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 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 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在 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南北朝时, 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 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 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 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 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 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 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 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 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此,他 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 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 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 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 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 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 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 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 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 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 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 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 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 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 观,便于收藏和观赏。 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 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河南省开封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 的历史资料看,早在 1500 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 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在 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南北朝时, 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 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 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 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 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 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 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 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 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此,他 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 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 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 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 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 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 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 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 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 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 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 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 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 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 观,便于收藏和观赏。 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 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 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 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 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 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末代的“宣和装”手卷、 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 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 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 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 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 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 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 C.清代出现的“京裱”和“苏裱”,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 精湛著称,二者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 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 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 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 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 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 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 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 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 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 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 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 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 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 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 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 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
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 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 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 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 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宣和装”手卷、 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 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 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 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 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 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 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 C.清代出现的“京裱”和“苏裱”,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 精湛著称,二者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 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 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 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 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 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 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 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 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 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 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 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 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 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 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 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 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
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图圄, 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无所恨 恨:遗憾。 B.多所匡正 匡:辅助。 C.盖是纤介之愆 愆:过失。 D.亲案其罪 案:核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3分)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 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 悉知之,或竞岁不发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 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 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 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 恨;后来因为直谏太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2)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分)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地崩山摧壮士死,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 《蜀道难》)
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图圄, 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死无所恨 恨:遗憾。 B.多所匡正 匡:辅助。 C.盖是纤介之愆 愆:过失。 D.亲案其罪 案:核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3 分)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 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 悉知之,或竞岁不发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 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 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 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 恨;后来因为直谏太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 (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2)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 分)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 《蜀道难》)
(3)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万 [俄]契诃夫 万卡·茹科夫,一个九岁的男孩,三个月前被送到鞋匠阿里亚欣的铺子 里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睡觉。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去做晨祷了 他从老板的橱柜里取出墨水瓶、笔尖生锈的钢笔,在面前摊开一张皱皱巴巴的纸, 开始写信。在动笔写信前,他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头去看几下门和窗,斜过眼去 望了望阴沉沉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纸铺在长凳 上,他在长凳前面跪着。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马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向您 贺祝圣诞节,愿上帝保佑您万事如意。我没爹没娘,只剩您一个亲人。” 万卡把目光移到黑魃魃的窗户上,窗上映着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 他的爷爷康司坦丁·马卡雷奇,瓦列夫老爷家的守夜人的模样。那是个矮小精瘦 而又机灵活泼的小老头,年纪约六十五岁,老是笑容满面眯着醉眼。白天他在仆 人的厨房里睡觉,到夜里就穿上肥大的羊皮袄,在庄园四周走来走去,不住地敲 梆子。他身后跟着两条狗,耷拉着脑袋,一条是老母狗卡希坦卡,一条是泥鳅 它得了这样的外号,是因为它的毛是黑的,而且身子细长,像是黄鼠狼。也许他 爷爷正站在大门口,眯起眼睛看乡村教堂红光耀眼的窗,穿着毡靴的脚有节奏地 踩着步子,跟仆人们说笑。他还给狗闻鼻烟。卡希坦卡打喷嚏,皱了皱鼻子,感 到受了欺侮,走到一边。泥鳅为了表示恭顺没打喷嚏,摇着尾巴。天气好极了 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予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 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 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眨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 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被狠狠地揍了 顿。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外面,用皮条抽我,因为我在摇晃他们家摇篮里 的婴孩时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青鱼,我从尾巴上收拾,她拿起青鱼 用鱼嘴往我脸上戳。在这儿吃的东西也没有,我常常吃不饱。亲爱的爷爷,您带 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吧,回乡下去,要不我就没命了。” 万卡撇着嘴,抽抽嗒嗒地哭了。“我会给您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 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错事,您就狠狠揍我。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 去了,只有死路一条。我本想跑回村子,可是没有靴子。等我长大了,我会为这 件事养您,不许人家欺侮您,等您死了,我会祈求您的灵魂安息,就像为我的妈 妈彼拉盖雅祷告一样。”万卡猛然叹了口气,又凝神瞧着窗子。他想起爷爷每次 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总带着他。那真是欢乐的时光!爷爷得意地发出哈 哈声,连严寒也得意地发出哈哈声,望着爷爷和严冬的景色,万卡也发出得意的 哈哈声。爷爷把砍下的圣诞树拖进老爷的屋子,于是大家开始收拾它。忙得最起 劲的是厨娘依格娜季耶夫娜,她是万卡最要好的人。万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在世 并在老爷家里当佣人的时候,依格娜季耶夫娜给万卡吃冰糖,还教他数数。彼拉
(3)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万 卡 [俄]契诃夫 万卡·茹科夫,一个九岁的男孩,三个月前被送到鞋匠阿里亚欣的铺子 里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睡觉。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去做晨祷了, 他从老板的橱柜里取出墨水瓶、笔尖生锈的钢笔,在面前摊开一张皱皱巴巴的纸, 开始写信。在动笔写信前,他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头去看几下门和窗,斜过眼去 望了望阴沉沉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纸铺在长凳 上,他在长凳前面跪着。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马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向您 贺祝圣诞节,愿上帝保佑您万事如意。我没爹没娘,只剩您一个亲人。” 万卡把目光移到黑魆魆的窗户上,窗上映着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 他的爷爷康司坦丁·马卡雷奇,瓦列夫老爷家的守夜人的模样。那是个矮小精瘦 而又机灵活泼的小老头,年纪约六十五岁,老是笑容满面眯着醉眼。白天他在仆 人的厨房里睡觉,到夜里就穿上肥大的羊皮袄,在庄园四周走来走去,不住地敲 梆子。他身后跟着两条狗,耷拉着脑袋,一条是老母狗卡希坦卡,一条是泥鳅, 它得了这样的外号,是因为它的毛是黑的,而且身子细长,像是黄鼠狼。也许他 爷爷正站在大门口,眯起眼睛看乡村教堂红光耀眼的窗,穿着毡靴的脚有节奏地 踩着步子,跟仆人们说笑。他还给狗闻鼻烟。卡希坦卡打喷嚏,皱了皱鼻子,感 到受了欺侮,走到一边。泥鳅为了表示恭顺没打喷嚏,摇着尾巴。天气好极了, 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予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 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 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眨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 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被狠狠地揍了一 顿。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外面,用皮条抽我,因为我在摇晃他们家摇篮里 的婴孩时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青鱼,我从尾巴上收拾,她拿起青鱼, 用鱼嘴往我脸上戳。在这儿吃的东西也没有,我常常吃不饱。亲爱的爷爷,您带 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吧,回乡下去,要不我就没命了。” 万卡撇着嘴,抽抽嗒嗒地哭了。“我会给您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 “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错事,您就狠狠揍我。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 去了,只有死路一条。我本想跑回村子,可是没有靴子。等我长大了,我会为这 件事养您,不许人家欺侮您,等您死了,我会祈求您的灵魂安息,就像为我的妈 妈彼拉盖雅祷告一样。”万卡猛然叹了口气,又凝神瞧着窗子。他想起爷爷每次 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总带着他。那真是欢乐的时光!爷爷得意地发出哈 哈声,连严寒也得意地发出哈哈声,望着爷爷和严冬的景色,万卡也发出得意的 哈哈声。爷爷把砍下的圣诞树拖进老爷的屋子,于是大家开始收拾它。忙得最起 劲的是厨娘依格娜季耶夫娜,她是万卡最要好的人。万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在世 并在老爷家里当佣人的时候,依格娜季耶夫娜给万卡吃冰糖,还教他数数。彼拉
盖雅死后,万卡被送到下人厨房里他爷爷身边,后来又被送到莫斯科鞋匠阿里亚 欣身边学手艺。 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以上帝的名义求您,把我 从这带走。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否则我会不停地挨打,我饿得要命, 而且多么孤单,连话也没法说,只是不断地掉眼泪。前几天老板用鞋楦头打我的 头,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亲 爱的爷爷,来吧。”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 封里,他略微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搔 下头皮,想了想,又添了几个字:康司坦丁·马卡雷奇。他感到满意,没有人来 打扰,他戴上帽子,也不披皮坎肩,跑到邮局,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邮筒。 他陶醉于甜蜜的幻想之中,一小时后睡着了。他梦见炉子,炉子上坐着 爷爷,耷拉着一双光脚,厨娘在读他的信,炉子边泥鳅在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圣诞节前夜,聪明机警的小学徒万卡趁老板夫妇去做晨祷的时机,给 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孤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万卡对老板的畏惧,就是通过“好 几次战战兢兢地回头去看”“斜起眼睛瞟一眼”等表现出来的 C.万卡的语言和动作贯穿于写信的全过程,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 融入作者深切的同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D.小说描写了万卡回忆中的乡下生活图景,与现实生活的惨状形成鲜明 对比,表明万卡渴望重返安逸、快乐的乡村生活的心理。 E.小说选取独特的视角,以万卡给爷爷写信为线索,穿插讲述万卡对美 好生活的回忆,没有复杂多变的情节,没有光彩照人的形象,却引人深思 (2)小说多次对万卡的爷爷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主人公万卡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万卡寄信后陶醉于甜蜜的幻想进入梦乡,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 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 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 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 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 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 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 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 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 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盖雅死后,万卡被送到下人厨房里他爷爷身边,后来又被送到莫斯科鞋匠阿里亚 欣身边学手艺。 “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以上帝的名义求您,把我 从这带走。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否则我会不停地挨打,我饿得要命, 而且多么孤单,连话也没法说,只是不断地掉眼泪。前几天老板用鞋楦头打我的 头,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亲 爱的爷爷,来吧。”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 封里,他略微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搔一 下头皮,想了想,又添了几个字:康司坦丁·马卡雷奇。他感到满意,没有人来 打扰,他戴上帽子,也不披皮坎肩,跑到邮局,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邮筒。 他陶醉于甜蜜的幻想之中,一小时后睡着了。他梦见炉子,炉子上坐着 爷爷,耷拉着一双光脚,厨娘在读他的信,炉子边泥鳅在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圣诞节前夜,聪明机警的小学徒万卡趁老板夫妇去做晨祷的时机,给 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孤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万卡对老板的畏惧,就是通过“好 几次战战兢兢地回头去看”“斜起眼睛瞟一眼”等表现出来的。 C.万卡的语言和动作贯穿于写信的全过程,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 融入作者深切的同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D.小说描写了万卡回忆中的乡下生活图景,与现实生活的惨状形成鲜明 对比,表明万卡渴望重返安逸、快乐的乡村生活的心理。 E.小说选取独特的视角,以万卡给爷爷写信为线索,穿插讲述万卡对美 好生活的回忆,没有复杂多变的情节,没有光彩照人的形象,却引人深思。 (2)小说多次对万卡的爷爷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主人公万卡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结尾写万卡寄信后陶醉于甜蜜的幻想进入梦乡,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 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 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 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 年, 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 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 年, 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 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 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 为奇耻大辱。1884 年 11 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 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 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 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 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 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 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 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 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 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 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 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 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 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 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 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 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 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 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 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査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 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 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 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 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 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 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 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 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 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 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 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 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 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 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 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 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 “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 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 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 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 是文学。1897 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 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 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 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 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 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 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 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 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 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 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 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 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 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 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 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 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 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 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 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 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 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 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 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 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 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 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 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 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 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 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 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 179 种,涉及 11 个国家的 98 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 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 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 “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 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 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 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 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 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 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 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 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分) (4)林纾是怎样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县政府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生 活中的突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侃侃而谈、述而不作的作风,受到群众的称赞。 B.正在病中的武则天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拍案而起,连声赞赏, 感叹说像骆宾王这样有才华的人,不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的失职 C.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 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D.长江三峡中夔门最短,却最为险峻,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 把长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中,让游客荡气回肠,惊叹不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 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开拓了 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C.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D.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等 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都超过20%,预计2014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将会持续上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武夷山地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红色岩石堆积而成的山脉形状多变,曲 折的溪水沿着山谷流淌, 在我国同类的丹霞地貌中,武夷山最为秀丽,山与水相依相拥,有“碧水丹山” 的美誉。 ①两岸是奇崛的三十六峰 ②水不深却清丽旖旎 ③昂首矗立于奇山秀水之中 ④九十九岩风格迥异,千姿百态 ⑤一条绵长幽静的九曲溪缠绕于丹崖群峰之间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 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 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 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 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 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 分) (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 分) (4)林纾是怎样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县政府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生 活中的突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侃侃而谈、述而不作的作风,受到群众的称赞。 B.正在病中的武则天读到骆宾王的《讨武瞾檄》,拍案而起,连声赞赏, 感叹说像骆宾王这样有才华的人,不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的失职。 C.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 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D.长江三峡中夔门最短,却最为险峻,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 把长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中,让游客荡气回肠,惊叹不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 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开拓了 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C.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D.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 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 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都超过 20%,预计 2014 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将会持续上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武夷山地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红色岩石堆积而成的山脉形状多变,曲 折的溪水沿着山谷流淌, , , , , , 。 在我国同类的丹霞地貌中,武夷山最为秀丽,山与水相依相拥,有“碧水丹山” 的美誉。 ①两岸是奇崛的三十六峰 ②水不深却清丽旖旎 ③昂首矗立于奇山秀水之中 ④九十九岩风格迥异,千姿百态 ⑤一条绵长幽静的九曲溪缠绕于丹崖群峰之间
⑥山不高却雄伟秀丽 A.①⑥②④⑤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②④①③⑥ D.⑥②⑤①④③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 都有悠久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存得最为完整, 这与中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 之想象,则其形传也。 梁启超 学术思想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 一陈寅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 何益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话来看,中国的学者具有哪两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17.国人在境外旅游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言行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形象,引起广泛的舆论关注。请以文明旅游为主题拟写一条宣传 语。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主题鲜明,语言得体。(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3年9月,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发展 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白岩松作为嘉宾参会。大学生见到白岩松很激动, 拍照片、发微博,向白岩松要签名、求合影。 白岩松说:“如果今天让大家有点收获的话,就从平视开始。不管别人 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该俯视。平 视是一种尊重。”白岩松谈到了他上大学的年代,不管是哪位名人的讲座,学生 从未要求签名或合影,而是带着怀疑:讲得好,成为他思想的传播者;讲得不好, 不管声名多么显赫,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名气不重要,重要的是演讲者有 多少思考能推动社会进步,能让听众提升。”白岩松意味深长的话让学生们放下 相机,报以热烈掌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1.C(“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表述有误) 2.B(“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理解有误)
⑥山不高却雄伟秀丽 A.①⑥②④⑤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②④①③⑥ D.⑥②⑤①④③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 分)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 都有悠久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存得最为完整, 这与中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 之想象,则其形传也。 ——梁启超 学术思想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 ——陈寅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 何益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话来看,中国的学者具有哪两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17.国人在境外旅游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言行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形象,引起广泛的舆论关注。请以文明旅游为主题拟写一条宣传 语。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主题鲜明,语言得体。(5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2013 年 9 月,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发展 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白岩松作为嘉宾参会。大学生见到白岩松很激动, 拍照片、发微博,向白岩松要签名、求合影。 白岩松说:“如果今天让大家有点收获的话,就从平视开始。不管别人 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该俯视。平 视是一种尊重。”白岩松谈到了他上大学的年代,不管是哪位名人的讲座,学生 从未要求签名或合影,而是带着怀疑:讲得好,成为他思想的传播者;讲得不好, 不管声名多么显赫,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名气不重要,重要的是演讲者有 多少思考能推动社会进步,能让听众提升。”白岩松意味深长的话让学生们放下 相机,报以热烈掌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1.C(“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表述有误) 2.B(“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理解有误)
3.D(“《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裝裱方式完好保存至 今的”分析有误) 、(36分) 4.(3分)B(匡:纠正) 5.(3分)B(②裴政受到太子重用:④裴政劝谏太子;⑤裴政指责云定兴) 6.(3分)D(“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理解有误 7.(10分)(1)(5分)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 案情不合实情。”(大意2分,“附”“陷”“推”各1分)(②2)(5分)全境的人 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裴政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几 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大意2分,“惶摄”“囹圄”“殆”各1分) 8.(6分)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 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从立意的角 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 向往。(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3分,意思对即可) 9.(5分)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 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3分, 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 可) 10.(6分)(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 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 空不得分) 三、(25分) 11.(25分)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①表现爷爷和蔼、乐观的性格,突出万卡对爷爷的思念;②再现了 万卡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幸福生活图景,衬托出万卡遭遇的悲惨和现实环境的 恶劣。(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无父无母,9岁就被送到鞋店里当学徒 ②天真善良,充满幻想:怀念乡下的美好生活,给爷爷写信,幻想爷爷把他带走 ③境遇悲惨,痛苫愤懑:吃不饱,穿不暖,经常遭受老板夫妇的毒打,难以忍受, 十分痛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万卡陶醉于甜蜜的幻想和幻想不可能实现形成巨大反差,突出了 主人公悲惨的命运;②以甜蜜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相对比,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批 判性;③意味深长,更能激起读者对万卡的同情,引发读者思考;④以乐衬悲, 增添小说的悲剧色彩,深刻反映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12.(25分)(1)(5分)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 分。 (2)(6分)①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 想;②译介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③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 民主革命运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 响:②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③林纾在译坛上耕 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D(“《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 今的”分析有误) 二、(36 分) 4.(3 分)B(匡:纠正) 5.(3 分)B(②裴政受到太子重用;④裴政劝谏太子;⑤裴政指责云定兴) 6.(3 分)D(“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理解有误) 7.(10 分)(1)(5 分)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 案情不合实情。”(大意 2 分,“附”“陷”“推”各 1 分)(2)(5 分)全境的人 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裴政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几 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大意 2 分,“惶摄”“囹圄”“殆”各 1 分) 8.(6 分)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 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从立意的角 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 向往。(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 3 分,意思对即可) 9.(5 分)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 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3 分, 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2 分,意思对即 可) 10.(6 分)(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 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每空 1 分,有错别字则该 空不得分) 三、(25 分) 11.(25 分)1)(5 分)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2)(6 分)①表现爷爷和蔼、乐观的性格,突出万卡对爷爷的思念;②再现了 万卡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幸福生活图景,衬托出万卡遭遇的悲惨和现实环境的 恶劣。(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3)(6 分)①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无父无母,9 岁就被送到鞋店里当学徒; ②天真善良,充满幻想:怀念乡下的美好生活,给爷爷写信,幻想爷爷把他带走; ③境遇悲惨,痛苦愤懑:吃不饱,穿不暖,经常遭受老板夫妇的毒打,难以忍受, 十分痛苦。(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8 分)①万卡陶醉于甜蜜的幻想和幻想不可能实现形成巨大反差,突出了 主人公悲惨的命运;②以甜蜜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相对比,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批 判性;③意味深长,更能激起读者对万卡的同情,引发读者思考;④以乐衬悲, 增添小说的悲剧色彩,深刻反映主题。(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25 分) 12.(25 分)(1)(5 分)选 E 给 3 分,选 B 给 2 分,选 D 给 1 分,选 A、C 不给 分。 (2)(6 分)①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 想;②译介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③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 民主革命运动。(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6 分)①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 响;②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③林纾在译坛上耕 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⑧8分)①辛亥革命前,林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 湃;②甲午战争后,林纾接受维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不赞成改朝换代;③辛 亥革命后,林纾对现实忧心如焚,对“共和″渐渐不满乃至绝望;④亦新亦旧的 矛盾思想使林纾政治立场落伍,复归到立宪派,成了可叹的“遗老"。(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6分) 五、(20分) 13.(3分)C(A.述而不作: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B.拍案而起 形容非常激愤。D.荡气回肠:形容音乐、诗文等婉转动人) 14.(3分)C(A.搭配不当,可把“提高"改为“加大”。B.偷换主语,可把 “创造的”改为“创造了”。D.句式杂糅,可改为“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 数据”或“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5.(3分)D 16.(6分)①中国学者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②中国学者有一种强烈的面向 社会的学术责任感。(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礼貌言行体现个人修养文明旅游展示中国形象(对偶修辞2分,内 容3分) 六、(60分) 18.(60分)参考角度:(1)平视是一种尊重;(2)俯视与仰视;(3)不崇拜名 人,有独立思考;(4)评价标准。 参考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 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 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 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 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 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 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 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 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元恺说:“秉承刘 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 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 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 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 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推断刘荣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 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 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 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 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 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回去背后不再说什么了。当 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 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 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 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 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
(4)(8 分)①辛亥革命前,林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 湃;②甲午战争后,林纾接受维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不赞成改朝换代;③辛 亥革命后,林纾对现实忧心如焚,对“共和"渐渐不满乃至绝望;④亦新亦旧的 矛盾思想使林纾政治立场落伍,复归到立宪派,成了可叹的“遗老"。(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6 分) 五、(20 分) 13.(3 分)C(A.述而不作: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B.拍案而起: 形容非常激愤。D.荡气回肠:形容音乐、诗文等婉转动人) 14.(3 分)C(A.搭配不当,可把“提高"改为“加大”。B.偷换主语,可把 “创造的”改为“创造了”。D.句式杂糅,可改为“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 数据”或“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5.(3 分)D 16.(6 分)①中国学者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②中国学者有一种强烈的面向 社会的学术责任感。(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17.(5 分)礼貌言行体现个人修养文明旅游展示中国形象(对偶修辞 2 分,内 容 3 分) 六、(60 分) 18.(60 分)参考角度:(1)平视是一种尊重;(2)俯视与仰视;(3)不崇拜名 人,有独立思考;(4)评价标准。 参考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 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 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 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 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 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 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 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 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元恺说:“秉承刘 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 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 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 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 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推断刘荣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 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 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 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 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 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回去背后不再说什么了。当 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 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 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 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 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