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龄 屠晚归,担 ,止有剩骨。 狼,缀行甚 屠惧投以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 后狼 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先 故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 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 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气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 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 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询何哉?止增 笑耳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 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 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笑耳
松龄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 人。早岁即有文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 皆第一而闻名籍里。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71岁始成 贡生。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 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 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 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 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 的意思,“异”指奇异的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 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 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郭沫 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 人。早岁即有文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 皆第一而闻名籍里。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71岁始成 贡生。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 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 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 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 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 的意思,“异”指奇异的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 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 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郭沫 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缀(zhui)窘(iong)苫(shan)蔽弛(chi)眈(dan) 邃(sui)暝(ming)假寐(mei)尻(kao)黠(xia) 二、疏通文意 结构分析 1遇狼 2惧狼 狼〈3御狼 4杀狼 5议狼
一、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缀( ) 窘( ) 苫( )蔽 弛( ) 眈( ) 邃( ) 暝( ) 假寐( ) 尻( ) 黠( ) zhuì jiŏng shàn chí dān suì míng mèi kāo xiá 二、疏通文意 三、结构分析 1遇狼 2惧狼 3御狼 4杀狼 5议狼 狼
诵读指导 第一段首句宜读得平缓,第二句略带紧张;第二 段首句稍停,二、三句平缓,至“骨已尽矣”,则顿 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再改用 比较平缓的语调;第四段首句用设疑语气轻声读, “暴起”至“亦毙之”要加快节奏;最后两句应读得 轻松些。 指出停顿 1、后狼山侕前狼仅至 2、其一犬坐前 3、场主积薪中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诵 读 指 导 第一段首句宜读得平缓,第二句略带紧张;第二 段首句稍停,二、三句平缓,至“骨已尽矣”,则顿 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再改用 比较平缓的语调;第四段首句用设疑语气轻声读, “暴起”至“亦毙之”要加快节奏;最后两句应读得 轻松些。 指出停顿 1、后 狼 止 而 前 狼 又 至。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场 主 积 薪 其 中。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重点句子翻译及理解: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回头看,看。 4、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像狗似的。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想、企图。隧,从洞中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欺骗手段;多少;只。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意,神情。暇,悠闲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悟,明白。盖,原来是
重 点 句 子 翻 译 及 理 解 :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4、其一犬坐于前。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连接,紧跟。 并,一起。故,原来。 回头看,看。 像狗一样,像狗似的。 意,想、企图。隧,从洞中。 欺骗手段;多少;只。 瞑,闭眼。意,神情。暇,悠闲。 悟,明白。盖,原来是
ze fa 、恐前后受其敌。 敌: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攻击”。 2、狼不敢前。 前:原是方位名词,现作动词,译为“上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原是名词,现作副词,译为“从洞中”。 4、其一犬坐于前。 犬:原是名词,现作状语,译为“像狗那样” BT125
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 敌: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攻击” 。 2、狼不敢前。 前:原是方位名词,现作动词,译为“上前” 。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原是名词,现作副词,译为“从洞中” 。 4、其一犬坐于前。 犬:原是名词,现作状语,译为“像狗那样
文言虚词 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1)代词,指柴草堆。 例:屠乃奔倚其下。 之(1)代词。 (2)代词,指狼 例:又数刀毙之。(代狼) 例:屠自后断其股。 (2)助词,的。 以连词,可译为“用来,用以”。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助词,取消句子独 例:盖以诱敌。 立性,可不译。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调节音节, 没有实际意义。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
文 言 虚 词 而 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 (1)代词,指柴草堆。 例:屠乃奔倚其下。 (2)代词,指狼。 例:屠自后断其股。 以 连词,可译为“用来,用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例:盖以诱敌。 之 (1)代词。 例:又数刀毙之。(代狼) (2)助词,的。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取消句子独 立性,可不译。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调节音节, 没有实际意义。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
思考问题。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骨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1①缀行甚远;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一狼 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⑤一 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概括:狼懂得以 分散人的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来进攻) 2①善于利用地形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②抓住机会 主动进攻,果断消灭敌人。(概括:人懂得借助外在条 件,变被动为主动)
思考问题。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1①缀行甚远;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一狼 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⑤一 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概括:狼懂得以 分散人的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来进攻) 2①善于利用地形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②抓住机会, 主动进攻,果断消灭敌人。(概括:人懂得借助外在条 件,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