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空间
教师库
在线阅读
知识问答
大学课件
高等教育资讯网
大学课件分类
:
基础课件
工程课件
经管课件
农业课件
医药课件
人文课件
其他课件
课件(包)
文库资源
点击切换搜索课件
文库搜索结果(968)
退火时间对冷轧中锰TRIP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97MB 文档页数:6
采用CCT-AY-Ⅱ型钢板连续退火机模拟分析了退火时间对中锰TRIP钢0.1C-7Mn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等研究了不同工艺下制备的0.1C-7Mn钢的微观组织和成分,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残留奥氏体量,利用拉伸试验测试了其力学性能.0.1C-7Mn钢在650℃保温3 min退火后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强度为1329 MPa,总延伸率为21.3%,强塑积为28 GPa·%.分析认为,0.1C-7Mn钢的高塑性是由亚稳奥氏体的TRIP效应和超细晶铁素体共同提供的,而高强度是由退火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的马氏体和拉伸变形过程中TRIP效应转变的马氏体的强化作用造成的
B4C改性酚醛树脂对Si3N4的高温粘接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45.64KB 文档页数:4
以酚醛树脂为基体,加入B4C作为改性填料制备出高温粘结剂,并对Si3N4陶瓷进行粘接。在300~800℃温度范围内对Si3N4陶瓷粘接试样进行热处理,并测试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室温剪切强度。结果表明,经过700~800℃热处理后,粘结剂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粘接性能,剪切强度测试结果为Si3N4陶瓷基体破坏。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粘接试样的断面形貌及胶层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B4C改性填料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通过B4C与树脂挥发分之间的改性反应,有效提高了酚醛树脂热解后的残炭值,进而改善了粘接胶层结构的高温稳定性;纤维状物质的形成与B2O3颗粒的细化,有助于提高粘接胶层的连接强度
碳/氧化锌纳米线阵列/泡沫石墨烯电化学检测叶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9.37KB 文档页数:6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三维(3D)泡沫石墨烯(GF),然后利用水热合成法在泡沫石墨烯表面生长氧化锌纳米线阵列(ZnO NWAs),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其表面沉积碳(C),得到碳/氧化锌纳米线阵列/泡沫石墨烯(C/ZnO NWAs/GF)复合材料.用该复合材料做电极,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叶酸(FA).结果表明,三维泡沫石墨烯具有和模板泡沫镍一样的三维孔状结构,ZnO NWAs均匀且垂直地生长在泡沫石墨烯表面,碳沉积在ZnO NWAs表面.在线性范围为0~60 μmol·L-1内,C/ZnO NWAs/GF电极检测FA时,灵敏度为0.13 μA·μmol-1·L,且在尿酸(UA)干扰下检测F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C/ZnONWAs/GF电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大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0)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222
《科技论文写作》 《高等数学 A》 《工程制图 A1》 《工程制图 A2》 《工程制图 A2 上机实验》 《土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 《理论力学 B》 《大学物理 C》 《物理实验 C》 《材料力学 B》 《材料力学实验》 《线性代数 B》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实验》 《结构力学 A1》 《结构力学 A2 》 《结构力学 A2 上机》 《电工学基础 B》 《C 语言程序设计》 《C 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土木工程概论》 《房屋建筑学 A》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土力学》 《工程地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工程结构试验》 《工程结构试验》实验 《基础工程》 《土木工程施工》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 《钢结构》 《高层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抗震》 《专业英语》 《结构设计软件应用》 《岩体力学》 《隧道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及测试技术》 《地下结构施工》 《地下建筑结构》 《地基处理》 《岩土设计软件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桥梁工程》 《路基路面工程》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 《钢结构及钢桥》 《桥梁设计软件应用》 《施工测量实验》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 《建筑设备》 《建筑机械》 《建设法规》 《土木工程数值分析方法》 《钢筋混凝土特种结构》 《工程造价》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监理》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及评价》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及评价》(实验) 《桥梁抗震与抗风设计》 《认识实习》 《工程测量实习》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钢结构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挡土结构课程设计》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
镍基耐蚀合金C-276铸锭元素偏析和均匀化工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95.84KB 文档页数:7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显微组织分析方法研究了镍基耐蚀合金C-276经真空冶炼+电渣重溶后铸锭的枝晶特点和元素偏析情况,根据残余偏析指数模型计算结果选取了四种均匀化实验制度,并通过均匀化实验后的组织分析和Gleeble1500试验机热模拟锻造实验验证,最终确立了适合C-276合金的均匀化工艺.结果表明:合金中偏析程度最严重的元素为Mo;在选取的四种均匀化制度中,采用1170℃下加热20h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较好地实现成分均匀化,还能保证晶粒尺寸不过度长大,从而确保合金的热加工塑性,是最为合理的均匀化制度.实验也证明利用残余偏析指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在预测和评价C-276合金均匀化工艺上是可信的
正火过程中V--N微合金化钢的第二相行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9.39KB 文档页数:6
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V-N微合金化钢在正火过程中第二相行为,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讨论该行为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正火加热保温过程中,V-N钢有约32.9%的V(C,N)未溶解,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正火冷却过程中,未溶解的V(C,N)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细化铁素体晶粒,而溶解的V(C,N)重新析出,起到析出强化作用.V(C,N)析出相行为的变化导致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与热轧态V-N钢相比,正火态V-N钢细晶强化贡献值增加31 MPa,而析出强化贡献值减少45 MPa
热障涂层陶瓷材料La2(Zr0.7Ce0.3)2O7的制备和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3.92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La2(Zr0.7Ce0.3)2O7(LZ7C3)的合成动力学及相结构,并根据合成过程中的损失对初始成分进行了设计,最终制备出符合原子比La:Zr:Ce为10:7:3的LZ7C3粉末.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样品的相成分和微观组织,用激光脉冲法和推杆法测量了样品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结果表明:LZ7C3是由烧绿石结构的La2Zr2O7(LZ)固溶体和萤石结构的La2Ce2O7(LC)固溶体组成,其中LZ固溶体是主相;热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1473 K时为0.79 W·m-1·K-1,较LZ降低了50%左右;热膨胀系数在1473 K时为11.6×10-6 K-1,比LZ提高了20%左右.这些优越的性能表明LZ7C3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型热障涂层陶瓷材料
钛和钒对高锰钢高温热延性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5MB 文档页数:9
运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700~1200℃温度范围内高锰钢Mn13单独加入钛(质量分数0.10%)、复合添加钛(质量分数0.11%)和钒(质量分数0.20%)后的高温热延性进行测试.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不同温度下拉伸断裂后试样的断口形貌以及断口处的析出粒子进行了分析.温度-断面收缩率曲线表明在高锰钢中加入0.10%钛后,其断面收缩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表明钛的加入恶化了高锰钢的热延性;在此基础上加入0.20%钒,高锰钢的热延性出现了进一步的下降,即钛和钒的复合加入严重恶化了高锰钢的热延性.利用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对单独含钛以及复合含钛钒的高锰钢在700~1600℃存在的平衡析出相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Ti (C,N)的平衡析出温度均约为1499℃,远大于其液相线温度,这说明Ti (C,N)在高锰钢的液相中就可以开始析出.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在奥氏体晶界以及三叉晶界处存在大量的Ti (C,N)和(Ti,V) C粒子,这些粒子的出现抑制了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并且加速了晶界附近裂纹的扩展
用化学平衡法研究Fe—Nb—C熔体的热力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7.24KB 文档页数:7
CO-CO2混合气与Fe-Nb-C熔体和NbO2(s)的平衡实验是在Al2O3或ZrO2坩埚中进行的。实验表明,在1073~1273K间的低温下产生碳沉积是不可避免的。熔体上方的气相氧分压用固体电解质电池测定。与熔体中Nb成平衡的氧化物被确定为NbO2(s)。测得1823K时反应[Nb]+O2=NbO2(s)的平衡常数K=6.31×1010,因此,可得反应的标准自由能:ΔG°=-377150(J/mol)求出了碳对Nb和Nb对碳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为:${\\rm{e}}\\frac{{\\rm{C}}}{{{\\rm{Nb}}}}$=-0.74;${\\rm{e}}\\frac{{\\rm{C}}}{{{\\rm{Nb}}}}$=-0.092
未服役Cr35Ni45Nb合金真空渗碳行为及相演化机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8.72KB 文档页数:8
采用乙炔真空渗碳工艺对未服役的Cr35Ni45Nb乙烯裂解炉管进行了加速渗碳处理,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定量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渗碳前后炉管内壁的渗碳行为及相演化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炉管高温渗碳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由初期的扩散控制逐渐变为扩散-表面反应综合控制;渗碳过程属多元多相反应扩散范畴,炉管内侧横截面随渗碳深度的不同依次出现了表面碳化物层、亚表层贫碳化物区、片层状碳化物层、规则几何碳化物区、扩散区、弱影响区等六个区域,这六个区域共同组成了M7C3、M7C3-M23C6混合区和M23C6的三级垂直层状分布.贫碳化物区的形成原因是表面碳化物层的形成造成亚表层贫Cr;片层状碳化物的形成源于碳在高镍铬合金中的低渗透性以及析出物进一步的阻碍效应
首页
上页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下页
末页
热门关键字
求解
化学原理]
的+骨架+电子
重庆
微机接口技术及应用
时域信号]
生物信息]
软件课程设计
交易
高职经济数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反馈
地震
大学物理
《微机原理》
A
基础地质
化工信息
关系数据库
工程原理
个体
高数学(一)
钢结构原理与设计
服装表演编导
电梯控制技术
电器原理
电路讲
电路
冲
成功
测试设计
操作系统]
操纵
背单词
半导体器件原理
pptx
Linux操作系统
cad平面设计
《哲学原理》]
“模拟电子技术”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6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