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73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0.06KB 文档页数:5
从Ca-O-N、Zr-O-N、Ti-O-N及B-O-N的叠加的优势区图可以看出CaO-ZrO2-TiO2-BN体系在1823K下可以稳定存在.XRD分析结果表明氧化物之间高温下形成了复杂的化合物或固溶体.应用FactSage软件计算CaO-ZrO2-TiO2三元相图得出,通过控制TiO2的加入量,能够将体系控制在高温固相区,可用作水口材料.由于钢水中[Al]的存在,BN在连铸过程中不会被水口内部达到平衡时的游离O2以及钢中溶解[O]所氧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2.01KB 文档页数:4
在模拟氨氮废水中进行磷酸铵镁(MAP)沉淀实验,研究回收MAP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pH值8.0~11.0之间时生成的沉淀主要成分为MAP;当pH值为10.0,离子配比n(NH4+):n(Mg2+):n(PO43-)控制在1:1.4:1时得到的晶体纯度较高,沉淀量可达3.14g·L-1,此时氨氮去除率为91.5%.分析表明回收MAP可以大幅度降低化学沉淀法的成本,有利于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6.55KB 文档页数:4
针对滚动轴承故障精密诊断的需要,采用小波包分析方法提取了滚动轴承故障的特征信号,通过小波包分析将高频信号分解到8个频带中,以频带能量作为识别故障的特征向量,应用RBF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了从特征向量到故障模式之间的映射,现场采集的数据分析表明,采用小波包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滚动轴承的故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9.38KB 文档页数:3
为使OPTO22控制系统实现控制器热备份,需要解决主控制器与备份控制器之间的连接组织、数据交换、故障识别和自动切换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实践提出解决方案,对OPTO 22控制系统的热备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并进行了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98.05KB 文档页数:6
为了研究逆转变奥氏体在应力和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淬火+回火(QT)和淬火+两相区淬火+回火(QLT)处理9Ni钢中逆转变奥氏体进行形貌观察.结果发现QT处理钢中逆转变奥氏体以块状形态存在;QLT处理钢中逆转变奥氏体以块状和薄膜状存在,薄膜状逆转变奥氏体分布在板条边界上.通过X射线衍射对液氮浸泡前后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和其碳含量的变化进行测量,发现QLT工艺处理后在液氮中稳定存在的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要高于QT工艺.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单轴拉伸和压缩试验研究其机械稳定性,发现拉应力和压应力均能促使逆转变奥氏体转变,大部分残留奥氏体分布在晶内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40.27KB 文档页数:4
介绍了宣钢炼钢厂采用单喷颗粒镁铁水脱硫工艺,改善了转炉冶炼原料铁水条件,同时对镁在铁水中的脱硫机理作了简要的叙述.该工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优化,使铁水经过预处理后终点硫均达到0.010%(质量分数)以下,最低终点硫含量达到0.003%,满足了炼钢铁水要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40.08KB 文档页数:7
在扫描电镜下原位观察了两种钢的拉伸变形过程,两种钢分别为以铁素体为主、含少量珠光体的纯净高强钢和以珠光体为主、含少量先共析铁素体的车轮钢.纯净钢拉伸时,不论试样厚度满足平面应变与否,均以铁素体的滑移变形为主,并最终导致韧性开裂,裂纹连续扩展,少量的珠光体对整个变形断裂过程几乎没有影响;断口呈现韧窝状.对于车轮钢,当试样厚度很薄不满足平面应变条件时,尽管先共析铁素体很少,拉伸时,仍以先共析铁素体的变形为先导过程,并在先共析铁素体与珠光体的界面处优先开裂,成为不连续微裂纹,断口呈现韧窝和准解理两种混合特征;当试样厚度满足平面应变条件时,则以珠光体中渗碳体片层的脆性开裂为主,断口呈现准解理特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0.23KB 文档页数:5
以由盐渍土、石灰、石子组成的材料(三合土)对地基进行回填处理工程为例,通过一系列三合土物理力学性能实验,分析了三合土的抗压强度以及影响因素.对以此种盐渍土改性后的材料作为基础的地基进行了实测和沉降监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三合土换填处理地基是一种实用且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50.1KB 文档页数:6
狭缝型喷粉透气砖是铁水底喷粉脱硫预处理工艺重要功能性元件,对底喷粉脱硫工艺的顺利实施影响重大.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和颗粒动力学理论,对喷粉透气砖狭缝内气-固两相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狭缝内的流场、压力场和颗粒相体积分数场分布.喷粉透气砖狭缝内颗粒相体积分数非均匀段长度一般为250 mm,加速段长度一般小于250 mm,在颗粒直径为20μm时单缝内的压降最大,为2350 Pa.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底喷粉工艺脱硫效率比同类型顶喷粉工艺提高15%以上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3.78KB 文档页数:8
以不同煅烧程度石油焦为骨料,煤沥青为黏结剂制备铝用低煅焦炭阳极.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方法对炭阳极孔隙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并考察阳极反应性和电解消耗性能.在煅后焦微晶尺寸1.7~2.7 nm范围内降低石油焦煅烧程度,炭阳极小孔隙逐渐沿骨料-黏结剂界面演变为裂纹状大孔隙,炭阳极孔隙率、形状因子及连通率均先减小后增大,视孔隙比表面积呈减小趋势.煅后焦微晶尺寸降低至1.9 nm较为适宜,对应的炭阳极空气和CO2反应质量损失率最少为9.6%和3.0%,每吨铝阳极碳耗为355.4 kg.低煅焦炭阳极过量消耗机制从以黏结剂选择性消耗转变为骨料与黏结剂共同消耗,使碳渣量减少
首页上页42142242342442542642742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73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