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河流保护者手册—中国河流和集水区保护指南》讲义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2,文件大小:2.74MB,团购合买
本书的成书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漫长的过程,搜寻、调查和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对其作 者及编辑无法一一致谢。还有很多人为这本书提供了帮助,他们所提供的视点、信息和意见 使得这本书更为充实,我们在此特別感谢本书的原作者劳丽·普汀格女士、国际河流网络的李 育成、太平洋环境组织的温波和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的史运良教授、威尔逊国际学者中 心吴岚博士、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料硏究中心艾娃博士的热忱帮助和指导,并感谢国际 河流网络(IRN)的授权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的资助,使本书得以面世。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河流保护者手册 —中国河流和集水区保护指南 国际河流网络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河流保护者手册 ————中国河流和集水区保护指南 国际河流网络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河流保护者手册 河流保护者手册 中国河流和集水区保护指南 原作:劳丽·普汀格 修订:绿石编辑组 英文原版由国际河流网络出版 中国版由绿石环境行动网络编译 2004

河流保护者手册 I 河流保护者手册 ————中国河流和集水区保护指南 原作:劳丽·普汀格 修订:绿石编辑组 英文原版由国际河流网络出版 中国版由绿石环境行动网络编译 2004

河流保护者手册 致谢 本书的成书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漫长的过程,搜寻、调查和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对其作 者及编辑无法一一致谢。还有很多人为这本书提供了帮助,他们所提供的视点、信息和意见 使得这本书更为充实,我们在此特別感谢本书的原作者劳丽·普汀格女士、国际河流网络的李 育成、太平洋环境组织的温波和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的史运良教授、威尔逊国际学者中 心吴岚博士、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料硏究中心艾娃博士的热忱帮助和指导,并感谢国际 河流网络(IRN)的授权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的资助,使本书得以面世。 本书的绿石编辑组里每—个普通的名字都代表着他们以其专业的知识和志愿服务的精神 所付出的无数辛劳,感谢他们的努力! 英文版编辑组: ▲ Tendai Chitewere▲ Liane greeff▲ Ryan Hoover ▲ Steve rothert▲ Olive Sephuma▲ Richard sherman 中国版编译组 主编:吴昊亮 英文翻译:杨扬(协调)汪垚吴昊亮兰静齐硏林炜炜 中国内容编辑:汪垚(协调)吴昊亮丁丽丽杨扬 排版:吴昊亮 River Keepers Handbook A Guide to Protecting Rivers and Catchments in China By Lori Pottinger green Stone Editorial Team 河流保护网络美国加州伯克利199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中国南京2004 印刷:待定

河流保护者手册 II 致谢 本书的成书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漫长的过程,搜寻、调查和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对其作 者及编辑无法一一致谢。还有很多人为这本书提供了帮助,他们所提供的视点、信息和意见 使得这本书更为充实,我们在此特别感谢本书的原作者劳丽•普汀格女士、国际河流网络的李 育成、太平洋环境组织的温波和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的史运良教授、威尔逊国际学者中 心吴岚博士、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料研究中心艾娃博士的热忱帮助和指导,并感谢国际 河流网络(IRN)的授权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的资助,使本书得以面世。 本书的绿石编辑组里每一个普通的名字都代表着他们以其专业的知识和志愿服务的精神 所付出的无数辛劳,感谢他们的努力! 英文版编辑组: ▲Tendai Chitewere ▲Liane Greeff ▲Ryan Hoover ▲Steve Rothert ▲Olive Sephuma ▲Richard Sherman 中国版编译组: 主编:吴昊亮 英文翻译:杨扬(协调) 汪垚 吴昊亮 兰静 齐研 林炜炜 中国内容编辑:汪垚(协调) 吴昊亮 丁丽丽 杨扬 排版:吴昊亮 River Keepers Handbook A Guide to Protecting Rivers and Catchments in China By Lori Pottinger & Green Stone Editorial Team 河流保护网络 美国加州伯克利 1999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中国南京 2004 印刷:待定

河流保护者手册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集水区概述 什么是集水区? 第二部分集水区面临的威胁 大坝之争 I;ccI 中国水利工程观察 第三部分你我潜在的影响力 成为集水区的守护者 对未来的展望:建立集水区社区 供应能源和水的新途径 术语表 参考资料 部分网络资源 关于国际河网 关于绿石

河流保护者手册 III 目录 序言............................................................................................................................................................................1 第一部分 集水区概述..........................................................................................................................................3 什么是集水区?................................................................................................................................................3 第二部分 集水区面临的威胁..............................................................................................................................8 大坝之争..........................................................................................................................................................15 中国水利工程观察..........................................................................................................................................23 第三部分 你我潜在的影响力................................................................................................................................28 成为集水区的守护者......................................................................................................................................28 对未来的展望:建立集水区社区..................................................................................................................35 供应能源和水的新途径..................................................................................................................................39 术语表......................................................................................................................................................................56 参考资料..................................................................................................................................................................58 部分网络资源..........................................................................................................................................................60 关于国际河网..........................................................................................................................................................66 关于绿石..................................................................................................................................................................67

河流保护者手册 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 中国传统民间谚语 水就是生命,千百年来,人们坚信不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带来富饶土地的河流一直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珍视 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中这样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热爱: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精神的象征。但是,今天的黄河,已经 不能再卷着滚滚波涛自由奔流一十几座大坝在她身躯上建造了起来:她也不能再通畅地泻入大海—缺水断流经常性地困扰着 她。二十世纪的后半段,这样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不同的河流上重复上演着。人类和河流的联系,因为开发计划而被切断 大型水利工程的一个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生活和水源完全脱节。一些人们认为,他们和河流没有什么联系,觉得水 就是天经地义能由阀门控制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

河流保护者手册 1 序言 水就是生命,千百年来,人们坚信不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带来富饶土地的河流一直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珍视。 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中这样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热爱: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精神的象征。但是,今天的黄河,已经 不能再卷着滚滚波涛自由奔流—十几座大坝在她身躯上建造了起来;她也不能再通畅地泻入大海—缺水断流经常性地困扰着 她。二十世纪的后半段,这样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不同的河流上重复上演着。人类和河流的联系,因为开发计划而被切断—— 大型水利工程的一个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生活和水源完全脱节。一些人们认为,他们和河流没有什么联系,觉得水 就是天经地义能由阀门控制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 水是生命之源 ——中国传统民间谚语

河流保护者手册 水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同时,集水区由于能够将露水和雨水汇入河流、湿地和湖泊,给水以生命,而受到人们 的珍视。但是水源和集水区都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那些设计失误的开发项目给主要的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常常是无法 挽回的。因为这些开发计划而引起的社会不公等问题,更是需要付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昂代价。逐渐地,人们认识到:那些 开发计划应当避免造成河流这一生命的动脉的退化。这需要一个更全面和更有力的“集水区保护者”行动,通过跨地区协作 保护和恢复我们珍贵的河流湖泊的自然本色。这样的行动,需要民众了解他们所在集水区的复杂功能,了解他们自己的位置 是处在一个自然系统中的。这,正是这本手册的目的所在。 全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和对于水的渴望在20世纪一直都呈指数级的增长这个世纪的前80年,人均用水量增长了200%, 而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淡水的抽提量增加了566%。尽管经过了一个世纪不停歇地修建水坝,到20世纪90年 代,全世界仍然有超过13亿人没有足够的淡水来源,超过30亿人没有足够的洁净用水。同样,全世界商用能源的需求在过 去30年里增长了3倍,然而世界范围内仍旧有超过20亿人口得不到电力供应。很明显,面对这两个急迫的问题,我们需要 新的解决方案 显然,人类社会从伴随工业革命而来不断增长的电力供应与供水服务中受益匪浅。然而我们不清楚,付出巨大的环境和 社会代价而換来的发展能不能从长远来证明确实是值得的。但有一点很明白,我们当前开发利用能源的方式需要付出的环境 和社会代价是高于预期和所能承受的的范围的。 能源供应的迅速增长曾经是破坏性的,世界上几乎没有社会和生态系统没有受到过影响。大坝、核电站、采矿以及过量 的石油消费,都曾带来令人震惊的后果。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这些能源开发计划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却是那些几乎或甚 至根本不用这些能源的人们。 遍布整个中国,蜂拥而上的水利项目同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大坝和灌溉项目损害了很多靠水而生的社区村庄,而他们 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和河流息息相关。这些项目同时极大地损害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而项目带来的好处都集中在那些相 对富裕的城市群体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 水资源专家桑德拉·普斯特在《最后的绿洲:直面水荒》中写道:“明白我们的命运与我们周围水世界的关系,对于我 们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所有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农田、工厂和家不是在简单地争夺同 资源,他们是社区的组成部分,由其周围的生态系统支持。如果因为河流远离我们就对其进行管理利用,就像将身体一条血 管的血引向另一条血管,整个身体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而如果甚至在有些地方切开,那将会危及生命 这本手册旨在使我们对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集水区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理解:它的功能是什么?什么在影响着它?如何去保 护?原书的出版起因于南非很多社区和组织希望能从国际河网组织得到更多的集水区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与大坝和引水 程有关的复杂概念以及这些项目的可替代方案。这些都是国际河网组织在当地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受国际河流网络的委托,绿石组成编译组,将全文由英文译为中文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 以调查和改编,使之保留通行的原则部分,又适用于中国地区。希望这本手册能够被那些对河流和水问题感兴趣的非政府组 织(NGO)、社区组织、学校、政策制定者、记者和个人充分地利用。对那些觉得此书有所帮助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及时采 取行动保护当地的集水区,成为“河流保护者”。人类的未来在你手中!

河流保护者手册 2 水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同时,集水区由于能够将露水和雨水汇入河流、湿地和湖泊,给水以生命,而受到人们 的珍视。但是水源和集水区都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那些设计失误的开发项目给主要的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常常是无法 挽回的。因为这些开发计划而引起的社会不公等问题,更是需要付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昂代价。逐渐地,人们认识到:那些 开发计划应当避免造成河流这一生命的动脉的退化。这需要一个更全面和更有力的“集水区保护者”行动,通过跨地区协作, 保护和恢复我们珍贵的河流湖泊的自然本色。这样的行动,需要民众了解他们所在集水区的复杂功能,了解他们自己的位置 是处在一个自然系统中的。这,正是这本手册的目的所在。 全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和对于水的渴望在20世纪一直都呈指数级的增长。这个世纪的前80年,人均用水量增长了200%, 而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淡水的抽提量增加了 566%。尽管经过了一个世纪不停歇地修建水坝,到 20 世纪 90 年 代,全世界仍然有超过 13 亿人没有足够的淡水来源,超过 30 亿人没有足够的洁净用水。同样,全世界商用能源的需求在过 去 30 年里增长了 3 倍,然而世界范围内仍旧有超过 20 亿人口得不到电力供应。很明显,面对这两个急迫的问题,我们需要 新的解决方案。 显然,人类社会从伴随工业革命而来不断增长的电力供应与供水服务中受益匪浅。然而我们不清楚,付出巨大的环境和 社会代价而换来的发展能不能从长远来证明确实是值得的。但有一点很明白,我们当前开发利用能源的方式需要付出的环境 和社会代价是高于预期和所能承受的的范围的。 能源供应的迅速增长曾经是破坏性的,世界上几乎没有社会和生态系统没有受到过影响。大坝、核电站、采矿以及过量 的石油消费,都曾带来令人震惊的后果。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这些能源开发计划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却是那些几乎或甚 至根本不用这些能源的人们。 遍布整个中国,蜂拥而上的水利项目同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大坝和灌溉项目损害了很多靠水而生的社区村庄,而他们 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和河流息息相关。这些项目同时极大地损害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而项目带来的好处都集中在那些相 对富裕的城市群体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 水资源专家桑德拉·普斯特在《最后的绿洲:直面水荒》中写道:“明白我们的命运与我们周围水世界的关系,对于我 们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所有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农田、工厂和家不是在简单地争夺同一 资源,他们是社区的组成部分,由其周围的生态系统支持。如果因为河流远离我们就对其进行管理利用,就像将身体一条血 管的血引向另一条血管,整个身体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而如果甚至在有些地方切开,那将会危及生命。” 这本手册旨在使我们对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集水区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理解:它的功能是什么?什么在影响着它?如何去保 护?原书的出版起因于南非很多社区和组织希望能从国际河网组织得到更多的集水区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与大坝和引水工 程有关的复杂概念以及这些项目的可替代方案。这些都是国际河网组织在当地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受国际河流网络的委托,绿石组成编译组,将全文由英文译为中文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 以调查和改编,使之保留通行的原则部分,又适用于中国地区。希望这本手册能够被那些对河流和水问题感兴趣的非政府组 织(NGO)、社区组织、学校、政策制定者、记者和个人充分地利用。对那些觉得此书有所帮助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及时采 取行动保护当地的集水区,成为“河流保护者”。人类的未来在你手中!

可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第一部分集水区概述 一个集水区(或者分水岭)是指所有的水由此发源而共同汇入河流、溪流、湖泊、湿地或者河口 的一片区域。它包括了人类、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比如建筑、道路、地质构成等综合在 起的一个地理社区。集水区可以表现为任何大小,并且一个比较大的可以包含许多比较小的。地 球上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一个集水区 什么是集水区? 在生态学上,土壤和水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的自然系统中的,这个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集水区、排水区或分水岭。小到 一滴小小的雨滴,大到汹涌澎湃的河流,水都可以通过带起河流中的沉淀物、溶解污染物来改变土壤的形态,并最终流入大 海。相应的,河流也极大地受到土壤的影响。土壤的形态、土壤岩 石的种类、植被的种类和雨量等都决定了河流的形态、大小和流动 方式 人类也是集水区的一部分(严格地讲,集水区是指可以获得所 有降水并使其流入小溪、河流、湖泊的一部分土地)。一个集水区 包括居住在其中的人、动物、植物和人类在其中建造的所有物体如 建筑、公路等。人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集水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洗衣服到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如采煤、耕种、修建公路和大坝等。 相应的,集水区的生态状况也影响着人类的每一项活动,它决定着 我们可以耕种哪些作物,可以饲养哪些动物,可以居住多少人 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事实是,我们都居住在一些人的下游,另 一些人的上游。任何我们倾倒在集水区中的东西最终都会再回到集水区的河流湖泊和湿地中。任何我们排放到空气中的东西 最终也会落回地面,无论是在排放地点附近还是几千里以外。人类简单的一个活动就可能破坏几公里之外的水源。因此,要 了解一条河流的水源质量就必须勘测它的整个集水区的状况 我们所有的人都和集水区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和国家的政区分界线并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一个集水区可以由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圈组成。以湄公河(中国称为澜沧江)集水区为例,它包括了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及柬 埔寨的土地,极具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集 水区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影响整个集水区的水 源和水源下游的居住人群 个集水区就是一个生物圈。依赖于它的生物是 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依赖于集 水区中其他的动植物。如果把集水区比作我们的身体 那么河流就像我们的血管——驱动着我们的生命,支 撑着它的运转。 物理特征 因为水是向下流的,所以一个集水区的起点通常 是在山顶、山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水岭。由于水 可以沿不同的方向下流,一个山顶就可能是两个或若 干个集水区的起点。中国的青藏高原就是许多大河例 从青藏高原流出的诸河流 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集水区的 起点 大部分的集水区都由斜坡和河谷组成。水最终汇聚到一条河流中,然后和其他集水区中的河流汇聚流向大海,有些也会

河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3 第一部分 集水区概述 什么是集水区? 在生态学上,土壤和水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的自然系统中的,这个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集水区、排水区或分水岭。小到 一滴小小的雨滴,大到汹涌澎湃的河流,水都可以通过带起河流中的沉淀物、溶解污染物来改变土壤的形态,并最终流入大 海。相应的,河流也极大地受到土壤的影响。土壤的形态、土壤岩 石的种类、植被的种类和雨量等都决定了河流的形态、大小和流动 方式。 人类也是集水区的一部分(严格地讲,集水区是指可以获得所 有降水并使其流入小溪、河流、湖泊的一部分土地)。一个集水区 包括居住在其中的人、动物、植物和人类在其中建造的所有物体如 建筑、公路等。人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集水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洗衣服到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如采煤、耕种、修建公路和大坝等。 相应的,集水区的生态状况也影响着人类的每一项活动,它决定着 我们可以耕种哪些作物,可以饲养哪些动物,可以居住多少人。 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事实是,我们都居住在一些人的下游,另 一些人的上游。任何我们倾倒在集水区中的东西最终都会再回到集水区的河流湖泊和湿地中。任何我们排放到空气中的东西 最终也会落回地面,无论是在排放地点附近还是几千里以外。人类简单的一个活动就可能破坏几公里之外的水源。因此,要 了解一条河流的水源质量就必须勘测它的整个集水区的状况。 我们所有的人都和集水区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和国家的政区分界线并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一个集水区可以由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圈组成。以湄公河(中国称为澜沧江)集水区为例,它包括了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及柬 埔寨的土地,极具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集 水区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影响整个集水区的水 源和水源下游的居住人群。 一个集水区就是一个生物圈。依赖于它的生物是 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依赖于集 水区中其他的动植物。如果把集水区比作我们的身体, 那么河流就像我们的血管——驱动着我们的生命,支 撑着它的运转。 物理特征 因为水是向下流的,所以一个集水区的起点通常 是在山顶、山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水岭。由于水 可以沿不同的方向下流,一个山顶就可能是两个或若 干个集水区的起点。中国的青藏高原就是许多大河例 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集水区的 起点。 大部分的集水区都由斜坡和河谷组成。水最终汇聚到一条河流中,然后和其他集水区中的河流汇聚流向大海,有些也会 一个集水区(或者分水岭)是指所有的水由此发源而共同汇入河流、溪流、湖泊、湿地或者河口 的一片区域。它包括了人类、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比如建筑、道路、地质构成等综合在一 起的一个地理社区。集水区可以表现为任何大小,并且一个比较大的可以包含许多比较小的。地 球上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一个集水区。 从青藏高原流出的诸河流

可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流经地下水道。 斜坡影响集水区的排水方式。陡峭的斜坡使雨水很难渗透到土地中,这样水的流动就会加速,对河床的侵蚀也会加重。 由于地表水源渗透减少,使植被难以形成 集水区在阳光下的暴露程度影响它的温度、蒸发和蒸腾(被植物利用的水),既而影响我们对土地的使用方式和该地区 植被的品种。在向阳的坡上,土壤的温度变化比较快,植物的种类也比较多。顺季风的方位也有同样的特点 自然风景中的水 关键问题: 自然风景包含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水、动物、土壤、庄稼、木材、薪材、能源和矿产。这是 我们的生命支持系统。缺了水,这个支持系统就会崩溃,美丽的风景就会变成贫瘠的沙漠。 中年阵永量了 中国年均降水量约为650毫米,但特点是各地和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季多冬季少 每年潮湿的夏季风气流先经东南而后到西北,越往西北雨季开始时间越推迟。因为湿润气流沿途消耗大量水 汽,所以越往西北降水量也越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东起大兴安岭,经呼和浩特、兰州,止于雅鲁藏 布江河谷。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气温的高低,热量的多少,决定这个地区可能生长什么植物, 至于能否生长,还要看水分条件。例如,海南岛全年热量丰富,东半部降水丰沛可以生长热带雨林,而西部 沿海地区由于降水量太少甚至生长着仙人掌类的植物。水分条件是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差。由于水体的蒸 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损失了大量的水,因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比例的降水能够进入河流和地下水体,而这些才 是人们可以直接取用的淡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就湿润,反之则干旱。一般用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按照这一指标,中国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早和干早四类干湿地区 水在海洋、湖泊、地表和地下间循环。虽然水是不断循环的,但可利用的水却是有限的。尽管人们有时 将水从过剩地区调运到不足地区,但要想从“循环体系外”得到更多的水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将海水进行脱 盐处理)。 影响地表水的因素也同时影响着空气中、水体表面和地下水体中水的质量和数量。人类活动,如商用林 业、养殖过多家畜导致的过度放牧和土壤侵蚀、河流污染或地下水的使用速度大于其再补充速度,所有这 切都影响着水在体系中其他部分的可用性。而下游地区的水质水量则完全取决于水在上游是如何被利用的 湿地,就其能够维持的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而言,是非常丰富的。湿地是自然灌溉系统,与当地的降雨、 偶尔的干旱和洪涝等自然条件以及生存在那里的动植物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湿地应该以一种不破坏其动态 模式的方法加以利用 集水区的规模不一,大的集水区中包含许多小的集水区。一个典型的集水区是有许多小溪小河组成的网络,这些支流相 互联结,最终流向更大的河流。小规模河流可根据各自载水的频率分为3种 短暂型:仅在雨季和洪水后才出现的暂时性的小支流。流经轨迹不固定,可随风暴改变。 间歇型:在湿润的季节出现

河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4 流经地下水道。 斜坡影响集水区的排水方式。陡峭的斜坡使雨水很难渗透到土地中,这样水的流动就会加速,对河床的侵蚀也会加重。 由于地表水源渗透减少,使植被难以形成。 集水区在阳光下的暴露程度影响它的温度、蒸发和蒸腾(被植物利用的水),既而影响我们对土地的使用方式和该地区 植被的品种。在向阳的坡上,土壤的温度变化比较快,植物的种类也比较多。顺季风的方位也有同样的特点。 集水区的规模不一,大的集水区中包含许多小的集水区。一个典型的集水区是有许多小溪小河组成的网络,这些支流相 互联结,最终流向更大的河流。小规模河流可根据各自载水的频率分为 3 种:  短暂型:仅在雨季和洪水后才出现的暂时性的小支流。流经轨迹不固定,可随风暴改变。  间歇型:在湿润的季节出现。 自然风景中的水 关键问题: 自然风景包含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水、动物、土壤、庄稼、木材、薪材、能源和矿产。这是 我们的生命支持系统。缺了水,这个支持系统就会崩溃,美丽的风景就会变成贫瘠的沙漠。 中国年均降水量约为 650 毫米,但特点是各地和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季多冬季少。 每年潮湿的夏季风气流先经东南而后到西北,越往西北雨季开始时间越推迟。因为湿润气流沿途消耗大量水 汽,所以越往西北降水量也越小。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东起大兴安岭,经呼和浩特、兰州,止于雅鲁藏 布江河谷。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气温的高低,热量的多少,决定这个地区可能生长什么植物, 至于能否生长,还要看水分条件。例如,海南岛全年热量丰富,东半部降水丰沛可以生长热带雨林,而西部 沿海地区由于降水量太少甚至生长着仙人掌类的植物。水分条件是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差。由于水体的蒸 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损失了大量的水,因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比例的降水能够进入河流和地下水体,而这些才 是人们可以直接取用的淡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就湿润,反之则干旱。一般用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按照这一指标,中国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水在海洋、湖泊、地表和地下间循环。虽然水是不断循环的,但可利用的水却是有限的。尽管人们有时 将水从过剩地区调运到不足地区,但要想从“循环体系外”得到更多的水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将海水进行脱 盐处理)。 影响地表水的因素也同时影响着空气中、水体表面和地下水体中水的质量和数量。人类活动,如商用林 业、养殖过多家畜导致的过度放牧和土壤侵蚀、河流污染或地下水的使用速度大于其再补充速度,所有这一 切都影响着水在体系中其他部分的可用性。而下游地区的水质水量则完全取决于水在上游是如何被利用的。 湿地,就其能够维持的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而言,是非常丰富的。湿地是自然灌溉系统,与当地的降雨、 偶尔的干旱和洪涝等自然条件以及生存在那里的动植物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湿地应该以一种不破坏其动态 模式的方法加以利用

可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持续型:终年流动的小河。流经轨迹固定,一般都有更小的支流 河流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和所在集水区的物理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性质的分析可以增进我们对河流 集水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便预测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河流的影响 气候 土壤和水在水循环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太阳照射带来的能量推动着水循环和集水区中的其他自然循环。气候—某 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类型——决定了在季节循环中会有多少水降落到集水区。降水和气温变化的类型决定了河流的流量 和水的蓄生。虽然每年的降水量都有所不同,但整个地球的水量是恒定的,不会增长。 0.001% 湖泊水 水0.0002 地球上水的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 些降水渗入土壤,透过渗透性的岩石进入地下蓄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含水层。地下水的自然补给是很多河流重要的 水源补给方式 抽取含水层中的水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家庭用水将会减少了含水层的水量。如果不减少这样的抽取并增加地下水 的补给,含水层总有一天会耗尽。一个消耗过度的含水层会因为地面上的建筑压力和土地的过度使用而崩塌。崩塌后的含水 层储水能力更会大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的重新压缩使蓄水的空间减小,水的补给变得更加困难,储水体积更小,储存 的水量也就相应大幅地减少了。由地下水位维持的泉眼也会干涸 气候同样影响水的散失。干燥、高温、多风的气候会使裸露的土壤和水体表面的蒸发量增加。同样的气候还会増加从植 物散失的水分。为了得到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会深扎土壤,因此与通常水的蒸发相比,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从更深层的土壤 中吸收水分并散失。在植物生长的季节,水分的散失是最严 重的。而在寒冷的天气,由于大多数植物都在蛰伏从而水分 散失最少 土壤和地质 土壤是集水区的基本资源,除非经过非常长的时间,它 是不会更新的。产生1厘米的土壤需要一百多年,而产生高 产出、高质量的森林、草场和耕地则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因 此精心耕种和保护土壤就十分必要。土壤中有植物生长所必 须的水分和营养,它是集水区良好生态的重要方面 土壤是地球外壳上一层很薄的包裹物,由矿物质和有机

河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5  持续型:终年流动的小河。流经轨迹固定,一般都有更小的支流。 河流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和所在集水区的物理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性质的分析可以增进我们对河流 ——集水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便预测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河流的影响。 气候 土壤和水在水循环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太阳照射带来的能量推动着水循环和集水区中的其他自然循环。气候——某 一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类型——决定了在季节循环中会有多少水降落到集水区。降水和气温变化的类型决定了河流的流量 和水的蓄生。虽然每年的降水量都有所不同,但整个地球的水量是恒定的,不会增长。 地球上水的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 一些降水渗入土壤,透过渗透性的岩石进入地下蓄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含水层。地下水的自然补给是很多河流重要的 水源补给方式。 抽取含水层中的水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家庭用水将会减少了含水层的水量。如果不减少这样的抽取并增加地下水 的补给,含水层总有一天会耗尽。一个消耗过度的含水层会因为地面上的建筑压力和土地的过度使用而崩塌。崩塌后的含水 层储水能力更会大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的重新压缩使蓄水的空间减小,水的补给变得更加困难,储水体积更小,储存 的水量也就相应大幅地减少了。由地下水位维持的泉眼也会干涸。 气候同样影响水的散失。干燥、高温、多风的气候会使裸露的土壤和水体表面的蒸发量增加。同样的气候还会增加从植 物散失的水分。为了得到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会深扎土壤,因此与通常水的蒸发相比,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从更深层的土壤 中吸收水分并散失。在植物生长的季节,水分的散失是最严 重的。而在寒冷的天气,由于大多数植物都在蛰伏从而水分 散失最少。 土壤和地质 土壤是集水区的基本资源,除非经过非常长的时间,它 是不会更新的。产生 1 厘米的土壤需要一百多年,而产生高 产出、高质量的森林、草场和耕地则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因 此精心耕种和保护土壤就十分必要。土壤中有植物生长所必 须的水分和营养,它是集水区良好生态的重要方面。 土壤是地球外壳上一层很薄的包裹物,由矿物质和有机

可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物组成。土壤的形成是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山石由于重力的滚落、雨水冲刷岩石中的石质矿物、热胀冷缩以及青苔和其他植 物与岩石进行的化学反应等因素的结果 可根据土壤的组成把它分成两类: 残渣形:此类土壤由地下岩石崩裂、腐蚀后与地表植被混合而形成。它维持其上的地表植被,常见于集水区的高海拔 转运形:此类土壤由重力、风、水从另一地区转移而来。常见于河床、泛滥平原。其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有机物,是集 水区中适宜耕种的土壤 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枃型。降雨使土壤中的溶解微粒随水流动:雨水的冲刷会转移土壤。在确定使用何种植 物建立保护植被的问题上,土壤的性质起主导因素。 植物可以维护和改善土壤:植物的根增大土壤的间隙,从而增大其蓄水量:植物的落叶増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植物残 骸减少了表层土壤的流失,削弱雨水的侵蚀。而在陡峭的斜坡上,土壤的厚度薄,保存水分的能力差,因此植被生长也较慢 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过去,水资源管理一直十分注重于供水管道、水坝、区域间水的调运、蓄水量、年均径流量等技术 性方面的问题。技术的确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必须与水资源管理中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等 各方面的因素达到相互平衡。资源取向(相对于以人类需要为取向)的管理方法,采用了一个更广 泛的概念,超越了供与求,致力于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公平、高效和长期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管理应当建立在一个最低合理水平之上。这个水平是指,人的需求恰好能和现有的资源条件 所能提供的供给相适应,即不需要过度的开发即可以满足需求。社区的参与对于制订出合理的管理 方案以及做出必要的让步非常的关键。 由于河流流域中任何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分配都会对该流域的其它地区造成影响,因此在流域内进行 的任何开发活动之间必须要有所协调。如果一条河流的流域由几个国家共享,则进行国家间的协调 是十分必要的,如同一个国家之内不同的河流流域间也需要协调管理一样。 中央政府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沟通无碍的环境":促进社会各阶层以及经济生产各部门的参与,以 期从水资源中获得最佳的收益 鼓励男性和女性都充分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各种水利工程都能高效、持久 在很多情况下,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和市政当局)的运作效率不高。此时,个人、社区组织、非政 府组织,以及私人机构(商业公司)对水资源管理的积极参与是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之一,但是必 须进行良好的协调和认真的监管,才能带来实际效益。 日益加重的水资源短缺意味着必须将水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因此,水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各方理 解和认可的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人类的基本水需求以及用来维持健康环境所必需的水需求应该给 予优先考虑,后者进而又起到维护正常生产能力的作用 冫现有的水资源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恣意挥霍。因此就有必要对水的需求实行管理或控制,特别是 些水量消耗大的活动,如农业和工业用水。价格是达到此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水的 价格不菲,那么人们就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且将会更加有效地用水 如果提高水的市场价格的方法无法奏效,就应该采用制度性的措施来防止浪费水资源,这些措施同 时也能对水污染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植被 植物的覆盖在很多方面有益于集水区的环境。天然的树阴遮挡了降雨,减少了雨水对地面的击打,从而减少了冲蚀:植 被降低了风速,从而减少了由风力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地、灌木和树是组成植被的主要植物,它们对集水区的维护起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 树叶和树枝掉落,分解腐烂,最终混入土壤。在分解之前,它们保护土壤免受雨水冲刷,促进水分渗透,减缓表面蒸发

河流保护者手册 集水区概述 6 物组成。土壤的形成是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山石由于重力的滚落、雨水冲刷岩石中的石质矿物、热胀冷缩以及青苔和其他植 物与岩石进行的化学反应等因素的结果。 可根据土壤的组成把它分成两类:  残渣形:此类土壤由地下岩石崩裂、腐蚀后与地表植被混合而形成。它维持其上的地表植被,常见于集水区的高海拔 处。  转运形:此类土壤由重力、风、水从另一地区转移而来。常见于河床、泛滥平原。其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有机物,是集 水区中适宜耕种的土壤。 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构型。降雨使土壤中的溶解微粒随水流动;雨水的冲刷会转移土壤。在确定使用何种植 物建立保护植被的问题上,土壤的性质起主导因素。 植物可以维护和改善土壤:植物的根增大土壤的间隙,从而增大其蓄水量;植物的落叶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植物残 骸减少了表层土壤的流失,削弱雨水的侵蚀。而在陡峭的斜坡上,土壤的厚度薄,保存水分的能力差,因此植被生长也较慢。 植被 植物的覆盖在很多方面有益于集水区的环境。天然的树阴遮挡了降雨,减少了雨水对地面的击打,从而减少了冲蚀;植 被降低了风速,从而减少了由风力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地、灌木和树是组成植被的主要植物,它们对集水区的维护起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 树叶和树枝掉落,分解腐烂,最终混入土壤。在分解之前,它们保护土壤免受雨水冲刷,促进水分渗透,减缓表面蒸发。 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 过去,水资源管理一直十分注重于供水管道、水坝、区域间水的调运、蓄水量、年均径流量等技术 性方面的问题。技术的确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必须与水资源管理中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等 各方面的因素达到相互平衡。资源取向 (相对于以人类需要为取向) 的管理方法,采用了一个更广 泛的概念,超越了供与求,致力于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公平、高效和长期的可持续性。  水资源管理应当建立在一个最低合理水平之上。这个水平是指,人的需求恰好能和现有的资源条件 所能提供的供给相适应,即不需要过度的开发即可以满足需求。社区的参与对于制订出合理的管理 方案以及做出必要的让步非常的关键。  由于河流流域中任何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分配都会对该流域的其它地区造成影响,因此在流域内进行 的任何开发活动之间必须要有所协调。如果一条河流的流域由几个国家共享,则进行国家间的协调 是十分必要的,如同一个国家之内不同的河流流域间也需要协调管理一样。  中央政府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沟通无碍的环境":促进社会各阶层以及经济生产各部门的参与,以 期从水资源中获得最佳的收益。  鼓励男性和女性都充分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各种水利工程都能高效、持久。  在很多情况下,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和市政当局)的运作效率不高。此时,个人、社区组织、非政 府组织,以及私人机构(商业公司)对水资源管理的积极参与是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之一,但是必 须进行良好的协调和认真的监管,才能带来实际效益。  日益加重的水资源短缺意味着必须将水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因此,水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各方理 解和认可的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人类的基本水需求以及用来维持健康环境所必需的水需求应该给 予优先考虑,后者进而又起到维护正常生产能力的作用。  现有的水资源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恣意挥霍。因此就有必要对水的需求实行管理或控制,特别是一 些水量消耗大的活动,如农业和工业用水。价格是达到此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水的 价格不菲,那么人们就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且将会更加有效地用水。  如果提高水的市场价格的方法无法奏效,就应该采用制度性的措施来防止浪费水资源,这些措施同 时也能对水污染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72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