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35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8.5KB 文档页数:37
2.1 中药的光谱鉴定 2.1.1 荧光鉴定 2.1.2 可见-紫外光谱鉴定 2.1.3 红外光谱鉴定 2.2 中药的电泳鉴定 2.3 鹿茸的特异 PCR 鉴定 2.4 中药的常规检测 2.4.1 水分测定 2.4.2 灰分测定 2.4.3 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2.4.4 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2.5 中药有害物质检测 2.5.1 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2.5.2 重金属的检查 2.5.3 砷盐的检查 2.6 大黄中蒽醌成分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2.7 紫草中羟基萘醌总色素的含量测定—可见分光光度法 2.8 大青叶中靛玉红的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 2.9 淫羊藿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1MB 文档页数:163
第一章 绪论 ⚫ 1.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 ⚫ 1.2可编程序控制器定义及特点 第二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原理 ⚫ 2.1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控制原理 ⚫ 2.2可编程序控制器内部硬件框图及各部分作用 ⚫ 2.3可编程控制器工作过程特点及主要性能指标 ⚫ 2.4可编程序控制器分类 第四章 FP1系列指令系统 第一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FP1系列顺序指令 第二节 常用高级指令,常用特殊继电器的功能 第三节 基本功能指令 第四节 控制指令 第五节 步进控制功能图及步进梯形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3MB 文档页数:11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非均质土中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数值计算模型,将桩基础受到的波浪、洋流及风荷载等效成双向对称循环荷载,对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剪力、桩身弯矩和桩侧土抗力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循环次数下桩身水平位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桩身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逐渐累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泥面处桩身最大位移发生的时间点滞后;桩身剪力出现负值;桩身弯矩最大值发生在浅层土体;桩身外壁土抗力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在埋深约2/3处出现分界点,分界点上下范围内土抗力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在淤泥土和粉砂土分界面处增加显著;不同时间点桩身内壁沿埋深承担的荷载基本不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6MB 文档页数:70
1 化学反应速度、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测定 2 弱电解质电离常数的测定 3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4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5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6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和性质 7 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和性质. 8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9 水溶液中 Na+、K+、NH4+、Mg2+、Ca2+、Ba2+等离子的分离和检出 10 P 区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 11 DS 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12 水溶液中 Ag+、Pb2+、Hg2+、Cu2+、Bi3+、Zn2+等离子的分离和检出 13 D 区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14 水溶液中 Fe3+、Co2+、Ni2+、Mn2+、Al3+、Cr3+、Zn2+等离子的分离和检出 15 阴离子定性分析6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3.56KB 文档页数:6
通过控制硫化锌室温成核反应在油-水液-液界面处进行,并采用羟基端基自组装分子层修饰的聚合物膜作为柔性衬底,最终在衬底表面制得硫化锌纳米晶膜.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产物为高温稳定的纤锌矿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硫化锌膜由粒径30-50 nm的颗粒构成.产物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证实在紫外光辅助下硫化锌纳米晶膜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鉴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一种结合油-水液-液界面及自组装分子层功能化的衬底,在室温且无添加剂条件下一步制备高温稳定相ZnS功能膜的方法,并分析了产物形貌与光催化性能间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8
针对菲涅尔透镜存在实际光学效率偏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由非球面透镜和棒锥镜组成的高效非成像聚光光学系统。在光学设计软件Zemax的序列模式下对非球面透镜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最大程度地减小球差,像面光斑的几何半径从42mm降到了1.7mm。基于此,在Zemax的非序列模式下,完成了非球面透镜和棒锥镜的建模和优化,通过蒙特卡罗光线追迹分析实现了光学效率为87%、接收角为0.9°的非成像聚光光学系统。最后,基于非球面透镜阵列和棒锥镜样品,实现了高倍聚光型光伏模组的封装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模组的光电转换效率达30.03%,与菲涅尔透镜构成的高倍聚光型光伏模组相比有显著提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7.77KB 文档页数:4
以工业TiOSO4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均匀沉淀及其后续的掺氮热处理方法制备了氮掺杂的纳米TiO2粉体.分别采用XRD、XPS、BET、UV-VisDRS、FT-IR、T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以电子节能灯为光源、亚甲基蓝溶液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所制备产物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水热粉体产物在900℃以下均为纯锐钛矿相,1000℃时几乎全部转变为金红石相;由XRD计算得出的颗粒尺寸与TEM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尿素为氮源,热处理水热粉体的XPS分析表明,N1s峰在399eV处,红外光谱进一步确认是氮取代了二氧化钛中少量晶格氧,形成TiO2-xNy(y ≥ x);UV-VisDRS分析显示,热处理并加入活性氮源对于吸收边的红移及降低光生电子的复合几率是必要的;水热粉体在热处理前BET为266.490m2·g-1,热处理掺氮后为144.908m2·g-1;光催化实验结果显示热处理掺氮粉体表现出较高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0.01KB 文档页数:4
采用TEM、电化学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在剥落腐蚀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Al-Cu-Mg合金的剥蚀敏感性及电化学阻抗(EIS)进行研究,分析剥落腐蚀的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2524-T4态合金具有良好的耐剥落腐蚀性能,高Cu含量的第二相粒子是影响合金剥蚀行为的主要因素,合金浸泡2d后才可见明显的点蚀,浸泡4d后局部出现剥蚀现象.根据EIS及EIS等效电路的拟合分析合金的剥蚀行为,发现其动力学过程主要由点蚀的诱导形成、点蚀发展及轻微的剥蚀形成三个阶段组成,而腐蚀的界面反应依次经历氧化膜的溶解、表面腐蚀产物的形成、吸附及脱落的一系列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6MB 文档页数:8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揭示了有机抑制剂SDD对铜活化闪锌矿的抑制情况. 在此基础上,采用Zeta电位测试、Versa STAT电化学工作站的局部交流阻抗(LEIS)测试、前线轨道理论计算对SDD和BX(丁基黄药)在铜活化闪锌矿表面的竞争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浮选试验结果表明:SDD是一种铜锌分离的高效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闪锌矿,而黄铜矿几乎不受影响;此外,还发现SDD具有用量少且十分敏感的特性,在pH为10,SDD为4.0×10-5 mol·L-1的最佳条件下,能够将铜活化闪锌矿的回收率降低至16.59%,而黄铜矿的回收率为81.64%. Zeta电位和局部交流阻抗(LEIS)分析表明:SDD不但能够占据铜活化闪锌矿表面的活化位点,而且其吸附能力强于BX,这极大的降低了BX在铜活化闪锌矿表面的吸附量,从而对铜活化闪锌矿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 前线轨道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SDD与铜活化闪锌矿作用能力强于BX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87MB 文档页数:37
第一章 绪论 § 1-1 实验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2 实验程序 §1-3 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简介 第二章 主要仪器设备介绍 §2-1 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2 扭转试验机 §2-3 引伸仪 §2-4 电阻应变片和电阻应变仪 §2-5 多功能组合实验台 第三章 基本实验部分 §3-1 拉伸试验 §3-2 压缩试验 §3-3 扭转破坏实验 §3-4 材料剪变模量G的测定 §3-5 拉伸时材料弹性模量 E 和泊松比μ的测定 §3-6 偏心拉伸实验 §3-7 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 §3-8 弯扭组合变形主应力的测定
首页上页96997097197297397497597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35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