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神经元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纤维 、感受器及效应器 四、突触 五、神经元的变性和再生
第二讲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二、神经纤维 三、感受器及效应器 四、突触 五、神经元的变性和再生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树突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特点:胞体+突起 细胞核 胞体:代谢和信息整合中心; 尼氏体 轴丘 大小不等(直径5-135m) 起始段 小脑颗粒细胞(58pm) 施兰切迹 大脑皮质Bet细胞(30-135m*15-60m) 结间体 神经膜 细胞核 形状不等; 郎氏结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上段纤维:锇酸染色M 2.突起:树突、轴突 中段纤维:苏木精一伊 红染色 末梢:氯化金染色 图3-1神经元与有髓鞘神经纤维模式图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特点:胞体+突起 1. 胞体:代谢和信息整合中心; 大小不等(直径5-135μm): 小脑颗粒细胞(5-8 μm ) 大脑皮质Betz细胞(30-135 μm *15-60 μm ) 形状不等;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突起:树突、轴突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特点:胞体+突起 细胞膜:脂质双层及蛋白镶嵌模型 糖氨基聚糖 细胞外被多糖 糖脂 磷脂胆固醇 膜蛋白 糖蛋白 含蛋白聚糖 (离子通道) 肌醇 肌纤蛋白 血影蛋白 必(突触蛋白) 锚蛋白 膜蛋白:(约占30~40%)形成受体,通道蛋白、载体等。 糖链:(15%)与化学信息的识别、细胞粘连和细胞膜的抗原、抗体反应特性密切相关 脂质双层:(40%50%)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特点:胞体+突起 • 细胞膜: 脂质双层及蛋白镶嵌模型 膜蛋白:(约占30~40%)形成受体,通道蛋白、载体等。 糖链:(1~5%)与化学信息的识别、细胞粘连和细胞膜的抗原、抗体反应特性密切相关。 脂质双层:(40%~50% )
细胞核:基本结构和功能同体细胞(略) 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质的中央。个别神经元其位置偏在,如脊髓 的 Clarke核细胞。 电镜下如发现偏在,表明神经元可能已处于开始变性状态,神经 元可能已受到损伤。 多数神经元的细胞核成圆形,有的可能有凹陷或分叶,如小脑的 浦肯野细胞 光镜下,胞核大而圆,着色浅,空泡状。核仁清晰,通常1个,偶 见2~3个
• 细胞核:基本结构和功能同体细胞(略) 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质的中央。个别神经元其位置偏在,如脊髓 的Clarke核细胞。 电镜下如发现偏在,表明神经元可能已处于开始变性状态,神经 元可能已受到损伤。 多数神经元的细胞核成圆形,有的可能有凹陷或分叶,如小脑的 浦肯野细胞。 光镜下,胞核大而圆,着色浅,空泡状。核仁清晰,通常1个,偶 见2~3个
树突 微管 致密小体一 细胞核 核孔 核膜 线粒体 核仁 Goli复合体 粗面内质网 微丝 核糖体 细胞膜 轴丘 轴突
细胞质:神经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为尼氏体( Nissl body)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一光镜下,用碱性染料可着色,斑块状(脊髓前角细胞)或颗粒护冬备冲 经节细胞)。 化学成分:核糖核酸及蛋白质。 结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直径约为10-30nm的核糖体。 作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随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而变化。 神经元受过度刺激时,减少或消失;神经纤维损伤时,溶解消失 (染色质溶解),如细胞不死亡,还可恢复 留 曲习互藻
• 细胞质:神经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为尼氏体(Nissl body)、神经原纤维。 ➢ 尼氏体—光镜下,用碱性染料可着色,斑块状(脊髓前角细胞)或颗粒状(脊神 经节细胞)。 化学成分:核糖核酸及蛋白质。 结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直径约为10~30nm的核糖体。 作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随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而变化。 神经元受过度刺激时,减少或消失;神经纤维损伤时,溶解消失 (染色质溶解),如细胞不死亡,还可恢复
少神经原纤维:光镜下:C日叫法染色(硝酸银染色)呈黑褐色交织成网的细坐 神经微管和神经丝构成,由长的多肽链形成的纤维状蛋白构成戒成 细胞骨架。 神经微管一直径20-30mm,表面光滑,不分支。 由管蛋白A,B二具体组装而成。 轴突内,所有微管均纵形排列, 并可向轴突远端延伸。 与微管组装相关的微管相关蛋白 (microtube associated protein) (MAPs)已经发现的有: MAPI(35OKD) MAP2(300kD),只存在于胞体和树突。 图3-3神经原纤维 tau蛋白(50~70kD),主要存在于轴突。 右下方方框内示神经丝和神经微管 参与轴突的生长;与物质运输有关。在神经元老化或神经元 退行性改变时会发生变化
➢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Cajal 法染色(硝酸银染色)呈黑褐色交织成网的细丝状。 神经微管和神经丝构成,由长的多肽链形成的纤维状蛋白构成。形成 细胞骨架。 神经微管—直径20~30nm,表面光滑,不分支。 由管蛋白A, B——二具体组装而成。 轴突内,所有微管均纵形排列, 并可向轴突远端延伸。 与微管组装相关的微管相关蛋白 (microtube associated protein) (MAPs)已经发现的有: MAP1(350kD), MAP2(300kD),只存在于胞体和树突。 tau蛋白(50~70kD),主要存在于轴突。 参与轴突的生长;与物质运输有关。在神经元老化或神经元 退行性改变时会发生变化
一神经原纤维:光镜下:c法染色(硝酸银染色)呈黑褐色交织成网的细丝 神经微管和神经丝构成,由长的多肽链形成的纤维状蛋白构成形成 细胞骨架;参与轴突的生长;与物质运输有关。在神经元老化鲛神经元 退行性改变时会发生变化。 神经细丝一直径约7~10mm,由三种多肽亚基组成: NF-L(kD) NF-M(145kD) NF-H(200kD) 胞质中含量非常丰富,常聚集成束, 形成神经原纤维的主要成分。 在轴突中,数量亦必微管多3~10倍。 神经细丝是许多磷酸化神经元蛋白之 其磷酸化程度与神经元中神经丝的正常功能 图3-3神经原纤维 和疾病状态中的变化有关,如: 右下方方框内示神经丝和神经微管 AD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则是tau蛋白过渡磷酸化所致
➢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Cajal 法染色(硝酸银染色)呈黑褐色交织成网的细丝状。 神经微管和神经丝构成,由长的多肽链形成的纤维状蛋白构成。形成 细胞骨架;参与轴突的生长;与物质运输有关。在神经元老化或神经元 退行性改变时会发生变化。 神经细丝— 直径约7~10nm,由三种多肽亚基组成: NF-L(73kD) NF-M(145kD) NF-H(200kD) 胞质中含量非常丰富,常聚集成束, 形成神经原纤维的主要成分。 在轴突中,数量亦必微管多3~10倍。 神经细丝是许多磷酸化神经元蛋白之一, 其磷酸化程度与神经元中神经丝的正常功能 和疾病状态中的变化有关,如: AD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则是tau蛋白过渡磷酸化所致
)树突 I.分支:胞体的延伸部,无明确的分界线。1~多个,锐角状反复分支一树突野 2.与胞体内所含的细胞器相似,唯高尔基复合体仅存于树突近侧端。 3.树突内不含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但是含MAP2,根据此抗体识别树突和轴突 4.表面不光滑,有树突棘,可扩大树突的接触面积。 形态大小不同:棘样、园珠状、小片状。 数量不等: Golgi I型细胞者最多,如大脑皮 细胞核 尼氏体 质锥体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 起始段 具有可塑性。 施兰切迎 上段纤维:锹酸染色 中段纤维:苏木精一伊 红染色 图3-4大鼠交又上核神经 胞体和树突上各种形状的 图3-1神经元与有髓硝神经纤维模式图 小棘(lgi法x1000
(二)树突: 1. 分支:胞体的延伸部,无明确的分界线。1~多个,锐角状反复分支—树突野 2. 与胞体内所含的细胞器相似,唯高尔基复合体仅存于树突近侧端。 3. 树突内不含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但是含MAP2, 根据此抗体识别树突和轴突。 4. 表面不光滑,有树突棘,可扩大树突的接触面积。 形态大小不同:棘样、园珠状、小片状。 数量不等:Golgi Ⅰ型细胞者最多,如大脑皮 质锥体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 具有可塑性
10 树突棘的超微结构 棘器-2-3个平行的板层状囊,树突 iesato 中滑面内质网深入形成。 23456 板层间有少量致密物质。 小棘基部有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 图3-4树突棘及棘器 1.突触前囊2.突触小泡3.突触前膜 棘器的数目可以不同,大的小棘可有M小 囊7.树突8.树突微管9.侧棘 2-3个棘器。 10.线粒体 下 棘器还可存在于树突干和轴突起始段 或胞体上。 树突棘的作用:为兴奋性突触所在部位。 新内系 2→ 用3-2种经元与突触的超循结构模式图 A上左为轴安,其母为树
树突棘的超微结构: • 棘器-----2~3个平行的板层状囊,树突 中滑面内质网深入形成。 板层间有少量致密物质。 • 小棘基部有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 • 棘器的数目可以不同,大的小棘可有 2~3个棘器。 • 棘器还可存在于树突干和轴突起始段 或胞体上。 树突棘的作用:为兴奋性突触所在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