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 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 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 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 歌美的熏陶。 P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从意 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 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 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 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 《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 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 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 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 1/5
1 / 5 《雨巷》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 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 1 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 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 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 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从意 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 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激趣导入→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 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 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 《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 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 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 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 拓展与迁移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⑵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
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 情感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只有带感情的多读,才能真正 把握诗歌意蕴 ②联想与想象法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 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 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 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 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网教学过程 由于《雨巷》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文章,所以我将把《雨巷》分成两个课时完成我的教学 任务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一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 了“走进雨巷煽情激趣—一彷徨雨巷熟读顿悟—一—感悟雨巷合作探究—一走出雨巷拓展 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侧重课文的导入与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第二课时,侧重分析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分析研究与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走进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开始时要求大家尽量闭上眼睛,欣赏纯音乐《雨巷》, 欣赏时一定要带着想象,提前进入雨巷的学习氛围。连续听两次后,开始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叶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 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导入,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 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带着想象去听一首 曲子,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 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 赏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 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诵读诗歌。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计一个活动就是在班上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假设招聘方是一家 电视台,招聘中学生节目的业余主持人,由同学自己扮演考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朗诵《雨 巷》,当然也可以在朗诵的同时配以表演成分演绎《雨巷》,鼓励应聘者以自己独创的个性 方式朗诵《雨巷》,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应聘之前要参加一个小小的培训班。此 时教师的身份变成培训班教师的角色,而每一个学生的身份则变成应聘者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模拟招聘会”的活动方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可 以提前让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潜力。 下面是培训班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可让一两个同学尝试朗诵。让学生们 根据自己的直觉先做一个感性评价 (2)接着播放优秀录音带《雨巷》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2/5
2 / 5 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 情感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只有带感情的多读,才能真正 把握诗歌意蕴。 ②联想与想象法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 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 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 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 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㈣教学过程 由于《雨巷》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文章,所以我将把《雨巷》分成两个课时完成我的教学 任务。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一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 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 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侧重课文的导入与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第二课时,侧重分析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分析研究与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1. 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开始时要求大家尽量闭上眼睛,欣赏纯音乐《雨巷》, 欣赏时一定要带着想象,提前进入雨巷的学习氛围。连续听两次后,开始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叶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 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导入,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 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带着想象去听一首 曲子,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在全球 21 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 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2. 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 赏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 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诵读诗歌。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计一个活动就是在班上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假设招聘方是一家 电视台,招聘中学生节目的业余主持人,由同学自己扮演考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朗诵《雨 巷》,当然也可以在朗诵的同时配以表演成分演绎《雨巷》,鼓励应聘者以自己独创的个性 方式朗诵《雨巷》,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应聘之前要参加一个小小的培训班。此 时教师的身份变成培训班教师的角色,而每一个学生的身份则变成应聘者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模拟招聘会”的活动方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可 以提前让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潜力。 下面是培训班的学习过程。 ⑴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可让一两个同学尝试朗诵。让学生们 根据自己的直觉先做一个感性评价。 ⑵接着播放优秀录音带《雨巷》。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①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 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 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一一强调一一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4 词的重叠运用 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 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 /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娘怅茫惶(ang) ⑥一些重点字的强调 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a听范读,学生总结:悠长二子读的长而凝滞,才能体现出情感的抑郁与惆怅 b教师在黑板上标示:悠一一长,悠一一长 c延伸阅读,加强把握诗歌中的特殊字词或句式。 等(寒山石) 夜 长 烛短 风把你的名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 中秋月(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落下来 湿了人间。 (3)然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地朗读诗歌。 (4)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分头进行面试。应聘学生可以在朗诵标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由 评委学生指出应聘学生在朗诵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诵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 3/5
3 / 5 ①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 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 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 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 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 词的重叠运用 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 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 /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 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 娘 怅 茫 惶 (ang) ⑥一些重点字的强调 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a 听范读,学生总结:悠长二子读的长而凝滞,才能体现出情感的抑郁与惆怅。 b 教师在黑板上标示:悠——长,悠——长 c 延伸阅读,加强把握诗歌中的特殊字词或句式。 等 (寒山石) 夜 长 烛短 风把你的名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 中秋月(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落 下 来, 湿了人间。 (3)然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地朗读诗歌。 (4)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分头进行面试。应聘学生可以在朗诵标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由 评委学生指出应聘学生在朗诵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诵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
(5)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应聘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诵表演。由全班同学打分。选出获 胜者 (6)布置课下作业,有感情地背诵《雨巷》。 第二课时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 个问题 (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 朦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 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 本诗的第二美一一意境的朦胧美。 (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兰花姑娘, 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比一比: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一一高洁 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一清逸 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一一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师可以补充两句诗作为提示: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李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増添了许多的愁 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 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 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 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 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 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 4/5
4 / 5 (5)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应聘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诵表演。由全班同学打分。选出获 胜者。 (6)布置课下作业,有感情地背诵《雨巷》。 第二课时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 个问题: 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⑶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雨巷: 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 朦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 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 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而不说成兰花姑娘, 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比一比: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 兰花 : 常青、独秀、幽香、素雅——清逸 菊花: 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师可以补充两句诗作为提示: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李 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 赠》 李商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 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 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 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 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 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 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 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 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
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 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 信念的追求,在此主旨下,其他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也显露出来“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 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 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有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补充问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 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鼓励学生们发表独特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向学生展示诗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 (1)歌曲《雨巷》 (2)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3)改编歌词《雨巷》(祈湛)《那条雨巷那场雨》(雨如笙 (4)绘画《雨巷》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课后作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强化学习目标,学会用意象鉴 赏诗歌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练习 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 象征意义。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 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 彷徨雨巷 感悟雨巷 雨巷 (听一听) (比一比) (找一找) (看一看) 5/5
5 / 5 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 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 信念的追求, 在此主旨下,其他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也显露出来“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 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 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有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补充问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 “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鼓励学生们发表独特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向学生展示诗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 ⑴歌曲《雨巷》 ⑵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⑶改编歌词《雨巷》(祈湛)《那条雨巷那场雨》(雨如笙) ⑷绘画《雨巷》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4. 课后作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强化学习目标,学会用意象鉴 赏诗歌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练习: 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 象征意义。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 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巷 彷徨雨巷 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听一听) (比一比) (找一找) (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