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模拟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六篇汇编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荚 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荚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 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 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 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 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 物就是情象。情象是荚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 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荚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 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 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 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 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 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 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 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 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 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髙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髙追求 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 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髙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 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 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 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一一天人合 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 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 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 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 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2018 年高考模拟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六篇汇编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荚 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荚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 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 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 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 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 物就是情象。情象是荚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 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荚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 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 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 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 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 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 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凤和雨。”这梅 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 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 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 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 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 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 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 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 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 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 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 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 形态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 作了区分。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 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 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 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 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 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境界原本是中国晢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 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 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 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 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 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 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 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 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 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 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 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 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 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 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 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 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 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
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 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 形态。 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 作了区分。 C.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 象的区别。 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 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 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 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 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 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 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 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 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 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 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 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 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 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 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 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 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 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 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 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 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 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
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 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 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 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 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 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 须具有整体性 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 出有益的结果。 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 国自己的彩陶 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 明的核心意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第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 真实 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 有价值 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 进 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 化自信。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 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 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 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 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 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 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
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 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 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 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 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 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 须具有整体性。 B. 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 出有益的结果。 C. 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 国自己的彩陶。 D. 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 明的核心意义。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 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 第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 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 真实。 B.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 有价值。 C. 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 进。 D. 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 化自信。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 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 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 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 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 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 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 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
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 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 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 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 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 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 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 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 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 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 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 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 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 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 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 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风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 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 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 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7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 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 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 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 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 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 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 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 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 •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 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 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 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 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 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 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 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 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 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 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 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 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 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 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 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 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7 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 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 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 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 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 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 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 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 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 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 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风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 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 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 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 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 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 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 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 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 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 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 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 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 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 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 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 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 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 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 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 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 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 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 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 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 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 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 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 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 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 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 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 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 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 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 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 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 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 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 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 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 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 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 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 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 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 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 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 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 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 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 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 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 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 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 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 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 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 日货的指导精神 B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 有商品无往不利。 C.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 策上的保护主义 D.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 业的蓬勃发展。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 随后进一步分析。 B.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 义”的否定批判。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 族主义”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 作者的理性思考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 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 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 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 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每小题3分)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 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 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 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
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 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 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 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 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 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 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 2009 年版。有删改)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 日货的指导精神。 B.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 有商品无往不利。 C. 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 策上的保护主义。 D. 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 业 的蓬勃发展。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A. 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 随后进一步分析。 B. 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 义”的否定批判。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 族主义”的特点。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 作者的理性思考。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 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 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 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 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 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 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 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 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 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 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
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 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 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 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 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 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 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 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 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 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 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 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 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 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 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 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 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 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 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 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 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 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 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 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 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 题相纠缠。 C.21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 求不适应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韁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 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
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 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 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 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 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 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 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 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 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 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 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 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 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 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 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 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 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 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 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 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 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 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 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 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 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 2017 年《新华文摘》第 1 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 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 题相纠缠。 C.21 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 求不适应。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1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韁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 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
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 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的中心论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 问题 C.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 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 架中。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每小题3分) 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 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 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 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 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 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 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 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 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 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 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 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 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 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 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 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 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 “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 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 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 北朝、隋唐、五代十
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 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的中心论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______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 问题。 C.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 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 架中。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 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 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 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 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 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 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 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 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 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 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 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 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 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 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 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 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 “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 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 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 北朝、隋唐、五代十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髙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 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 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髙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髙远,洁净 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 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 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 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 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 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 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 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 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 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 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 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 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 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 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髙峰,洋溢髙蹈的精神追求, 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巾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 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 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每小题3分)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 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 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 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 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 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 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 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 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 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 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 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 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 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 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 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 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 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 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 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巾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 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 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 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
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 《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 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 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 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 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 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 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 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 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 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 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一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 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 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 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 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 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 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 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 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 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 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 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 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 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 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 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 《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 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 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 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 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 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 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 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 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 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 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 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 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 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 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 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 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 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 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 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 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 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 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 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 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 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