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38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7.77KB 文档页数:8
水质一氰化物的测定(第二部分氰化物的测定) 氰化物属于剧毒物,在操作氰化物及其溶液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沾污皮肤和眼睛,吸 取溶液一定要用安全移液管或用洗耳球吸溶液,切勿吸入口中! 除氰化物剧毒外,吡啶也具有毒性,应注意安全使用。 氰化物可能以氰氢酸、氰离子和络合氰化物的形式存在于水中,这些氰化物可作为总氰 化物和氰化物加以测定。 本方法适用于饮用水、地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1.09KB 文档页数:3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两种测定颜色的方法。本方法测定经15min澄清后样品的颜色。pH值对颜 色有较大影响,在测定额色时应同时测定pH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4KB 文档页数:2
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地下水,地面水和基体不复杂的废水样品中的痕量砷。适用浓度范围 与仪器特性有关,本装置检出限为0.25igL适用的浓度范围为1.0~12igL 本方法对砷的测定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但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液相和气相两大类干扰。 液相干扰是指共存金属离子被硼氢化钾先还原成金属粉末吸附了砷化氢并与之沉淀。气相干 扰主要是碲、铋和硒的氧化物对砷化氢的干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43KB 文档页数:3
1范围 本方法可以测定地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包括高盐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水样因其 化学需氧量值有高有低,因此在消解时应选择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消解液进行消解。请参考 下表选择消解液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12KB 文档页数:3
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镉、铜、铅、mo 镍的测定。对于饮用水、地 面水和地下水,需富集后方可测定。本方法的检测下限可达10 本法在氨性支持电介质中测定镉、铜、镍和锌,在盐酸支持电解质中测定铅铁()、钴、 铊对测定有干扰。钴、铊在环境样品中含量很低,可以忽赂不计铁(可用盐酸羟胺、抗 坏血酸等还原而消除干扰。锡的干扰可用氢溴酸或浓盐酸和过氧化氢处理使锡挥发分离。硝 酸存在影响锌的测定,故测锌的样品应除尽硝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32KB 文档页数:2
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铀矿冶炼排放废水中微量钍的测定。当取水样20mL时,方法的最低检出 浓度为0.008mg/L(在吸光度A=0.01时所对应的钍浓度),测定上限为3.00mg/L(取样1mL时) 经磷酸三丁酯萃淋树脂(简称CL一TBP萃淋树脂)分离后,在测定2.0ig钍时,钾、钠、 铁(II)各100mg;氯、高氯酸根各80mg;钙60mg;硫酸根、铝各50mg;锰(铜(Ⅱ)、镁、 锌各20mg;钴、钼(VI)各10mg镍、磷酸根、(),镉5mg铬(VI)、铅各2.5mg锶、 锂、铋、镉、钒(V)、硫酸根各1mg;砷(V)0.6mg;铀(VI)铋(V)银、钨(VI)各0.5mg;钍 0.3mg;锆(1V)0.25mg;总稀土、锑(V)、金(铈(V)各0.1mg;氟0.01mg不干扰测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06KB 文档页数:2
1范围 该方法适用于饮用水,地表水,咸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酸度的测定。 取50mL水样,本法可测定10~1000mg/L范围内的酸度(以碳酸钙计) 脂肪酸盐、油状物质,悬浮物或沉淀物能覆盖于玻璃电极表面,致使反应迟缓,可采用 减缓滴定速度和延长响应时间及充分搅拌溶液来消除其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81KB 文档页数:2
水质侵蚀性二氧化碳的测定一甲基橙指示剂滴定法 天然水中含有的游离二氧化碳,可与岩石中的碳酸盐建立下列的平衡关系 CaCO3+CO2+H2O+ Ca(HCO3) 如果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上式的平衡,就会溶解碳酸盐,使平衡向右移动。 这部分能与碳酸盐起反应的二氧化碳,称为侵蚀性二氧化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36KB 文档页数:2
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饮用水、地下水和清洁地面水中的碘化物,其最低检出浓度为lig/L 加入过量的具敏化反应的氯化钠,可降低碘的非催化型的生成和银与汞的抑制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46KB 文档页数:2
1范围 本方法的检出浓度为0.03mg/L,测定上限为5.0mg/L(相当于10.0mg/LHBO2)可用于饮 用水、地面水中硼的测定。 锡、碲、汞与显色试剂生成白色沉淀,铝、铍、钛、锆钒、镓、钼(VI)生成黄色;铜、 铬生成棕黄色;铁(III)铁(I)均对测定有干扰,可用EDTA加以掩蔽;钾、钠的存在会减缓 反应的速度,但可延长反应时间,在6h后再进行测定而消除干扰
首页上页90991091191291391491591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38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