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22010110 课程名称:数据库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atabases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任课教师:胡伟 周讲课/实习时数:4/0 学分:3 课程简介 “数据库概论”是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开设的方向核心课 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相关概念 和理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去设计、建立、操作和管理一个具体的数据 库系统,从而为以后的数据库理论研究、课程实践以及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建立一 个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熟悉数据库领域内的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思想 2)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一数据模型,了解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数据模 型概念,掌握三种常用的概念数据模型一实体联系模型、扩充实体联系 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 3)掌握关系模型的基本数学理论一关系代数,以及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 一关系规范化理论 4)了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掌握关系数据库的逻辑数据模型的 设计方法 5)学会使用交互式SQL语言来建立和访问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定义系 统的数据完整性和访问控制要求 6)建立初步的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概念,了解如何在应用程序中访问数据库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2学时) 1.1基本概念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员 1.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及趋势 1.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课程编号:22010110 课程名称:数据库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atabases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任课教师:胡伟 周讲课/实习时数:4/0 学分:3 课程简介 “数据库概论”是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开设的方向核心课 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相关概念 和理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去设计、建立、操作和管理一个具体的数据 库系统,从而为以后的数据库理论研究、课程实践以及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建立一 个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熟悉数据库领域内的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思想 2) 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数据模型,了解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数据模 型概念,掌握三种常用的概念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扩充实体联系 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 3) 掌握关系模型的基本数学理论—关系代数,以及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 —关系规范化理论 4) 了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掌握关系数据库的逻辑数据模型的 设计方法 5) 学会使用交互式 SQL 语言来建立和访问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定义系 统的数据完整性和访问控制要求 6) 建立初步的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概念,了解如何在应用程序中访问数据库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2 学时) 1.1 基本概念 u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员 1.2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及趋势 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集成化、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数据冗余、数据的安全性、完整 性和一致性、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 1.4数据库内部结构体系 ◆数据库的三级结构:三级模式、二级映射 第二章数据模型(6学时) 2.1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2.2数据模型的四个世界 2.3概念世界与概念模型 ◆ER模型与ER图:实体、属性、联系 ◆扩充E-R模型与扩充ER图:IS-A联系、弱实体 ◆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对象标识符、类、方法、超类和子类、聚合和分 解、继承和合成、方法、消息、封装 2.4信息世界和逻辑模型 ◆关系模型:关系、属性、值域、元组、关系数据库、关键字 2.5计算机世界与物理模型 ◆磁盘组织与文件系统 ◆逻辑模型的物理存储:项、记录、文件、索引、集簇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系统(14学时) 3.1关系数据库系统概述 3.2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衡量准则 ◆完全关系型的十二条衡量准则 ◆空值(NULL) 3.3关系模型数学理论一关系代数 3.3.0关系模型 ◆关系数据结构 ●表结构:表框架、表的元数与基数 ●关系:二维表的性质 ●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外关键字 ●关系数据库:关系子模式一视图(view) ◆关系操纵 ●数据查询:两个关系的合并、单个关系内的元组选择、单个关系内 的属性指定 ●数据删除、插入、修改 ●空值的处理
u 数据集成化、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数据冗余、数据的安全性、完整 性和一致性、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 1.4 数据库内部结构体系 u 数据库的三级结构:三级模式、二级映射 第二章 数据模型 (6 学时) 2.1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u 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2.2 数据模型的四个世界 2.3 概念世界与概念模型 u E-R 模型与 E-R 图:实体、属性、联系 u 扩充 E-R 模型与扩充 E-R 图:IS-A 联系、弱实体 u 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对象标识符、类、方法、超类和子类、聚合和分 解、继承和合成、方法、消息、封装 2.4 信息世界和逻辑模型 u 关系模型:关系、属性、值域、元组、关系数据库、关键字 2.5 计算机世界与物理模型 u 磁盘组织与文件系统 u 逻辑模型的物理存储:项、记录、文件、索引、集簇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系统 (14 学时) 3.1 关系数据库系统概述 3.2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衡量准则 u 完全关系型的十二条衡量准则 u 空值(NULL) 3.3 关系模型数学理论—关系代数 3.3.0 关系模型 u 关系数据结构 l 表结构:表框架、表的元数与基数 l 关系:二维表的性质 l 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外关键字 l 关系数据库:关系子模式—视图(view) u 关系操纵 l 数据查询:两个关系的合并、单个关系内的元组选择、单个关系内 的属性指定 l 数据删除、插入、修改 l 空值的处理
◆关系中的数据约束 ●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3.3.1关系的表示 ◆关系的表示、迪卡尔乘积 3.3.2关系操纵的表示 ◆关系代数中的五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笛卡儿积、并、差 ◆基本运算的应用实例 3.3.3关系模型与关系代数 3.3.4关系代数中的扩充运算 ◆交、除法、联接与自然联接、外联接 ◆扩充运算的应用实例 3.3.5关系代数实例 ◆综合的关系代数应用实例 34关系数据库语言SQL92 3.4.1SQL概貌 ◆SQL标准的发展历史、SQL的基本概念与使用方式、SQL功能简介 3.4.2SQL数据定义功能 ◆SQL中的数据类型、Oracle数据类型 ◆基本的表结构定义和修改命令 3.4.3SQL数据操纵功能 ◆SQL语言与关系代数的关系 ◆映像语句结构 ◆基本查询功能:LIKE、IS NULL谓词、表的联接查询与自联接查询、 ORDER BY子句的功能 ◆嵌套查询:IN、SOME/ANY/ALL,EXISTS等谓词、相关子查询与独立 子查询 ◆子查询的合并:UNION/INTERSECT/EXCEPT[ALL运算 ◆统计查询:统计与分组统计查询、空值与空集在统计函数中的处理方法 ◆复杂数据查询:两层的NOT EXISTS嵌套结构以实现关系代数中的除法 运算的查询功能 3.4.4SQL的更新功能 ◆删除功能 ◆插入功能:常量元组的插入、带子查询的元组插入 ◆修改功能 3.4.5视图
u 关系中的数据约束 l 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3.3.1 关系的表示 u 关系的表示、迪卡尔乘积 3.3.2 关系操纵的表示 u 关系代数中的五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笛卡儿积、并、差 u 基本运算的应用实例 3.3.3 关系模型与关系代数 3.3.4 关系代数中的扩充运算 u 交、除法、联接与自然联接、外联接 u 扩充运算的应用实例 3.3.5 关系代数实例 u 综合的关系代数应用实例 3.4 关系数据库语言 SQL’92 3.4.1 SQL 概貌 u SQL 标准的发展历史、SQL 的基本概念与使用方式、SQL 功能简介 3.4.2 SQL 数据定义功能 u SQL 中的数据类型、Oracle 数据类型 u 基本的表结构定义和修改命令 3.4.3 SQL 数据操纵功能 u SQL 语言与关系代数的关系 u 映像语句结构 u 基本查询功能:LIKE、IS NULL 谓词、表的联接查询与自联接查询、 ORDER BY 子句的功能 u 嵌套查询:IN、SOME/ANY/ALL,EXISTS 等谓词、相关子查询与独立 子查询 u 子查询的合并:UNION / INTERSECT / EXCEPT [ALL]运算 u 统计查询:统计与分组统计查询、空值与空集在统计函数中的处理方法 u 复杂数据查询:两层的 NOT EXISTS 嵌套结构以实现关系代数中的除法 运算的查询功能 3.4.4 SQL 的更新功能 u 删除功能 u 插入功能:常量元组的插入、带子查询的元组插入 u 修改功能 3.4.5 视图
◆视图概念、视图与基表的区别 ◆视图的定义命令:嵌套定义功能 ◆视图的删除命令:视图删除中的连锁反应 ◆视图上的数据访问:可更新视图 ◆视图的优点 第四章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护(6学时) 4.1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 ◆数据库的安全与安全数据库 ◆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内容:主体、客体、身份标识与鉴别、自主访 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隐蔽通道、审计 ◆数据库的安全标准:国标GB17859 ◆SQL对数据库安全的支持:SQL语言所提供的与数据库安全保护有关的 命令 4.2数据库的完整性保护 ◆数据库完整性保护的功能:目的与常用实现措施 ◆完整性规则的三个内容: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 ◆完整性约束的设置、检查与处理:在SQL语言的CREATE TABLE命令 中提供的完整性约束定义子句 ◆触发器 第五章事务处理、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技术(10学时) 5.1事务处理 ◆事务的定义与ACID性质 ◆事务活动及其状态转换图 ◆事务控制及相关的参数设置语句:事务的提交与回滚、事务的读/写类型 与隔离级别 ◆事务的语句组成成分 5.2并发控制技术 ◆事务 ●事务的并发性、并发控制 ·调度、串行调度、可串行化调度、冲突与冲突可串行化、冲突可串 行化的判定方法 ●三种数据不一致现象:丢失修改、脏读、不可重复读 ◆封锁 ●共享锁、排它锁、所相容矩阵、合适事务
u 视图概念、视图与基表的区别 u 视图的定义命令:嵌套定义功能 u 视图的删除命令:视图删除中的连锁反应 u 视图上的数据访问:可更新视图 u 视图的优点 第四章 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护(6 学时) 4.1 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 u 数据库的安全与安全数据库 u 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内容:主体、客体、身份标识与鉴别、自主访 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隐蔽通道、审计 u 数据库的安全标准:国标 GB17859 u SQL 对数据库安全的支持:SQL 语言所提供的与数据库安全保护有关的 命令 4.2 数据库的完整性保护 u 数据库完整性保护的功能:目的与常用实现措施 u 完整性规则的三个内容: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 u 完整性约束的设置、检查与处理:在 SQL 语言的 CREATE TABLE 命令 中提供的完整性约束定义子句 u 触发器 第五章 事务处理、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技术(10 学时) 5.1 事务处理 u 事务的定义与 ACID 性质 u 事务活动及其状态转换图 u 事务控制及相关的参数设置语句:事务的提交与回滚、事务的读/写类型 与隔离级别 u 事务的语句组成成分 5.2 并发控制技术 u 事务 l 事务的并发性、并发控制 l 调度、串行调度、可串行化调度、冲突与冲突可串行化、冲突可串 行化的判定方法 l 三种数据不一致现象:丢失修改、脏读、不可重复读 u 封锁 l 共享锁、排它锁、所相容矩阵、合适事务
●基于封锁技术的并发控制实现方法 ●封锁协议:三级封锁协议、两阶段封锁协议 ●合法调度:两阶段封锁协议与冲突可串行化的关系 ●多粒度封锁:封锁粒度与多粒度封锁、意向锁及其锁相容矩阵、多 粒度封锁协议 ●死锁及其解决方法、活锁及其解决方法 5.3数据库恢复技术 ◆数据库恢复的含义、方法和常用措施 ◆数据库故障的分类 ◆数据库故障恢复三大技术 ·数据转储:静态转储/动态转储、海量转储/增量转储 。日志: -日志的内容、组成、作用与记载原则 -UNDO日志的记录格式、记载规则以及使用UNDO日志的恢复 过程、UNDO日志中的静止/非静止检查点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 带检查点的UNDO日志的恢复过程 REDO日志的记录格式、记载规则以及使用REDO日志的恢复 过程、REDO日志中的(非静止)检查点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 带检查点的REDO日志的恢复过程 -UNDO日志与REDO日志的区别与不足 -UNDO/REDO日志的记录格式、记载规则以及使用UNDO/ REDO日志的恢复过程、UNDO/REDO日志中的检查点的设置 方法以及使用带检查点的UNDO/REDO日志的恢复过程 ●事务的撤销(UNDO)与重做(REDO) ◆恢复策略:小型/中型/大型故障的恢复策略 ◆数据库镜像 第六章数据库中的数据交换(2学时) 6.1概述 ◆数据交换的五种方式 6.2数据交换的管理 ◆会话管理 ◆连接管理 ◆游标管理:游标的定义、打开、使用与关闭命令、可滚动游标的定义及 其在数据更新命令中的使用 ◆诊断管理
l 基于封锁技术的并发控制实现方法 l 封锁协议:三级封锁协议、两阶段封锁协议 l 合法调度:两阶段封锁协议与冲突可串行化的关系 l 多粒度封锁:封锁粒度与多粒度封锁、意向锁及其锁相容矩阵、多 粒度封锁协议 l 死锁及其解决方法、活锁及其解决方法 5.3 数据库恢复技术 u 数据库恢复的含义、方法和常用措施 u 数据库故障的分类 u 数据库故障恢复三大技术 l 数据转储:静态转储/动态转储、海量转储/增量转储 l 日志: – 日志的内容、组成、作用与记载原则 – UNDO 日志的记录格式、记载规则以及使用 UNDO 日志的恢复 过程、UNDO 日志中的静止/非静止检查点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 带检查点的 UNDO 日志的恢复过程 – REDO 日志的记录格式、记载规则以及使用 REDO 日志的恢复 过程、REDO 日志中的(非静止)检查点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 带检查点的 REDO 日志的恢复过程 – UNDO 日志与 REDO 日志的区别与不足 – UNDO/REDO 日志的记录格式、记载规则以及使用 UNDO/ REDO 日志的恢复过程、UNDO/REDO 日志中的检查点的设置 方法以及使用带检查点的 UNDO/REDO 日志的恢复过程 l 事务的撤销(UNDO)与重做(REDO) u 恢复策略:小型/中型/大型故障的恢复策略 u 数据库镜像 第六章 数据库中的数据交换(2 学时) 6.1 概述 u 数据交换的五种方式 6.2 数据交换的管理 u 会话管理 u 连接管理 u 游标管理:游标的定义、打开、使用与关闭命令、可滚动游标的定义及 其在数据更新命令中的使用 u 诊断管理
◆动态SQL 6.3数据交换的流程 6.4数据交换的四种方式 ◆嵌入式SQL:嵌入式SQL的编程方式及其程序结构 ◆自含式SQL ◆调用层接口:ODBC函数的基本使用流程 ◆Web方式 第七章数据库的物理组织(4学时) 7.1概论 7.2数据库的物理存储介质 ◆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的层次划分 7.3磁盘存储器及其结构 ◆计算机磁盘存储器的物理组织方式 7.4文件组织 ◆文件的组织结构 ◆文件中的记录在磁盘上的分配方式 ◆定长记录与变长记录的组织方式 7.5文件记录组织 ◆堆文件、顺序文件、散列文件、聚集文件 7.6索引技术与散列技术 ◆顺序文件的组织方式 ◆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 ●在顺序文件上的索引技术:稠密索引、稀疏索引、多级索引 ●非顺序文件中的索引技术 ●具有重复键值的索引、多维索引 ◆B/B+树文件 ●树的结构与各个节点的组成内容 ●B+树上的搜索、插入、删除算法 ●B+的特点及其与B树的区别 ◆HASH文件:散列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 7.7数据库与文件 第八章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8学时) 8.1概述 ◆模式设计质量的评价指标:数据冗余度、插入/删除等更新异常 8.2规范化理论
u 动态 SQL 6.3 数据交换的流程 6.4 数据交换的四种方式 u 嵌入式 SQL:嵌入式 SQL 的编程方式及其程序结构 u 自含式 SQL u 调用层接口:ODBC 函数的基本使用流程 u Web 方式 第七章 数据库的物理组织(4 学时) 7.1 概论 7.2 数据库的物理存储介质 u 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的层次划分 7.3 磁盘存储器及其结构 u 计算机磁盘存储器的物理组织方式 7.4 文件组织 u 文件的组织结构 u 文件中的记录在磁盘上的分配方式 u 定长记录与变长记录的组织方式 7.5 文件记录组织 u 堆文件、顺序文件、散列文件、聚集文件 7.6 索引技术与散列技术 u 顺序文件的组织方式 u 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 l 在顺序文件上的索引技术:稠密索引、稀疏索引、多级索引 l 非顺序文件中的索引技术 l 具有重复键值的索引、多维索引 u B/B+树文件 l 树的结构与各个节点的组成内容 l B+树上的搜索、插入、删除算法 l B+的特点及其与 B 树的区别 u HASH 文件:散列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 7.7 数据库与文件 第八章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8 学时) 8.1 概述 u 模式设计质量的评价指标:数据冗余度、插入/删除等更新异常 8.2 规范化理论
8.2.1函数依赖 ◆各种函数依赖的定义:完全/部分FD、平凡/非平凡FD、直接/传递FD ◆Armstrong公理系统 ◆使用函数依赖定义的关键字 ◆属性集闭包与关键字的计算算法 8.2.2与函数依赖有关的范式 ◆范式:1NF、2NF、3NF、BCNF ◆各级范式的分解方法 8.2.3多值依赖与第四范式 ◆多值依赖、与多值依赖有关的推理规则、4NF 8.3规范化所引起的一些问题 ◆函数依赖的逻辑蕴涵、函数依赖集的等价、最小函数依赖集及其判定条 件、最小函数依赖集的计算算法 ◆模式分解的无损联结性、依赖保持性及其判定方法 ◆直接到3NF且满足无损联结性和依赖保持性的模式分解算法 8.4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非形式化判别法 第九章数据库设计(6学时) 9.1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数据库的生命周期 9.2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 ◆需求说明书 9.3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 ◆视图集成的原理、策略与步骤、冲突的解决办法 9.4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ER模型和扩充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9.5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存储结构、存取路径、集簇、索引 第十章数据库管理(2学时) 9.1数据库管理概述 9.2数据库管理的内容 9.3数据库管理员DBA 9.4数据库性能配置和优化(缓冲池、数据重组、查询优化) 9.5数据库管理系统
8.2.1 函数依赖 u 各种函数依赖的定义:完全/部分 FD、平凡/非平凡 FD、直接/传递 FD u Armstrong 公理系统 u 使用函数依赖定义的关键字 u 属性集闭包与关键字的计算算法 8.2.2 与函数依赖有关的范式 u 范式:1NF、2NF、3NF、BCNF u 各级范式的分解方法 8.2.3 多值依赖与第四范式 u 多值依赖、与多值依赖有关的推理规则、4NF 8.3 规范化所引起的一些问题 u 函数依赖的逻辑蕴涵、函数依赖集的等价、最小函数依赖集及其判定条 件、最小函数依赖集的计算算法 u 模式分解的无损联结性、依赖保持性及其判定方法 u 直接到 3NF 且满足无损联结性和依赖保持性的模式分解算法 8.4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非形式化判别法 第九章 数据库设计(6 学时) 9.1 数据库设计概述 u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数据库的生命周期 9.2 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 u 需求说明书 9.3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u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 u 视图集成的原理、策略与步骤、冲突的解决办法 9.4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u E-R 模型和扩充 E-R 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9.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u 存储结构、存取路径、集簇、索引 第十章 数据库管理(2 学时) 9.1 数据库管理概述 9.2 数据库管理的内容 9.3 数据库管理员 DBA 9.4 数据库性能配置和优化(缓冲池、数据重组、查询优化) 9.5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上机实验(8学时)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数据库课程的理解 2)通过实验掌握一种数据库产品的SQL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操作能力 3)通过数据库建模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要求 ·实验一(2课时):熟悉一种数据库产品的操作使用环境,掌握交互方式 下SQL语言的数据操纵功能 ·实验二(2课时):掌握SQL语言的数据定义功能,包括各种完整性约束 ·实验三(2课时):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与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实验四(2课时):掌握数据库的建模设计 3.实验方法 1)所有实验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不推荐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 2)所有实验都在系教学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但学生可以提前在机房或属 舍里进行练习 3)教师及助教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成绩,计入课程总分中 课程考核方法 课后作业(10%)+上机实验(20%)+期末考试(70%) 教材 [1山徐洁磐,柏文阳,刘奇志.数据库系统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 [2]萨石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A.Silberschatz,H.E.Korth,S.Sudarshan.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6th Ed.). 杨冬青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J.D.Ullman,J.Widom.A 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 (3rd Ed.).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H.Garcia-Molina,J.D.Ullman,J.Widom.Database System Implementation(2nd Ed.).杨冬青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上机实验(8 学时) 1.实验目的 1) 加深对数据库课程的理解 2) 通过实验掌握一种数据库产品的 SQL 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操作能力 3) 通过数据库建模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要求 w 实验一(2 课时):熟悉一种数据库产品的操作使用环境,掌握交互方式 下 SQL 语言的数据操纵功能 w 实验二(2 课时):掌握 SQL 语言的数据定义功能,包括各种完整性约束 w 实验三(2 课时):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与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w 实验四(2 课时):掌握数据库的建模设计 3.实验方法 1) 所有实验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不推荐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 2) 所有实验都在系教学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但学生可以提前在机房或属 舍里进行练习 3) 教师及助教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成绩,计入课程总分中 课程考核方法 课后作业(10%)+ 上机实验(20%)+ 期末考试(70%) 教材 [1] 徐洁磐, 柏文阳, 刘奇志. 数据库系统实用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参考书 [2] 萨石煊, 王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 4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施伯乐, 丁宝康, 汪卫.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 3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A. Silberschatz, H.E. Korth, S. Sudarshan.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6th Ed.). 杨冬青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 J.D. Ullman, J. Widom. A 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 (3rd Ed.). 岳丽华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6] H. Garcia-Molina, J.D. Ullman, J. Widom. Database System Implementation (2nd Ed.). 杨冬青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