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7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63.5KB 文档页数:34
实验一 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 实验二 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三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 肝功能损伤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五 肾功能损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六 药物常用剂型的调制 实验七 药物作用实验 实验八 药物的配伍禁忌 实验九 尼可刹米的呼吸兴奋作用 实验十 各种泻剂机理实验 实验十一 消沫药的消泡沫作用观察 实验十二 强心药对离体蛙心作用观察 实验十三 强心药对在体蛙心作用观察 实验十四 止血药及抗凝血药的作用观察 实验十五 利尿药的利尿作用 实验十六 肾上腺素对黏膜和皮肤血管的收缩作用 实验十七 水合氯醛的全身麻醉实验及咖啡因的苏醒作用观察 实验十八 钙镁离子对抗作用观察 实验十九 解热镇痛药及氯丙嗪的降温实验 实验二十 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 实验二十一 防腐消毒药、收敛药的作用观察 实验二十二 亚硝酸盐的中毒与解救 实验二十三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其解救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91MB 文档页数:80
第一节 概 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 自身免疫疾病与免疫损伤 一、自身抗原 二、免疫调节异常 三、遗传因素 第三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 性疾病 三、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 疾病 第四节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 一、自身抗体的特性 二、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三、抗ENA抗体谱的检测与应用 四、与小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 五、与RA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六、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七、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八、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 应用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64.88MB 文档页数:1829
第一章 绪论(主讲:杨光)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八章 抗胆碱药(I)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十七章 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三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脱水药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亢药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2.35KB 文档页数:10
本组50岁及以上职工622例,其中60岁组为87.3%。疾病分布以心血管疾患最多40.5%(高血压30.9+冠心病4.5%+冠循供血不足5.1%=40.5%)。临界高血压14.8%,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4%、主动脉硬化10.3%、高胆固醇血27.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16.4%、贫血30.9%,多为轻度贫血、恶性肿瘤仅0.6%、慢性支气管炎18%、慢性肝炎9.2%,其它疾患较少。有的疾患如贫血、高血压、冠心病、冠循供血不足、高胆固醇血、临界高血压、肝大或肝脾大待诊等中之一部分病例系本次检测发现。其中尤以高血压及肝大待查者,患者本身无何症状,但客观检测指征明显。此说明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将本组检查结果与北医做了比较。总的患病规律相似,均以心血管疾患为主,恶性肿瘤均较少。主要疾患的患病率明显不同者,高血压、老慢支钢院高于北医,而冠心病、恶性肿瘤则低于北医。两单位相同者每个个体患病数多为一种以上,未检出异常者仅1.6%,而北医则为0.0%。部分职工并无脑血管意外史,但可检出病理反射,说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及检测提示职工(≤ 50岁)的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对部分无任何自觉症状的职工尤为重要,这样可做到早期治疗,收效较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04MB 文档页数:96
教学目的: 按照系统和局部两种方式归纳总结胸部解剖理论,探讨各知识点的规律性和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 1.肋间隙层次结构;2.胸膜与胸膜腔;3.肺的位置、外形,肺内支气管和血管; 4.纵隔概念;5.上纵隔结构;6.心包与心包腔;7.膈神经胸段;8.食管、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8.心的位置、外形;9.心冠状循环;10.心腔结构。 教学难点: 1.胸膜腔的概念,支气管肺段的概念及肺段划分;2.心包层次与心包腔概念,胸交感干的组成和分支支配; 3.心传导系与心的收缩、舒张及心腔内血液流动、瓣膜的作用。 胸部系统解剖、胸部局部解剖、小结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5.41MB 文档页数:88
教学目的: 掌握:尿生殖三角、肛三角的定义。坐骨肛门窝的境界和内容。肛门直肠环的定义。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扩大及弯曲。髂内动脉的分支及分布概况。直肠子宫陷凹、膀胱直肠陷凹位置、特点及毗邻。膀胱的形态分部、位置、毗邻。前列腺的位置及分叶。 教学重点: 尿生殖三角。男性尿道。盆膈。髂内动脉及分支。盆部的腹膜陷凹。膀胱位置与毗邻,膀胱三角。 教学难点: 阴部管的形成。尿生殖三角的层次结构。盆膈的构成和作用。前列腺分叶。 第一节 盆部 pelvis 一、概况 二、盆壁和盆底 三、盆腔腹膜与脏器关系 四、盆腔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五、盆腔的脏器 第二节 会阴 perineum 一、概况 二、肛区 三、尿生殖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2MB 文档页数:121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硬件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内质子核磁状态的变化 第四节 磁共振现象 第五节 核磁弛豫 第六节 磁共振加权成像 第七节 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 第八节 K 空间的基本概念 第九节 自旋回波的产生 第十节 影响 MR 信号强度的因素 第十一节 血流的 MR 信号特点 第一节 脉冲序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MRI 脉冲序列相关的概念 第三节 自由感应衰减类序列 第四节 自旋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第五节 反转恢复及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第六节 梯度回波的原理、特点 第七节 常规梯度回波序列和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第八节 稳态进动成像序列 第九节 其他梯度回波序列 第一节 MRI 常规成像技术 第二节 MRI 脂肪抑制技术 第三节 MRI 化学位移成像技术 第四节 MR 水成像技术 第五节 MR 血管成像技术 第六节 MR 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第七节 MR 灌注加权成像技术 第八节 MR 波谱分析 第九节 磁化转移技术 第十节 MRI 相关的其他重要技术 第一节 MRI 常规质控指标 第二节 MRI 常见伪影及其对策 第一节 MRI 对比剂概述 第二节 离子型非特异性细胞外液对比剂 第三节 其他 MRI 对比剂 第一节 自由水和结合水 第二节 脑水肿 第三节 出血 第四节 铁沉积 第一节 MRI 的优缺点 第二节 MRI 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1MB 文档页数:11
先寻找斜裂和水平裂,分开肺叶,再以各叶内的管道 确定肺段。肺静脉段间支是段间裂的标志。 1、右肺上叶尖段静脉(V1)的下支分S1和S3。后段静 脉(V2)分V1和V2及V2和V3。 2、右肺中叶V4的段间支分开S4和S5。 3、左、右肺下叶V6有上支、内侧支和外侧支,内、外 侧支为段间支,可区分上段和各底段。各底段上位层 面,以各底段静脉的高位属支(段间支)区分;在下 位层面,以“无血管区”作为分段标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1MB 文档页数:22
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的层次关系,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和特点,蛛网膜下隙及终池的位置与内容;硬脑膜的构成和特点,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和血液回流的途径;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大脑动脉环的构成、位置;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熟悉蛛网膜粒的位置与作用;软膜的特点,脉络丛的形成和作用;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了解齿状韧带的位置与作用;脊髓动脉的来源;脑的浅、深静脉回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03MB 文档页数:89
第一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简介 第一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类别 一、X线检查技术 二、CT检查技术 三、磁共振检查技术 四、超声检查技术 第二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的操作性及特点 一、临床验证性实验的特点 二、满足临床要求的实验特点 第二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实习要求 第一节实验的要求 一、实验类型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要求 四、实验报告要求 第二节实习的作用及要求 一、实习的作用 二、实习的方法及要求 第三节误差理论及实验数据处理 一、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误差的表示方法 三、数据处理方法 四、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Ⅹ线检查技术实验 第一节常规X线检查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简介 一、解剖学的基准轴线与基准面 二、解剖学方位 三、关节运动 四、X线摄影方向 五、体位 六、X线摄影位置 七、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八、X线照片标记 第二节X线摄影因素选择及注意事项 一、X线摄影因素选择 二、X线机使用注意事项 三、各部位摄影注意事项 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实验 一、X线摄影步骤 二、X线机组件的认识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头颅摄影位置 实验二胸廓摄影位置 实验三肺、心脏摄影位置 实验四腹部摄影位置 实验五脊柱摄影位置 实验六骨盆摄影位置 实验七上肢摄影位置 实验八下肢摄影位置 实验九X线摄影(CR)系统摄影 实验十DR摄影 实验十一心血管造影检查见习 实验十二静脉尿路造影见习 实验十三子宫输卵管造影 实验十四上消化道造影 实验十五视读条件的检测 第四章CT检查技术实验 第一节CT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CT机的主要结构 二、CT机的工作原理 三、CT机的工作过程 第二节CT检查前准备 一、一般准备 二、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 三、PET-CT检查前准备 四、小儿CT检查前准备 五、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准备 第三节CT检查注意事项 第四节实验内容 实验一颅脑平扫 实验二胸部、腹部、脊柱CT平扫 实验三CT增强扫描、CTA及图像后处理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检查实验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的基本结构 一、磁体系统 二、射频发射和接收系统 三、图像重建及显示系统 四、检查床及图像记录存储系统 五、软件系统 第二节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一、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二、磁共振成像的立体定位 第三节脉冲序列 一、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二、快速成像序列 第四节MRI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首页上页212223242526272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7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