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2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3环境标准
Chapter 1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2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3环境标准
Chapter1绪论 了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通过 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 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 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 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 生态监测
Chapter 1绪论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 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 点 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 分析测试 数 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 传递 解析 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 生态监测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c1.1.1环境监测的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 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 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 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1.1环境监测的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 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 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 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112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 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 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一)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 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 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1.1.2环境监测的分类
112环境监测的分类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 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 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 等)监测等 )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四)按监测区域分类 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 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 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 等)监测等。 ◼1.1.2环境监测的分类 三)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四)按监测区域分类 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 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 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 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 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 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 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 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 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 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 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 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 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 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 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 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 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 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 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 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 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 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 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和标准分 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预防监测)等。这类研 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 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 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 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 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和标准分 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预防监测)等。这类研 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1.2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了1.2.1、环境监测的发展 了1、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20世纪70年代: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 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2、发展趋势 1)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2)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3)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0.01%)、超痕量发展; 4)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5)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1.2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2.1、环境监测的发展 1、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 20世纪70年代: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 阶段 3) 20世纪80年代: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2、发展趋势 1)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2)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3)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0.01%)、超痕量发展; 4)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5)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1.2.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1.2.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 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 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 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 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 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 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 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 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