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4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3.39KB 文档页数:6
通过考察不同条件下烧结对Cu-Zn和Fe-Cr催化剂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催化剂的化学吸附表征手段,探讨了用Cu-Zn系催化剂替代Fe-Cr系催化剂作为高变催化剂的可行性.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初期活性来看,Cu-Zn系催化剂不仅在低变温度,而且在高变温度下也优于Fe-Cr系催化剂;从催化剂的烧结特性来看,Cu-Zn系催化剂虽然在450℃的高温烧结条件下于初期阶段烧结明显,但500h之后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后的活性仍优于Fe-Cr系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与CO化学吸附量测试结果相吻合.据此提出了不使用Fe-Cr系催化剂,在高、低温变换过程均使用Cu-Zn系催化剂的CO变换工艺,可将入口体积分数10%的CO去除到1%以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MB 文档页数:649
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高等数学 A1》 《高等数学 A2》 《大学物理实验》 《数学物理方法 A》 《线性代数》 《力学》 《热学》 《电磁学》 《光学》 《原子物理学 B》 《核物理专业导论》 2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电工电子实训》 《模拟电子技术 B》 《数字电子技术 B》 《蒙特卡罗方法》 《核工业概论 B》 《科学计算方法》 《放射化学》 《电路原理》 《核事业发展史》 《辐射成像 B》 《核仪器概论》 《核能经济与分析》 《工程流体力学》 3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原子核物理 B》 《核电子学 C》 《核物理专业毕业实习》 《核物理生产实习》 《核物理毕业设计(论文)》 《核物理专业认识实习》 《理论力学 B》 《电动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量子力学》 《近代物理实验》 4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反应堆物理分析 C》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 《粒子物理导论》 《核医学 B》 《加速器原理及应用》 《辐射剂量与防护 C》 《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 《固体物理》 《核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核辐射探测 C》 《核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实验》 《核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 《计算物理》 《微剂量学》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 《虚拟仪器技术》 《核测量仪器》 《同位素示踪》 《肿瘤放射物理学》 《CT 原理》 《环境学导论》 《能谱分析》 《反应堆安全分析 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83MB 文档页数:20
1.稀土元素在纯铁液、生铁液以及熔渣中之挥发量均较小。其与熔渣、大气以及耐火材料均有剧烈的作用,致使金属中稀土残留量较少且不稳定。稀土硫化物等稀土夹杂物上浮符合一级反应规律,稀土在金属熔体中之扩散、烧损也符合一级反应规律,但斜率较小。2.稀土元素与粘土砖、高铝砖、镁砖、铝镁砖、硅砖、刚玉、电熔氧化镁、氧化锆等多种耐火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作用产物会剥落而进入钢液形成稀土夹杂。稀土脱氧、脱硫产物以及与耐火材料作用产物上浮时有相当一部分未浮至液面而粘附在坩埚壁上,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钢包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去除机理。用自射线照相研究了稀土与耐火材料作用机理。3.各单一稀土金属加入铸铁液时之吸收率按递减的顺序可排列为:Y≈Dy≈Gd>Ce≈Sm≈Nd≈Pr>La。按单位稀土原子浓厚的脱硫率的递减顺序则为:La≥Sm≥Ce≈Pr≈Nd>Y≈Dy≈Gd。用35硫自射线照相证实了稀土在钢液脱硫及回硫现象。4.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X光结构分析研究了各单一稀土元素在铸铁液中所形成之物相及其特征。稀土物相多为RE2O2,RES,RE2S3,REAlO3、C6C2用Y2C3等。5.用141Ce测定铈在CaO一SiO2一Al2O3及CaO一SiO2一Al2O3一CeO2两渣中之扩散系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4MB 文档页数:583
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高等数学 A1》 《高等数学 A2》 《大学物理 A1》 《大学物理 A2》 《大学物理实验》 《金工实训 B》 《模拟电子技术 B》 《电工电子实训》 《原子物理学 B》 《理论物理基础》 《核电子学 C》 《核辐射探测 C》 《原子核物理 B》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电子辅助设计》 2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核工业概论 B》 《数学物理方法 A》 《科学计算方法》 《安全科学概论》 《核安全文化》 《数字电子技术 B》 《环境学导论》 《文献检索》 《普通化学》 《电路原理》 《电路原理 B》 《加速器原理》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导论》 3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辐射剂量学》 《放射化学》 《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 《核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实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生产实习》 《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辐射防护》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辐射防护 A》 《核技术应用实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认识实习》 《核辐射测量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与评价 A》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毕业实习》 4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 《电磁辐射防护》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核医学 B》 《医用放射源辐射安全与防护》 《放射生物学 B》 《核技术应用概论》 《核与辐射安全 A》 《核安全法规与监管》 《微剂量学》 《核电站辐射监测技术》 《物理实验》 《核电厂系统与设备 C》 《蒙特卡罗方法 B》 《核辐射智能测量仪表》 《辐射成像 B》 《反应堆物理分析 C》 《反应堆安全分析 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3MB 文档页数:7
采用一种简便、快速和低温的水热法制备了超级电容器用MnO2微纳米球和微米棒粉体颗粒,并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所得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超电容性能.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50℃,KMnO4/MnCl2摩尔比2.5:1.0,反应时间3h,填充率40%。该工艺下所制的样品为α-MnO2,且呈现出空心、表面多孔的微纳米球和微米棒形貌.微纳米球的直径约为0.2-0.8μm,微米棒的直径约为30nm、长约为5μm.在此条件下,所得样品在100、150、200、250和300mA·g-1电流密度下,第5次的放电比电容分别为255、170、133、105和88F·g-1,其等效串联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分别为0.37和0.40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2MB 文档页数:6
采用含稀土Ce盐的化学溶液浸泡工艺在石墨纤维增强铝基(Gr/Al)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无毒、无污染稀土耐蚀膜层,并对不同时间稀土Ce盐在Gr/Al复合材料表面的成膜情况进行研究.铝基体和石墨纤维表面均覆盖稀土膜层,此类稀土膜呈现\干泥\状,覆盖于Gr/Al复合材料表面.EDS面扫描结果表明:Al、O、C、Si、Ce和Mg是组成膜的主要元素;成膜30 min,稀土Ce质量分数达14.44%;成膜120 min,稀土Ce质量分数增加到47.48%.通过对其成膜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膜层微裂纹的形成机制,其电化学成膜机理符合\微阴极成膜机理\.由于稀土转化膜的存在,腐蚀过程中析氢和吸氧反应均受到抑制,同时还抑制阳极反应的发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7
针对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将一种高浓度微生物制剂用于生物膜反应器的挂膜,研究了其在处理模拟家庭生活污水过程中的启动特性.在进水化学耗氧量、氨氮和总磷分别为750、48和7.5 mg·L-1的条件下,装置运行10 d后,对三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58%和35%.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随着系统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微生物的种类也在逐渐改变;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则表明,火山岩填料和悬浮填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虽然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但是整个微生物系统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5MB 文档页数: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HCl气体在烧结矿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模拟计算,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烧结矿粒度和HCl气体流量条件下烧结矿表面吸附HCl气体的特性规律.结果表明:HCl在α-Fe2O3(001)表面的最大吸附能为-175.91 k J·mol-1,为化学吸附.Cl原子与基底表面的Fe原子发生反应结合成Cl-Fe键.吸附后Fe-O键长变短,Fe-O键能增加,结构更紧密.Cl原子与Fe原子结合成键后,削弱Cl原子与H原子的结合.温度对烧结矿吸附氯元素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增多;随着烧结矿粒度增大,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减少;随着HCl气体流量的增加,氯元素吸附量迅速增加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83KB 文档页数:10
第一节化工模拟 化学工程的研究对象通常是非常复杂的,主 要表现在:①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既有化学的, 又有物理的,并且两者时常同时发生,相互影响 。②物系的复杂性:既有流体(气体和液体), 又有固体,时常多相共存。流体性质可有大幅度 变化,如低粘度和高粘度、牛顿型和非牛顿型等 。有时,在过程进行中有物性显著改变,如聚合 过程中反应物系从低粘度向高粘度的转变。③物 系流动时边界的复杂性:由于设备(如塔板、搅 拌桨、档板等)的几何形状是多变的,填充物( 如催化剂、填料等)的外形也是多变的,使流动 边界复杂且难以确定和描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6.48KB 文档页数:6
分析了冲击碾压的作用机理、橡胶沥青的生成机理及应力吸收层应用性能.基于\强基薄面\理论,开展了冲击碾压、橡胶沥青及应力吸收层工艺组合技术在公路工程中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淤泥质软弱地基上的填石路堤进行冲击碾压加固是动力压密和动力固结双重作用结果;橡胶沥青的形成机理是胶粉与基质沥青在高温条件下混合后同时发生物理和化学两种反应,但以物理溶胀为主;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具有吸收应力、减缓反射裂缝、防水和增强层间黏结等优良功能.冲击碾压、橡胶沥青和应力吸收层组合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首页上页282930313233343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4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