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得编号县 1070002057 课程中文名称 现代控制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Control Theory 课程类别 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自动化 开课学期 第六学期 总学时 40学时 总学分 2.5 开课模式 以修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A、自动控制理论 本课程是自动化领域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是研究控制系统的重要手段之 一,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的后续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控制理论的最基本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控制系 课程简介 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以及 利用变分法解决最优控制问题。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 算机上运用,同时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 可能性。 建议教材 王孝武.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7 参考资料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豹.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控制系统(电路系统、机械 系统、典型的飞控系统)数学模型。 2.通过学习线性定常非齐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能够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及李雅谱诺夫稳定性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状态空间分析法 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4.通过学习满足不同性能指标的控制系统综合知识,能够利用控制理论专业知识解决控制系统 综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解决本专业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5.通过学习最优控制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最优控制基本理论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8
8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70002057 课程中文名称 现代控制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Control Theory 课程类别 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自动化 开课学期 第六学期 总 学 时 40学时 总 学 分 2.5 开课模式 必修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A、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自动化领域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是研究控制系统的重要手段之 一,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的后续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控制理论的最基本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控制系 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以及 利用变分法解决最优控制问题。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 算机上运用,同时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 可能性。 建议教材 王孝武.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7 参考资料 [1]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 5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刘豹. 现代控制理论(第 3 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控制系统(电路系统、机械 系统、典型的飞控系统)数学模型。 2. 通过学习线性定常非齐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能够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进行分析。 3. 通过学习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及李雅谱诺夫稳定性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状态空间分析法 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4. 通过学习满足不同性能指标的控制系统综合知识,能够利用控制理论专业知识解决控制系统 综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解决本专业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5. 通过学习最优控制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最优控制基本理论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HL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 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 1.3掌握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的 教学目标 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 基本方法,具有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 1、4、5 自动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题的基本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木原理: 2.2能运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 想别。表达、并通过立柱研穷分 知识,对自动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教学目标 析自动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进行能控、能观测及稳定性分析,并给 2、3 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出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自动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颗 3.1能够根据本行业的特定需求,清 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 求的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 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识别 教学目标 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 任务面临的各项制约条件,选择恰当 L 4、5 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 的方法进行系统综合性设计。 麦。 4、研究:能够基于专业理论知 识,采用科学方 对自动控制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 4.1能够运用自动化专业理论,采用科 学方法对自动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H 教学目标 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并对实验 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2、4 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信息缓 合得到有效结论。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 模块 知识点 教学要求 计划支撑教 学时学目标 (山)状态空间描述利 理解状态变量、状态方程、输出方程 ,状态空 1控状态结构图 间描述和状态结构图的基本概念: 掌挥状态结构图的绘制。 制系 统的 理解系统机理模型建立状态空间描述, 状态 (②)状态空间描述的 掌挥由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建立状态空间 学 描述: 标 空间 建立 描述 认识离散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和脉冲传递函数 矩阵的基本概念。 (6学 时) 理解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 (3)由状态空间描述 掌握状态空间描述与传递函数阵之间的关 求传递函数
9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H/L 1. 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 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 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 自动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3 掌握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的 基本方法,具有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的基本能力。 H 教学目标 1、4、5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自动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2 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 知识,对自动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能控、能观测及稳定性分析,并给 出结论。 H 教学目标 2、3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自动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 求的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 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 素。 3.1 能够根据本行业的特定需求,清晰 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识别 任务面临的各项制约条件,选择恰当 的方法进行系统综合性设计。 L 教学目标 4、5 4、研究:能够基于专业理论知 识,采用科学方法对自动控制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 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并对实验 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信息综 合得到有效结论。 4.1 能够运用自动化专业理论,采用科 学方法对自动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H 教学目标 2、4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 模块 知识点 教学要求 计划 学时 支撑教 学目标 1 控 制系 统的 状态 空间 描述 (6学 时) (1) 状态空间描述和 状态结构图 理解状态变量、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状态空 间描述和状态结构图的基本概念; 掌握状态结构图的绘制。 2 教学目 标1 (2) 状态空间描述的 建立 理解系统机理模型建立状态空间描述; 掌握由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建立状态空间 描述; 认识离散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和脉冲传递函数 矩阵的基本概念。 2 (3) 由状态空间描述 求传递函数 理解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 掌握状态空间描述与传递函数阵之间的关 系。 1
认识状态空间描述变换成对角型和约当型的 (4)状态矢量的线性 方法 变换 理解线性变换的非惟一性和不变性 掌握线性变换的基本特性。 (1)线性定常齐次状 理解系统的自由解(零输入响应)。 态方程的解 理解状态转移矩阵的含义、性质 (2)矩阵指数函数 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法求状态转移矩阵的方 2线 状态转移矩阵 法和由状态转移矩阵求系统拒阵 性系 统的 认识由线性变化求取状态转移矩阵。 运动 (3)线性定常非齐次 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分析 学握线性系统解的一般形式及状态运动规 教学目 状态方程的解 (8学 标2 时) 认识线性定常系统的脉冲响应: (4线性系统的脉冲 理解脉冲相应矩阵与传递函数矩阵之前的关 响应矩阵 (⑤)线性连续系统的 掌握线性连续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2 离散化 认识线性离散系统解的一般形式。 (1)能控性的定义和 理解能控性的定义及其标准型判据 1 判据 掌握能控性的秩判据。 (2)能观测性的定义 理解能观测性的定义及其标准型判据 和判据 掌握能观测性的秩判据。 3控 制系 (3)能控性与能观 认识对偶系统的性质 统的 性的对偶关系 理解对偶系统的关系 能控 掌握对偶原理。 性和 理解能控标准型与能观测标准型的一般形 教学目 标3 能观 (④)能控标准型和能 式、及其之间的对偶关系: 2 测性 观测标准型 掌握能控标准型的求解; (6学 认识能观测标准型的求解。 时) 认识传递函数出现零极点对消对能控性和能 (5)能控性和能观测 观测性的影响: 性与传递函数的关 0.5 掌挥能控且能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 系 (6)系统的结构分解 认识按能控性、能观测性结构分解 10
10 (4) 状态矢量的线性 变换 认识状态空间描述变换成对角型和约当型的 方法; 理解线性变换的非惟一性和不变性; 掌握线性变换的基本特性。 1 2 线 性系 统的 运动 分析 (8学 时) (1) 线性定常齐次状 态方程的解 理解系统的自由解(零输入响应)。 1 教学目 标2 (2) 矩阵指数函数- 状态转移矩阵 理解状态转移矩阵的含义、性质; 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法求状态转移矩阵的方 法 和由状态转移矩阵求系统矩阵; 认识由线性变化求取状态转移矩阵。 2 (3) 线性定常非齐次 状态方程的解 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掌握线性系统解的一般形式及状态运动规 律。 2 (4) 线性系统的脉冲 响应矩阵 认识线性定常系统的脉冲响应; 理解脉冲相应矩阵与传递函数矩阵之前的关 系。 1 (5) 线性连续系统的 离散化 掌握线性连续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认识线性离散系统解的一般形式。 2 3 控 制系 统的 能控 性和 能观 测性 (6学 时) (1) 能控性的定义和 判据 理解能控性的定义及其标准型判据; 掌握能控性的秩判据。 1 教学目 标3 (2) 能观测性的定义 和判据 理解能观测性的定义及其标准型判据; 掌握能观测性的秩判据。 1 (3) 能控性与能观测 性的对偶关系 认识对偶系统的性质; 理解对偶系统的关系; 掌握对偶原理。 0.5 (4) 能控标准型和能 观测标准型 理解能控标准型与能观测标准型的一般形 式、及其之间的对偶关系; 掌握能控标准型的求解; 认识能观测标准型的求解。 2 (5) 能控性和能观测 性与传递函数的关 系 认识传递函数出现零极点对消对能控性和能 观测性的影响; 掌握能控且能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 0.5 (6) 系统的结构分解 认识按能控性、能观测性结构分解。 1
认识外部稳定性与内部稳定的关系 (1)李雅普诺夫关于 4控 稳定性的定义 理解平衡状态、李雅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几 2 制系 个定义。 统 (2)李雅普诺夫第二 理解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的含义、李雅普诺夫 定 函数和二次型标量函数: 2 教学目 标3 性分 掌握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的稳定性判据。 析6 (3)李雅普诺夫方法 认识李雅普诺夫第二法在线性系统的应用: 学时) 在线性系统中的应 理解李雅普诺夫方程。 2 用 (1)状态反馈和输出 认识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 反馈 认识反馈对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影 响:理解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 (2)极点配置问题 2 5线 掌挥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问题。 性定 (3)系统镇定问题 理解系统镇定、状态反馈能镇定的和状态反 常系 1 馈能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教学目 统的 标4 综合 认识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10学 (4状态观测器 理解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要条件; 时) 掌握全维观测器的实现。 (⑤)带观测器的状态 理解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结构特征和 反馈系统的综合 分离定理 掌握观测器和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6)解耦控制系统的 认识解耦问题和解耦控制的设计方法 2 综合 ()最优控制问题的 理解最优法控制问题的一般提法及主要的求 2 6最 一般提法 解方法的特点。 优控 认识未值时刻固定,未值状态自由情况下最 教学目 制(4 标5 (2)变分法求解最优 优控制问题求解, 学分)控制问题 2 掌握未值时刻固定。 未值状态固定情况下最 优控制问题求解,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六、考核要求及考核方式
11 4 控 制系 统的 稳定 性分 析(6 学时) (1) 李雅普诺夫关于 稳定性的定义 认识外部稳定性与内部稳定的关系; 理解平衡状态、李雅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几 个定义。 2 教学目 标3 (2) 李雅普诺夫第二 法 理解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的含义、李雅普诺夫 函数和二次型标量函数; 掌握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的稳定性判据。 2 (3) 李雅普诺夫方法 在线性系统中的应 用 认识李雅普诺夫第二法在线性系统的应用; 理解李雅普诺夫方程。 2 5 线 性定 常系 统的 综合 (10学 时) (1) 状态反馈和输出 反馈 认识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 教学目 标4 (2) 极点配置问题 认识反馈对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影 响;理解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 件; 掌握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问题。 2 (3) 系统镇定问题 理解系统镇定、状态反馈能镇定的和状态反 馈能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1 (4) 状态观测器 认识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理解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要条件; 掌握全维观测器的实现。 2 (5) 带观测器的状态 反馈系统的综合 理解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结构特征和 分离定理; 掌握观测器和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2 (6) 解耦控制系统的 综合 认识解耦问题和解耦控制的设计方法。 2 6 最 优控 制(4 学分) (1) 最优控制问题的 一般提法 理解最优法控制问题的一般提法及主要的求 解方法的特点。 2 教学目 标5 (2) 变分法求解最优 控制问题 认识末值时刻固定,末值状态自由情况下最 优控制问题求解; 掌握末值时刻固定,末值状态固定情况下最 优控制问题求解。 2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 六、考核要求及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内容应能够切实考核是否达成各项课程目标: (2)考核内容至少覆盖本课程知识点的60%: (3)同一学期试卷中(4、B)试题重复率不超过20%,近三个学年试卷试题重复率不超过20%: (4)考核难度:基本难度题约60%,中等难度题约30%,高等难度题约10%。 2、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权重(%) 备注 期末考试 80闭卷考试 平时考核20 作业、出勤、课堂小测验等
12 1. 考核要求 (1)课程考核内容应能够切实考核是否达成各项课程目标; (2)考核内容至少覆盖本课程知识点的60%; (3)同一学期试卷中(A、B)试题重复率不超过20%,近三个学年试卷试题重复率不超过20%; (4)考核难度:基本难度题约60%,中等难度题约30%,高等难度题约10%。 2、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权重(%) 备注 期末考试 80 闭卷考试 平时考核 20 作业、出勤、课堂小测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