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549)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76KB 文档页数:14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 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 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 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 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KB 文档页数:2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认真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农 业昆虫学》课程的重要环节。本实验课并非简单地验证理论课的知识,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和部分的为害状,只能通过实验课才能清楚地观察和鉴别。 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植物保护事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验解决部分与实践相关的问题。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实验仪 器设备,并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2.5KB 文档页数:36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利用光谱图比较法进行光谱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摄谱仪和光谱投影仪以及谱片的显影和定影方法。 二、实验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根据受激发的物质所发射的光谱来判断其组成的一门技术。在室温下,物质中的原子处于基态E),当受外能(热能、电能等)作用时,核外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级(En),即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其寿命大约为10-8s。当原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或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辐射形式释放出来。其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用爱因斯坦一普朗克公式表示: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07.5KB 文档页数:6
一、填空题 1.纯物质的临界等温线在临界点的斜率和曲率均为零,数学上可以表示为 (apla)=0(在点)和(a2plav2=0(在C点) 2.表达纯物质的汽平衡的准则有G()=G(T)G(,)=G(,v)(吉氏函 数)、《cqeove)wav《方程pt,vdv=p-vsmawell面积 dT TAv rap 规则)。它们能(能/不能)推广到其它类型的相平衡。 3. Lydersen、 Pitzer、lee- KeslerT和Tja的三参数对应态原理的三个参数分别为T,Z T,P,O、T,,O和T,Pr, 4.对于纯物质,一定温度下的泡点压力与露点压力相同的(相同/不同);一定温度下的 泡点与露点,在P一T图上是重叠的(重叠/分开),而在p图上是分开的(重叠/分 开),泡点的轨迹称为饱和液相线,露点的轨迹称为饱和汽相线,饱和汽、液相线与三 相线所包围的区域称为汽液共存区。纯物质汽液平衡时,压力称为蒸汽压,温度称为 沸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72MB 文档页数:224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内容 1-2 能源概况 1-3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4 燃烧学的发展史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燃料 2-1 煤 2-2 液态燃料 2-3 气态燃料 第三章 燃烧过程的热工计算 3-1 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 3-2 完全燃烧产物生成量、成分和密度 3-3 不完全燃烧产物及燃烧过程的质量检测 3-4 空气消耗系数及运行时的风量调整 3-5 燃烧温度计算 第四章 燃烧化学动力学基础 4-1 化学反应速率 4-2 阿累尼乌斯定律 4-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4-4 链锁反应 第五章 着火过程 5-1 热自燃理论 5-2 强迫着火 5-3 熄火 第六章 火焰传播和火焰稳定 6-1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6-2 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火焰传播界限及淬熄距离 6-3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 6-4 本生灯燃烧过程及其火焰稳定 6-5 高速混气流中火焰稳定原理及稳焰方法 第七章 气体燃料燃烧 7-1 扩散燃烧与动力燃烧 7-2 射流流动 7-3 扩散火焰结构 7-4 预混火焰结构 7-5 引射式大气燃烧器 7-6 鼓风式燃烧器 7-7 燃烧器的适应性 7-8 新型气体燃料燃烧器 第八章 液体燃料燃烧 8-1 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8-2 燃油雾化过程 8-3 燃油雾化装置——喷嘴 8-4 燃油喷嘴的雾化特性 8-5 油珠的蒸发与燃烧 8-6 油雾燃烧 8-7 乳化油及其燃烧 8-8 典型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简介 第九章 固体燃料燃烧 9-1 煤的燃烧过程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9-9 水煤浆燃烧 9-10 煤的气化 第十章 燃料燃烧引起的污染及其防治 10-1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10-2 碳黑与飞灰的形成与防治 10-3 硫氧化物的形成与防治 10-4 氮氧化物的形成与防治 附录 燃烧物理学基本方程 1 分子输运基本定律 2 基本守恒方程 3 二维边界层守恒方程 4 泽尔多维奇转换和广义雷诺比拟 5 斯蒂芬(Stefan)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7.69KB 文档页数:13
利用氧气吹炼镍锍直接得金属镍,其关键在于去锍保镍。本文利用选择性氧化原理,提出氧化转化温度的概念。热力学分析指出,去硫保镍的条件是:1、镍锍熔体用O2开吹的温度必须超过该组成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对含硅20-25%的镍硫,其开吹温度不能低于1350-1400℃。2、随着熔体中硫含量的减少,相应地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随之增高。吹炼操作必须迅速进行,以保证熔池温度上升的速度永远高于转化温度增高的速度。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可用一步法按下列反应[S]+2NiO(s)=2[Ni]+SO2进行计算。热力学分析又指出:1.镍锍内含铜全部留在熔体之内,在吹炼过程中不被氧化。2.镍锍中的铁最易被氧化,但当降低到0.8—1.0%后即不能被氧化而以残铁留在熔体之内。3.镍铳含钴如小于1%也将留在熔体之内。通过在卡尔多斜吹旋转炉进行的半工业吹炼实验,在采用上列热力学推论得出的去硫保镍条件下,硫能顺利地降到1—2%,充分地证明了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实践,克服在初期探索性试验中遇到大量镍氧化的困难。在吹炼末期,由于熔体中硫的扩散速度减减慢,熔池表面逐渐有NiO层累积。采用不吹氧空转还原,可进一步去硫而提高镍的回收率。镍的直接回收率大于90%,而总回收率大于95%。镍的主要损失来自高温下镍及其氧化物的挥发熔体中残铜、残铁及残钻的存在也通过实验予以证实。动力学分析指出,熔体中硫的扩散是脱硫反应的控制性环节。硫的传质系数β及扩散系数D与温度T的关系式分别为:\\[\\begin{array}{l}{\\rm{\\beta = 8}}{\\rm{.30e \\times p(}}\\frac{{{\\rm{ - 25000}}}}{{{\\rm{RT}}}}{\\rm{)}}\\\\{\\rm{D = 8}}{\\rm{.30 \\times 1}}{{\\rm{0}}^{{\\rm{ - 2}}}}{\\rm{e \\times P(}}\\frac{{{\\rm{ - 25000}}}}{{{\\rm{RT}}}}{\\rm{)}}\\end{array}\\]镍锍是火法冶金提镍的中间产物。从镍锍提制金属镍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直接电解;(2)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98KB 文档页数:67
实验一 水分含量的测定.3 实验二 水分活度值的测定.7 实验三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11 实验四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 14 实验五 食品淀粉的测定. 18 实验六 方便食品中淀粉 α-化程度的测定. 21 实验七 淀粉糊化度、老化度的测定. 23 实验八 粗纤维素的测定. 26 实验九 食物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28 实验十 脂肪酸值的测定. 31 实验十一 面包酸度的测定. 33 实验十二 挂面酸值的测定. 34 实验十三 固态食品比容的测定. 35 实验十四 油脂透明度的检验. 37 实验十五 油脂色泽的检验. 37 实验十六 油脂气味、滋味检验. 40 实验十七 油脂的比重测定. 41 实验十八 油脂折光指数的测定. 45 实验十九 油脂熔点的测定. 47 实验二十 脂肪酸凝固点的测定. 48 实验二十一 油脂粘度的测定. 49 实验二十二 油脂水份及挥发物的测定. 51 实验二十三 油脂杂质含量的测定. 53 实验二十四 油脂酸价的测定. 55 实验二十五 油脂加热试验. 57 实验二十六 油脂碘价的测定. 58 实验二十七 油脂皂化价的测定. 61 实验二十八 油脂不皂化物的测定. 62 实验二十九 油脂含皂量的测定. 64 实验三十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65 实验三十一 油脂磷脂含量的测定. 67 实验三十二 油脂酸败定性试验. 71 实验三十三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甲醛法). 71 实验三十四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73 实验三十五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77 实验三十六 多酚类物质总量测定. 80 实验三十七 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 81 实验三十八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83 实验三十九 铁的测定. 86 实验四十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88 实验四十一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93 实验四十二 果胶酶活力的测定. 96 实验四十三 酶制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试验. 98 实验四十四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 99 实验四十五 单宁含量的测定(滴定法). 100 实验四十六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比色法). 101 实验四十七 总胡萝卜素的测定(比色法). 102 实验四十八 软饮料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折光计法) 104 实验四十九 绿色蔬菜的护绿试验. 10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8.72KB 文档页数:34
第一节 一般生物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染色体数目 二、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 三、实验动物组织生长和细胞更新数据 四、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更新速度 五、实验动物和人各类正常组织细胞分裂间期各进相的时间 六、哺乳动物和人全身照射的半致死量 七、哺乳动物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 八、哺乳动物和人的水代谢期与寿命的关系 九、狗与人的年龄对应 十、实验动物正常新陈代谢率 十一、哺乳动物和人产热量和水半代谢期 第二节 生理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 二、实验动物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及血小板数 三、实验动物正常骨髓象数值 四、实验动物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 五、实验动物全血、血浆、红细胞的容量和静脉血比容 六、实验动物血液温度、酸碱度、粘稠度、比重和体温数据 七、实验动物血细胞脆性、沉降速度和凝血时间 八、实验动物正常血压数值 九、实验动物的循环时间 十、实验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间期) 十一、实验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波辐电压) 十二、实验动物正常心率时心脏周期情况 十三、实验动物血液动力学指标数值 十四、通气量、耗气量 十五、实验动物呼吸器官相对形态特点及外在气体代谢 十六、实验动物饲料、饮水要求量和排便排尿量 十七、哺乳动物肾的结构与浓缩能力 十八、各种动物尿比重 第三节 生物化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果糖含量 二、实验动物血液中蛋白结合糖总量及分布 三、实验动物血中糖代谢产物含量 四、实验动物血清脂蛋白及其成分 五、实验动物血中脂肪、脂肪酸、甘油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含量 六、表12-41实验动物血液中磷脂总量及其分类值[SB][60][/SB] 七、实验动物血中磷脂总量及其分类值 八、实验动物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压力、钠、氯离子浓度、水及蛋白质含量 九、实验动物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十、实验动物血浆蛋白分类值 十一、实验动物血中游离氨基酸含量 十二、实验动物血中非蛋白氮、尿素、尿酸含量 十三、实验动物血中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 十四、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5-羟色胺含量 十五、实验动物器官和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 十六、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乙酰胆碱含量 十七、实验动物器官中RNA和DNA含量 十八、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腺苷酸含量 十九、实验动物血中吡啶核苷酸、辅羧酶、磷酸吡哆醛、碱性磷酸酶含量 二十、实验动物组织与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4MB 文档页数:22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功能学科实验概述 第二节 实验室守则 第三节 实验报告 第二章 常用实验动物简介 第一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品系 第三节 实验动物保护 第三章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第一节 选择动物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捕捉和固定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第五节 实验动物常用手术方法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 第七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第四章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及手术器械 第一节 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第二节 生物信号传感器 第三节 功能学科实验常用仪器和设备 第四节 常用手术和实验器械 第五章 功能学科实验 第一节 神经、肌肉、感官系统实验 实验11 神经干动作电位电生理实验 实验12 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实验13 诱发脑电实验 实验14 耳蜗微音器电位 实验15 有机磷中毒机理、症状及药物治疗 实验16 用热板法观察哌替啶等药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实验 实验21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的影响 实验22 某些因素和药物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 实验23 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蛙心起搏点的确定 实验24 药物对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实验25 在位兔心脏生理性调节及离子、药物的作用 实验26 家兔失血性休克 实验27 家兔高钾血症 实验28 家兔实验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29 左心室内压分析 实验210 急性右心衰竭 第三节 呼吸系统实验 实验31 呼吸调节及药物影响 实验32 缺氧 实验33 家兔急性呼吸衰竭 第四节 血液系统实验 实验41 血液凝固 实验42 红细胞渗透脆性 实验43 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五节 消化系统实验 实验51 胆汁分泌的调节 实验52 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及药物对离体肠段的作用 第六节 泌尿系统实验 实验61 神经、体液和药物等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实验62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节 人体功能实验 实验71 感觉器官生理实验 实验72 人体血压、心脏和肺功能测定 实验73 人体心率变异性分析 第八节 其它实验 实验81 药物半致死量(LD50)测定 实验82 水杨酸钠半衰期的测定 实验83 纳洛酮的催促戒断反应及药物的预防
首页上页248249250251252253254255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54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