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0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9.9KB 文档页数:3
研究了填充密度、预热温度及添加剂等条件对铝热-重力分离法制备陶瓷复合钢管的影响.随填充密度增大反应速度减慢.预热可以提高反应速度.适当的添加剂可以调节反应速度,使反应过程易于控制.应用铝热-重力分离法成功地制出了高炉煤粉喷枪枪头,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并一次合成出了直径50mm~273mm的弯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0.21KB 文档页数:8
以实验室活性炭吸附床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维吸附床内煤矿乏风流动、吸附传质的数学模型.首先对活性炭富集煤矿乏风瓦斯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各个循环步骤下床内详细的浓度分布和吸附量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进而采用此模型,改变吸附压强、解吸压强和解吸温度等参数,对不同工况下瓦斯分离富集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研究,揭示了煤矿乏风瓦斯变压吸附分离特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4.24KB 文档页数:7
用甲基膦酸二(1-甲基庚基)酯树脂为固定相,金属离子在稀氢溴酸中的溶液为料液,萃取色层分离铟(Ⅲ)的新方法。由于钢(Ⅲ)的淋洗峰与其相邻离子的林洗峰间有一定的空白区,所以能将铟(Ⅲ)与其他离子清楚地分开。收集的铟(Ⅲ)洗脱液在CTMAB存在下用SAF或显色后进行分光光度测定,经合成试液及实际试样的测定数据表明,用于分离及测定微量铟,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及重现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7.48KB 文档页数:7
对Na2O-V2O5-H2O系和Na2O-Ga2O3-H2O5系的饱和溶解度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理论计算,论证了含V、Ca元素NaOH水溶液中V与Ga分离的可能性,并估算出分离的温度、碱度(溶液中Na2O质量/溶液中H2O质量)范围分别为<40℃和0.3~0.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2.86KB 文档页数:8
研究还原剂种类及用量对高磷鲕状赤铁矿还原焙烧铁磷分离的影响.添加脱磷剂Na2CO3,在提铁降磷的同时能降低还原铁的硫含量;还原剂用量的增加都能促进铁还原,但使用灰分和固定碳含量较高或挥发分含量较低的还原剂时,不利于降磷.焙烧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添加脱磷剂Na2CO3时,随着还原剂用量的增加,焙烧产物中金属铁含量增加,浮氏体和石英含量降低;使用灰分含量较高的还原剂时,随其用量的增加,灰分会消耗Na2CO3,从而减弱其对于铁还原的促进作用;还原剂用量相同时,石煤、烟煤、焦炭和褐煤所得焙烧产物中金属铁含量逐渐增加,浮氏体含量逐渐降低.总体来看,褐煤作为还原剂时铁磷分离效果最好,其次为烟煤,焦炭和石煤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56.5KB 文档页数:95
一、萜类化合物的含义 二、结构分类 (一)单萜(monoterpenoids)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二、结构分类(三)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 二、结构分类(四)二萜(diterpenoids)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二)化学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 二、挥发油的通性 三、挥发油的提取 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 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51.85KB 文档页数:6
提出了一种以Na2CO3为添加剂、以煤为还原剂的还原分离方法,将原矿中铁的氧化物还原为铁单质粉末通过磁选分离回收,将水铝石矿物转化为铝酸钠溶出分离回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Na2CO3用量和还原剂用量对粉末铁品位、铁回收率和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反应的过程和机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实验参数,获得的最优条件为还原温度1150℃,还原时间45 min,Na2CO3用量40.47%,还原剂用量11.9%;在最优条件下,粉末铁品位为95.88%,铁回收率为89.92%,氧化铝溶出率为75.9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1.15KB 文档页数:5
模拟废弃电路板破碎、分选后得到的多金属富集粉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采用低温碱性熔炼研究熔炼温度、熔炼时间和盐料质量比对其中有价金属分离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熔炼温度400℃,熔炼时间1.5h,盐料质量比3.5,其中盐料质量比对两性金属提取率影响最显著.在最佳条件下,两性金属提取率为Sn 83.6%、Al 92.7%、Zn 80.9%及Sb 34.5%,以可溶盐形式富集在浸出液中,铜等其他成分则于渣中富集,有效实现了两性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分离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9.5KB 文档页数:16
一、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名称;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离,接种技术; 三、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五、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4.33KB 文档页数:6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流动换热特性,通过四种湍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确定了湍流模型适用性.以压力梯度分布为依据,重点分析了狭缝射流沿柱状凸形表面的流动结构和边界层分离特点及柱状凸形表面的强化换热特性.结果表明:RNG k-ε和Realizable k-ε模型具有预测适应性;狭缝射流冲击至柱状凸形表面,气体沿表面运动,速度降低,并在流动下游发生边界层分离;量纲一的逆压梯度随量纲一的曲率半径(D/B)的减小而增大,使得边界层分离更早出现;驻点区域换热Nu随量纲一的曲率半径(D/B)的减小而获得增强,但流动进入下游后,D/B对换热基本无影响;压力梯度是影响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换热分布的重要因素
首页上页181920212223242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