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大豆蛋白纤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2,文件大小:177.3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大豆蛋白纤维 杜嘉怡16301050208 、技术原理 大豆蛋白纤维从组成和性能上说,实质上是大豆蛋白改性的PVA或PAN纤维。 它利用大豆废粕,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豆粕中分离出的球状蛋白进行提纯,并 通过助剂和生物酶的作用,使被提纯的球蛋白改变空间结构,再添加羟基和氨基 等高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大豆蛋白纺丝液。待其熟成后,用湿法纺丝工艺纺 成单纤为0.9-3.0dtex的丝束,再经过醛化工艺稳定纤维的性能后,通过牵伸、 卷曲、热定型、切断等工序,制成短纤维,在此基础上即可生产出各种长度规格 的纺织用大豆蛋白纤维。 整个工艺流程大致可以被归纳为:豆渣浸泡一一提取蛋白一一纺丝溶液配制 过滤一一湿法纺丝一一热处理一一交联一一烘干一一卷曲一一热定型 切断。 Steps for Soybean Yarn from Soybean Seed soybean from soybean Iber in the Agricullure bean soybean protein protein liquid of the curd jo soybean yam 、技术应用 大豆蛋白纤维具有轻柔、滑糯、有光泽、吸湿快干等特点,能满足人们对服 饰自然化、舒适化、休闲化、个性化的追求,因而可以用于生产制作贴身服饰、 孕婴服饰、西服礼服、运动服、床上用品等。它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直 接加工成面料,另一种是与其他纤维共同加工 以大豆蛋白纤维为原料的面料摩擦性能、弯曲性能和,悬垂性优于蚕丝和棉 纤维,吸湿性与棉相当,能合成很好的贴身衣物的面料。同时它与人体皮肤亲和 性好,在工艺中加入一定量有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与蛋白质侧链以化学键相结 合,能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适合用于保健内衣的生产;而其单丝纤度细、比重 轻、强伸度髙、能抗菌抑菌、抗紫外线等特点同时也符合孕婴服饰的需要 以50%以上的大豆蛋白纤维与长绒棉混纺的髙支纱结合纺织,用于生产秋

大豆蛋白纤维 杜嘉怡 16301050208 一、技术原理 大豆蛋白纤维从组成和性能上说,实质上是大豆蛋白改性的PVA 或PAN纤维。 它利用大豆废粕,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豆粕中分离出的球状蛋白进行提纯,并 通过助剂和生物酶的作用,使被提纯的球蛋白改变空间结构,再添加羟基和氨基 等高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大豆蛋白纺丝液。待其熟成后,用湿法纺丝工艺纺 成单纤为 0.9-3.0dtex 的丝束,再经过醛化工艺稳定纤维的性能后,通过牵伸、 卷曲、热定型、切断等工序,制成短纤维,在此基础上即可生产出各种长度规格 的纺织用大豆蛋白纤维。 整个工艺流程大致可以被归纳为:豆渣浸泡——提取蛋白——纺丝溶液配制 ——过滤——湿法纺丝——热处理——交联——烘干——卷曲——热定型—— 切断。 二、技术应用 大豆蛋白纤维具有轻柔、滑糯、有光泽、吸湿快干等特点,能满足人们对服 饰自然化、舒适化、休闲化、个性化的追求,因而可以用于生产制作贴身服饰、 孕婴服饰、西服礼服、运动服、床上用品等。它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直 接加工成面料,另一种是与其他纤维共同加工。 以大豆蛋白纤维为原料的面料摩擦性能、弯曲性能和,悬垂性优于蚕丝和棉 纤维,吸湿性与棉相当,能合成很好的贴身衣物的面料。同时它与人体皮肤亲和 性好,在工艺中加入一定量有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与蛋白质侧链以化学键相结 合,能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适合用于保健内衣的生产;而其单丝纤度细、比重 轻、强伸度高、能抗菌抑菌、抗紫外线等特点同时也符合孕婴服饰的需要。 以 50%以上的大豆蛋白纤维与长绒棉混纺的髙支纱结合纺织,用于生产秋

冬季的薄型绒衫,具有滑糯、轻盈、柔软的特点,能保留精纺面料的光泽和细腻 感,增加手感,是生产轻薄柔软型髙级西装和大衣的理想面料;而以大豆蛋白纤 维与真丝交织或与绢丝混织,既能保持丝绸亮泽、飘逸的特点,又能改善其悬垂 性,防止产生汗渍及吸湿后贴肤,也是制作裙装礼服等高档服装的理想面料 技术优缺点 优点: 在生产过程方面,大豆蛋白纤维原料来自生物资源的大豆粕,原料丰富、数 量大,且具有可再生性,不会对资源造成掠夺性开发,在大豆蛋白纤维生产过程 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大部分助剂和半成品纤维均可回收重新使用,提纯蛋 白后留下的残渣还可以作为饲料。其生产过程完全符合环境要求。 在织物特点方面,由于纵向表面不光滑,有清晰的沟槽,利于吸湿、导湿 放湿;密度为1.275g℃m3,小于蚕丝和羊毛,手感比较轻柔;标态回潮率为8.6%, 其吸湿性能较好;干、湿态的断裂强度都较高,分别为3.8-4.0cN·dtex和 2.5-3.0cN·dtex,较为牢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伸度、抗静电性及较好的耐 弱酸弱碱等优良性能,适宜作为多种服饰的面料。其他主观评价有柔软、舒适、 透气、滑爽、保暖等等。 缺点: 在生产过程方面,由于大豆蛋白纤维质量比电阻为1.18×102g·gcm-2,在 加工中易产生与集聚静电;初始模量值变化范围较大,存在强力不匀的问题,不 仅直接影响纺纱过程的顺利进行,还关系到纱、布的质量:耐强碱性一般、热稳 定性能差、漂白剂能降解大豆蛋白,因此大豆蛋白纤维的练漂染整等工艺障碍重 重;本身具有颜色,产品色彩的鲜艳程度会受到影响 在织物特点方面,大豆蛋白纤维在周围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回潮率会很快 发生变化,因此保湿性能较弱:相对打结强度偏低、初始模量值变化范围较大, 导致面料弹性差;动、静摩擦系数差值较小,织物会较为松散易断。与其他纤维 合成加工会减少一部分缺点但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赵伟玲,郝凤鸣,郭晓玲.大豆蛋白纤维性能测试分析[J].棉纺织技 术,2002 [2]杨庆斌,于伟东.大豆蛋白纤维及其加工与应用中的问题[J].纺织导 报,2004,(06):74-78+80-138. [3]张洪曲,童德充.绿色环保大豆蛋白纤维的应用及产品开发[J.四川丝 绸,2001,(04):23-25. [4]祝来燕,陈志刚,王雷,杨男英.大豆蛋白纤维产品的加工技术[J].染整技 术,2009,31(06):32-34 [5]翁卸元.大豆蛋白纤维优越特性及制造技术[].产业用纺织 品,2002,(03):35-37 图片来源: http://www.masoodtextile.com

冬季的薄型绒衫,具有滑糯、轻盈、柔软的特点,能保留精纺面料的光泽和细腻 感,增加手感,是生产轻薄柔软型髙级西装和大衣的理想面料;而以大豆蛋白纤 维与真丝交织或与绢丝混织,既能保持丝绸亮泽、飘逸的特点,又能改善其悬垂 性,防止产生汗渍及吸湿后贴肤,也是制作裙装礼服等高档服装的理想面料。 三、技术优缺点 优点: 在生产过程方面,大豆蛋白纤维原料来自生物资源的大豆粕,原料丰富、数 量大,且具有可再生性,不会对资源造成掠夺性开发,在大豆蛋白纤维生产过程 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大部分助剂和半成品纤维均可回收重新使用,提纯蛋 白后留下的残渣还 可以作为饲料。其生产过程完全符合环境要求。 在织物特点方面,由于纵向表面不光滑,有清晰的沟槽,利于吸湿、导湿、 放湿;密度为 1.275g·cm -3,小于蚕丝和羊毛,手感比较轻柔;标态回潮率为 8.6%, 其吸湿性能较好;干、湿态的断裂强度都较高,分别为 3.8-4.0cN·dtex-1 和 2.5-3.0cN•dtex-1,较为牢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伸度、抗静电性及较好的耐 弱酸弱碱等优良性能,适宜作为多种服饰的面料。其他主观评价有柔软、舒适、 透气、滑爽、保暖等等。 缺点: 在生产过程方面,由于大豆蛋白纤维质量比电阻为 1.18×1012Ω•g•cm -2,在 加工中易产生与集聚静电;初始模量值变化范围较大,存在强力不匀的问题,不 仅直接影响纺纱过程的顺利进行,还关系到纱、布的质量;耐强碱性一般、热稳 定性能差、漂白剂能降解大豆蛋白,因此大豆蛋白纤维的练漂染整等工艺障碍重 重;本身具有颜色,产品色彩的鲜艳程度会受到影响。 在织物特点方面,大豆蛋白纤维在周围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回潮率会很快 发生变化,因此保湿性能较弱;相对打结强度偏低、初始模量值变化范围较大, 导致面料弹性差;动、静摩擦系数差值较小,织物会较为松散易断。与其他纤维 合成加工会减少一部分缺点但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伟玲,郝凤鸣,郭晓玲.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测试分析[J]. 棉纺织技 术,2002. [2]杨庆斌,于伟东.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加工与应用中的问题[J]. 纺织导 报,2004,(06):74-78+80-138. [3]张洪曲,童德充. 绿色环保大豆蛋白纤维的应用及产品开发[J]. 四川丝 绸,2001,(04):23-25. [4]祝来燕,陈志刚,王雷,杨男英. 大豆蛋白纤维产品的加工技术[J]. 染整技 术,2009,31(06):32-34. [5] 翁卸元 . 大 豆 蛋 白 纤 维 优 越 特 性 及 制 造 技 术 [J]. 产 业 用 纺 织 品,2002,(03):35-37. 图片来源: http://www.masoodtextile.com/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