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3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8.13KB 文档页数:4
实验利用新型悬浮载体对氨氮降解进行了研究.在悬浮载体上形成了蜂窝状的微生物薄膜结构,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比表面积,薄膜的形成有利于氧气的扩散和基质的转移,为硝化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实验在pH值为7.8~8.2,温度为24~29℃的条件下,当进水的氨氮质量浓度为40~78mg·L-1时,经过3h的反应周期后,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到2mg·L-1以下,COD从300mg·L-1降低到50mg·L-1以下;在反应周期为4h时,氨氮质量浓度从80~130mg·L-1下降到3.5mg·L-1以下,COD从350mg·L-1降低到46mg·L-1以下.结果表明,该悬浮载体上形成的生物膜结构有利于氨氮降解,反应器内实现了较好的COD和氨氮去除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42
第五章 糖类代谢 . 148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 . 148 一、单糖 . 148 二、双糖 . 152 三、多糖 . 152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 154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 154 二、淀粉的酶促降解 . 155 三、纤维素的酶促降解 . 157 第三节 糖酵解 . 157 一、糖酵解的过程 . 158 二、糖酵解产生的 ATP 与生物学意义 . 162 三、丙酮酸的去路 . 163 四、糖酵解的调控 . 165 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 165 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 166 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 168 三、三羧酸循环的能量计算 . 172 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 172 五、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 173 六、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 175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 . 175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 176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 . 179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180 四、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 180 第六节 糖的生物合成 . 181 一、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 181 二、蔗糖的生物合成 . 185 三、淀粉的生物合成 . 186 四、糖原的生物合成 . 187 五、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 18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3.39KB 文档页数:6
通过考察不同条件下烧结对Cu-Zn和Fe-Cr催化剂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催化剂的化学吸附表征手段,探讨了用Cu-Zn系催化剂替代Fe-Cr系催化剂作为高变催化剂的可行性.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初期活性来看,Cu-Zn系催化剂不仅在低变温度,而且在高变温度下也优于Fe-Cr系催化剂;从催化剂的烧结特性来看,Cu-Zn系催化剂虽然在450℃的高温烧结条件下于初期阶段烧结明显,但500h之后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后的活性仍优于Fe-Cr系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与CO化学吸附量测试结果相吻合.据此提出了不使用Fe-Cr系催化剂,在高、低温变换过程均使用Cu-Zn系催化剂的CO变换工艺,可将入口体积分数10%的CO去除到1%以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6MB 文档页数:8
研究了微波加热条件下(500~800 ℃),AlCl3氯化钒渣中有价金属Fe、Mn、V和Cr变温动力学。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能谱表征了氯化产物随时间的物相演变和形貌变化,考察了AlCl3/钒渣的质量比和熔盐配比对氯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lCl3/钒渣的质量比为1.5、(NaCl-KCl)/AlCl3熔盐质量比为1.66∶1时Fe、Mn、V和Cr的提取率最佳,分别为91.66%、92.96%、82.67%、75.82%和63.14%,微波加热30 min,5种元素的提取率达到或者超过常规加热方式6 h的氯化提取效果。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橄榄石相优先于尖晶石相发生氯化反应。而且V和Cr的氯化反应速度小于Fe和Mn。Fe和Mn氯化过程为扩散控制,其非等温扩散活化能为17.02和17.10 kJ·mol?1, V和Cr在氯化过程中的限制性环节为界面化学反应,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0.00和50.92 kJ·mol?1;微波与熔盐耦合强化氯化反应的机理可以描述为扩散作用增强和局部化学反应增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1MB 文档页数:11
氮化碳作为一种具有高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具有无毒无害,自然环境下稳定的性质,在水解制氢气氧气以及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因其特殊的片层结构而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常配合孔结构的构造,提供光生载流子及反应物质的运输通道以及大量活性位点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具有高光电性能的一种光催化剂.制备该种催化剂孔结构的方法有硬模板法,软模板法与非模板法,其中硬模板法需要在实验后除去模板,软模板法的模板会随着高温除去,非模板法的制备过程没有模板的参与。本文根据近年文献的整理,着重阐述和比较各制备方法的优劣,结合常用的修饰手段总结各制备方法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并对后续研究中制备方法的使用前景做出判断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1MB 文档页数:81
1.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的概念与测定;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2.初步了解焓的概念,知道焓变是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一种驱动力; 3.会进行有关热化学的一般计算; 4.初步了解熵、熵变和绝对熵的概念,知道熵变是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的另一种驱动力; 5.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概念; 6.初步了解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初步学会用其判据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7.掌握化学平衡状态及标准平衡常数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化学平衡移动判断及有关计算。 3.1 热化学和焓 Thermochemistry and enthalpy 3.2 熵和熵变—反应自发性的另一种判据 Entropy and entropy change — judgment for spontaneous reaction 3.3 自由能——反应自发性的最终判据 Free energy-the determined criterion for the spontaneous process 3.4 平衡状态和标准平衡常数Equilibrium and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6
以钛铁粉、铁粉和蔗糖(碳的前驱体)为原料,采用前驱体热分解复合技术制备了Fe-Ti-C系反应热喷涂粉末,并通过普通等离子喷涂技术原位合成并沉积了TiC/Fe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利用XRD、SEM和EDS研究了喷涂粉末和复合涂层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前驱体热分解复合技术制备的Fe-Ti-C反应喷涂粉末粒径均匀,原料粉末颗粒间的结合强度高;所制备的TiC/Fe复合涂层主要由不同含量TiC颗粒分布于金属Fe基体内部而形成的复合片层叠加而成;TiC颗粒大致呈球形,粒径呈纳米级;TiC理论质量分数53%的TiC/Fe金属陶瓷涂层的耐磨粒磨损性能较好,SRV磨损实验中涂层的磨损面积为基体(45钢)的1/25左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8MB 文档页数:68
1.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的概念与测定;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2.初步了解焓的概念,知道焓变是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一种驱动力; 3.会进行有关热化学的一般计算; 4.初步了解熵、熵变和绝对熵的概念,知道熵变是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的另一种驱动力; 5.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概念; 6.初步了解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初步学会用其判据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1 热化学和焓 Thermochemistry and enthalpy 2 熵和熵变—反应自发性的另一种判据 Entropy and entropy change — judgment for spontaneous reaction 3 自由能——反应自发性的最终判据 Free energy-the determined criterion for the spontaneous process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4.28KB 文档页数:6
通过现场暴露实验,研究了AZ31镁合金在西沙海洋大气环境下暴露4 a的长周期腐蚀行为.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截面的腐蚀产物以及去除腐蚀产物后的腐蚀形貌,并用能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仪对腐蚀产物的元素含量及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Z31镁合金在西沙海洋大气环境下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腐蚀,4 a内的平均腐蚀速度为11.95μm·a-1.Cl-和CO2在镁合金的腐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吸附液膜中的Cl-主要破坏镁合金的保护膜,使镁合金发生阳极溶解;而CO2则会中和阴极反应产生的碱性离子并与Mg(OH)2发生反应生成含不同结晶水的Mg5(CO3)4(OH)2·xH2O表层腐蚀产物.由于表层腐蚀产物阻挡了CO2和Cl-向镁合金表面的传输,靠近基体处的腐蚀产物主要为Mg(OH)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22.5KB 文档页数:51
接地电阻的测定: ❖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接地电阻测量仪的使用方法;2、掌握接地电阻测量的意义;3、了解常用的避雷和防静电危害的方法。 ❖ 二 实验内容: 使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定指定物品的接地电阻值。 着火性实验: ❖ 一 实验目的 ❖ 测定固体无机物对外部点火源的反应,推断其着火的危险性。 ❖ 二 实验内容 ❖ 采用简单易行的BAM着火性实验来判断固体无机物的危险性。 ❖ 三 实验原理 ❖ 本实验把一定质量的试样与不同的点火源接触,观察其是否着火,并依据样品着火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其危险性。 可燃固体的燃烧实验: ❖ 一 实验目的 ❖ (1)了解可燃固体的定义与分项; ❖ (2)了解可燃固体的着火与燃烧特性; ❖ (3)学习可燃固体燃烧性的试验方法。 ❖ 二 实验原理 ❖ 当堆放的可燃固体粉末与加热的金属丝接触时,如果金属丝的温度等于或高于该固体的燃点,固体粉体就会着火燃烧。 禁水性物质实验: ❖ 一 实验目的 ❖ 判断固体或液体物质与水接触是否会产生可燃性气体或发火而导致危险。 ❖ 二 实验原理 ❖ 将一定质量的被试物质与一定量的纯水混合,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危险。观察反应产物是否有气体,并依据所产生的气体量判断其危险性排序
首页上页1711721731741751761771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3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