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网状结构及中缝 核群 李月英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脑干网状结构及中缝 核群 李月英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网状结构的概念 网状结构是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神经元和 神经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其组织学特征是细胞配布分散 大小不一,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行其间。 1865年: Dieter提出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20世纪中期:网状结构具有明确的细胞构筑、纤维联系与内 在的组合。网状结构在进化上属古老结构,保留古老的机能调控 作用。在个体发生上,由基板和翼板之间的细胞发育而来。 功能概况:过去认为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只与内脏活动有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发现网状结构还有许多重要复杂的功能, 例如参与睡眠的调节,中枢内上、下行冲动的整合,躯体和内脏 功能的调节及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
网状结构的概念 网状结构是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神经元和 神经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其组织学特征是细胞配布分散、 大小不一,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行其间。 1865年: Dieter 提出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20世纪中期:网状结构具有明确的细胞构筑、纤维联系与内 在的组合。网状结构在进化上属古老结构,保留古老的机能调控 作用。在个体发生上,由基板和翼板之间的细胞发育而来。 功能概况: 过去认为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只与内脏活动有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发现网状结构还有许多重要复杂的功能, 例如参与睡眠的调节, 中枢内上、下行冲动的整合,躯体和内脏 功能的调节及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1.脑干网状结构向上接背丘脑的板内核群、下丘脑的外侧区 及丘脑的未定带;向下与脊髓的V~Ⅷ层相关。 2.脑干网状结构可区分为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 内侧区一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23和中脑被盖的 大部,由大、中等细胞组成,轴突很长,有的 上行投射到间脑或前脑。有的向下投射到脊髓。 为效应区或整合区。 外侧区一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外侧1/3,由小细胞组 成,其轴突多行向内侧区。为感受区或联络 区,以接受各种传入冲动为主。 正中区(旁正中区)一位于中缝及其邻近区域,又称中 缝核群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1. 脑干网状结构向上接背丘脑的板内核群、下丘脑的外侧区 及丘脑的未定带;向下与脊髓的Ⅴ~Ⅷ层相关。 2. 脑干网状结构可区分为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 内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2/3和中脑被盖的 大部,由大、中等细胞组成,轴突很长,有的 上行投射到间脑或前脑。有的向下投射到脊髓。 为效应区或整合区。 外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外侧1/3,由小细胞组 成,其轴突多行向内侧区。为感受区或联络 区,以接受各种传入冲动为主。 正中区(旁正中区)— 位于中缝及其邻近区域,又称中 缝核群
3.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仍呈节段性分布 细胞树突分布多与脑干长轴垂直,在横切面上伸向各个方 向;而轴突则多沿脑干长轴上、下走行,且有许多侧支构成脑 干各个节段间的联系。 b 图9-1网状结构中一个神经元(R)的上、下行联系 (大鼠脑正中矢状切面, golgi法) a:前脑底部b;:丘脑网状核c、d、e:丘脑内侧核群及板内核群f:中央正中核及束旁核复合体 g;未定带h:中脑被盖i:动眼、滑车核柱j:下丘k:舌下神经核l:薄束核m:延髓网状结构n:脊髓
3.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仍呈节段性分布。 细胞树突分布多与脑干长轴垂直,在横切面上伸向各个方 向;而轴突则多沿脑干长轴上、下走行,且有许多侧支构成脑 干各个节段间的联系
4.依菱脑峡平面分界,其上方内侧区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主要投向 间脑和前脑;下方的内侧区神经元则以向脊髓的下行投射为 主 5网状结构神经元的形态:从树突模式上来看,多为等树突型神 经元,其特点是树突从神经元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分支稀 疏。主要分布于内侧区。外侧区多为异树突型神经元,树突短 而盘曲在核团的周围。 6.网状结构的化学递质: 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脑内化学物质的分布。发现网状结 构内许多神经元含有不同的单胺类物质 瑞典学者将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衍生物 的神经元命名为A类神经元,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4.依菱脑峡平面分界,其上方内侧区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主要投向 间脑和前脑;下方的内侧区神经元则以向脊髓的下行投射为 主。 5.网状结构神经元的形态:从树突模式上来看,多为等树突型神 经元,其特点是树突从神经元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分支稀 疏。主要分布于内侧区。外侧区多为异树突型神经元,树突短 而盘曲在核团的周围。 6. 网状结构的化学递质: 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脑内化学物质的分布。发现网状结 构内许多神经元含有不同的单胺类物质。 瑞典学者将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衍生物 的神经元命名为A类神经元, 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A类神经元: 从延髓到端脑的嗅球,可分为16群一 A1~7: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A8~16:多巴胺能神经元。 A1~3:延髓。其中包括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的一些神经 元;A3群仅见于大鼠。 A4~7:脑桥。其中蓝斑细胞属A6群。 A8-16:中脑及中脑以上。其中A8-10群位于黑质及邻近脑 区,都含多巴胺;A16群位于嗅球。 C类神经元:含有肾上腺素,包括C1、C2、C3群,位于延 髓孤束核及其周围,外侧网状核及其附近
—— A类神经元: 从延髓到端脑的嗅球,可分为16群— A1~7: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A8~16: 多巴胺能神经元。 A1~3: 延髓。其中包括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的一些神经 元; A3群仅见于大鼠。 A4~7: 脑桥。其中蓝斑细胞属A6群。 A8~16: 中脑及中脑以上。其中A8~10群位于黑质及邻近脑 区,都含多巴胺;A16群位于嗅球。 —— C类神经元:含有肾上腺素,包括C1、C2、C3群,位于延 髓孤束核及其周围,外侧网状核及其附近
(二)网状结构的生理学特点: 1.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汇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 2.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 但也传递慢性内脏痛等特异信息。 3.网状结构有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抑制系统。 4.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神经元,互相激活 又互相制约,影响和调节中枢神经各方面的机能活动
(二)网状结构的生理学特点: 1. 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汇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 2. 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 但也传递慢性内脏痛等特异信息。 3. 网状结构有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抑制系统。 4. 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神经元,互相激活 又互相制约,影响和调节中枢神经各方面的机能活动
网状结构的核团 楔形核和楔形下核 线形核 脚桥被盖核 中缝背核 脑桥颅侧网状核 1.外侧核群 臂旁外侧核 中央上核 臂旁内侧核 2.内侧核群 脑桥尾侧网状核 脑桥被盖网状核 巨细胞网状核 脑桥中缝核 3.中缝核群 小细胞网状核 中缝大核 旁正中网状核 4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外侧网状核 中缝苍白核 背侧网状核 中缝隐核 外侧核群内侧(中央)核群中缝核群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图17-31脑干网状结构核团在脑干背面投影模式图
网状结构的核团 1. 外侧核群 2. 内侧核群 3. 中缝核群 4.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一)内侧区的神经核 1.延髓中央核 位置:延髓中央部,延髓和脊髓交接平面至橄榄中下1/3交界处。 区分:背侧亚核 腹侧亚核 楔束核丽庭下核 内侧纵束 楔束外核 孤束核 迷走神经 2.巨细胞网状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背核 小脑下脚 极间亚核 (绳状体) 自延髓上1/3到脑桥中 孤束 疑核 三叉神经脊束 下部。被盖腹内侧,下 外侧网状核 迷走神经 橄榄核上部的背侧。下 接延髓中央核的腹侧网下嫩模核 橄榄小脑纤维 状核,上达三叉神经运 舌下神经 动核的下端。 舌下神经核 锥体束内侧丘系 图8-9下橄榄核中部平面
(一)内侧区的神经核 1. 延髓中央核: 位置:延髓中央部,延髓和脊髓交接平面至橄榄中下1/3交界处。 区分:背侧亚核 腹侧亚核 2. 巨细胞网状核: 自延髓上1/3到脑桥中 下部。被盖腹内侧,下 橄榄核上部的背侧。下 接延髓中央核的腹侧网 状核,上达三叉神经运 动核的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