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424)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1KB 文档页数:5
首先 1、由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电池电动势 任意两个电极→两个半电池 盐桥连接→原电池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68KB 文档页数:23
本章重点介绍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 8253的内部结构、6种工作方式及初始化 编程应用。 本章难点是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 的引脚结构、6种工作方式的区别及使用 场合,灵活掌握初始化编程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7MB 文档页数:7
针对现行鼓风炉挥发(熔炼)-反射炉还原炼锑工艺存在的流程长、能耗高、低浓度SO2烟气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选冶联合过程的锑提取新工艺——硫化锑精矿还原固硫焙烧直产金属锑.分别以ZnO和碳粉作为固硫剂和还原剂实现对硫化锑矿的固硫还原转化,直接产出金属锑,同时生成硫化锌,再分别分离得到金属锑粉和硫化锌精矿.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考察了焙烧温度、碳粉粒度、ZnO配入量、焙烧时间对锑生成率和ZnO固硫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如下:焙烧温度800℃、碳粉粒度100~150目、ZnO量为固硫所需理论量、焙烧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锑生成率为90.4%,ZnO固硫率为94.8%,其中温度和ZnO加入量对焙烧效果有较大影响;同时对反应产物的分析和过程热力学计算表明焙烧过程分两步进行,即首先发生Sb2S3与ZnO的交互固硫反应生成Sb2O3,其后在高于700℃温度下Sb2O3被大量还原成金属锑.在不同品位的锑精矿综合实验中,均获得了90%左右的锑生成率和88%的固硫率,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新工艺低温低碳、清洁环保,易于开展工业化生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8KB 文档页数:14
§3.6 链转移反应(chain-transfer)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0.32KB 文档页数:9
崩塌灾害的早期预警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监测预警方法监测指标相对单一, 更多关注于加速破坏前兆的识别, 使得崩塌的早期预警存在诸多困难.本文首先引入动力学监测指标, 对岩土体破坏过程中的动力响应进行综述, 得出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等动力学监测指标可以为危岩体的损伤提供数据支持.随后基于最新的实验研究发现动力学监测指标可以有效反应边坡的物理力学特征的变化, 进而可以实现岩体损伤与稳定性的动态识别和定量判断.在对国内外现状进行综述发现, 基于分离阶段破坏前兆识别的岩块体崩塌灾害预警思路, 具有更好的时效性, 是未来崩塌早期预警的发展方向, 同时对崩塌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展望, 得出基于动力学指标、静力学指标和环境量指标三位一体的早期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必将在工程监测与灾害预警方面发挥更大潜力, 为从事应对崩塌等脆性破坏灾害预警预防的研究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2MB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绪论 1-1、材料力学的任务 1-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3、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 1-4、位移、变形及应变的概念 1-5、构件的分类杆件的基本变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3MB 文档页数:7
为探讨富水充填材料在时效作用下的变形及其硬化体内水分损失特征,本文研究一定水固质量比的富水充填材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差热-热重分析等实验探讨充填体在蠕变过程前后的形变特征、水分损失及其与外界荷载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固质量比为2.0的富水充填材料失稳破坏的临界应力为1.96 MPa,为其单轴抗压强度的90%;蠕变不会对富水充填材料中结合水含量造成影响;富水充填材料失稳破坏时内部结构发生非结合水的流失,非结合水含量损失相对值与所受荷载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非结合水的流失导致结构内部出现更多的空隙,这些空隙在外界荷载作用下会迅速被压密,产生较大变形,导致充填体局部失稳,进而影响采空区的整体稳定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7.5KB 文档页数:6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音节zi、ji、zhi中,i、一i(前)、i(后)是 A.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 B.两个音位,i是一个音位,一i(前)、一i(后)是一个音位 C.两个音位,i和一i(前)是一个音位,一i(后)是一个音位 D.三个音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0.5KB 文档页数:6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现代应用汉语短语;2.句型;3.“把”字句:4.比拟;5.语体风格;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2KB 文档页数:12
§3.3 链引发反应
首页上页55755855956056156256356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42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