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2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9MB 文档页数:380
本书共分20章,每章均简明扼要地介绍所需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同时设置问题引1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对问题详细明了的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通过思考和解答问题来学习的目的。本书包括1806道透彻解答的习题,可与任何课堂教材配套使用,是学生在课程考试、研究生人学考试和GRE专项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最佳工具。 第1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2章 成键与分子结构 第3章 化学反应性与有机反应 第4章 烷烃 第5章 立体化学 第6章 烯烃 第7章 卤代烃 第8章 炔烃与二烯烃 第9章 环烷烃 第10章 苯与多环芳香化合物 第11章 芳香烃取代反应 第12章 光谱学与结构 第13章 醇和硫醇 第14章 醚、环氧化物、乙二醇和硫醚 第15章 羰基化合物:醛和酮 第16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7章 烯醇负离子与烯醇 第18章 胺类 第19章 酚类化合物 第20章 芳香杂环化合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1MB 文档页数:59
1.1 薄膜的定义 1.2 薄膜的特性 1.3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1.4 薄膜的分类 1、电功能膜: 如绝缘膜、半导体膜、导电膜和压电膜等。 2、磁功能膜: 如磁记录膜、巨磁电阻膜、隧道磁阻薄膜、磁光等 3、光功能膜: 包括光敏膜、光记录膜、光反射膜、光分离膜。 4、分离膜: 包括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气-液分离膜。 5、催化膜: 这类膜具有化学功能,包括催化膜、反应膜。 6、气敏膜: 这类膜对不同的气体,例如:CO2、NH3、CH4等有不同的敏感性。 1.5 薄膜材料与技术所研究的问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7.5KB 文档页数:10
动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进攻试剂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使p电子云重新分布,实际上往往是静态共轭效应的大,并使原来参 加静态共轭的p电子云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流动 [例如]13-丁二烯在基态时由于存在共轭效应,表 现体系能量降低,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这是静态共轭效应的体现。而在反应时,例如 在卤化氢试剂进攻时,由于外电场的影响,电子云沿共轭链发生转移,出现正负交替分布的状况,这就是动态共轭效应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4.57MB 文档页数:86
第一节 扩散定律及其应用 THE LAW OF DIFFU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菲克第一定律(稳态扩散) 菲克第二定律(非稳态扩散 ) 第二节 扩散的微观机制 THE MICRO-MECHANISM OF DIFFUSION 扩散的主要机制 扩散系数 扩散激活能 第三节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及反应扩散 扩散的驱动力 反应扩散 第四节 影响扩散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USION 温度的影响 晶体结构的影响 固溶体类型 晶体缺陷的影响 化学成分 应力 第五节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 本征热缺陷 扩散机制 扩散特点 电导率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第六节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 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 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高分子不同力学状态的分子运动解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42
第五章 糖类代谢 . 148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 . 148 一、单糖 . 148 二、双糖 . 152 三、多糖 . 152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 154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 154 二、淀粉的酶促降解 . 155 三、纤维素的酶促降解 . 157 第三节 糖酵解 . 157 一、糖酵解的过程 . 158 二、糖酵解产生的 ATP 与生物学意义 . 162 三、丙酮酸的去路 . 163 四、糖酵解的调控 . 165 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 165 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 166 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 168 三、三羧酸循环的能量计算 . 172 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 172 五、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 173 六、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 175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 . 175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 176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 . 179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180 四、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 180 第六节 糖的生物合成 . 181 一、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 181 二、蔗糖的生物合成 . 185 三、淀粉的生物合成 . 186 四、糖原的生物合成 . 187 五、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 18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5MB 文档页数: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HCl气体在烧结矿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模拟计算,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烧结矿粒度和HCl气体流量条件下烧结矿表面吸附HCl气体的特性规律.结果表明:HCl在α-Fe2O3(001)表面的最大吸附能为-175.91 k J·mol-1,为化学吸附.Cl原子与基底表面的Fe原子发生反应结合成Cl-Fe键.吸附后Fe-O键长变短,Fe-O键能增加,结构更紧密.Cl原子与Fe原子结合成键后,削弱Cl原子与H原子的结合.温度对烧结矿吸附氯元素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增多;随着烧结矿粒度增大,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减少;随着HCl气体流量的增加,氯元素吸附量迅速增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83MB 文档页数:20
1.稀土元素在纯铁液、生铁液以及熔渣中之挥发量均较小。其与熔渣、大气以及耐火材料均有剧烈的作用,致使金属中稀土残留量较少且不稳定。稀土硫化物等稀土夹杂物上浮符合一级反应规律,稀土在金属熔体中之扩散、烧损也符合一级反应规律,但斜率较小。2.稀土元素与粘土砖、高铝砖、镁砖、铝镁砖、硅砖、刚玉、电熔氧化镁、氧化锆等多种耐火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作用产物会剥落而进入钢液形成稀土夹杂。稀土脱氧、脱硫产物以及与耐火材料作用产物上浮时有相当一部分未浮至液面而粘附在坩埚壁上,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钢包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去除机理。用自射线照相研究了稀土与耐火材料作用机理。3.各单一稀土金属加入铸铁液时之吸收率按递减的顺序可排列为:Y≈Dy≈Gd>Ce≈Sm≈Nd≈Pr>La。按单位稀土原子浓厚的脱硫率的递减顺序则为:La≥Sm≥Ce≈Pr≈Nd>Y≈Dy≈Gd。用35硫自射线照相证实了稀土在钢液脱硫及回硫现象。4.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X光结构分析研究了各单一稀土元素在铸铁液中所形成之物相及其特征。稀土物相多为RE2O2,RES,RE2S3,REAlO3、C6C2用Y2C3等。5.用141Ce测定铈在CaO一SiO2一Al2O3及CaO一SiO2一Al2O3一CeO2两渣中之扩散系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36MB 文档页数:307
研究对象: 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构成的电极界面 电化学的任务: 研究电极界面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电化学反应过程的特征规律,依据试验和生产需要进行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调控 电化学研究方法: 在电化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黑箱理论进行研究。从激发函数和响应函数的观察中获取化学信息(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从而实现化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0. 一些基本概念 1. 电化学研究体系 2. 电化学工作站原理与结构 3. 电化学工作站(CHI)使用 4. 电化学工作站(万通)使用 2. 稳态和暂态研究方法 3. 电位扫描技术 4. 交流阻抗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7.24KB 文档页数:7
CO-CO2混合气与Fe-Nb-C熔体和NbO2(s)的平衡实验是在Al2O3或ZrO2坩埚中进行的。实验表明,在1073~1273K间的低温下产生碳沉积是不可避免的。熔体上方的气相氧分压用固体电解质电池测定。与熔体中Nb成平衡的氧化物被确定为NbO2(s)。测得1823K时反应[Nb]+O2=NbO2(s)的平衡常数K=6.31×1010,因此,可得反应的标准自由能:ΔG°=-377150(J/mol)求出了碳对Nb和Nb对碳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为:${\\rm{e}}\\frac{{\\rm{C}}}{{{\\rm{Nb}}}}$=-0.74;${\\rm{e}}\\frac{{\\rm{C}}}{{{\\rm{Nb}}}}$=-0.09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12
利用失重法、电化学测试、丝束电极和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在CO2饱和地层水中X65碳钢覆盖不同沉积物的腐蚀行为.结果显示,覆盖沙粒、黏土和碳酸亚铁可减轻X65钢的腐蚀,而覆盖硫化亚铁、元素硫和混合物则明显加速钢的腐蚀.尤其是覆盖元素硫,试样的腐蚀速率急剧增大.覆盖混合物试样的腐蚀速率也有显著的增大,混合物中元素硫起主导作用.试样表面沉积的元素硫可自催化阴极反应而大大加速钢的腐蚀.丝束电极的电位和电流分布显示,覆盖混合沉积物的电极,其电极电位比无沉积物覆盖电极的电极电位正.随着腐蚀进行,沉积物覆盖下电极发生严重的局部腐蚀.丝束电极的电位和电流分布图能够有效反映沉积物下局部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局部腐蚀行为差异
首页上页18618718818919019119219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2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