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大阅读题汇编 全国卷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 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 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 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 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 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干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 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 发岀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岀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 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 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 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干多年前, 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 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大阅读题汇编 全国卷Ⅰ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 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 75 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 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 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 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 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 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 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 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 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 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 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 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干万 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 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 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 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 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 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戌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 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 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 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 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 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 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 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 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 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 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 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 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 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 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 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 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 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 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 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 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 悲惋。 17.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全国卷Ⅱ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 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 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胧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 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 分) 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14、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 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 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 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 悲惋。 17.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全国卷 II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 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 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 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
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 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 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 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 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 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 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 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 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 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 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 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 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 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 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 之处究竟何在呢?
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 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 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 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 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 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 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 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 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 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 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 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 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 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 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 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打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 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 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 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 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 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 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一一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14、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 片黑暗。(每点2分) 15、(1)(2分)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分)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 的心情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 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 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 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 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 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 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 年 10 月 1 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 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 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 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 分) 14、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 一片黑暗。(每点 2 分) 15、(1)(2 分)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 分)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 的心情
16、(6分)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 点3分) 17、(8分)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 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 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北京卷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 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 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 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 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 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 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己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 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 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 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 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 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 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 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 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 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16、(6 分)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 点 3 分) 17、(8 分) (1)(4 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 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 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 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 2 分) 北京卷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 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 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 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 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 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 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 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 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 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 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 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 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 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 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 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 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 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 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 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 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 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 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 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 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 “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 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 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 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 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 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 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 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 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 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 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 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 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 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 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 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 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 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 “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 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 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 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 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 “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 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 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 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
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 果?(5分) 20.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 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7.(4分)A、D 18.(5分)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5分)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 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 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4分)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天津卷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敦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 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 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 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 分)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 果?(5 分) 20.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 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7.(4 分)A、D 18.(5 分)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5 分)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 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 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4 分)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天津卷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敦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 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 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 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 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 这般辉煌壮丽!当—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 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 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干年。洞窟外面,风 把沙丘牵动过轮又一轮,—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 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 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 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干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认人油然而生爱 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 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了。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 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 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 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 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 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 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 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 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 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 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 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认人油然而生爱 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 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了。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 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我惊叹于那些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 纸接—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件事情生命逝 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起,甚至一人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 大——敦哉煌也! 看着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佛像。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 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 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定 的坡度微微往上一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 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 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 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同前的沿壁上飞扬起 事,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 物所因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 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干年的沙石,也在朝我的臂腿发岀鸣响。 18.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 答9答0答 19.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4分)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 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 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人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 大——敦哉煌也! 看着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佛像。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 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 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 的坡度微微往上一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 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 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 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同前的沿壁上飞扬起 事,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 物所因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 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也在朝我的臂腿发出鸣响。 18. 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 分) 答: 。 19.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4 分) 答: 。 20.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 分) 答: