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空间
教师库
在线阅读
知识问答
大学课件
高等教育资讯网
大学课件分类
:
基础课件
工程课件
经管课件
农业课件
医药课件
人文课件
其他课件
课件(包)
文库资源
点击切换搜索课件
文库搜索结果(833)
上海中医药大学:《免疫学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言、抗原的提取与制备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9.5KB 文档页数:49
第一节 免疫学技术的范畴与应用 一、免疫学技术的范畴 二、免疫学技术的应用特点 第二节 有关免疫学基本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与属性 二、免疫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三、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评价 一、评价标准 二、特异性与敏感性的关系 第一节 抗原/免疫原制备的基本概念 一、抗原制备的目的 二、抗原的“纯度” 三、抗原制备的主要技术途径 第二节 完全抗原/免疫原的制备方法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第三节 半抗原免疫原制备的方法 一、载体的选择 二、半抗原与载体的联接
上海中医药大学:《免疫学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免疫标记技术及应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93KB 文档页数:56
第一节 免疫标记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免疫标记与标记免疫的概念 二、常用的免疫标记物质 第二节 酶标记技术 一、常用标记方法 二、标记免疫物的分离与鉴定 第三节 荧光标记技术 一、常用标记方法 二、标记免疫物的分离与纯化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 一、常用标记方法 二、标记免疫物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 标记免疫技术的分类 一、按指示标记物质划分的类型 二、按测定方式划分的类型 三、按测定用途划分的类型 第二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ELISA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二、 ELISA技术的操作注意要点 第三节 荧光抗体技术 一、荧光抗体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二、荧光抗体技术的操作注意要点 第四节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一、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的操作注意要点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 Human Anatomy》课程资源(PPT课件)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Spinal nerve)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4KB 文档页数:23
掌握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脊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臂丛的组成和位置,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的起始、肌支和皮支的分布范围;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腰丛的组成,股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闭孔神经的分布;骶丛的组成,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分布。熟悉脊神经的成分及分支分布;腰丛的位置;骶丛的位置,坐骨神经走行中通过的主要部位。了解颈丛各分支的名称;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胸长神经的分布;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分布;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断层解剖学》第三讲 肺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1MB 文档页数:11
先寻找斜裂和水平裂,分开肺叶,再以各叶内的管道 确定肺段。肺静脉段间支是段间裂的标志。 1、右肺上叶尖段静脉(V1)的下支分S1和S3。后段静 脉(V2)分V1和V2及V2和V3。 2、右肺中叶V4的段间支分开S4和S5。 3、左、右肺下叶V6有上支、内侧支和外侧支,内、外 侧支为段间支,可区分上段和各底段。各底段上位层 面,以各底段静脉的高位属支(段间支)区分;在下 位层面,以“无血管区”作为分段标志
《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55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脂质双分子层 (二)细胞膜蛋白质 (三)细胞膜糖类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 (三)主动转运 (四)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一)化学门控通道 (二)电压门控通道 (三)机械门控通道 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一)兴奋性和兴奋含义及其变迁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三)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枣长度-张力曲线 (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四)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 五、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类 (三)平滑肌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8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Vitamins and Microelements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51.5KB 文档页数:77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 脂肪溶剂 •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水溶性维生素体内过剩的部分可随尿液排出体外,在体内很少蓄积,也不会引起中毒,由于储存少,所以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第三节 微量元素 人体由几十种元素组成,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 铁、铜、锌、碘等41种元素,其总量约占人体的0.05%。 目前公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碘、铜、锌、锰、硒、氟、钼、钴、铬、镍、钒、锶、锡等14种,绝大多数为金属元素。 微量元素在体内一般结合成化合物或络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含量较恒定
《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7MB 文档页数:22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胃肠激素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三)脑-肠肽的概念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分泌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二)唾液的作用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二、咀嚼 三、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分泌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三)组胺:胃的泌酸区 二、胃的运动 (一)胃的容受性舒张 (二)胃的蠕动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四)呕吐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二)胆汁的作用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二)排便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吸 收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水分的吸收 (二)无机盐的吸收 (三)糖的吸收 (四)蛋白质的吸收 (五)脂肪的吸收 (六)胆固醇的吸收
《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19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三)近球小体 (四)肾的神经支配 (五)肾的血液供应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二)囊内压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四)肾血浆流量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一)近球小管 (二)髓袢 (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的稀释 二、尿液的浓缩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第五节 肾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二)球-管平衡 (三)管-球反馈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交感神经系统 (二)抗利尿激素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四)心房利尿钠肽 第六节 清除率 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 (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二)测定肾血流量 (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四)自由水清除率 第七节 尿的排放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二、排尿反射
《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九章 感觉器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21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官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二)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三)眼的调节 (四)简化眼和视敏度 二、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应 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二)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威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五、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六、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二)视野 (三)视网膜电图 (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增压效应 (三)咽鼓管的功能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一)耳蜗的结构要点 (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三)耳蜗的生物现象 四、听神经动作电位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第六节 皮肤感受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课程PPT教学课件(7年制)07 凝血与抗凝失衡 Imbalance of blood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62MB 文档页数:112
§1 Blood coagulation Blood coagulatlon system Blood platelet §2 Anticoagulation 1. Cell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2. Body fluid (1) antithrombin Ⅲ (AT-Ⅲ,liver): (2) Protein C (3)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3 Fibrinolysis • 组成: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 作用: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或一过性的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 §4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正常时不表达TF; VEC可生成PGI2、NO及ADP酶等物质,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等; VEC可产生或促进tPA、uPA等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纤溶过程; VEC的抗凝作用 • 产生TFPI、表达TM、肝素样物质
首页
上页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下页
末页
热门关键字
C%252525252525252525252523,NET编程
c%252525252525252525252523网络编程
《微机原理》
资源经济学
求解
时尚设计
化工设备
光谱
分离
产业
直流
误差分析
水质分析
机械创新设计
采煤
并行程序设计
ACCESS程序设计
《数据库》]
艺术设计
微机计算机原理
数论
生物信息]
生物工程技术
渠道管理
连杆]
利润管理
控制原理
控制电路
计算物理方法
化学原理]
高数上册
二维
电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冲
报表
photoShop
IT项目管理
《人机工程学》
C%252525252525252523网络应用编程
ppt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3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