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宏力学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周考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 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髙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髙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 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 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 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 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 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河南省宏力学校 2013 届高三下学期周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 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 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 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 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 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 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 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岀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 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 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 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 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 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 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 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煕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 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 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 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 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 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 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 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 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 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 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
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 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 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 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风朝文作乱, 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 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 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 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 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 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 《明史》,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 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 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 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 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 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 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 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 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 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 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 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 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 《明史》,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 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 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 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 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 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吴 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 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 〔俄〕索洛杜布 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 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 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岀呆痴的笑容 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一一这个老头儿一一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 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杜牧《阿房宫 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 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 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髙髙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地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 嘴角上流露岀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 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 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 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 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 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 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李响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 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 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 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 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 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 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 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 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 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 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 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 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 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 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 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 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 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 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 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 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 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 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 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 李响 20 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 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 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 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 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 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 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 生了 5 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 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 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 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 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 300 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 见了。” 1921 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 1929 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 5 个女生,3 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 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 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 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 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 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 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 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 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 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 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 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仼何一次航班去仼何一个城 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 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 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 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 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 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 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 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 超,林对她更増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 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 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 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 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 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 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 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 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 “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 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4月22 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 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节选自2012年《文汇 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 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 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 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 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 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 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分)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 无兴趣。1949 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 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 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 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 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 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 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 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 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 1927 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 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 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 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 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 林巧稚写了 100 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 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 30 年,现在 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 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 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 ”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 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 “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 80 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 年春,林巧稚病情恶 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4 月 22 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 3 万元人 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节选自 2012 年《文汇 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 20 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 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 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 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 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 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 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 分)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 以看出?(6分)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 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 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56公斤级举重 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 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 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 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 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 ①且每遭蹂躏之后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 州身上也是合适的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⑤虽屡遭兵火⑥却不掩其 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②①④⑤⑥③ B②⑤⑥①④③ 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⑤④②①⑥ 16、2012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几种因素进行随机抽查,结 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句子、词汇、修辞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11.65% 匚思想内容中心、材料、分析3390% 「其他 书写、标点5.90% (1)根据图表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主要信息。(3分) 答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在考场写作当中有什么建议?(2分)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 以看出?(6 分)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 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 1500 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 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 1.50 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 56 公斤级举重 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 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 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 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 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 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 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___,____,__,__, __。__。 ①且每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 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 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 ②①④⑤⑥③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③②④①⑤⑥ D ③⑤④②①⑥ 16、2012 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几种因素进行随机抽查,结 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修辞 49.4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11.6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90% 其他 书写、标点 5.90% (1)根据图表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主要信息。(3 分) 答: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在考场写作当中有什么建议?(2 分)
17、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不超过15个字。(6 分)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从中国近7年来的人口年龄结 构来看,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平均每年劳动力的可提 供总量约有1000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前后放慢甚至停止增长, 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例和消费性人口比例的加速提高,劳动 力的负担不断加重,成本也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作为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虽然,但也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打牌是人们在旅途中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在候车室 几个人凑在一块,摊开一副扑克牌,时间很快就被打发过去。从概率统计的角度 来讲,一把牌分摊下来,每个玩家手里的牌数均等,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 合理使用更为重要。有时候,摸到的是烂牌,但通过玩家的运筹帷幄,常常能左 右局势,笑到最后。其实,人生也与此有些类似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后许多外国学者采取折中的说法。 2.A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 非“到目前为止还得不到解决” 3.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没有证明,且与事 实不符。 4.C(执:逮捕) 5.A(②是其父杨廷和所为:④为世宗之事;⑥表现他放纵佯狂的一面 6.A(“武宗只得称病而归。”错,是杨慎称病而归。) 7.(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下旨罢 免了我们吧 大意1分,关键词:“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 罢免。各1分) (2)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 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大意1分,关键词:“语”:告诉。“恃” 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各1分)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 赏评价) 【参考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2分);澄 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3分)
答: 17、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从中国近 7 年来的人口年龄结 构来看,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平均每年劳动力的可提 供总量约有1000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前后放慢甚至停止增长, 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例和消费性人口比例的加速提高,劳动 力的负担不断加重,成本也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作为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虽然_________,但也________。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打牌是人们在旅途中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在候车室, 几个人凑在一块,摊开一副扑克牌,时间很快就被打发过去。从概率统计的角度 来讲,一把牌分摊下来,每个玩家手里的牌数均等,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 合理使用更为重要。有时候,摸到的是烂牌,但通过玩家的运筹帷幄,常常能左 右局势,笑到最后。其实,人生也与此有些类似。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坚持认为”错误。1930 年后许多外国学者采取折中的说法。 2.A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 非“到目前为止还得不到解决”。 3.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没有证明,且与事 实不符。 4.C(执:逮捕) 5.A(②是其父杨廷和所为;④为世宗之事;⑥表现他放纵佯狂的一面。) 6.A(“武宗只得称病而归。”错,是杨慎称病而归。) 7.(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下旨罢 免了我们吧。 (大意 1 分,关键词:“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 罢免。各 1 分) (2)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 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大意 1 分,关键词:“语”:告诉。“恃”: 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各 1 分)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 赏评价) 【参考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2 分);澄 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3 分)
【试题分析】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 声深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 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 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 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6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2分),有恬静美好的秋色、 夜景(2分),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2分)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诗句中“合”的意思的准确理解,这里是“应 该、合该”的意思。“合思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鲈鱼上,这里涉及到莼 鲈之思的典故;当然还有后面写到美景及闲适的生活。该题实际就是对诗歌大意 的理解,诗歌鉴赏的前提及关键就是对这个意义的准确理解。 【相关资料】 【作者】: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 年(1030)进士。曾知吴江县。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以三处善用“影”字, 人称“张三影”。有《安陆词》(一名《张子野词》)、《张都官集》等 【译文】: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曾到过吴江, 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 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 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 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 【鉴赏】: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 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 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 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在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 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10.(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1)(5分)B,2分;C,3分(A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D项依 据不足。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2)(6分)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 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 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 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3)(6分)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 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试题分析】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 声深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 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 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 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6 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2 分),有恬静美好的秋色、 夜景(2 分),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2 分)。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诗句中“合”的意思的准确理解,这里是“应 该、合该”的意思。“合思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鲈鱼上,这里涉及到莼 鲈之思的典故;当然还有后面写到美景及闲适的生活。该题实际就是对诗歌大意 的理解,诗歌鉴赏的前提及关键就是对这个意义的准确理解。 【相关资料】 【作者】: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 年(1030)进士。曾知吴江县。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以三处善用“影”字, 人称“张三影”。有《安陆词》(一名《张子野词》)、《张都官集》等。 【译文】: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曾到过吴江, 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 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 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 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 【鉴赏】: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 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 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 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在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 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10.(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1)(5 分)B ,2 分;C,3 分(A 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D 项依 据不足。E 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2)(6 分)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 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 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 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3)(6 分)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 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