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1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2MB 文档页数:4
针对未知确定性被控对象和未知非线性时变对象,通过构造虚拟等价系统的方法研究T-S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采用虚拟等价系统的目的在于降低原问题的难度,改进现有稳定性判据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T-S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局部模型的精度、模糊规则的正确性以及局部控制器的镇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5.03KB 文档页数:6
采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研究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中AlN相/α-Fe基体、富Cu相/α-Fe基体和AlN相/富Cu相三种相界面处Ni、Mn、P和C原子的偏聚特征.压力容器模拟钢经890℃保温0.5 h水淬,然后在500℃进行了20 h的时效处理.分析结果表明:Ni、Mn、C和P原子在富Cu相/AlN相界面上不发生偏聚;而在AlN相/α-Fe基体和富Cu相/α-Fe基体两种相界面上都会发生偏聚,且偏聚特征无明显区别,都是Mn的偏聚倾向大于Ni,C的偏聚倾向大于P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1.93KB 文档页数:5
克里金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低通滤波性插值方法,但其无法重建原始信息中的高频、低频和局部信息.分形插值算法可利用自相似性,在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克服克里金插值中低通滤波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插值的准确性.本文在传统分形插值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空间信息,提出了适用于矿床品位估算的四维空间分形插值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钼矿的品位估算.结果表明:在该钼矿的品位估算中,四维空间分形插值算法明显优于克里金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9.54KB 文档页数:8
根据有关的热力学数据和Criss、Cobble提出的熵对应原理计算了Sb—H2O体系在100、150、200℃下的电位—pH图。计算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Sb的稳定性区域稍有缩小,特别是在高pH值的部份有同较低电位和较小PH值方向移动的趋势,在SbO2-,SbO3-区域扩大的同时Sb2O3,Sb2O5的稳定区域亦缩小。这是由于随温度上升,这些离子稳定性增加的缘故。最后,依照电位—pH图对钢铁表面上Sb涂层的腐蚀与保护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24.5KB 文档页数:26
《工程测量学》习题答案部分 作业一绪论 、思考题 (1)进行测量工作应遵守什么原则?为什么? 答:①“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误差积累,保证测图和放 样的精度,而且可以分副测绘,加快测图速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2.5KB 文档页数:8
肺通气使肺泡不断更新,保持了肺泡气PO、PCO2的相对稳定,这是气体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 气,在这两处换气的原理一样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13MB 文档页数:10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H13钢中初生碳氮化物高温分解时的形貌、尺寸、成分变化规律.原始初生碳氮化物主要为10~30 μm的长条状(Vx,Mo1-x)(Cy,N1-y)及少量方形的(Tix,V1-x)(Cy,N1-y).在1200℃保温2.5 h后碳氮化物边缘变为凹凸不平的锯齿状,然后形成细小的分解颗粒,10 h后碳氮化物平均长度减小为12.9 μm,主要为(Tix,V1-x)(Cy,N1-y).当经过1250℃×5 h保温后87%的碳氮化物发生分解,(Vx,Mo1-x)(Cy,N1-y)溶解消失,碳氮化物长度在20 μm以下,当保温时间延长到10 h后碳氮化物长度均在10 μm以下,70%为方形并且93%分解形成细小颗粒,未分解的碳氮化物为(Tix,V1-x)(Cy,N1-y).电子探针分析(Tix,V1-x)(Cy,N1-y)的分解与Fe元素扩散有关,高温时Fe在(Tix,V1-x)(Cy,N1-y)中含量逐渐增加而Ti、V减少,优先在边部曲率半径较小部位或缺陷处分解,形成0.1~1 μm的细小分解颗粒,并由外向内以区域溶解方式使原始碳氮化物逐渐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43.17KB 文档页数:7
为了研究将Al块输运至钢渣界面以抑制浇注过程炉渣向钢液传氧的可行性,建立了Al块运动及其传热的数学模型,将Al块运动与其传热进行耦合求解,据此模型分析了RH循环流量和Al块初始半径对Al块运动及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l块的熔化有两种路线,两种熔化路线的差异是由Al块的内部熔化引起的.根据分析结果,欲将Al输送至钢渣界面,必须保证RH的循环流量在100 t·min-1以上,Al块的原始半径需大于10 m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88.4KB 文档页数:10
本文以工业试验和大量生产数据为基础,对VOD法冶炼不锈钢的工艺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VOD过程钢水温度变化规律及工艺因素对它的影响,并指出,供氧制度(包括枪高,氧气流量和氧气压力),真空制度的合理配合是控制氧化期钢水温度的关键。还原期的温降受吹后的温度、还原处理时间及铁合金冷却剂、造渣剂的加入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建立随机模型进行了定量的描述。针刘氧化期喷溅问题,给出了合理的供氧强度范围。对VOD过程元素变化及去碳保铬反应做了热力学分析讨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4.47KB 文档页数:7
利用商业软件Thercast建立了描述水冷结晶器内钢液凝固传热和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对凝固过程进行三维热力耦合求解.首先在坯壳表面施加热流密度,从而得到铸坯结晶器内凝固收缩量和坯壳温度分布,并分析钢水静压力的影响,提出结晶器锥度的设计原则,以确定合适的结晶器纵断面锥度.然后在结晶器铜管冷面施加水冷换热系数,并考虑保护渣和气隙对坯壳凝固的影响,研究坯壳在结晶器内的凝固过程,从而验证所提锥度的合理性
首页上页585960616263646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1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