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两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新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 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 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 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 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 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 题。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 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 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 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 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填补了这 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 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 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
陕西省汉中市两校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联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新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 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 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 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 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 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 题。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 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 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 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 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填补了这 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 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 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有改动)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
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 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 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 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 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 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播放了 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 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有改动)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 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 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 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 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摘自新华社《上海:朗读亭成文化新宠》,2017年3月6日,有改动)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 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 三作为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 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 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 上切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 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答案】1.A2.BC 3.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 标)不能丢。②继续髙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
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 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 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 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 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 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播放了一 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 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有改动)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 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 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 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 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摘自新华社《上海:朗读亭成文化新宠》,2017 年 3 月 6 日,有改动)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 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 三作为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 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 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 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 上切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 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3.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答案】1. A 2. BC 3.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 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
上,感受其中的真情。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 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 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 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都认 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 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仍持 怀疑态度”错误,原文“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表达了肯定的态度。C项 “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项 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 求,没有根据。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 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 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 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 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 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 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囚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 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 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 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 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 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 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 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一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 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 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 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 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 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 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 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
上,感受其中的真情。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 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 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 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都认 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 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仍持 怀疑态度”错误,原文“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表达了肯定的态度。C 项, “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 项, “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 求,没有根据。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 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 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 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 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 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 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 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 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 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 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 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 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 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 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 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 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 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 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 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 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
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 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 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 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 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 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 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 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 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 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 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 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 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 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 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 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 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 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 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B.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 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 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 《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 曲落花的颂歌 E.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 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 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5.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6.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 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答案】4.BE5.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传神地写出 石榴花鲜艳活泼的颜色、热烈开放的盛况,突出其与墨绿的树叶之间形成的强烈 的色彩对照与反差
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 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 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 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 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 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 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 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 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 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 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 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 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 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 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 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 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 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 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B. 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 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 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 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 “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 《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 曲落花的颂歌。 E. 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 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 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5. 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6. 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 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答案】4. BE 5.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传神地写出 石榴花鲜艳活泼的颜色、热烈开放的盛况,突出其与墨绿的树叶之间形成的强烈 的色彩对照与反差
6.①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它为花蕊挡风遮雨,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②淡泊名利,不矜功伐。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舍弃繁华, 默默飘落。③牢记使命,不忘根本。它将自己融入大地,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解析】 4.试题分析:A.“欲扬先抑”错。C.原文不是让“人们”“永葆青春活力” 而是希望“我们的事业”能如此;“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D.龚自 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也赞颂落花。B项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涉及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理解正确。E项是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文中多 处使用了修辞手法,整体描写细致,分析正确。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 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首先快速通读全篇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情感主旨,吟 咏精读主体段落,分析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最后对照选项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5.试题分析: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画线句子中,花朵、颜色都是看到的,而 弦乐”“笛音”则是听到的,作者将视觉形象的花朵比作听到的“一阕厚重 平和的弦乐声……清脆、欢跃的笛音”,运用的是通感的手法。从内容上看,画 线句子写出了石榴花与叶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花盛开的样子。 点睛:本题考査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然后结合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出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即可。具 体到通感的手法,它的好处是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 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6.试题分析:由“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 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可总结岀落花勤恳奉献的品质 由“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 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可总结岀落花淡泊名利,不夸耀功绩;由“躺在 地上,它还翘望枝头,……它放心了,落而无憾”“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又 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可总结出落花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根本 点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信息 所在区间;第二步,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划分层次;第三步,从文中筛选出关键 句子、词语;第四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本题由题干可知,答题区间在第⑤ 自然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划分层次,筛选出相关语句,分条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 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 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 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
6. ①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它为花蕊挡风遮雨,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②淡泊名利,不矜功伐。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舍弃繁华, 默默飘落。③牢记使命,不忘根本。它将自己融入大地,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解析】 4. 试题分析:A.“欲扬先抑”错。C.原文不是让“人们”“永葆青春活力”, 而是希望“我们的事业”能如此;“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D.龚自 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也赞颂落花。B 项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涉及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理解正确。E 项是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文中多 处使用了修辞手法,整体描写细致,分析正确。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 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首先快速通读全篇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情感主旨,吟 咏精读主体段落,分析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最后对照选项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5. 试题分析: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画线句子中,花朵、颜色都是看到的,而 “弦乐”“笛音”则是听到的,作者将视觉形象的花朵比作听到的“一阕厚重、 平和的弦乐声……清脆、欢跃的笛音”,运用的是通感的手法。从内容上看,画 线句子写出了石榴花与叶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花盛开的样子。 点睛: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然后结合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出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即可。具 体到通感的手法,它的好处是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 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6. 试题分析:由“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 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可总结出落花勤恳奉献的品质; 由“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 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可总结出落花淡泊名利,不夸耀功绩;由“躺在 地上,它还翘望枝头,……它放心了,落而无憾”“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又 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可总结出落花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根本。 点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信息 所在区间;第二步,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划分层次;第三步,从文中筛选出关键 句子、词语;第四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本题由题干可知,答题区间在第⑤ 自然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划分层次,筛选出相关语句,分条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 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 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 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
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 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 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 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盜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 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存活,生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 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 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 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 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 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 顺、虔诚。 9.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7.C8.D 9.(1)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他。 (2)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与意外的变故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划 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如解释为“存 活,生存”,既与语意不合,也不符合语法关系,从语境来看,这句话是张良所 说,项伯杀了人,张良使他活了下来,此处的“活”应为使动用法,即“使… 存活”。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 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 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 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 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 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 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8.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 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 是曹无伤告密。 B. 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 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 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 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 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 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 顺、虔诚。 9. 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7. C 8. D 9. (1)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他。 (2)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与意外的变故。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划 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C 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如解释为“存 活,生存”,既与语意不合,也不符合语法关系,从语境来看,这句话是张良所 说,项伯杀了人,张良使他活了下来,此处的“活”应为使动用法,即“使…… 存活”。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 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 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 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有误,从文中来看 这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并非是对项羽尊敬、恭顺,这只是假象,因为此时他的实 力不足以抵挡项羽的进攻。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 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 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 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君”,你;“为”, 介词,替;“兄”,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动词,对待。第 句中,“所以”,古今异义词,……的原因;“ 者,……也”,判断句;“出 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词,不寻常的情况,意外的 变故。 参考译文 刘邦的军队驻扎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刘邦部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您想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做国相,珍宝样样被他占有。”项羽大怒,说:“明 天犒劳士兵,要打败刘邦的军队!”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在新丰鸿门: 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刘邦住在山东时,贪恋财 物,喜欢女色。现在进关了,财物一点也不贪,女色一点也不迷恋,这表明他的 志向不在小处。我曾派人去察看,他住处上空云气,都是虎龙的形状,成五彩 此天子气的。必须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良机!楚国的左尹项伯”。项伯,是项 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 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 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 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 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 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 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一样。又将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 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 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谁给你少长?”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 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 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 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我 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 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 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有误,从文中来看, 这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并非是对项羽尊敬、恭顺,这只是假象,因为此时他的实 力不足以抵挡项羽的进攻。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 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 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 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君”,你;“为”, 介词,替;“兄”,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动词,对待。第二 句中,“所以”,古今异义词,……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 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词,不寻常的情况,意外的 变故。 参考译文: 刘邦的军队驻扎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刘邦部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您想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做国相,珍宝样样被他占有。”项羽大怒,说:“明 天犒劳士兵,要打败刘邦的军队!”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在新丰鸿门; 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刘邦住在山东时,贪恋财 物,喜欢女色。现在进关了,财物一点也不贪,女色一点也不迷恋,这表明他的 志向不在小处。我曾派人去察看,他住处上空云气,都是虎龙的形状,成五彩, 此天子气的。必须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良机!楚国的左尹项伯”。项伯,是项 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 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 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 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 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 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 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一样。又将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 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 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谁给你少长?”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 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 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 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我 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 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
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 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您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 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 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也,世为著姓。好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 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 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 是科禁内学及兵书,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 右曰:“我坐书也。”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后以茂为武陵太 守,不之官。转郧相,以国省,拜议郎。景初中病亡。自茂修行,从少至长,冬 则被裘,夏则短褐,行则步涉,食则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悬磬。其或馈遗, 不肯受。虽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义而贵且富者。先时囯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 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 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 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嘉叙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德优能少。”茂愠曰 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帻劫人邪!”初,茂同产兄黄,以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 陵令。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 隶钟繇所收,遂伏法。茂时为白衣,始有清名於三辅,以为兄坐追义而死,怨怒 不肯哭。至岁终,繇举茂。议者以为茂必不就,及举既到而茂就之,故时人或以 茂为畏繇,或以茂为髦士也。 (选自《三国志·吉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B.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C.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D.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代科举考中的秀才有时也 沿用此名,也可以解释为优秀的人才 B.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务,晋以后为太子官属。也指 妾生的儿子或者正妻所生的长子以外的儿子 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 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从中央官员中选举产生 D.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辅,汉景帝、汉武帝时,京畿官左内史、右内史 主爵都尉共同治理长安,所辖地区就是三辅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 【答案】10.A11.C
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 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您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 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 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也,世为著姓。好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 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 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 是科禁内学及兵书,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 右曰:“我坐书也。”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后以茂为武陵太 守,不之官。转酂相,以国省,拜议郎。景初中病亡。自茂修行,从少至长,冬 则被裘,夏则短褐,行则步涉,食则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悬磬。其或馈遗,一 不肯受。虽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义而贵且富者。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 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 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 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嘉叙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德优能少。”茂愠曰: “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帻劫人邪!”初,茂同产兄黄,以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 陵令。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 隶钟繇所收,遂伏法。茂时为白衣,始有清名於三辅,以为兄坐追义而死,怨怒 不肯哭。至岁终,繇举茂。议者以为茂必不就,及举既到而茂就之,故时人或以 茂为畏繇,或以茂为髦士也。 (选自《三国志·吉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B. 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C. 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D. 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 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代科举考中的秀才有时也 沿用此名,也可以解释为优秀的人才。 B. 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务,晋以后为太子官属。也指 妾生的儿子或者正妻所生的长子以外的儿子。 C.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 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从中央官员中选举产生。 D. 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辅,汉景帝、汉武帝时,京畿官左内史、右内史、 主爵都尉共同治理长安,所辖地区就是三辅。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 【答案】10. A 11. C
12.等到吉茂被逮捕,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因吉本等起事(连坐而被)判罪的,回 头对他身边伺候的人说:“我是因书而犯罪的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 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 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这句话的含义是“建安初 年,关中一带刚平定,吉茂与扶风郡苏则一起入武功南山,潜居在那里精心思虑 数年。吉茂被(州里的人)推举为秀才,任命为临汾令。他做官清简,不忍心欺 负下级官员和老百姓”,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建安初”“关 中”“茂”“扶风”“苏则”“武功南山”“数岁”“州”“茂才”“临汾 令”“吏民”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入”的主语是“茂与扶风苏 则”,故应在“茂”前断开,排除BD两项:“入”的地方是“武功南山”,“隐 处”意思是“潜居 精思”意思是“精心思虑”,“数岁”既指“精思”的 时间,也指“隐处”的时间,故应把“隐处”放在后一句中,排除C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从中 央官员中选举产生”错,从原文“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可看出,应是“从各郡现 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及其被收”,被动句:“收” 逮捕;“当”,判罪;“坐”,因……受牵连而定罪;“顾”,回头:“左右” 身边伺候的人 参考译文 吉茂,字叔畅,是冯翊池阳人,世代为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他喜欢读书,不以吃 穿不好为耻,而对不了解某一物感到羞耻。建安初年,关中一带刚平定,吉茂与 扶风郡苏则一起入武功南山,潜居在那里精心思虑数年。吉茂被(州里的人)推 举为秀才,任命为临汾令。他做官清简,不忍心欺负下级官员和老百姓。后来调 任做武德侯庶子。建安二十二年,他的族人吉本等倡议起兵,他也因此受到牵连 被逮捕。在此之前,条律禁令规定家内不得有谶纬之学和兵书,而吉茂却都有 他把它们藏匿起来没有交官。等到吉茂被逮捕,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吉本等起 事(连坐而被)判罪的,回头对他身边伺候的人说:“我是因书而犯罪的。”适 逢钟繇丞相证明吉茂、吉本服制已断,才不用连坐。后来吉茂被任命作武陵太守, 他没有到任。后来调任作郧相,因为国家精简机构,被授予议郎官职。景初年间 病亡。吉茂修养德行以来,他从小到大,冬天穿粗衣,夏天穿短褐,走路步行, 吃野菜饭,对妻儿像臣子一样恭敬,家徒四壁。有人赠送财物,他一律不收。虽 不认为这样做高人一等,但也非常痛恨那些不义并且富贵的人。早些时候国家开 始建立九品制,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中正官,从公卿以下到郎吏,排次序等级, 选那些有功德有才能有品行的人担任。吉茂同乡护羌校尉王琰,之前几次为郡守 被尊称为清白。王琰的儿子王嘉在各诸县做官,也再次做推荐贤达之人的官员 王嘉那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任命王嘉为中正。王嘉陈述吉茂虽然在上等,但状 态却低下,说:“品德优,才能少。”吉茂生气道:“悲痛啊,我效仿你们父子, 而你们却衣冠逼人啊!”当初,吉茂的同胞哥哥吉黄,在建安十二年中从公府掾 为长陵令。当时条律禁止长吏擅自离官,而吉黄听说司徒赵温死了,自认为是旧
12. 等到吉茂被逮捕,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因吉本等起事(连坐而被)判罪的,回 头对他身边伺候的人说:“我是因书而犯罪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 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 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这句话的含义是“建安初 年,关中一带刚平定,吉茂与扶风郡苏则一起入武功南山,潜居在那里精心思虑 数年。吉茂被(州里的人)推举为秀才,任命为临汾令。他做官清简,不忍心欺 负下级官员和老百姓”,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建安初”“关 中”“茂”“扶风”“苏则”“武功南山”“数岁”“州”“茂才”“临汾 令”“吏民”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入”的主语是“茂与扶风苏 则”,故应在“茂”前断开,排除 BD 两项;“入”的地方是“武功南山”,“隐 处”意思是“潜居”,“精思”意思是“精心思虑”,“数岁”既指“精思”的 时间,也指“隐处”的时间,故应把“隐处”放在后一句中,排除 C 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从中 央官员中选举产生”错,从原文“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可看出,应是“从各郡现 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及其被收”,被动句;“收”, 逮捕;“当”,判罪;“坐”,因……受牵连而定罪;“顾”,回头;“左右”, 身边伺候的人。 参考译文: 吉茂,字叔畅,是冯翊池阳人,世代为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他喜欢读书,不以吃 穿不好为耻,而对不了解某一物感到羞耻。建安初年,关中一带刚平定,吉茂与 扶风郡苏则一起入武功南山,潜居在那里精心思虑数年。吉茂被(州里的人)推 举为秀才,任命为临汾令。他做官清简,不忍心欺负下级官员和老百姓。后来调 任做武德侯庶子。建安二十二年,他的族人吉本等倡议起兵,他也因此受到牵连 被逮捕。在此之前,条律禁令规定家内不得有谶纬之学和兵书,而吉茂却都有, 他把它们藏匿起来没有交官。等到吉茂被逮捕,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吉本等起 事(连坐而被)判罪的,回头对他身边伺候的人说:“我是因书而犯罪的。”适 逢钟繇丞相证明吉茂、吉本服制已断,才不用连坐。后来吉茂被任命作武陵太守, 他没有到任。后来调任作酂相,因为国家精简机构,被授予议郎官职。景初年间 病亡。吉茂修养德行以来,他从小到大,冬天穿粗衣,夏天穿短褐,走路步行, 吃野菜饭,对妻儿像臣子一样恭敬,家徒四壁。有人赠送财物,他一律不收。虽 不认为这样做高人一等,但也非常痛恨那些不义并且富贵的人。早些时候国家开 始建立九品制,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中正官,从公卿以下到郎吏,排次序等级, 选那些有功德有才能有品行的人担任。吉茂同乡护羌校尉王琰,之前几次为郡守, 被尊称为清白。王琰的儿子王嘉在各诸县做官,也再次做推荐贤达之人的官员, 王嘉那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任命王嘉为中正。王嘉陈述吉茂虽然在上等,但状 态却低下,说:“品德优,才能少。”吉茂生气道:“悲痛啊,我效仿你们父子, 而你们却衣冠逼人啊!”当初,吉茂的同胞哥哥吉黄,在建安十二年中从公府掾 为长陵令。当时条律禁止长吏擅自离官,而吉黄听说司徒赵温死了,自认为是旧
时的属吏,便违反条律去奔丧,被司隶钟繇逮捕,于是被执行死刑。吉茂当时为 小官吏,并开始在三辅有清名,认为兄长因追求义气而死,所以怨恨愤怒不肯哭 等那年岁末,钟繇推举吉茂。议论者都认为吉茂一定不去就任,等到推举期限到 了的时候,吉茂赴任了。所以时人有的认为吉茂怕钟繇,有的认为吉茂是俊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书事 赵鼎0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粵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 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 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 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 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 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 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卧倒的样子,写岀诗人凌乱的 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风波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4.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 简要分析。 【答案】13.CE14.(1)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 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 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3)“莫管”一句看似洒脱, 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 力。题中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 人力无奈,暗诫宋髙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E项,凭靠着青苔卧倒的不是 酒杯而是作者,并无拟人手法。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 力。题干中关键词“山野村头的春景”“情感”“结合三四联”,答题时注意结 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 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 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 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 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
时的属吏,便违反条律去奔丧,被司隶钟繇逮捕,于是被执行死刑。吉茂当时为 小官吏,并开始在三辅有清名,认为兄长因追求义气而死,所以怨恨愤怒不肯哭。 等那年岁末,钟繇推举吉茂。议论者都认为吉茂一定不去就任,等到推举期限到 了的时候,吉茂赴任了。所以时人有的认为吉茂怕钟繇,有的认为吉茂是俊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书事 赵鼎①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 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 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3.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 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 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 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 “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 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 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 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 尾联第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卧倒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 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风波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4. 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 简要分析。 【答案】13. CE 14. (1)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 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2)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 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3)“莫管”一句看似洒脱, 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 力。题中 C 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 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E 项,凭靠着青苔卧倒的不是 酒杯而是作者,并无拟人手法。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 力。题干中关键词“山野村头的春景” “情感”“结合三四联”,答题时注意结 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 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 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 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 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