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河南省平顶山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濩。文德皇后崩。久之,太 宗闻士護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 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 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 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 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 往与妃相谗媚,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 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 天后。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 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烹之宾馆。敢稽 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太后虽春秋高 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齿生,下诏改元为长寿。神龙元年,太后有 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 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中宗于是复即位。徙太后上 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复唐宗庙,诸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彟。文德皇后崩。久之,太 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 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 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 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 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 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 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 天后。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 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敢稽 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太后虽春秋高, 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齿生,下诏改元为长寿。神龙元年,太后有 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 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中宗于是复即位。徙太后上 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复唐宗庙,诸
武王者咸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 则天大圣后,拊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项是(3分) A.母韪其意 韪:违背 B.后阴不 悦 阴:暗中 C.后廉知状 廉:查访 D.后就顾 就:靠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武则天“有权数,诡变不穷”的一组是(3分) ①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②昭仪潜毙儿衾 下 ③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④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 上变 ⑤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⑥后率十日一诣宫,俄 朝朔、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则天以容貌美丽而侍奉皇上。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中侍 奉,受到皇上的喜爱,于是被准予和皇后协理后宫事务。 B.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地位而不择手段。她不惜一切代价争权夺位,以 致不惜害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于人,使身份由昭仪升为皇后。 C.武则天用各种办法来巩固统治地位。她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选取有 真才实学的人,下令要求为上报言变的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D.武则天的失势与她年龄大、身体久病有关。武则天久病不愈,唐中宗、 宰相张柬之、羽林将军李多祚等推翻了她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 译文 (2)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僩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武王者咸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 则天大圣后,拊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项是(3 分) A.母韪其意 韪:违背 B.后阴不 悦 阴:暗中 C.后廉知状 廉:查访 D.后就顾 弄 就:靠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武则天“有权数,诡变不穷”的一组是(3 分) ①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②昭仪潜毙儿衾 下 ③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④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 上变 ⑤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⑥后率十日一诣宫,俄 朝朔、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武则天以容貌美丽而侍奉皇上。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中侍 奉,受到皇上的喜爱,于是被准予和皇后协理后宫事务。 B.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地位而不择手段。她不惜一切代价争权夺位,以 致不惜害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于人,使身份由昭仪升为皇后。 C.武则天用各种办法来巩固统治地位。她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选取有 真才实学的人,下令要求为上报言变的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D.武则天的失势与她年龄大、身体久病有关。武则天久病不愈,唐中宗、 宰相张柬之、羽林将军李多祚等推翻了她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卢 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 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僩是诗人的朋友 8.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5分) 答 9.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冬之时, (郦道元《三峡》) (2)乘彼境垣,以望复关 (《诗 经·氓》) (3)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 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 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 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 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 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 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 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 德年间 761 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僴是诗人的朋友。 8.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 经·氓》) (3)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 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黄 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 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 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 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 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 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 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 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 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 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 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 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 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 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一一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 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 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 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 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 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 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 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 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 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 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 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 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 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 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 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 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 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 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 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 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 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 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 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 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 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 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 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 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 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 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 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 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 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 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 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 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 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 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 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
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 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 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 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 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 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一一他看到一位老先生 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 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提到那些小人物“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 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是为了说明他们是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 B.年轻人讲完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意味深长的沉寂,这沉寂里有年轻人想 引起对方同情照顾的心理,也有葛尔特茨比对其故事有无破绽的思索 C.年轻人的诡计被识破之后,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髙的,表情高 傲。这一份髙傲,是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满足。 D.本文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葛尔特茨比和年轻人的形 象,而塑造老人的形象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E.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三个失意者的形象,意在通过他们之间的曲折故事, 来巧妙揭示小说“坏人防不胜防”的主题 (2)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 分) 答 (3)小说中的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本篇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题目也富有深意。请你就题目“黄昏”和 情节、主题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 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 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 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 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 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 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 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中提到那些小人物“荡来荡去、无声无息” “有的把自己点 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是为了说明他们是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 B.年轻人讲完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意味深长的沉寂,这沉寂里有年轻人想 引起对方同情照顾的心理,也有葛尔特茨比对其故事有无破绽的思索。 C.年轻人的诡计被识破之后,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 傲。这一份高傲,是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满足。 D.本文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葛尔特茨比和年轻人的形 象,而塑造老人的形象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E.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三个失意者的形象,意在通过他们之间的曲折故事, 来巧妙揭示小说“坏人防不胜防”的主题。 (2)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小说中的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本篇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题目也富有深意。请你就题目“黄昏”和 情节、主题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8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 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 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 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 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 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 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 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 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 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 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 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 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 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吴 良镛欣然前往。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 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 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 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 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 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 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 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 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 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 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 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 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 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髙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 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 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 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 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 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 行事为人。 出生于 1922 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 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 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 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 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 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 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 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 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昊 良镛欣然前往。1949 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 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 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 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 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 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 50 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 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 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 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 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 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 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 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 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 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 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 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一一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 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 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 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硏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硏究报告,正 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仼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硏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 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 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 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 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 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缄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 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 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答 答(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请结合吴良镛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的看法。(8 分) 答
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 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 年,由于暑热劳累,86 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 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 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 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 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 7 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 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 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 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 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 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 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 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缄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 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 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请结合吴良镛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的看法。(8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一届中国政府将致力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将改善民生 为民谋利,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眼下炙手可热的目标。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 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随着公众对政府行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地 方已开始征收卡拉OK版权费,这对著作权人来说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D.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 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新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动 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 B.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大本营,科研 院所的兴盛,与年轻人能否安心坐冷板凳仍有必然关系 C.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 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D.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走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于散文作家来说,超拔而自在的心态实在是太重要了。 ,才能真正进 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可是,这对于一个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谈何容易 ①只有具备自由、自在的心态 ②因为散文是与人的心性距离最近的一种文体 ③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秘密最为自由的显现方式 ④这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一个前提条件 ⑤具备不依附于社会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 ⑥作家自由丰富的心性发育程度、心灵自由的幅度,直接关系到散文作 品的艺术魅力 A.②①⑤⑥④③ B.④⑥②③①⑤C.②⑥④③①⑤ D.④②①⑤⑥③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自8月10日零时 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髙390元和370元,折算到90号汽油和0号柴油 (全国平均)每升零售价格分别提高0.29元和0.32元 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主要是按照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形 成机制,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决定的。7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 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震荡攀升,7月下旬WI和布伦特原油 期货价格再次回升至每桶90美元和105美元以上,截止8月8日,国内油价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一届中国政府将致力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将改善民生, 为民谋利,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眼下炙手可热的目标。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 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随着公众对政府行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地 方已开始征收卡拉 OK 版权费,这对著作权人来说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D.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 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新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动 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 B.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大本营,科研 院所的兴盛,与年轻人能否安心坐冷板凳仍有必然关系。 C.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 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D.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走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对于散文作家来说,超拔而自在的心态实在是太重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真正进 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可是,这对于一个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谈何容易! ①只有具备自由、自在的心态 ②因为散文是与人的心性距离最近的一种文体 ③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秘密最为自由的显现方式 ④这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一个前提条件 ⑤具备不依附于社会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 ⑥作家自由丰富的心性发育程度、心灵自由的幅度,直接关系到散文作 品的艺术魅力 A.②①⑤⑥④③ B.④⑥②③①⑤ C.②⑥④③①⑤ D.④②①⑤⑥③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字。(5 分)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自 8 月 10 日零时 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 390 元和 370 元,折算到 90 号汽油和 0 号柴油 (全国平均)每升零售价格分别提高 0.29 元和 0.32 元。 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主要是按照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形 成机制,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决定的。7 月 11 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 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震荡攀升,7 月下旬 WTI 和布伦特原油 期货价格再次回升至每桶 90 美元和 105 美元以上,截止 8 月 8 日,国内油价挂
钩的国际市场三种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4%,达到 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边界条件。 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 生产和调运,保持合理库存,加强综合协调和应急调度,保障成品油供应。各级 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査力度,依法査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以及囤 积居奇、造谣惑众,合谋涨价、搭车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与前句构成排比。要求:句式一致,使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分) 尧山风景区山水灵动,景色秀美,瀑布、峡谷、森林天下奇绝。 瀑布俊逸洒脱,如同一条透明的银练,飘荡在大山的怀抱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如今,随着各种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展,许多人不再将精力专注 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分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 样薄而大。这样的人被称为“煎饼人”。 有人认为,“煎饼人”就是谚语中所说的“门门通,门门松” 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在默默地驯化年轻人成为“煎饼人”,现在“什么都 知道一点儿”的人才吃得开 2012年5月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题 客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024人参与),88.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 身边多是一知半解的“煎饼人”。受访者中,80后占51.9%,70后占25.2%; 62.1%的人为已毕业大学生,15.1%的人在读大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钩的国际市场三种原油连续 22 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 4%,达到 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边界条件。 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 生产和调运,保持合理库存,加强综合协调和应急调度,保障成品油供应。各级 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以及囤 积居奇、造谣惑众,合谋涨价、搭车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与前句构成排比。要求:句式一致,使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 分) 尧山风景区山水灵动,景色秀美,瀑布、峡谷、森林天下奇绝。 瀑布俊逸洒脱,如同一条透明的银练,飘荡在大山的怀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如今,随着各种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展,许多人不再将精力专注 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分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一 样薄而大。这样的人被称为“煎饼人”。 有人认为,“煎饼人”就是谚语中所说的“门门通,门门松” 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在默默地驯化年轻人成为“煎饼人”,现在“什么都 知道一点儿”的人才吃得开。 2012 年 5 月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题 客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024 人参与),88.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 身边多是一知半解的“煎饼人”。受访者中,80 后占 51.9%,70 后占 25.2%; 62.1%的人为已毕业大学生,15.1%的人在读大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