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06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1.78KB 文档页数:6
为了解决正常生产结构条件下,无取向硅钢热连轧工作辊磨削辊形受热辊形影响难以获得工艺制度期望的初始辊形问题,结合无取向硅钢热轧生产过程,采用二维有限差分法建立了工作辊轧制过程中的工作辊温度场计算数学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工作辊下机后空冷和喷淋冷却混和工艺条件下温度场模型,开展了无取向硅钢热轧工作辊一个完整使用周期内的温度场和热辊形仿真研究,提出了无取向硅钢工作辊热磨辊数学模型和热磨辊工艺制度,并投入生产应用.相同生产工艺条件下,1700热连轧机无取向硅钢轧制应用热磨模型和热磨工艺制度后,产品的凸度和楔形双达标率由67.39%提高到74.57%的明显生产实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2.63KB 文档页数:3
通过对连铸坯硫印数据库的分析,得到了普碳钢连铸板坯三角区裂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角区裂纹随着S含量、过热度、拉速和铸坯断面宽度的增加而越来越严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产过程中控制三角区裂纹的原则.C含量控制为0.13%;[Mn]/[S]>25,过热度小于25 ℃,拉速低于1.30m/min,浇铸宽断面铸坯时应加强铸坯窄边的冷却强度,保证良好的铸机设备精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56MB 文档页数:33
13.1装机的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 13.2CPU和CPU风扇的安装 13.3内存条的安装 13.4连接主板与机箱面板连线 13.5安装主板与电源 13.6安装硬盘 13.7光驱和软驱的安装 13.8安装其他板卡 13.9外设的连接 13.10通电测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8.5KB 文档页数:25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 解商品定位与组合,熟悉 商品开发与淘汰的原则与 程序,掌握连锁企业商品 品牌管理的策略与方式, 重点掌握自有商品与品牌 的开发与管理,并要求学 生具备一定供应商管理能 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9.79KB 文档页数:7
在板形板厚解耦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案下凸度平坦度控制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并对其耦合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针对耦合模型特点进行凸度平坦度半解耦设计,以补偿凸度控制和平坦度控制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进而设计凸度平坦度解耦控制系统,并给出冷连轧机组凸度平坦度解耦控制应用策略,组成完整的动态板形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某厂1 420 mm五机架UCMW冷连轧机组投入使用后,较好地补偿了板形板厚控制、凸度平坦度控制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板形控制精度明显提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93.5KB 文档页数:34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商品配置表的功能; 理解C战略的内涵,并 注重其应用;熟悉连锁 店铺的店面设计及内部 设计;重点掌握商品陈 列的方法,初步具备商 品陈列的能力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48MB 文档页数:118
教学内容: 1.芯片引脚定义、内部结构 2.I/O口(P0、P1、P2、P3)的结构与功能 3.存储器系统 4.MCS-51外部存储器连接 5.MCS-51外部存储器连接 6.复位电路、运行方式 2.1 内部结构和引脚功能 2.2 输入/输出(I/O)口 2.3 存储器系统 2.4 MCS-51外部存储器的连接 2.5 操作时序 2.6 复位及复位电路 2.7 节电运行状态和掉电运行状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2.01KB 文档页数:3
针对冷连轧机采用基于工作点的线性化模型进行动态规格变换控制时系统误差和张力波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递推分段线性化模型的PID解耦控制方案。通过对五机架冷连轧机进行动态规格变换仿真表明,该方案可保证系统的控制精度,满足动态规格变换的控制要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6MB 文档页数:13
预制装配综合管廊结构中,节点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其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变形和承载力等。本文提出了一种“U型套箍插筋连接”新型装配式双舱综合管廊结构,通过4个节点足尺试件力学性能试验,包括1个底部L型现浇边节点试件,1个底部L型装配边节点试件,1个顶部L型装配节点试件和1个底部T型装配节点试件,以此来验证“U型套箍插筋”连接技术的有效性。试验得到了节点足尺试件的开裂荷载、裂缝发展规律、承载能力、破坏方式、构件延性等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管廊节点试件都在靠近角点区域发生弯剪破坏,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延性;采用“U型套箍插筋”连接性能可靠,能够获得与现浇节点试件相当的力学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99.53KB 文档页数:5
通过对连铸板坯生产检验的硫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得到了含铌钒钛微合金化钢连铸板坯中心偏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偏析程度随钢水中C、P、S含量的增加而加重;Mn质量分数高于1.5%以及锰硫比高于300对改善中心偏析有利;高钢水过热度、高拉速和增加铸坯宽度均不利于改善铸坯中心偏析.由于B级以下中心偏析对钢材使用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为使铸坯B-1.0级以上中心偏析出现比率降至10%以下,提出如下控制策略:钢液中C、P、S含量尽量按钢种要求的下限控制,Mn含量尽量按上限控制,实际生产中元素控制[C]1.5%,[Mn]/[S]>300;过热度应小于24℃,拉速控制在1.0~1.1m·min-1为宜.应开发合适的二冷配水制度,并提高铸机精度
首页上页25325425525625725825926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06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