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2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5.84KB 文档页数:4
测试分析了碳化处理条件对酚醛树脂碳化产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酚醛树脂620℃碳化处理后的样品已开始出现微弱的(100)晶面衍射峰,表明已产生了一些石墨微晶,但1 000℃处理的酚醛树脂碳化产物石墨化程度还较低,仍属于无定形碳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树脂碳化产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均随着碳化处理温度升高呈现规律性变化,其中碳随着碳化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大, 氢、氧则下降;在相同碳化条件下氢比氧有着更强的脱出能力.碳化处理温度和气氛对树脂碳化产物的比表面积都有着较强的影响,而气氛的影响表现得更为强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7MB 文档页数:8
结合水平集函数方法及移动网格技术,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离散型β相分布和连续型β相分布的AZ31镁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通过解Nernst-Planck方程得到腐蚀过程中AZ31镁合金/NaCl界面的电势、氯离子及镁离子浓度分布,并通过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验证了此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模拟分析表明,当β相离散分布在α相周边时,在与β相相邻的α相区域腐蚀速率最快,形成腐蚀缩颈坑,坑内氯离子富集,进一步加速了α相的腐蚀,最终β相逐渐脱离合金进入溶液;当β相连续分布在α相周边时,α相不断被腐蚀,最终α相全部溶解而只剩β相,求解随即停止.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结果表明此模拟模型可以对镁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进行较好预测和判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28.98KB 文档页数:5
利用高频感应钎焊技术制备单层金刚石静强度实验样块和磨削砂轮,比较了单颗金刚石磨粒在磨削过程中所承受的平均法向和切向载荷分别与其钎焊后的静压强度和静剪切强度大小,结合对磨削过程中磨粒的磨损形态的观察,揭示钎焊金刚石砂轮在磨削过程中金刚石磨粒的磨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一般磨削过程中金刚石磨粒所承受的载荷远小于其静强度;钎焊后磨粒的静强度主要受钎焊时的真空度和钎焊加热时间的影响,真空度越高,静强度越大,钎焊时间越长,静压强度损失越大,而静剪切强度却存在一个最佳的钎焊时间;利用高频感应加热方式制备金刚石工具的磨粒焊接强度,完全能满足一般磨削加工要求,在磨削过程中磨粒以微破碎为主,很少有脱落和整颗折断现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8.89KB 文档页数:5
利用扩散偶局部平衡原理,通过金相观察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重新测定了1000℃下Ti-Al-Y三元系部分等温截面相图。首次发现该系在1000℃存在两个三元化合物均相区Y(AlxTi1-x)2(x=80%~100%)和Y3(AlxTi1-x)2(x=80%~100%).改变了以前发表的关于Ti-Al-Y三元相图1000℃等温截面的研究结果。此外在所测部分等温截面相图中存在6个单相区、9个两相平衡区、4个三相平衡区。1000℃下Y在TiAl和TiAl2相中存在1个固溶区,其最大固溶度分别为(原子)1.25%和4.20%;Y在Ti3Al和TiAl3相中固溶度很小,均小于(原子)0.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7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和碳复型萃取技术等多种手段研究了不同Hf含量的FGH96合金粉末颗粒显微组织、枝晶间合金元素偏析和析出相.发现Hf含量可以改变粉末颗粒内部树枝晶、胞状长大晶和微晶凝固组织的比例,粉末的快速凝固组织形态主要取决于冷却速率和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与长大速度的比值.不同Hf含量的FGH96合金粉末颗粒中,Nb、Ti、Zr和Al均富集于枝晶间,Co、Cr、W和Ni均富集于枝晶轴.当Hf质量分数为0.3%时,Ti、Nb、Zr、Hf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枝晶偏析程度最小.在快速凝固粉末颗粒中,Hf对氧含量比碳含量更敏感,优先形成更稳定的氧化物HfO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3.39KB 文档页数:10
本工作用穆斯堡尔谱学等方法对几种钢的海水锈层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析了锈层的相组成。宏观观察表明以硅铬铜镍为合金元素的C-4钢内锈层比较致密,较厚,较坚硬,连成较大的板状块。而以锰钛为主要合金元素的C-2钢的内锈层较薄、不均匀、较脆。甚至有时不能连成一块。穆斯堡尔谱学、X射线、热差分析,都说明内锈层的主要组成相是针铁石(α-FeooH),其颗粒的线度尺寸约为3×102Å。电子探针的锈层微区域成份分析表明,铬、硅在内锈层中有富集。而锰元素与此相反,不但没有富集,反而有所消失。钛的富集情况不明显。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看法:①低合金钢中的少量合金成份对锈层的物相组成没有明显的影响;②各合金元素在内锈层中富集与否可能影响内锈层的致密度及厚度,从而影响抗腐蚀的能力;③锈层中的物相不是非晶质的。内锈层中的主要组成粒度已小到使其表现为超顺磁状态的程度,但在液氮温度显示反铁磁性状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1.41KB 文档页数:7
试验模拟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受10%(质量分数)硫酸钠溶液侵蚀的腐蚀环境,测试和分析硫酸盐不同侵蚀时期混凝土单轴压缩试验时波速和声发射的变化特征.采用环境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进行微观观测并结合X射线衍射测试手段分析受蚀混凝土的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受侵蚀60 d和80 d的试件加载初期会有较明显的压密阶段,试件受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作用愈久,加载中波速急剧下降的突变点愈提前;受蚀40 d以上的试件加载中声发射事件活跃区间较集中,在腐蚀产生的缺陷和薄弱位置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和能量集中释放,声发射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的突变点提前.通过数学模型以声发射累积振铃计数为损伤变量建立损伤模型可以表征混凝土中环境腐蚀、荷载及损伤之间的作用关系.腐蚀阶段钙矾石与石膏的膨胀作用和硫酸钠的结晶压在试件内部形成微破损,受蚀混凝土表现出不同宏观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7
本实验采用定向凝固,固-液界面成分瞬时平衡的方法测定了铈在高锰钢中的平衡分配系数K0及铈对锰、硅元素K0的影响。铈及锰、硅元素在固-液界面附近固相和液相中的分布是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测定的。试验结果表明:定向凝固,固-液界面成分瞬时平衡方法是测定稀土元素K0值的有效方法,由此法测得铈在高锰钢中的K0值说明了铈在奥氏体中有微量固溶。同时测得锰的K0值随含铈量的增加而增加,硅的K0值随铈量的增加而减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7MB 文档页数:8
螺旋式榨油机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榨螺轴是关键部件。榨螺磨损失效分析有助于选材及提高榨螺寿命,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榨油机中油料在榨膛的运动特征及榨螺的受力情况,认为榨膛可以分为三个区,即“进料区”、“预榨区”及“压榨区”。在压榨区,榨膛压力高而且油料变成高紧实度的“不可压缩体”,因此榨螺受到高应力碾研磨损,而且磨损最严重。对榨螺的宏观形貌的观察可资证明。从压榨区的榨螺上取样进行磨面及磨损表层截面的SEM观察表明;榨螺受到形变磨损、切削磨损、撕裂磨损、疲劳断裂磨损及油液的微区高压冲蚀磨损。切削磨损是造成榨螺失效的主要原因。合金白口铸铁具有整体高硬度及含有大量高硬度碳化物,因此制成榨螺抗磨性比渗碳钢更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6MB 文档页数:10
为了研究碱金属钾、钠对焦炭劣化作用的区别,首先将焦炭置于不同含量的钾、钠气氛下进行吸附实验,然后对吸附碱金属后的焦炭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态性能测试.由于钠更加容易以表面吸附的形式覆盖在焦炭表面,所以在碱蒸气质量比相同的气氛下,钠的吸附量要高于钾.表面吸附的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有阻碍作用.在相同吸附量情况下,吸附钾后的焦炭中与碳化学结合的钾居多,反应性更高.另外,钾金属本身对焦炭破坏作用就很大,钾原子会插入碳层引起微晶多维膨胀,使焦炭微观组织产生破裂,并且这些新生的裂纹导致吸附钾焦炭与吸附钠焦炭在溶损方式上的不同
首页上页666768697071727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2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