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常熟市初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7.5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座座四楞方方的石碑,虎踞龙蟠,各抱其势,就像是指示历史方位的坐标。它们既 以坚硬的jn)▲骨背负着几千年的岁月,面对着一个(b)▲大精深的未来,又以广阔中 /华-资*源%库 的胸怀凝集着一个民族的肝胆与骨气,像一座座不倒的山峰,(▲立在这历史的莽原 上,默默无声地▲着一切,_▲着一切,」▲着一切,用冷静(zhen)▲_密的思维 把握着自己,把握着岁月,把握着古往今来的风风雨雨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毁灭。 (1)根据所绘拼音写出汉字。 ①间n)▲骨②(b)▲大③▲立④(zhen)▲密 (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经历述说观察B.经历观察述说 C.述说经历观察D.观察述说经历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诗经》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6)▲,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名著阅读。(5分) (1)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3分) A道了一个偌,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知何来的慌速?’A道: “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事发了!白胜己自拿在济州大牢 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 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 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 当厅下晃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界,如之奈何!休怨
2017 年常熟市初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7.5 第一部分(24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一座座四楞方方的石碑,虎踞龙蟠,各抱其势,就像是指示历史方位的坐标。它们既 以坚硬的(jīn)_▲_骨背负着几千年的岁月,面对着一个(bò)_▲__大精深的未来,又以广阔中 /华-资*源%库 的胸怀凝集着一个民族的肝胆与骨气,像一座座不倒的山峰,(yì)_ ▲__立在这历史的莽原 上,默默无声地_▲_着一切,__▲__着一切,__▲_着一切,用冷静(zhěn)▲__密的思维 把握着自己,把握着岁月,把握着古往今来的风风雨雨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毁灭。 (1) 根据所绘拼音写出汉字。 ①(jīn)_ ▲__骨 ②(bò)_ ▲__大 ③(yì)__ ▲_立 ④(zhěn)▲__密 (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经历述说观察 B.经历观察述说 C.述说经历观察 D.观察述说经历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 (l)子曰:“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蒹葭苍苍,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诗经》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 ▲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 (5)_____ ▲____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 ▲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3.名著阅读。(5 分) (1)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3 分) A 道了一个偌,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知何来的慌速?’’A 道: “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 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 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 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 当厅下晃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界,如之奈何!休怨
小弟不来救你。”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 文段中的A指何人?“如今事发了”是指何事? (2)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哈克贝利从侧洞进去找到了印第安人乔埋藏的金币, 他们发了财。之后波莉姨妈收留哈克贝利在自己家里生活,他虽不习惯,逃了出来,但在汤 姆帮助下,他愿回到波莉姨妈家里,并且他们商量着结伙做强盗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后在车站、饭馆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后来 在哥哥的介绍下做了司炉助手,并在家中结识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悟空去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扇 越扇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真扇又被牛魔王半路騙回;第三次才在托塔天王等天兵天将的帮 助下成功借到真扇。 D.《水浒传》中描述了林冲由一个安分守己、乐知天命的朝廷武官,发展为投奔梁山“落 草为寇”的起义英雄的全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表现出林冲的 起反抗的决定性转变。 4.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 茶 ①请给漫画拟个标题 ②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7题。(7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居秋暝 【唐】常建 【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展示的画面。(2分)
小弟不来救你。”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 文段中的 A 指何人?“如今事发了”是指何事? (2)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 A.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哈克贝利从侧洞进去找到了印第安人乔埋藏的金币, 他们发了财。之后波莉姨妈收留哈克贝利在自己家里生活,他虽不习惯,逃了出来,但在汤 姆帮助下,他愿回到波莉姨妈家里,并且他们商量着结伙做强盗。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后在车站、饭馆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后来 在哥哥的介绍下做了司炉助手,并在家中结识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 C.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悟空去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扇, 越扇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真扇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托塔天王等天兵天将的帮 助下成功借到真扇。 D. 《水浒传》中描述了林冲由一个安分守己、乐知天命的朝廷武官,发展为投奔梁山“落 草为寇”的起义英雄的全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表现出林冲的 起反抗的决定性转变。 4.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 分) ①请给漫画拟个标题。 ②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第二部分(46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5—7 题。(7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居秋暝 【唐】常建 【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展示的画面。(2 分)
6、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7、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谢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8-10题。(8分)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必以分人 扶苏以数谏故 D.小大之狱 汝心之固 9.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2分)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豁然开朗 10.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结 合选文做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2题(6分)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 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 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6、 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 分) 7、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 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 两首诗都谢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 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 8—10 题。(8 分)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必以.分人 扶苏以.数谏故 D.小大之.狱 汝心之.固 9.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 )(2 分)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 豁然开朗 .... 10.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结. 合选文 ...做简要分析。(3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2 题(6 分)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 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 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超入顾坐席 (2))自后乃尊事先主 12.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阅读下面一片文章,完成13-15题。(9分) 知止 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 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 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 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 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 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 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 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 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 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 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 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 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 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 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 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 超入顾坐席 (2)) 自后乃尊事先主。 12.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阅读下面一片文章,完成 13—15 题。(9 分) 知 止 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 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 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 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 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 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 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 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 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 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 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 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 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 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 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 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 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 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 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13.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14.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本文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16分) 竹影 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 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 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 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 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 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 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 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 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 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 “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 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 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中/华-资*源%库中/华-资*源%库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 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 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 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 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 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13.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 分) 14.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15.本文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6-20 题。(16 分)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 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 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 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 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 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 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 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 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 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 “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 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 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中/华-资*源%库中/华-资*源%库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 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 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
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 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 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 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 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 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 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 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 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 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 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中/华一资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 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 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簦籮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 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 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 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6.文章围绕“竹林”写了母亲哪些事?请按照提示简要概括。(3分) (1)许多年前, (2)三年前, (3)今年谷雨后 17.文中说“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18.下列句子描写生动,请加以赏析。(4分) ①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
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 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 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 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 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 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 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 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 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 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 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中/华-资* 源%库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 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 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 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 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 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6. 文章围绕“竹林”写了母亲哪些事?请按照提示简要概括。(3 分) (1)许多年前, (2)三年前, (3)今年谷雨后, 17.文中说“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 分) 18.下列句子描写生动,请加以赏析。(4 分) ①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
长挤短。 ②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 子 19.第8段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0.根据文意,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思想内涵。(4分) 第三部分(60分) 书上说,走神,就是精神不集中,或者注意力分散,或者思想开小差儿。其实,在过于 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想走一会儿神。再说了,走神,有时是为了更好地 聚精会神。 请以“好想好想走会儿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出现真实 的个人姓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长挤短。 ②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 子。 19.第 8 段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20.根据文意,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思想内涵。(4 分) 第三部分(60 分) 书上说,走神,就是精神不集中,或者注意力分散,或者思想开小差儿。其实,在过于 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想走一会儿神。再说了,走神,有时是为了更好地 聚精会神。 请以“好想好想走会儿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出现真实 的个人姓名、校名等。 ▲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1)筋博屹缜 略 3、(1)宋江(1分)晁盖、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2分) (2)A 4、(1)陷阱(如此导游,如此旅游)(1分) (2)讽刺如今的导游在旅游时想方设法让游客掏腰包消费,而非尽心引导旅游的社会 现象。(2分,正反面说都可以) 第二部分 5、皎餃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2分) 6、以声衬静(1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来衬托山中的寂静。“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竹林中洗衣女的喧笑声来衬托山中的幽静。(分析“清泉石 上流”一句亦可,2分,不结合诗句只得1分) 7D(2分) 8、A(3分) 9、D(2分) 10、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一一表明他体贴下属。(一点一分,三点三分, 不结合具体内容不得分) 11、(4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顾:看,四处看,环顾均可。解释成“回头看”扣1 分) 从此以后,(马超)才知道要尊敬刘备 12.(2分)先主厚爱马超,马超却不以上下礼待之,常呼先生的字,非常没礼貌。(“先 生厚爱”1分,“马超无礼”1分) 13.(2分)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 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 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4.(4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
1、(1)筋 博 屹 缜 (2)B 2、略 3、(1)宋江(1 分) 晁盖、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2 分) (2)A 4、(1)陷阱(如此导游,如此旅游)(1 分) (2)讽刺如今的导游在旅游时想方设法让游客掏腰包消费,而非尽心引导旅游的社会 现象。(2 分,正反面说都可以) 第二部分 5、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2 分) 6、以声衬静(1 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来衬托山中的寂静。“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竹林中洗衣女的喧笑声来衬托山中的幽静。(分析“清泉石 上流”一句亦可,2 分,不结合诗句只得 1 分) 7.D(2 分) 8、A(3 分) 9、D(2 分) 10、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 问。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一点一分,三点三分, 不结合具体内容不得分) 11、(4 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顾:看,四处看,环顾均可。解释成“回头看”扣 1 分) 从此以后,(马超)才知道要尊敬刘备。 12.(2 分)先主厚爱马超,马超却不以上下礼待之,常呼先生的字,非常没礼貌。(“先 生厚爱”1 分,“马超无礼”1 分) 13.(2 分)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 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 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4.(4 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 分)。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
突出强调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2分) 15.(3分)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了要加强自我修 养,培养“知止”精神。 16许多年前,母亲采撷竹笋,晒笋干;三年前,母亲大病后回到老家,老把竹影看成回家 的孩子;今年谷雨后,守候着竹子等候孩子们归来。(3分,一点得1分,意思符合即可)) 17.竹林里的个笋,还有晒干的笋干可以吃;那片竹林也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2分) 18①用拟人的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 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爱。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跨”、“越”等动词, 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4 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9()与文章所写内容相互映衬,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作类比;(2)丰富 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意蕴;(3)借以表达自己面对竹竿心中涌动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0.1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采撖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 托);(2是儿女成长的象征(由小竹笋长成个子长成竹影)。(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 分析。有欠缺酌扣)
突出强调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2 分) 15.(3 分)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了要加强自我修 养,培养“知止”精神。 16.许多年前,母亲采撷竹笋,晒笋干;三年前,母亲大病后回到老家,老把竹影看成回家 的孩子;今年谷雨后,守候着竹子等候孩子们归来。(3 分,一点得 1 分,意思符合即可)) 17.竹林里的竹笋,还有晒干的笋干可以吃;那片竹林也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2 分) 18.①用拟人的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 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爱。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跨”、“越”等动词, 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9⑴与文章所写内容相互映衬,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作类比;⑵丰富 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意蕴;⑶借以表达自己面对竹竿心中涌动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3 分,写出一点得 2 分,写出两点得 3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0. (1)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采撷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 托);(2)是儿女成长的象征(由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有 分析。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