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7)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8KB 文档页数:57
含有氮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就称为含氮有机化合物。如:我们学过的腈、酰胺、肼等。还有硝基化合物、胺、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等,还包括一些杂环化合物。本章我们来讨论硝基化合物、胺、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62KB 文档页数:39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胺的分类、命名 胺的物性 胺的化学性质 碱性、酰基化、与亚硝酸反应 重氮化合物的性质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胺类 第三节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8.28KB 文档页数:7
基于前驱体合成与氨气氮化两步法,通过对前驱体合成关键参数B源/N源比、分散剂种类、前驱体干燥方式进行调控,实现了大比表面积、少层氮化硼纳米片材料的制备。其优化条件为以硼酸为硼源,尿素为氮源,硼酸与尿素摩尔比为1∶30,甲醇和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合成前驱体。将前驱体在氨气气氛下900 ℃保温3 h合成了氮化硼纳米片。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拉曼光谱测试、热重分析测试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物相和结构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脱附曲线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形貌及比表面积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氮化硼为六方氮化硼纳米片(h-BNNSs),纯度高,形貌类石墨烯,层数为2~4层,厚度平均为1 nm,比表面积为871.8 m2·g?1,单次产物质量平均可达240 mg,合成产物平均产率可达96.7%。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实现了大比表面积少层氮化硼的制备,有助于氮化硼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如氮化硼/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电子器件、污染物的吸附、储氢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56MB 文档页数:145
第一节芳香硝基化合物(了解) 第二节胺类化合物 (掌握) 第三节 季铵盐和季铵碱 (熟悉) 第四节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掌握) 第五节卡宾和苯炔中间体(自学了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4
以叠氮二乙基铝(CH3CH2)2AIN3为前体物在气溶胶反应器中热分解制备氮化铝AIN纳米粉体.单反应物且无载气使反应器简化.分解温度低于500-700℃.所得球状AIN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0-50 nm,表面积为103m2/g,活性高.该法为AIN纳米粉体的合成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7MB 文档页数:59
-C,H,O -C=O,-CHO,-COOH -CO-Y -N,-P,-S -Organic compounds of nitrogen N 蛋白质,多肽 氮杂环(生物碱,核酸等) 酰胺 硝基化合物 胺 腈 重氮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8.33KB 文档页数:4
以粒径640nm的单分散二氧化硅胶体晶体为模板,由四氯化碳和乙二胺回流加热制备出氮化碳的前驱物;将其填入模板的缝隙中,在氮气中热处理,形成氮化碳/二氧化硅的复合物;用氢氟酸除去二氧化硅模板,制备出三维大孔氮化碳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选区电子衍射(SAED)、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形貌结构、元素组成、键合状态进行了形貌和结构的表征.采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对其体外抗凝血活性作了初步的评价,发现制备的大孔氮化碳对血液不会造成促凝,说明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血液相容性材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4.95KB 文档页数:81
 碱性(结构与碱性间的规律)  烃基化(季铵盐的制备)  酰化反应(伯、仲胺 )  Hinsberg 反应及应用  与HNO2反应及应用  季铵碱的生成及 Hofmann 消除反应 (胺的结构推断)  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胺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7
采用水热法和还原氮化法合成了菊花状形貌的氮化钛(TiN)纳米材料,并将其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水热复合制备了氮化钛–还原氧化石墨烯(TiN-rGO)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方法对材料的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TiN-rGO复合材料很好地保持了TiN菊花状的三维结构和rGO透明褶皱的形貌,且层状的rGO均匀地包覆在了菊花状的TiN的周围。用TiN-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制得了TiN-rGO/GCE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人体中的生物小分子DA和UA。由于复合材料中TiN和rGO的协同效应,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表现出了优秀的电化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TiN-rGO/GCE传感器对DA和UA的检测限分别为0.11和0.12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0.5~210 μmol·L?1和5~350 μmol·L?1,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重现性和稳定性,且成功应用于人体内真实样品的DA和UA检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79KB 文档页数:16
植物、微生物从环境中吸收氨、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无机氮,合成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含氮化 合物。 人和动物消化吸收动、植物蛋白质,得到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及含氮物质。 有些微生物能把空气中的N2转变成氨态氮,合成氨基酸
上页123456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