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1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6.4KB 文档页数:6
研究以煤泥为还原剂,印尼某海滨钛磁铁矿在直接还原焙烧过程中,不同焙烧温度下矿物组成变化规律.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钛磁铁矿逐渐被还原.其中铁矿物经过浮士体(FeO),最终被还原成金属铁;而钛则经过钛尖晶石最终生成钛铁矿和少部分的铁板钛矿.在整个直接还原焙烧过程中,金属铁颗粒在1100℃左右生成,然后不断长大,在1250℃时金属铁颗粒明显增多,在之后的保温过程中,金属铁颗粒不断长大,并在此过程中将金属铁从中分离出来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4.42KB 文档页数:6
高炉喷吹煤粉和熔融还原铁浴粉煤气化等高速加热条件下,快速热分解是第一步。为研究1160-1750℃温度条件的这一过程,作者用等离子体加热的实验装置,加热速度可达4.3×103-2.4×104K/s。实验表明增加温度可明显改善烟煤的快速热分解过程,而旦效果比无烟煤明显得多;但气氛对快速热分解过程的影响不太明显。进而说明了铁浴气化粉煤和氧化介质可分开吹入,有利于控制喷嘴前端过热并减少金属蒸发后进入产品气体之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9MB 文档页数:8
采用两种不同的升温制度对生物质进行碳化,碳化温度选为300、400、500、600和700℃,保温时间分别为30、60和90 min.利用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仪对所得生物质焦的成分、微观结构及燃烧性能等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生物质焦的产率及与CO2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焦具有与煤不同的典型管状或片状结构,其N、S、灰分、碱金属含量及燃烧性能优于煤炭,适合用作炼铁过程的还原剂和发热剂,以替代部分煤粉和焦炭.综合考虑,炼铁用生物质焦的最佳制备条件是,采用恒温加热模式将生物质加热至500℃进行碳化,并保温30 min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57.16KB 文档页数:8
按照相似理论的基本原则,设计和确定了用于工业试验煤氧枪的冷态试验模型。采用一维多普勒激光测速仪,测量了旋流流场的轴向速度分布,根据LDV测量值,建立了描述所给旋流场的数学模型。文中指出以余弦函数形式来逼近回流区域内的轴向速度,能获得较现有其它方式更满意的效果。文中还讨论了旋流流场的其它空气动力学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2.77KB 文档页数:5
运用弹性薄板理论对急斜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基本顶岩层进行拉应力分析,得出了顶板破断的判别准则.依据判别准则实例验证了分段开采后暴露岩板所受荷载只是整个上覆岩层中的一部分,指出上覆层中存在卸载拱结构,正是结构体的存在承担了大部分上覆岩层荷载,直接影响了开采过程的矿压显现.通过对卸载拱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卸载拱是顶板岩层中的一种动态扩展结构,当原有的拱式平衡被打破,拱结构朝顶板侧上移,并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态,因此其范围是不断扩展的一个\平衡-失稳-再平衡-再失稳\的动态扩展过程,也是造成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原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1.59KB 文档页数:5
提出了在煤层注水钻孔中,添加具有降低注入水表面张力和防止水分蒸发双重功效的粘尘棒,提高注水效果的新方法.测定了不同注水方法润湿煤体的效果;分别采用浸润法和煤壁刻槽法测定了粘尘棒防蒸发性能;进行了普通注水与添加粘尘棒注水降尘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注水时添加粘尘棒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注入水分的蒸发,而且还可大幅提高煤层注水的降尘效果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7KB 文档页数:5
一、名词解释 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 二、问答题 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2.07KB 文档页数:5
以含有低熔点FeS2的硫酸渣和烟煤为原料,对硫酸渣含碳球团进行还原熔分,考察了碱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C/O摩尔比对铁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在碱度R=1.0、焙烧温度1450℃、焙烧时间20 min以及配煤量C/O=1.2的条件下还原熔分硫酸渣,可以获得93.1%铁回收率的珠铁.对尾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硫酸渣中铁氧化物及含铁硫化物被还原,铁回收率较高,且熔分时间短造成大量铁以金属态滞留于渣中;还原熔分硫酸渣所得珠铁因其较高硫含量,可用于冶炼硫系易切削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6MB 文档页数:8
研究了钻孔密封材料聚氨酯和膨胀水泥冻复合材料(PD复合材料)的微观特性,并考察了其对钻孔密封性能的影响作用.实验模拟了煤矿井下钻孔封孔过程,利用FEIQuantaTM25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氨酯、PD复合材料本身,以及两者与煤壁的结合、渗透和发展进行微观对比和分析.PD复合材料的渗透系数约为聚氨酯瓦斯渗透性系数的1/48.聚氨酯为蜂窝网状结构,内部孔隙较大,与孔壁结合处存在空白区域;PD复合材料结构严实,内部孔隙极小,在孔壁处与煤体结合密实.PD复合材料比聚氨酯更容易克服钻孔周围裂隙区内瓦斯压力、水锁效应等各种阻力的作用,在钻孔周围裂隙内逐渐渗透,且其自身可以继续在钻孔周围残余裂隙和孔洞内发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38KB 文档页数:5
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煤氧火焰熔化棒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维不稳态有移动边界的熔化数学模型计算棒体的熔化速度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首页上页141516171819202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1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