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575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16.5KB 文档页数:19
3.3.3 变换编码 1. 变换编码的一般原理 2. DCT变换编码方法 ⑴ DCT变换的基本过程 ⑵ DCT变换的基本算法 3.3.4 矢量量化编码 1. VQ编码的基本原理 ⑴ 总体设计目标 ⑵ 量化器设计 ⑶ VQ编码器设计 2. 码本生成的优化算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3.5KB 文档页数:9
前知,平衡体系中,如果改变某物质浓度(总压力),则 所有物质的浓度(分压)要按照K取值的限制重新分配 →K不变,平衡点改变 ·而变化,则改变K的数值大小,因此分别讨论: (一)浓度、总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T不变 由等温方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3MB 文档页数:6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某油井管生产工艺中张力减径过程变形量以及C和N含量对中碳V-Ti-N微合金非调质钢室温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HCLN钢在800℃变形量为20%、40%和60%时,对应的室温组织中铁素体的体积分数依次为17.2%、19.7%和29.9%.N质量分数为2.3×10-4时,800℃变形60%后控冷钢中铁素体的体积分数为含低N(1.1×10-4)钢的1.7倍左右,使含C 0.34%的钢中铁素体含量接近于含C 0.26%的钢,并使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降低到3μm左右.变形量和钢中N含量二者增大均有利于增加钢中铁素体的数量,且二者综合运用的效果更有效.通过分析可知,800℃变形量的增大,可以提高未再结晶奥氏体晶粒内的缺陷密度,有利于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时为晶内铁素体形核提供更多的形核位置.N含量的增大,能够促进第二相析出物的析出,诱导晶内铁素体的析出,提高铁素体含量,并细化其晶粒尺寸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7KB 文档页数:1
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变异 形态变异 生理变异 菌落的变异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变异机制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80KB 文档页数:32
20.1理解指针的两种“改变” 20.1.1改变指针的值 改变指针所指的变量的值 20.1.3两种改变?一种改变? 20.2C++方式的内存分配与释放new和 delete 20.2.1new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08.5KB 文档页数:16
一、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具有相似性,且代代相传 二、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差异 1 遗传性变异:基因变异 2 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7.86KB 文档页数:4
通过双道次压缩实验,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X70管线钢在不同变形工艺下奥氏体的软化行为,分析了不同变形温度、间隔时间、应变速率、变形量及初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等参数对静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应力补偿法计算了不同变形条件下的静态再结晶百分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X70管线钢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435.3kJ·mol-1,建立了其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7.02KB 文档页数:4
通过对现场轧制工艺的模拟,借助热加工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变形量、变形温度及变形后的冷却速度,对一般强度船板钢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变形量,降低变形温度,减缓冷却速度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奥氏体向铁素体和珠光体的转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2MB 文档页数:6
对Q235级低碳钢板条马氏体在550℃多道次单向压缩变形后退火和室温大塑性变形轧制后在此温度退火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未变形板条马氏体在此温度的回火组织演变,讨论了变形对马氏体分解过程、铁素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和析出碳化物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显著影响马氏体分解过程,促进渗碳体的析出和铁素体回复及再结晶.热变形组织铁素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在0.5μm左右;渗碳体形貌从细棒状向球状转变,随变形量增大渗碳体尺寸增大,继续保温60min导致铁素体晶粒长大到1μm左右,晶粒内部的渗碳体消失,原先在铁素体晶界析出的渗碳体球化、粗化.冷轧试样在550℃退火保温时间在30min内得到0.3~0.4μm超细晶粒和尺度小于150nm的弥散渗碳体颗粒组织;随退火保温时间延长到60min,铁素体再结晶晶粒长大到1.9μm,渗碳体颗粒尺寸约160n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9.08KB 文档页数:96
7.1 z 变换 一、从拉普拉斯变换到z变换 二、收敛域 7.2 z 变换的性质 7.3 逆z变换 7.4 z 域分析 一、差分方程的变换解 二、系统的z域框图 三、s域与z域的关系 四、系统的频率响应
首页上页404142434445464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575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