的只是一元函数的分析性质。但在现实 生活中,除了非常简单的情况之外,可以仅用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 量的变化关系来刻画的问题可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像物理学中研究 质点运动这么一个相对较为容易的问题,也需要用到确定空间位置的 三个坐标变量 x、y、z 和一个时间变量 t 以及多个函数值(如位置、 速度、加速度、动量等),更不用说在各种不同的学科研究中会遇到 更为复杂的问题。这种多个自变量和多个因变量的变化关系,反映到 数学上就是多元函数(或多元函数组,即向量值函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8MB 文档页数:15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轻量化汽车用钢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抗拉强度超过1000 MPa的第二、三代汽车用钢往往是复相组织,通过固溶、析出、变形、细晶强化等各种强化方式,在基体中形成大量缺陷,导致钢材服役过程中对氢更加敏感,容易在很小的氢溶解条件下发生氢脆。Fe?Mn?C系、Fe?Mn?Al?C系等含Mn量高的汽车结构用钢因层错能较高,不仅直接决定了其强韧性机制,还对其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在Fe?Mn?C系TWIP钢的成分基础上,添加少量Al元素,形成Fe?Mn?(Al)?C钢,不仅能降低钢材密度,提高钢材的强韧性,也因Al元素改变了钢材的微观组织构成,一定程度上令氢脆得到缓解。但当Al含量较高时,形成低密度钢,其组织构成更加复杂,析出物更多,导致氢脆敏感性更显著。本文从Fe?Mn?(Al)?C高强韧性钢的组织构成、第二相、晶体缺陷等特征出发,综述了H在Fe?Mn?(Al)?C钢中的渗透、溶解和扩散行为,H与基体组织、析出相、晶格缺陷的交互作用,H在钢中的作用模型、氢脆机制、氢脆评价手段和方法等。并评述了Fe?Mn?(Al)?C高强韧性钢氢脆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和最新发展动态,指出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借助氢原子微印技术、三维原子探针等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是从微观层面揭示高强韧性钢氢脆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页上页1081091101111121131141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0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